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在當時是指哪些人?

不喜歡看新聞



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在當時指哪些人?

秦始皇為了鞏固第一個統一的王朝採取了很多措施,特別是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政治模式。政治上的專制體制必然深入到思想文化領域,實行文化專制主義,體現為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宰相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即除了秦國的歷史書籍以及醫藥、卜筮、種樹等的書籍,其它(諸侯國)書籍不得傳播並焚燬。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把詆譭始皇帝和非議朝政的460多名儒生、方士全部坑埋,史稱“坑儒”。

“儒”在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以後,成為儒家學派知識分子的專有名詞。但是“坑儒”中的“儒”,狹義的是指被坑埋的460多名儒生和方士,其中,十之八九都是方士,真正的儒生極少。廣義的是指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各派的學者(知識分子),因為秦朝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之所以史稱“坑儒”,其一,儒生以古非今,而秦朝厚今薄古,殺雞儆猴,以儆效尤。其二,儒學的地位影響和理論。

“焚書坑儒”,是政治上的統一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統一加以維護。是政治上專制體制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實質是文化專制主義。

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上的統一,維護了政治上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實際上反映了當時新舊勢力之間的較量。

但是,其手段殘忍,方法愚蠢,不僅摧殘了古代文化,更是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發展和進步……



逛一逛3


焚書坑儒說的是秦一統天下的初期發生兩件事兒:

焚書的實際發起者是李斯,在當時有一博士(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政府官員)淳于越(老家在齊國)提出應恢復分封制,否則國家便不會長久,but秦丞李斯將這建議給駁回去了。理由是時代在變化治理天下的政策也應該相應的變化,所謂治國不必法古;

此事過去之後李斯為防止儒生們的言論會破壞當下的國家統一,因此建議秦始皇除秦紀、醫藥、算卦、農業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燬,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

現在說坑儒這件事兒,這事兒的確是嬴政的一手操縱的,話說是這樣的哈秦皇晚年的時候港式尋求長生不老藥,因此手下有兩個特別受寵的方士侯生、盧生,但是實在想不通這倆哥們兒是咋想滴竟然在背地裡說自個兒老大殘忍好殺、毫無憐憫之心,一天晚上這倆哥們棄官逃跑了,秦始皇直接炸毛了說:“我對方士這麼好,他們竟然背叛我,連方士都這樣對我,那咸陽還有好幾百書生呢,肯定經常妖言惑眾。這次一定要徹底清查一下”;

所以這樣來講的話那些書生的遭遇這倆方士在其中也有導火線作用;

“儒生”到底包括那些人

從上文的故事中咱不難知道:

第一:一些書生;

第二:當然可能改包含一些沒有實權文臣,

第三:但是據傳言被坑殺的”儒生“其實是那些方士,由於沒能按照秦始皇的要求製造出長生不老藥,害怕被懲罰,便四處散佈謠言,秦始皇知道這事兒下令徹查此事,那些凡是參與過散佈謠言的方士全被處死了;


努力將歷史寫成段子,我是不舉兄若喜歡就請諸位點贊關注下唄!


不舉兄愛說話


歷史,把遠古的某些事呈現於當今。翻開書,展現出歷史的每一頁。

秦王朝的統治者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功與過,眾說不一。其中,“焚書坑儒”事件中,有一個人是與其脫不了干係,他就是:李斯。



李斯,博學多才,善於思考。他從茅側裡的老鼠和糧倉裡的老鼠中悟出他的人生真諦。《史記》中關於李斯也有記載。經推薦和自己的努力,逐步登上左丞相置位,可謂人生得意也莫過如此。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陽宮設置酒宴,有七十位博士上前祝酒。僕射周青臣上前頌揚始皇的神威和功德,這使秦始皇非常高興。博士齊地人淳于越進言,反對周青臣的奉承,說他是從中加重了始皇的過失,不是忠臣。秦始皇把這件事下發給群臣討論。討論不歡而散。


李斯,回到家後,氣恕難消,連夜上書,請求命令史官把除《秦記》以外的史書都焚燬。不是博士官的職務需要,天下若有人敢於隱藏《詩》、《書》、百家典籍的,都應該將這些典籍交到守、尉等地方官府一同六焚燒。若有人敢相聚論說《詩》、《書》的就要被當眾處死。用古事來非議當今的人要被誅滅全族。官吏中若有知道和看見而不檢舉的人和他們同罪。所不燒的書籍,是有關醫藥、卜筮和種植一類的書籍。如果想要學習法令,就應拜官吏為師。

