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非遺在身邊河北石家莊趙縣農村大媽織出的老土布讓城市人羨慕不已

這是河北省趙縣常信營村一個寬敞的農家院,放在城市裡應該算得上豪宅了。老張的老伴兒叫尤貴榮,正和十來位婦女忙活著,搓花樸節的是從孝友村嫁來的紡織高手耿雪珍,搖著紡車紡線的是79歲的老奶奶郭梅玲,還有的正忙著拐線、漿線、落線、經布、印布、穿繒過繩、織布,從紡到織的全過程一覽無遺,好一幅精緻的鄉村紡織圖。

非遺在身邊河北石家莊趙縣農村大媽織出的老土布讓城市人羨慕不已

幼時,母親在外地求學,我跟姥姥住在一起,我們睡覺的一條土炕上就有一架手搖紡車,外間屋是一臺木製織布機。平時,姥姥就盤腿坐在炕上搓花樸節、或搖著紡車紡線線。入夜,點著煤油燈也是不停地紡啊紡,常常是那 “嗡嗡”的紡花聲伴我入眠,一覺醒來,天籟無聲,月光湛湛,仍見姥姥在煤油燈下“嗡嗡”地紡。眼見得,那些齊齊整整擺在炕角里的線穗子又多了。當牆角里的線穗子達到一定數量時,嫁到東門村的大姨來了,娘倆說說笑笑在一塊兒拐線、挽經、布漿、上機經過若干道工序,織成各色土布。圖案有席片兒、魚眼兒、梅花等等,還有一種好看的花布,大姨叫它“小雞滾雪蛋兒”,特別有趣兒。可以說,我就是穿著當年的土布長大的。

非遺在身邊河北石家莊趙縣農村大媽織出的老土布讓城市人羨慕不已

我們這裡自古講究“男耕女織”,種棉花這種粗活是男人的事,棉花成熟後,由採摘到加工成衣服、被褥可就是女人的專利了。這裡至今還流傳著一首與清代《御題棉花圖》諸畫面相類似的民謠:

“小花籽,用灰拌。撒到地裡一大片。澆三遍,鋤八遍,數伏天兒,掐花尖。大姐二姐來摘棉,大姐摘了一包袱,二姐摘了一臥單。老婆子扛,老頭子擔,擔到家裡來曬棉。拾的拾,撿的撿,壓後再把棉花彈。彈的花,像鵝毛,搓成樸節小花條。左手扯,右手擰,擰的線,綿達達。拐線的,顛倒顛,漿線的,打鞦韆,落線的,旋風轉,經布的,跑馬杆,印布的,站兩邊,織布的,坐後邊,拿起剪子用力鉸,你看穿個衣裳難不難。”

非遺在身邊河北石家莊趙縣農村大媽織出的老土布讓城市人羨慕不已

紡花織布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一門手藝,並已成為當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俗。尤貴榮,是村裡有名的巧女,當閨女時就跟著奶奶和母親學會了紡花織布,和老張成親後,生下五個孩子,孩子們的衣帽鞋襪全靠她張羅。所以從孃家學來的紡花織布就派上了用場, 40多年來不是紡就是織,就沒有消停過。

非遺在身邊河北石家莊趙縣農村大媽織出的老土布讓城市人羨慕不已

坐在奶奶留下的織布機上,尤貴榮手腳並用,顯得十分輕鬆自然。她手邊備有六七個光滑的織梭,忽而用這支,忽而用那支;那梭兒在大紅、粉紅、蔥綠、豆綠、洋藍、薑黃、白、黑等諸種色線裡穿來穿去,同時前後交替地拉動著杼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吱吱—咣!吱吱—咣”有節奏的織布聲,彷彿是一位鋼琴藝術家在彈奏一曲優美的樂章,單調而又機械的動作,在於這位農家織女來說,沒有勞動所帶來的艱辛,反倒是一種休閒和享受。看尤貴榮織布,我看到的是色彩,是詩行,是流動的音符。

非遺在身邊河北石家莊趙縣農村大媽織出的老土布讓城市人羨慕不已

、她介紹說:“織布分經和緯線,織花布的經色線是經過穿繒預先編定的,緯色線則隨著織布梭的增減而變換。如今織花布,已由先前的兩匹色繒,發展到現在的四匹繒、六匹繒,緯線的花色平時用六七把梭,最多時用過11把梭。不瞞你說,俺們村的織布能手,能織出的二十來種花布,絕不重樣兒。”說罷,尤貴榮走下織機,從一間屋子裡抱出一匹匹花花綠綠的“土布”,搭在長長的晾衣繩上,指點著說:“這叫海棠紅;這叫摔不散;接下來是羅床頭兒、一百道兒、燈籠轉、半塊臉、斗紋芯、斜紋、豆腐方、亂道兒、斜紋方。這哪裡是什麼土布哇,實在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非遺在身邊河北石家莊趙縣農村大媽織出的老土布讓城市人羨慕不已

這些鄉村織女,憑著她們豐富的想象和靈巧的雙手,織出了一幅幅燦若雲錦的畫卷,也織出了人間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