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1)柱与枋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宋称榑)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接下来,小编就从"柱"开始给大家讲解大木作,听好了哟~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一、柱

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一般建筑中常见的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搛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多种。柱之外观,有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柱、盘龙柱等。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已使用了木柱。它与其他构件的结合,则普遍采用了绑扎法。但在某些地区,由于石器、蚌器和骨器的进步,已经能在木材上制作较复杂的榫卯,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所发现的木构件。到金属工具使用后,其加工就更为准确和精细了。就已知实物而言,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然后用土填塞柱穴,再予夯实。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秦代已有方柱。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但由于实物都是仿木的石构件,与真实木构可能尚有一定距离。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髙莲瓣柱础、束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但上述外来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则雕刻了我国现知最早的梭柱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北齐义慈惠石柱梭柱形象

柱础则有素覆盆和宝装莲瓣二种。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的。《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实例见于皖南之民居及祠堂。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架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莱;余屋,即径一材一椠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原注: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其中提到的"材""絜",都是宋代建筑中的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佛光寺莲花柱础(唐)

由于人们对建筑材料的结构特性有一个认识过程,所以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一般是从大到小。

古代建筑的内外柱有等高的和不等高的。前者如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内外柱高相等,柱径也基本一致。而宋代建筑两种做法都有。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载的大小来选择长度和断面不同的柱子,应当说是合理的,因此内外柱不等闻和不等径的出现是结构上一个进步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内外柱等高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它规定当心间柱不升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此递增。这种做法未见于汉、南北朝,明、清也少使用。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元代建筑如山西茵城永乐宫三清殿尚保留这种做法,到明、清则已大多不用。

由许多开间形成的木构建筑,大多具有某种形式的柱网。依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一号宫殿遗址,已有建造在夯土台上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其檐柱柱穴排列已相当整齐,因室内未发现柱穴,可能当时已采用了"通檐用二柱"的屋架了。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使用"金厢斗底槽"式内、外二圈柱,而大明宫麟德殿则是

满堂柱式。还有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或三区的。前者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单槽'。后者如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在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分心斗底槽",例如天津萷县独乐寺山门(辽)。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可称为"移柱造"。如山西大同华严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其中央五间前后檐的内柱都向内移一椽长度。或减少部分内柱,可称为"减柱造"。如山西五台佛光寺金代所建的文殊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只用内柱四根。在许多情况下,移柱和减柱同时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已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长度。这些做法,在明、清建筑中已不使用。大概是因为减移柱所形成的大跨度内额和不规则的梁架,往往在结构上不够安全和带来施工上的麻烦;以及在使用彻上明造时,内部也欠整齐美观的缘故。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营造法式》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形式,可能在商代建筑中即已出现),一般应用于较隆重建筑,如大殿、塔等。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晋祠圣母殿

多层木建筑如楼、阁、塔等,在汉代画像石、明器和文献中都有所表现。实物则以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塔、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为早。简单地说,多层木建筑是若干单层木构架(有的在其间施以暗层、斜撑等加固措施)的重叠。其关键是上、下层柱的交接,在宋代有以下做法:

1)叉柱造

记载见于《营造法式》,所存实物也较多。其做法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及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优点是在构造上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2)缠柱造

记载亦见于《营造法式》。它是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増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附角斗。它的实例见于天津蓟县辽佛宫寺释迦塔等处。但未见于实物。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并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二、枋

1)额枋(宋称阑额)

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阑额之名首见于宋代。它有时2根叠用,清代上面的叫大额枋(宋仍称阑额),下面叫小额枋,二者间填以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处的称地狱。唐代阑额断面高宽比约2:1,侧面略呈曲线,谓之琴面;阑额在角柱处不出头。辽代阑额大致同唐,但角柱处出头并作垂直截割。宋、金阑额断面比例约为3:2,出头有出锋或近似后代霸王拳的式样。明、清额枋断面近于1:1,出头大多用霸王拳。阑额的出头,大大改善了柱上部的结构与构造状况,是木架结构发展与进步的表现。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最早形象见于陕西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宋、辽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变高变窄,至明、清,其宽度已窄于额枋。早期在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作海棠纹等。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3)雀替(宋称绰幕枋)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它可能由实拍拱演变而来,河北新城开善寺辽代大殿中,已有由两层实拍拱组成的绰幕枋,而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则为榷头式,端部与底部且作成折线。金、元及以后,发展为蝉肚及出锋,有的下面还附以插拱。也可用在柱间的挂落(楣子)下,此种形状之雀替,已转变为纯装饰性构件,称为"花牙子"。在建筑的尽间,若开间较窄,则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连为一体,则称为骑马雀替。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枋与雀替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