秦始皇閱後,下達制書說:“可以”。焚書的災難開始了。



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到處求仙煉藥。侯生和盧生騙取始皇對他們信認,騙得不少錢財。秦始皇又廣泛召求了許多文學、方術人士,希望通過他們謀求太平,方士煉丹來求奇藥。侯生和盧生心裡有鬼,怕始皇發覺逃跑了,這使秦始皇非常惱怒。派御史全面審查究審問那些方士儒生,那些方士需生相互牽扯告發,就從中查出觸犯禁令的有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全部活埋在咸陽,使天下的人知曉這件事,藉以警告後人。坑儒裡的,有不少想騙些錢財的人。





還有些書中記載,是把那些名士騙到山中活埋的。因為他們誹謗秦始皇,誇張他失德。有名望的儒生,說出的話,相信的人較多。

歷史,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可以給後人以借鑑。



石大哥14


先來看看一些答主所說的“焚書”

首先,“甲歷史”這個題主說的《道經》是錯的,因為所謂的十六字心得乃是出自《尚書》,在宋明理學那裡才奠定了“道心-人心”的地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其次,焚燒百家之書,不僅僅是《尚書》和《詩經》,史書記載,焚燬的是“百家之書”,乃李斯建議而由秦始皇施行。李斯又推行了挾書令,民間私藏書籍者會遭受嚴刑,因此,書主要集中在博士手中。但是,緊接著就出現了大規模的坑儒事件。


方術和儒的關係

最先提出秦始皇坑的是方士者,或者主要是方士者,我聽人說是“百家講壇”。“百家講壇”的明星學者們水平本身就不太高,並非國內一流學者。譬如我比較喜歡的易中天老師,他講三國,但是連“信”通“神”都不清楚,硬傷也是好幾處。

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儒特指狹義的儒學文士,其實來自於近人章太炎。在章太炎之前,術士、方士都被包括在儒家裡面。雖然沒看百家講壇這部分,但我估計百家講壇的學者不清楚章太炎的這段歷史(這在史學和哲學兩個專業上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知識點),所以才說坑儒坑的大部分是方士。

從哲學意義上來看,古“方”通“術”,而第一個使用“術”這個概念的便是孔子。我們知道,後來比較有名的一個跟“術”有關聯的人是“申不害”,《史記》說慎到、申不害等人都學黃老術,但從郭店簡文獻來看,出土的楚國文獻除了《老子》等書確實是楚文字寫成,其他文獻卻都是由齊文字寫成,上博簡中出土的“慎子”一篇更像是儒家作品,而沒有黃老學的痕跡,因此,黃老學出現於戰國中期的說法很可能是太史公誤記,就像他分不清《莊子》的寓言一樣。

《史記》中,盧生等人雖然是術士,但他們和一般欺騙秦始皇的野人還不一樣,本身是因為德行和名聲而受秦始皇尊重的人。從他們為秦朝的博士們(儒生)說話,進而批評秦始皇暴虐來看,他們跟儒家關係很親近,所以後來秦始皇抓他們時,連坐“諸生”(儒生)——抓的都是儒家,要他們檢舉揭發盧生等人。

最重要的是公子扶蘇也出來說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之後,公子扶蘇就去了邊疆監督修長城。

這裡的諸生就是儒家,否則,怎麼會皆誦法孔子?皆即全部,誦法孔子難道還不知道什麼意思嗎?


其實很多時候人更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這是指沒有經過學術訓練的人。以前跟一個人辯論,他說八里橋戰役裡清軍沒使用火槍和火炮,當我把大量資料彙集給他以後,他竟然說這些資料全部是外國人編造的——實際上,史料中很容易查清第二次鴉片戰爭裡清朝軍隊有沒有使用火槍和火炮。


肥嘟嘟的小不理


作為秦始皇加強思想專制措施的“焚書坑儒”是中學歷史課上的一個難點。而我們很多歷史老師在講解“坑儒”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是比較片面的,只是照本宣科的說秦始皇下令把460名儒生和方士坑死。

