03.06 《诗经》里有句「陶复陶穴」,这个「复」为什么能和「穴」并列?

苹果芯芯


"陶复陶穴"出自:《诗·大雅·绵》中“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根据《毛传》的解释:“陶其壤而穴之。”

陶是通“掏”,即挖掘之意。

我看王力先生的解释是把“复”与“穴”的同样理解为窑洞。

不过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按我个人理解,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

周祖先古公亶父在成家之前是帮别人挖窑洞为生,这是他的职业,类似于现在的砖瓦泥水工,很可能因为他挖窑洞的水平特别好,所以别人都请他挖。

所以这里的复应该有反复、重复的意思。


无知先生


这是《诗经·大雅·绵》中的一句诗,《诗经》如果不讲历史背景,你就很难理解。


这两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讲:

1、周人的迁徙。

2、华夏先民原始建筑

3、汉字的演变

-----------------------------------------------------

周人的起源虽然是个神话,但说明了周人跟夏人一样古老,虽然不是很可靠,大致讲一下,知道是怎么回事:

1、姜源生弃,弃在夏朝政府当「农业部长」,封邑在邰,今天陕西省武功县。

2、夏朝太康失德,天下大乱,弃的后代不窋,避夏乱跑到跟戎狄游牧民族混到一起,据传是今天的甘肃庆阳一带。

3、不窋的后代公刘迁到豳州。今天陕西彬县、旬邑一带。

(目前研究这段历史有两个大的bug解决不了,第一,神话起源,其实这个也不算bug,但是参入神话你就没办法说是信史了。就要去伪存真了。第二,与考古发现的积年有点出入,俗话说的「时间线对不上」。


目前能被文献和文物互相证明的先周历史,就是从公刘的子孙:古公亶父迁岐开始的:

就是从【豳】迁徙到【岐山:周原】。

先周周人迁徙路线图

有「陶复陶穴」之句的《诗经·大雅·绵》这段诗,其实就是讲的周人迁徙周原以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情:

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徙到岐山周原:「流着奶与蜜的迦南地」,苦菜都是甜的,周人开始撸起袖子干,狂建房屋宗庙,还赶走放羊的土人。

周人在此地幸福的生活,坚持「科学种田」一百年不动摇,最后慢慢壮大,从王季、文王、到武王伐商,一举夺取天下。

可见「基建狂魔」和「种菜天赋」在那时候就基本具备了。

古公亶父:

从上可见,在周人发展史上,古公亶父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周人的伟大领袖!

历史背景交代完了,再来看问题:

1、这个「复」为什么能和「穴」并列?


先看古典文学家周振甫先生的翻译和注释:


周振甫. 诗经译注. 中华书局, 2010.页402


周人基本上是在陕西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迁来迁去,这个地方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土质松软,千沟万壑,那么,就地取材依山挖「窑洞」一类的建筑是最经济的办法,上古人也一样。


古公亶父初到新地,肯定来不及建筑宫殿,于是先就地取材,先挖「窑洞」住,也就是「陶复陶穴」,从汉字学的角度解释就会非常清楚:


「陶」:「陶」就是「掏」的初文,古文字从「阜」从「二人」,「阜」就是山坡,字形像「二人在山坡挖土打洞」之形:

后来加「缶」,表示制作陶器、或者陶器,也就是篆文的「陶」

「挖土」的意义就被后起字「掏」承担。「掏」字诞生比较晚,出土的甲骨文、金文都未见。

「复」其实是就繁体字「復」的初文,「复」字是一个会意字,古文字字形如下:


怎么解释呢?

其实就是象形一只脚走出半地穴建筑,这种半地穴建筑有点像今天的「地窝子」,会意「来回进出」,表示「往复运动」。

所以《說文》训「复,行故道也」。非常正确,门前的路,当然是来回走的老道。

「復」其实就是在「复」的基础上增加「行」部增强表意功能。


这种叫「复」的地窝子建筑,恰恰在周人活动区域的考古遗址发现过:

引自百度:
  • 常山遗址:1979年5月和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先后两次对常山遗址进行调查和挖掘,台地内普遍发现古文化遗存。第一地段和第二地段主要为西周遗存,它的东西两侧有西周及唐宋时代墓葬;第三地段为先周遗存,出土有先周陶器及人骨;第四地段为西汉晚期遗存,挖掘发现有房基、灰炕和大量汉瓦碎片,同时还发现有汉墓。


陕西常山遗址半地穴建筑复原图:



引自:扬之水. (1999). 诗经名物新证. 北京古籍出版社.:页137


网上找到的一张「地窝子」的张片,非常像「复」:



那么古人住的「穴」呢?


我在另一个回答中,讨论过古代「窗、牖」的区别,我引用过来:


从「复、穴」到「室」的演变:

(「窗」其实是开在「穴、复」的顶部,「牖」则是开在墙壁上。)



2、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说,《诗经》之句「陶复陶土」的「复」是「穴復」的「假借」,这该怎么理解?


这个字可能在有些人的手机或者电脑上无法显示,我用截图的方式表述这个问题:



前面说过:「复」的本义是表示「往复」,虽然这个字有「地窝子」的建筑象形构件,但它并不是表示「地窝子」,所以,古人就假借这个「fu」的音表示这种「地窝子」建筑,这种「地窝子」建筑恰好也叫【fu】。

后来为了区别二者,就造了一个后起形声字表示「地窝子」:

所以,王力先生说是假借。


但是,我认为应该说是「引申」比较自然,「复」即可以表示「行故道」,也可以引申表示这种建筑,后来为了区别二者就加「穴」部造了这个字。

-------------------------------------------------------


综上所述:

1、「复、穴」都是上古先民简陋的地穴、半地穴的建筑,古人说「旁穿为复,直穿为穴」非常正确,「复」有点像今天的地窝子。

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徙到新地,先挖这种简易建筑住下来,然后再慢慢营建宫殿,建造城市,创立有司。《诗经 大雅 绵》就是描述这个过程。

今天的新疆石河子地区,以前是荒漠,当年的建设兵团,刚来到新疆屯田,也是先挖地窝子住,古今相通的。

周人住地窝子营建了周原,最后取得天下,成为华夏共主。建设兵团那些人住地窝子,打造了一座城市,伟大都不足以形容。

看来,我们的国家真的要伟大「复」兴了,难道要成为地球人的共主不成?

六十年前石河子的地窝子和六十年后的石河子城市


那么「陶复陶穴」,「复、穴」并列,正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互文修辞。

比如:「引经据典」的「经、典」,「经天纬地」的「经、纬」

2、王力先生的说的:借「复」表「穴復」,因为《诗经》时代后起字「穴復」没有造出来,用「复」表示后起字的意义,可以说是一种「假借」或者「通假」。

我倒认为「复」的引申义是「穴復」,它们是【古今字】比较自然。

当然,到底是哪一个,我请你自己去判断。毕竟以王力先生的造诣和大名,我也不敢说我随随便便就推翻了他的结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