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房屋建筑外的城市建筑,经典大桥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

从大禹治水时代开始,历史就记录了古代中国人在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调整与改造自然环境的业绩。在环境不尽符合理想模式时,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用人工的方法调整与改善环境是经常的。都江堰、大运河、钱塘江海塘是其中的大型项目,成都、北京等城市的水道改造与引水工程是中型项目,在村镇的发展史上则存在着大量的小型工程。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谈营造里的环境改造与方位布置。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房屋建筑外的城市建筑,经典大桥

都江堰

一、环境改造

为了形成理想中的景观模式,村镇、城市常在某些方位营建楼阁与风水塔,如山西大同在城墙东南角上,陕西韩城党家村在村南低地中,浙江永嘉岩头镇在镇南山岗上营建文峰塔和文昌阁等。浙江永嘉楠溪江、皖南新安江流域的村落还喜欢将山川河流连同街道、水池等以象形的方式描述成文房四宝式的风水格局。

总结这些案例可以看出,除了包含着对方位的迷信之外,也包含着对重要视觉焦点在视线上要有所望及心理上有所像的规划考虑

浙江绍兴兰亭的兰渚山下,是宋代兰亭所在,后来建设的护亭的天章寺反客为主,日益庞大,遂导致兰亭南移,寺僧以人工夯土营建新的锡杖山护亭以改善环境,清东陵营建过程中也留下了关于培土修整案山的记载。此两例中的环境改造都是为了形成较好的围合空间,以符合传统的理想空间模式。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房屋建筑外的城市建筑,经典大桥

二、方位变通

在云贵高原及关外,西晒对生活的影响不大,而近水源、避寒风等要求更为重要,故朝向在传统上也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即使在中原与江南,"唯王建国,辨方定位",既说明了方位对重大项目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在非重大项目上的通融性"负阴抱阳"模式允许调整朝向,故在山地及江河湖海环境中,建筑群以至整个村庄和城市的主导朝向允许作较大调整。江苏句容隆昌寺平面,寺院南侧众山环抱,北侧为山谷。因而寺以北向为主要朝向,无梁殿一带,局部还有适应地形的轴线转折。在明清陵寝中,以朝案山及大帐的连线决定建筑群的主轴线方向,而不强调朝南。与这种对方位的理性的调整相伴随,在风水学说尤其是建立在使用罗盘基础上的理气宗的影响下,也存在着不少因风水师对方位的卦向判断及磁偏角判断而作出的方位调整,风水观念中对孤立的奇峰怪石的畏惧,对居住建筑中两户人家入口相对的禁忌,对在受地形制约时仍渴望遥对山峦气口等需求,也使得不少庙宇、住宅的入口以至群体的轴向有意扭转。与此相反,不畏惧奇峰怪石,或径直将之视作地脉所在,将之组织进景观与群体秩序并确定新的轴线方位的实例也存在,河北承德普乐寺以磬锤峰为院落轴线的抵景是最为优秀的例证。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房屋建筑外的城市建筑,经典大桥

三、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秩序

建立在嫡长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小至族权,大至皇权,嫡长制强调直系、嫡传,弱化以至削弱旁系、"庶出",这造就了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影响所及,在建筑上就是要求中正,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一如《礼记》所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至少

在周代,院落空间已呈均衡对称,已出现了中轴线,进而南北方位逐渐与东西方位分野。面南为贵以后,南北轴线逐渐成为主轴线,这种以院落空间为经营基础的对称秩序成为大至城市、小至建筑群的理想模式,一旦有可能就予以实现,尤其是皇家建筑和官府建筑。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房屋建筑外的城市建筑,经典大桥

殷墟

由于木结构的构件呈线状,规模生产时构件为直线型杆件

。又由于中国文化中"两仪生四象"、"天圆地方"的观念影响,木结构建筑的平面形状,除了表达与天有关的建筑及园林可用圆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矩形或矩形的组合。这样在多数重大建筑群中,就呈现一种以简单的矩形并通过轴线均衡对称关系组成院落及院落群的几何秩序。将其称之为几何关系,是因为一旦这种关系中某种要素越过了几何秩序中的界限。

例如在社稷坛中,五色土的东西南北的不同颜色的土超过了划定的界限,或周围的围墙距离中轴线不等,就破坏了这种秩序,并使建筑群所要表达的意义受到严重伤害。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均衡对称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的轴对称,其差别在于一方面受阴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群不仅关注形式,尤其关注其内涵。"左祖右社","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国社于王宫之右"。"左文右武","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略去背后的具体意义探讨,在中国传统建筑格局中,对称不是纯形式的,而是一种包含了内容的相关矛盾均衡,一如诗词中的对仗,所谓"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如太庙与社稷坛的均衡,故宫御花园中东侧堆秀山与西侧的延眸阁的均衡等等。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房屋建筑外的城市建筑,经典大桥

左祖右社

从敦煌壁画等资料看,唐代以前东西向的横轴线与南北主轴线一道,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两向轴对称的格局仍然保存在浙南与闽粵等地的民居中,却从后来的宫殿庙宇中淡出,对比汉之明堂与明清坛庙,始皇陵、唐乾陵与明清陵寝建筑格局,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封建社会的延续,随着封建礼教的强化,南北轴线成为建筑群的主宰。如同《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只是作为周代的理想图式,一旦与城市营建的现实结合就会生出种种变化一样,

建筑群的均衡对称布局理想一旦受具体的场地、地形、交通等因素制约,就不得不作实际的调整。古代匠师正是通过巧妙的对位调整,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如山西五台山圆照寺的后部,受山地地形限制,后院无法在前院中轴线的延线上取对称布局,通过一个圆形的藏式白塔及将塔后的台阶东移,从而将前部轴线作了转折与平移。河北临汝风穴寺则是在后殿较多地平移后在西侧建高塔而取得新的均衡的。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房屋建筑外的城市建筑,经典大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