“儒”指的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因此我們很多人會把這段歷史理解成秦始皇打擊的對象是方士和儒家學說的追隨者。其實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

那麼秦始皇“焚書坑儒”中的“儒”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王朝之後,加強了對國人思想的控制,這在每朝每代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有兩個為始皇求取長生不老丹藥的術士卻長了長舌頭,就在私底下議論秦始皇。

說秦始皇雖然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就把從古之今的所有聖賢都不放在眼裡,他剛愎自用完全聽不進去批評的聲音,下面的官員為了討好他,都撿好的說,完全說在欺騙他。更為可氣的是他還頒佈法令,規定我們方士之術如果不靈驗的話就要被處死。像他這樣的暴君我們不得為他求長生之藥。

這兩人議論完了之後,害怕被他人聽見,就找到機會溜之大吉了。

無巧不成書,這件事情正好被秦始皇知道了,湊巧此時又有人舉報咸陽城中有儒生妖言惑眾,給老百姓洗腦。這還要的,秦始皇大怒下令逮捕散佈“妖言”的讀書人,並對他們嚴刑拷打,要求他們互相揭發,結果共有460名儒生被牽涉進來。最後這460多人被統統活埋。這就是發生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坑儒”事件的前應後果。


閬裡巴人


先說答案

秦始皇坑的是學道立方的方士、術士,而非儒士。

《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於是乃亡去。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益發謫徙邊。

《史記.儒林列傳》: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從此缺焉。"

所謂“焚書坑儒”

中國文化,所有的各家思想,都指向同一個道。

各家學說的差異,只是一道各用用法各異而已。

這個道是怎麼來的呢?因為錨定天地而來。

天地只有一個,所以天下也只能有一個道。所謂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會有那麼多的百家之說呢?

因為存在著一個學道立方的問題。道只有一個,但是道有無窮多的方面,不得大道,只尋得大道之皮毛,以皮毛立一方之學,這就是道裂為百。

立一方之學的人,則被稱之為方士。

始皇帝焚書坑儒,坑的就是這些學道立方的方士,並沒有幾個儒生。

秦始皇時代的孔子後代是孔鮒,當時居於魏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孔鮒不願出仕,於是令其弟子叔孫通在朝廷擔任了待詔博士,後被秦始皇召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在秦國嚴格的賞罰制度下,可謂作為特例厚待了。

秦始皇燒的書,也是一些不道的方術之書。

代表國家官學的士人,還有國家官學的典籍,始皇帝根本沒有禁燬。

秦始皇帝的用意是好的,因為要復官學,必須得禁私學,要立道,必須得廢異端。

所以,始皇帝做的事,是複道之舉。


平凡2850


秦始皇焚書坑儒實際上是秦始皇被坑的最慘的一次,焚書也只是焚了一部分書,這個起碼說焚書是有的。坑儒就更冤枉了,因為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儒生成了社會的主要力量,儒家就不停宣揚秦始皇坑儒事件,要把秦始皇的殘暴,王朝短命和坑儒聯繫在一起。後世一看到坑儒兩個字,立馬想起來是成千上萬人被活埋的情景,但這也實在是太冤枉秦始皇了。

秦始皇是坑殺了人,但也就四十幾個儒生而已,主要是當時儒生們並不招人待見,秦朝是法家地位天下。但坑儒這個詞實在是太扎眼了,彷彿秦始皇把天下儒生都殺了一樣。

這個鍋,秦始皇可是背的太冤枉了,那個時候儒生還很渺小,跟墨家勢力相當,只不過後來儒家做大,不斷放大自己的苦難經歷,比起被漢朝弄的徹底絕滅的墨家,坑殺那幾十個儒生對於一個帝國來說,完全不算個事兒。


昭烈名臣


愚民是儒家一貫的伎倆,也是針對99%以上平民是文盲的現實。現代人還繼續拿謊言來愚民,就太弱智了。

一、“焚書”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摘自史記)

1、為什麼“焚書”?

淳于越的言論,是“入朝就在心裡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抬高自己,在民眾當中帶頭製造謗言。象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

2、怎麼“焚書”?

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一起燒掉。

3、是焚書嘛?

