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培養孩子“同理心”,讓孩子擁有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收穫幸福感

我們會開心、會傷心、會憤怒、會悲傷……這是情緒。

可是我們看到別人傷心,會感同身受,盡力理解他們,提供讓人舒服的幫助,而不是嘲笑或鄙視,這是同理心

不知道你看到這樣的情景是什麼樣的心情:

明明人家才失去親人,記著拿著麥克風衝上去:“請問你有什麼感受?”

學校裡的孩子欺負弱小的同學:“哈哈哈,笨死了”、“胖豬”……

同理心不是生來就會,而是爸爸媽媽和孩子日常的互動中,幫助孩子培養起來的。

比如:有時候孩子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

比如:孩子想要的東西立刻就要,一分鐘都等不了;

比如: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了對面的小朋友一巴掌……

培養孩子“同理心”,讓孩子擁有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收穫幸福感

這是因為孩子一開始,只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

至於這樣會不會讓媽媽很生氣?讓對方難過?孩子暫時考慮不到。

如果沒有家長的有意識地引導,2、3歲的小孩子是很難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能夠想象別人如何感受,並作出合適的回應,這是一個非常難的技能。

能具備同理心,這意味著孩子:

1、已經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2、理解別人可以和自己擁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3、對人的各種情感有認知:驚奇、憤怒、悲傷、失望……

4、有良好的想象力,看到一個情景,能想象如果是自己處在這一刻,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5、能夠想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做什麼反應,會讓對方好受一些,能安慰對方。

培養孩子“同理心”,讓孩子擁有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收穫幸福感

孩子能具備同理心,爸爸媽媽和孩子間的溝通會更順暢,孩子也能更好的和別人交流、溝通。

而良好的溝通,也能給孩子帶來更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讓孩子更容易獲得真正的幸福感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培養孩子同理心?

1、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自己也保持平和的情緒。

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爸爸媽媽接受和理解的。這有助於孩子學習理解他人。

2、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和情緒。

有時候我們會脫口而出“不要怕”、“這有啥好哭的”?

雖然爸爸媽媽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勇敢,卻否認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認為自己難過、悲傷、害怕,是錯誤的。不敢承認自己的情緒,自然也不懂得接納和理解別人。

培養孩子“同理心”,讓孩子擁有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收穫幸福感

不如承認孩子此刻,有這樣的情緒“有道理”:

“你是不是覺得那隻狗狗很可怕?它是一隻很好的狗狗,它只是叫聲有點大,你可以抱著媽媽,它一會兒就走了。”

3、引導孩子關注別人的感受:

因為你拿了弟弟的玩具車,弟弟很難過,他都哭了。你可以把車還給他,我們玩那個小陀螺吧。

4、當孩子已經關注到別人,給他一些具體的建議來表達他同理心

小妹妹很傷心,你要不要把你的玩具車給她玩一下?

小妹妹哭了,你去給她拿張紙巾好不好?

5、和孩子一起閱讀關於情緒和感受的繪本

推薦幾本內容相關的高分繪本吧。如果您有其他的繪本推薦,請在留言區分享。

《媽媽,我真的很生氣》作者:迪塔一多納休、布萊克

簡介:喬希生氣時,他會扔玩具、破壞玩具,甚至打他的小弟弟。媽媽說,喬希應該學會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他憤怒的情緒。通過一張笑臉圖,喬希開始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與他人相處融洽,他的臉上也出現了更多的笑容。

培養孩子“同理心”,讓孩子擁有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收穫幸福感

《輸不起的莎莉》作者:弗蘭克·希洛 (Frank J.Sileo)、卡里·派羅 (Cary Pillo)

簡介:莎莉任何事都喜歡是第一!在學校排隊要第一,課間要第一個衝出教室。她甚至要第一個吃完奶酪通心粉!不幸的是,莎莉討厭輸,而這些讓她性子火爆還傷了感情。

培養孩子“同理心”,讓孩子擁有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收穫幸福感

懂得合作,有體育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們需要學習無論輸贏都互相尊重、體貼、寬容。

《我當大姐姐了》作者:安妮特·謝爾登 (Annette Sheldon) / 凱倫·麥澤爾 (Karen Maizel)

簡介:當家裡有了新寶寶時,大孩子的世界會因此而改變,雖然他們也會興奮和喜悅,但同時也會感到憤怒、嫉妒、恐懼和怨恨。他們需要明白爸爸媽媽愛每一個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他們也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學會耐心和分享。

培養孩子“同理心”,讓孩子擁有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收穫幸福感

最後講個我經歷的小故事:

3歲的小朋友嘟嘟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獨立上課。進教室的時候大哭不止。

這時,已經獨立上了1個多月課的兜兜走到我的身邊說:“老師,哭不是好孩子,你看我都不哭!”

我跟兜兜說:“嘟嘟太想他的爸爸媽媽了,所以才哭的。你去幫忙拿張紙巾,給他擦眼淚好嗎?”

兜兜想了想,去拿了紙巾,回來坐在嘟嘟旁邊,還很體貼地拍拍嘟嘟。

從那以後,再有小朋友哭,兜兜就趕緊去拿紙巾,回來安慰小朋友。

她越來越擅長這件事,除了擦擦眼淚,再拍拍人家,還會對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想媽媽?媽媽一會兒就來接你了,我媽媽就是這樣,我媽媽和你媽媽待在一起的。”

即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比兜兜更善解人意。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裡留言,我真的真的會回覆哦。快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