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培养孩子“同理心”,让孩子拥有心满意足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感

我们会开心、会伤心、会愤怒、会悲伤……这是情绪。

可是我们看到别人伤心,会感同身受,尽力理解他们,提供让人舒服的帮助,而不是嘲笑或鄙视,这是同理心

不知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心情:

明明人家才失去亲人,记着拿着麦克风冲上去:“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学校里的孩子欺负弱小的同学:“哈哈哈,笨死了”、“胖猪”……

同理心不是生来就会,而是爸爸妈妈和孩子日常的互动中,帮助孩子培养起来的。

比如:有时候孩子一不满足,就大哭大闹;

比如:孩子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要,一分钟都等不了;

比如: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了对面的小朋友一巴掌……

培养孩子“同理心”,让孩子拥有心满意足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感

这是因为孩子一开始,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

至于这样会不会让妈妈很生气?让对方难过?孩子暂时考虑不到。

如果没有家长的有意识地引导,2、3岁的小孩子是很难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能够想象别人如何感受,并作出合适的回应,这是一个非常难的技能。

能具备同理心,这意味着孩子:

1、已经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

2、理解别人可以和自己拥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3、对人的各种情感有认知:惊奇、愤怒、悲伤、失望……

4、有良好的想象力,看到一个情景,能想象如果是自己处在这一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5、能够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做什么反应,会让对方好受一些,能安慰对方。

培养孩子“同理心”,让孩子拥有心满意足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感

孩子能具备同理心,爸爸妈妈和孩子间的沟通会更顺畅,孩子也能更好的和别人交流、沟通。

而良好的沟通,也能给孩子带来更心满意足的人际关系,让孩子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培养孩子同理心?

1、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自己也保持平和的情绪。

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爸爸妈妈接受和理解的。这有助于孩子学习理解他人。

2、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和情绪。

有时候我们会脱口而出“不要怕”、“这有啥好哭的”?

虽然爸爸妈妈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勇敢,却否认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认为自己难过、悲伤、害怕,是错误的。不敢承认自己的情绪,自然也不懂得接纳和理解别人。

培养孩子“同理心”,让孩子拥有心满意足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感

不如承认孩子此刻,有这样的情绪“有道理”:

“你是不是觉得那只狗狗很可怕?它是一只很好的狗狗,它只是叫声有点大,你可以抱着妈妈,它一会儿就走了。”

3、引导孩子关注别人的感受:

因为你拿了弟弟的玩具车,弟弟很难过,他都哭了。你可以把车还给他,我们玩那个小陀螺吧。

4、当孩子已经关注到别人,给他一些具体的建议来表达他同理心

小妹妹很伤心,你要不要把你的玩具车给她玩一下?

小妹妹哭了,你去给她拿张纸巾好不好?

5、和孩子一起阅读关于情绪和感受的绘本

推荐几本内容相关的高分绘本吧。如果您有其他的绘本推荐,请在留言区分享。

《妈妈,我真的很生气》作者:迪塔一多纳休、布莱克

简介:乔希生气时,他会扔玩具、破坏玩具,甚至打他的小弟弟。妈妈说,乔希应该学会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他愤怒的情绪。通过一张笑脸图,乔希开始用语言表达他的情绪,与他人相处融洽,他的脸上也出现了更多的笑容。

培养孩子“同理心”,让孩子拥有心满意足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感

《输不起的莎莉》作者:弗兰克·希洛 (Frank J.Sileo)、卡里·派罗 (Cary Pillo)

简介:莎莉任何事都喜欢是第一!在学校排队要第一,课间要第一个冲出教室。她甚至要第一个吃完奶酪通心粉!不幸的是,莎莉讨厌输,而这些让她性子火爆还伤了感情。

培养孩子“同理心”,让孩子拥有心满意足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感

懂得合作,有体育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们需要学习无论输赢都互相尊重、体贴、宽容。

《我当大姐姐了》作者:安妮特·谢尔登 (Annette Sheldon) / 凯伦·麦泽尔 (Karen Maizel)

简介:当家里有了新宝宝时,大孩子的世界会因此而改变,虽然他们也会兴奋和喜悦,但同时也会感到愤怒、嫉妒、恐惧和怨恨。他们需要明白爸爸妈妈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学会耐心和分享。

培养孩子“同理心”,让孩子拥有心满意足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感

最后讲个我经历的小故事:

3岁的小朋友嘟嘟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独立上课。进教室的时候大哭不止。

这时,已经独立上了1个多月课的兜兜走到我的身边说:“老师,哭不是好孩子,你看我都不哭!”

我跟兜兜说:“嘟嘟太想他的爸爸妈妈了,所以才哭的。你去帮忙拿张纸巾,给他擦眼泪好吗?”

兜兜想了想,去拿了纸巾,回来坐在嘟嘟旁边,还很体贴地拍拍嘟嘟。

从那以后,再有小朋友哭,兜兜就赶紧去拿纸巾,回来安慰小朋友。

她越来越擅长这件事,除了擦擦眼泪,再拍拍人家,还会对小朋友说:“你是不是很想妈妈?妈妈一会儿就来接你了,我妈妈就是这样,我妈妈和你妈妈待在一起的。”

即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比兜兜更善解人意。

有任何育儿问题,可以在评论里留言,我真的真的会回复哦。快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