請注意“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和“以官吏為師”這兩句。博士是秦朝官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的一個官名。秦朝的官吏是包括儒家在內的百家的。有儒家弟子為博士,就有儒家書籍、也就有儒家學說的傳授。所以,所謂“焚書”實際上是禁止《詩》、《書》在內的諸子百家著作在社會上流傳(違者焚燒、殺頭)。同時,保留了國家級的《詩》、《書》在內的諸子百家著作學習和研究,以及諸子百家的官方渠道的教授。

4、真有焚書嘛?

“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儒家六藝指的是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此後的儒家、現代儒家,缺少了哪一種?儒生說是缺少了射。儒家是缺少了“射”。但漢朝就有李廣射石的傳說,中國歷史上從未缺少過射箭的技藝。是秦始皇焚燒了儒家射箭的技藝,還是儒家“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自己丟失了射箭的技能?很顯然,焚書是儒家的謊言。

表狡辯 。孟姜女哭長城是儒家汙衊秦始皇暴政的一個經典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春秋時期出生的孟姜女,穿越300年時空到秦朝,在長城腳下痛哭流涕。在這個故事中,秦始皇穿越到唐朝,並攜帶一群和尚從唐朝穿越回秦朝,讓這幫和尚們為孟姜女的丈夫做法師。誰是穿越劇發明者,謊言的鼻祖:儒家。

二、“坑儒”

1、史記原文是“坑術士”。儒家自認術士是儒家的一種。那麼,儒家承認煉丹也是儒家的理論、文化嘛?儒家不承認。術士被殺的悲情,儒家要蹭個熱度;術士煉丹害人,儒家推脫的乾乾淨淨。這種說法,儒家不覺無恥嘛?秦朝的儒生,僅博士就有70多人,以孔子弟子三千計,70多個博士每人一百個徒弟,秦朝的儒生就有7000多人。殺460個,是坑儒還是殺違法的諸生?表忘記,《史記》記載中,還有諸生”爭相揭發“的記載。也就是儒生們相互揭發,同類相殘的環節。而揭發本身,也說明殺術士等是依法殺人,有問詢、查證、審判環節。

2、儒家自稱,坑儒後儒生逃出秦國,投奔了陳勝吳廣反叛軍,並喊出了著名的“天下苦秦久矣”的罵詞。反叛投奔,當然是需要投名狀的,只是“天下苦秦久矣”這個投名狀實在太空洞、毫無說服力。若真有焚書坑儒的事,儒家為何不用“焚書坑儒”作為反叛秦國、投靠陳勝吳廣的投名狀呢?當時的儒家,全是白痴?很顯然,在儒家逃出秦國、投奔陳勝吳廣反叛軍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焚書坑儒這個事。禁止非議朝政、誅殺行騙的術士,在當時是正義的行為,而非秦朝的過錯。

儒家口水四濺的大談“焚書坑儒”,但從來都不說是誰最早發明這個詞彙的。為啥?沒有哪個儒家敢承擔謊言造謠的責任。“焚書坑儒”的作者,是儒家一直小心隱藏的秘密。

三、焚書坑儒的得失計算

若真有焚書坑儒,把儒家詩書都統統燒光了、把儒生統統殺光了。是什麼結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此少了儒家這一家。

沒有焚書坑儒。儒家以及儒家理論存貨了下來。結果儒家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百家少了99家。只剩下的儒家還自宮成了儒教。

殺光儒家,顯然是中華文化損失最小的唯一途徑。殺光儒家,顯然是保持中華文化傳承的最有效辦法。秦始皇最大的過失,應該就是沒有把儒家、儒生統統殺光。留下了這個禍害、害了中國2000多年!


真希望歷史上有焚書坑儒。殺光所有儒家,保留中華傳統文化。

可惜,真沒有。


滄桑短笛


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是李斯的主意。秦始皇確立了郡縣制後,第八年,秦始皇聽信李斯讒言,進言毀書。討論《詩》,《書》,都以處死。除了《秦記》,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一些歷史古籍,其他的一律銷燬。官吏看到不舉報滅族,形式非常嚴峻。


不到三十天,秦朝以前的書籍都化為灰燼,第二年,秦始皇開始了坑儒事件。秦始皇怕死,要尋找長生不老神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答應找到此藥,可這種藥哪裡有呢?這兩人自知弄不到長生不老藥,回去也是死路一條,乾脆逃之夭夭,還宣傳秦始皇剛愎自用,濫用科罰,貪於權勢,秦始皇聽後大怒,下令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

