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老师感觉教材越来越简单,学生都对数学课反而越做学越头疼?

不说不等于不知道


我是数学老师,对此特别有发言权,无论从教学和学生的角度都感受至深.

减负是原因之一

我国一直倡导给学生减负,教材的厚度也成了减负的目标之一,结果是教材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薄,学生们的感觉学习越来越难;

为什么会这么难呢?定义XXX,推论是123,可以推导出YYY,此外ZZZ是更加弱的结论,本书不证明,例题1.例题2.....;从知识点的角度看,基础概念及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是比较生硬的,真正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的引入与展开解释是很机械的,而更多的是展现两个题目,直接给你知识点的应用示例,相当于告诉你知识点的应用,后面就是考试用得上;没有知识的背景引入,没有趣味性的数学历史内容引入,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功利性十足,毫无生气可言.

学生们学起来就是跟吃毛草的感觉,枯燥无味难下下咽消化,痛苦不堪!

应试教育背景下,教材简化并不可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个教材根本是用不上,一是内容删减太多,二是题目过于简单,完全不适应考试;教材用不上,还得重新备课,备课内容比书本上齐全很多,才能适应考试要求;否则老师讲完了,学生听懂了,作业不会做,一直受打击;时间一长,学生容易放弃学习.故简化教材并不可取.


学霸数学


写在前面的话:1,教材是越来越简单,考试题目难度基本没什么变化。2,现在的学生对任何需要考试的科目都不感兴趣。


[别逼我学习,我什么都不想学,只想玩手机……]

一位学生在一次期末考试总结中提到以下几点原因:

一,考试不好,是因为基础差。

二,自己粗心大意。

三,有点骄傲的情绪。这些问题相信大多数学生有会有。


[体育老师没空上,赶紧回去上班主任的课……]

不过一个人进步不进步,不是因为认识了自己的多少错误,而是在认识之后如何能改正过来,这才是最大的难题。还有,认识错误的时候别人指出的没有比自己认识的更深刻。



她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写道:“我很认真想过学习这个问题,你考不好将来怎么为祖国的奉献,怎么完成你的能梦想呢?我不会像任何困难低头的。很多成功者们,都遇到过这种困难,他们低头放弃过吗?”

可见她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最终她的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最初的班级语数英总分第三名提高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她开心的写道:“我发现我进步了!我写的字比之前的更整齐了。还有我的成绩与之前对比,这次我赢了。我的成绩每科都上升了!不过,学无止境,我还想更努力!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前进……”。

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她在考试中悟出的真理:“哈哈,原来我已经在慢慢地长大了。日记其实并不是只是为了交作业,而是为了把自己快乐的、伤心的……事记录下来,你就留住了时光。”

这句话给我深深的思考,如果一个人把学习当写作业完成任务上交,那么他成功的几率会比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情小得多。



甚至我认为,很多道理是在生活中慢慢感悟出来才觉得深刻,教出来的道理很多时候只是从“左耳进右耳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快说,还记得十几年前我跟你说过的那个做人的道理吗?……]

不信,你试着想想看,小时候父母,老师给你讲的好多道理自己能记住的有多少?自己变得聪明的那一个不是用金钱买来教训的?

所以,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也不要试图去让他们乖乖听话,只有他们今后自己跌倒了,他们才会自己爬起来,那样子他们也才体会更加深刻。

结束语:其他地方的情况我不知道,我发现自己身边的学生没有几个是心中有梦想,为实现理想而去努力学习。他们除了喜欢体育,音乐,绘画等所谓的副科,语数英对他们来说都是折磨人的课。我时常感叹道:“他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学习也没有谁能逼他们,他们自己又不自觉,今后谁成人才,谁成废材,完全都是靠自己的造化。”时间会证明我说的是对的。

谢谢大家阅读!


孖无悔观教育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的看法你可以参考一二。

教材确实设计的越来越简单了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第九版人教版数学用书,跟之前的教材比起来,有了一些教学内容的调整。整体上更加注重基础,有难度的也就是数学广角这一块内容。

我校有一位老教师,教过好几个版本的教材,他直言不讳的觉得这个版本的教材并不是十分适合一线教学。教材的连贯性和知识之间的结合性,让人不是很舒服。

当然,像我这种年轻教师,大概只能与自己学生年代的教材相比较了,并没有那种深刻的认识,但是总体感觉有些课程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

但是练习设计确实很深入

有种观念就是,教材讲解要拓展延伸,这是一个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同时,现在有那种创新题比赛,也就是题目形式要新颖,类型要多样,内容要有深度。

不管是学校考试还是各种数学资料,你会发现,题目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甚至会有几个题目有着超纲的嫌疑。这就上孩子觉得上课我都听得懂,一做作业怎么就那么难呢。

课外补习造成的刻意加深难度

本来学校的教学就是大众化教学,让班级大部分孩子能够学到知识。但是现在课外辅导的泛滥,导致一份简单的试卷早已失去了区分度,那怎么办?加大难度喽。

所以越补课,试卷越难,越难就越去补课,越补课试卷出的越难,但是教材还是那些内容,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总之,教育的问题,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也不是一两个政策能够改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甚至孩子共同做出一些改变,方能够有所变化。


尬瘦文


这个原因很容易找到。大家应该知道练习长跑吧?长跑运动员在训练时,总是在腿上绑沙袋,在比赛时就解下沙袋。那么现在的数学教材,和训练长跑恰恰相反,平时轻松跑步,比赛时再绑上沙袋。

现行数学教材,在七年级时,直接提出一些结论,不要求证明,没有逻辑训练。到八年级时,再次提出一些数学结论,然后作一些简单的证明,逻辑推理过程也很简单。九年级时再要求严格证明,这时就要几重逻辑推理了。但是,到九年级,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推理方法,就要应付中考,复习时因为中考的需要,必须加大难度,这是很多学生无法适应的。

过去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公式定理,现在都变成了选学内容甚至直接删除。但在中考中,有时要运用这些公式定理,如果不用这些被删除的公式定理,解题过程就很复杂。这就是教材和中考的矛盾。

也有一些老师在七年级就要求学生按格式进行逻辑推理,但由于课本例题简单,学生从教材中学不到什么东西,在没有老师指导时,就无法解题了。

其实,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按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编者的思路是螺旋式上升,从这一点来说,教材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中考命题者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是根据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确定的,而中考命题者希望通过考试能够区分出不同程度的学生,所以,试题的难度大大高于教材的难度,多数学生就认为数学很难。


非优秀教师


  现在的数学教材确实越来越简单了,但是考试难度却并没有降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断下降,成绩分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懒惰并不是主因,那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原因一: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欠缺。我们都清楚数学是最能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言,如果不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让学生把数学学好。我曾经参加过多次家长会,没有一次听到数学老师谈及怎样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话题,相反一味强调家长要对孩子负责,要监督孩子完成课外作业。我再与一些数学老师交流时,问及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话题时,有些数学老师竟然毫不概念,试想,连最起码的学习数学的基本思维能力都不关注的老师,又如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呢。

  原因二:考与学两者脱钩。从教材设计来看,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简单的解题思路,平时就会作业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在初中以后的历次重要考试中,很多学生发现自己成绩越来越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从自信心下降开始,到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下降。我们都知道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工具,当数学学习能力弱时,其他如物理和化学学科也同样受到影响。因此,从一轮轮教改情况来看,虽然教材难度下降了,给老师的教学也降低了难度,但是对于学生应对重要的考试,如中考和高考,无疑让学生们倍感头疼。

  原因三: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缺失。我曾经观摩过几所学校的数学课,发现数学老师课上只是为传授教材上的知识点,很少或几乎不把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没有任何益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家里的水表、电表和燃气表收费来说,很多学生压根就不去关注家里这些生活用表,大脑中几乎没有各种表的概念,自然在学习这块知识时非常吃力。类似一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包括动手操作的问题就更谈不上了。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如果说孩子们懒惰和不用功,其实背后反映的恰是数学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思维能力达不到,面对不理想的成绩从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直到用消极的学习态度逃避数学学习。家长和老师再盯着成绩说事,有何用呢?


寒石冷月


不仅仅是数学,所有学科的难度都在降低,所以考试后的成绩出现严重“贫富差距”,高分段的分数和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但是低分段的分数也低出历史新低。


教材确确实实是更简单更贴近生活,但是既然要学生活实用性知识,出题灵活度增大,这对于那些智商不在线、行动总掉线的学生堪称“绝杀”。

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无论教材如何,他们都能得心应手,因为在同一时期他们竞争的人都面对相同的教材,没有什么差异。那些投机的学生,他们觉得难是因为受到“前人”看法的消极影响,自我代入感强:别人难,对于我肯定难,肯定学不好;懒惰是成功的大敌,觉得难就不去攻克,拖延、懈怠、自我安慰;“死读书”的学生只顾埋头卖力,不注重跟老师、同学的交流,不关注身边人事,思维僵化、闭塞。


大家都说数学难,难道数学比物理还难?(开个玩笑)任何学习的良好开端都需要兴趣和自信来助场,对于某些学科实在是没有天赋,那一定要确保其他学科能凸显优势,这样才能在稳住自己的成绩段位。


广土湘


我觉得原因在于,课本很简单,考试却很难。我07年上高中。那时候我就感到,课本好简单,就一个结论公式,1-2个例题,还特简单。像化学课,我们老师经常一节课写满两个黑板。物理也是,课本的作用就是公式忘了去查一下


备份17


我来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回答都提到了,教材简单,却很空洞;例题简单,拓展很难;教学简单,考试未改……但这些都是表面的,我们想想为什么教材会越来越简单?