焚書坑儒,焚書直接受害者是儒家學派,秦始皇做了焚書坑儒事件沒多久就發現了這次事件帶來的隱患,這也讓秦始皇和李斯始料未及。這460餘人也並不是儒家,而是一些術士,也或許有儒派思想存留者。



風箏m82


你沒問書,好,我就答儒。“儒”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也指術士、方士(見《說文》),以及用巫祝卜卦謀生的人。


先解術士(別想著WOW的拉人放小鬼):

這裡先放兩段話,同出《漢書》,可以對比一下(比較長,只看劃線加粗部分即可):

  • 《漢書·宣帝紀》:夏四月壬寅,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業,奉宗廟,託於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壞祖宗廟,朕甚懼焉。丞相、御史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經學之士,有以應變,輔朕之不逮,毋有所諱。
  • 《漢書·夏侯勝傳》至四年夏,關東四十九郡同日地動,或山崩,壞城郭室屋,殺六千餘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弔問吏民,賜死者棺錢。下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業,託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nǎng]者地震北海、琅邪,壞祖宗廟,朕甚懼焉。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術士,有以應變,補朕之闕,毋有所諱。


於是夏侯勝所言的術士,《宣帝紀》中的博問經學之士,就等同於唐代的李淳風、日本的安倍睛明。但是這種術士,玩弄的是“法術”,影響了朝政。《韓非子·人生》中曾言:

“且法術之士,與當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術士,則大臣不得制斷,近習不敢賣重,大臣左右權勢息,則人主之道明矣。”

此處假設一下:

  • 關中大旱。大臣正在集思廣益,術士跳出來說,應該向神明祈雨。

  • 關中地震。大臣正在調配賑災,術士跳出來說,應該向神祗祈禱。

  • 關中疫病。大臣正在尋找醫家,術士跳出來說,應該書寫罪己詔。

只有這樣的情況,才可能與大臣“不相容”。而在《論衡·明雩》曾提到,這種“法術”只能蠱惑人君的,沒實用價值。

“人君聽請,以安民施恩,必非賢也。天至賢矣,時未當雨,偽請求之,故妄下其雨,人君聽請之類也。變復之家,不推類驗之,空張法術,惑人君。或未當雨,而賢君求之而不得;或適當自雨,惡君求之,遭遇其時。是使賢君受空責,而惡君蒙虛名也。”

是人就不會喜歡這種把戲,遑論還涉及誹謗非議始皇的事情。



再說方士:

《論衡·自然》中曾提到了方士的把戲,原文見下:

“武帝幸王夫人,王夫人死,思見其形。道士以方術作夫人形,形成,出入宮門。武帝大驚,立而迎之,忽不復見。蓋非自然之真,方士巧妄之偽,故一見恍忽,消散滅亡。”

大意:漢武帝喜歡王夫人(不是他媽王娡),但她死了,想看到咋整?找道士用方術“嘛哩嘛咪哄”一下,變出個人。結果把漢武帝驚到後,才一起身,這人就又沒了。作者王允就說了:因為不是真的,是方士搞出來的把戲,所以才一看見就消失滅亡了。


所謂的方士,於此處就是“用方術的道士”。我國曾拍過一部《巫師的騙術》,裡面各種把戲都有,這些東西在秦漢時期就叫方術。(我又想起2016年7月的廣安女童跳樓案了)。


然而坑的動機不純粹:

西漢時期的《列仙傳·玄俗》中曾記載:

餘嘗得秦大夫阮倉《撰仙圖》,自六代迄今,有七百餘人。始皇好遊仙之事,庶幾有獲,故方士霧集,祈祀彌布。

這句話可以看出,當時秦始皇那裡方士霧集雲合之多,幾如氾濫一般。而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提到方士侯生、盧生胡說八道的內容:

  1. 秦始皇剛戾自用,博士(上述的博問經學之士)雖七十人,然而只是擺設。

  2. 動輒就是個死字(特指辯驗方術)。

  3. 貪戀權勢,估計求不到仙藥。


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侯生、盧生這吃著喝著秦始皇,還說他的壞話。這能忍?肯定要統統灑掉。但是因為涉及連坐制度,所以在御史查辦案情,判問諸生時,以“諸生傳相告引”,最終才挑出四百六十餘人,坑於咸陽並廣而告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