实际上这就是国家的方向。考试,是选拔性的,必然有优胜劣汰。然而国家把教材做简单,天天喊着减负,其实就是想搞好基础教育,普及文化知识。精英只是一小部分人,国家管不了那么多,考试选拔出来的一部分人是优秀的就行了。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精英教育是不现实的。

说实话,从遗传学和生物学上讲,人的天赋是不同的,国家是从宏观上掌控,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精英教育,每个人都能上清华北大,甚至不是每个人都能上重点大学。只不过,老百姓自己不甘心,孩子本来成绩就不好,十分厌学,但是家长就是要逼他走这条路。这个话国家是不能说的,因为为了公平,难道你劝他放弃吗?难道你给他说,你的孩子笨,不可能学不好吗?说了这个话,家长就有意见了,因为高考毕竟是寒族的敲门砖,是他们的希望。这就只有用一些隐晦的办法来进行导向,教材简单点,如果还有学生成绩好,那么他的智力、能力和习惯一般都是不错的,可以进行精英教育,孺子可教,而那些学不好的,资质自然也就一般,我说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资质,那么他可能就不适合深造,也许做点其他的,对个人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都更有利。不是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学生读书,看起来是个小事,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大事。说大一点就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国家肯定是很清楚的,那么多专家教授智囊团,不是瞎指挥的,他们有全局的考虑,只不过这些政策或者措施会伤到一些人,会让那些有固有思想的人不能适应,这个实在是没办法的,在国家眼中,大局更重要。


易中天脑残粉


做为从教20年的一线数学教师,陪伴着国家新课程改革,感觉特别悲哀:我觉得数学不是简单了,而是难啦!

一是教材里内容深度增加,知识下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比如以前初中学的负数,现在小学四年级就出现了。

二是教材体系更凌乱了:以前的递进式改成了现在的螺旋式上升,孩子们学完忘记的机率更大啦!

三是具体内容编排不科学:最明显的就是取消了单独的应用题教学,省略了分析过程。不知道教材编者以为学生会计算,就等于会分析了吗?希望到一线看看,有多少孩子分析困难,应用题已经成为孩子数学的弱项。

四是把应该保留的定义,概念都删除了。孩子们缺乏总结性的内容和方式,学的越来越散。

五是考试不改,反而越来越难,范围越来越大。难道以为新时代孩子们聪明了,就不用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思维发展规律吗?

六是一线的现状:老教师还好一点,年轻教师有许多知识点自己都叫不准,教参没有任何意义。该有的知识点解析完全省略。

表面上什么图片信息代替文字信息,新东西代替旧东西。其实感觉真不如原来最早的人教版教材好。辛苦了现在这些孩子和家长。利益集团啊!谁推出教材加教辅,谁得利益。真正关心孩子成长吗?真正问过我们这么多一线的实践者吗!

我猜想,专家一定没自己上过课,他教的学生也一定没考试!真心希望多听取民意,专家别在闭门造车啦!


朗策


不知道你说的“老师感觉教材越来越简单”依据是什么?我倒是觉得,正常点的说,老师应该觉得教课越来越难才对。

现在的小学教材,是薄了,也更活泼了,但也可以说更“虚”了。

以前一个知识点,教材会告诉你怎么走,依据是什么,有几种方法,可以说一个知识点事无巨细,手把手地教给学生。

现在呢,可能只给你一张图,举个现实中的例子,然后抛给你一个问题:这条路应该怎么走?

看着教材是简洁了,但学生想学会弄懂,以前教材上有的(现在没了),现在全要靠老师补充上去。但因为教材上没有,老师发挥起来太灵活,学生反而不好掌握。

课堂上要是没有完全吸收,单单靠教材,是找不到依据,弄不懂这个知识点的。


以前打过一个比方,旧教材相当于文字版的武功秘籍,一招一式都有说明,(见招拆招)一个招数要几百字;现在的教材相当于图画版的武功秘籍,一个招式只有静态的一张图。想要学会,完全靠想象。

这样的教材怎么会简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