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孩子被欺负,教会孩子这5件事比叫他“打回去”更有效

不少父母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会发现,由于孩子的活动范围不再限于家长和老师的视野范围之内,自己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负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候可能因为争抢玩具时发生冲突,被同学脸上抓破皮,也或是因为排队玩游戏时意见不合互相推搡就把额头撞了个大包。

其实孩子在遭人欺负时,不敢反击或者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天生的性格原因,也有后天教育不足的因素存在。

这个时候,大人不能仅仅教会孩子一句:“Ta要是打你了,你就打回去啊”就草草了事。为在孩子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这些不公平待遇跟那些友善的帮助和鼓励一样,都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养料。大人无法时时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孩子需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成长必经的痛苦之一。

孩子被欺负,教会孩子这5件事比叫他“打回去”更有效

父母都教育孩子从小做一个有素质的人,但是有素质不等于好欺负,父母教会孩子这5件事,远比被欺负时“打回去”更有效——

1.教会孩子说“你不要再欺负我了!不然我要打你了!

比起打回去,这种方法更容易制止打人的孩子继续使用暴力行为。

孩子年纪小,做很多事情是不会考虑后果的。这句话会让打人的孩子知道,如果他还继续欺负别人,后果会怎样。

所以比起单单让孩子打回去以牙还牙的做法,当孩子大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更容易引起其他孩子和老师注意。如果老师询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别的孩子也可以作证是谁先动手,这样能够让老师事后更容易了解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2.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办法

很多父母不愿孩子受欺负,常主动替孩子“伸张正义”。这种“直接插手”的态度,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性,同时催生孩子的自卑情绪。

孩子之间普通无心的打闹,大人适当给予建议就可以,更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事态严重,家长在安慰孩子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假如孩子请求帮助,一定毫无保留伸出援手。但要注意以自我保护为主,任何时候,和别人家孩子直接有肢体接触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很可能让情势变得更恶劣。

孩子被欺负,教会孩子这5件事比叫他“打回去”更有效

3.带孩子锻炼身体

一般情况下,体质偏弱的孩子遇事容易“退缩”,也更容易成为受欺负的对象。身体强健的孩子,在社交中具备天然优势。

除了锻炼身体,父母平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让孩子扮演英雄人物,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让孩子结交一两个好朋友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不是仅仅适用于成人。孩子在学校有朋友,就不存在被孤立的可能。而且有朋友的孩子,也会比较有底气。如果孩子本身就比较害羞,那家长就可以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在同伴小朋友中找一两个“铁哥儿们”、“好闺蜜”。

而且社交互动能力高的孩子,在集体中被欺负的概率会大大减少,也更善于在一次次互动体验中提高应对能力。

孩子被欺负,教会孩子这5件事比叫他“打回去”更有效

5.父母一定要支持、相信孩子

当孩子受欺负了勇敢反击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肯定支持,但是前提是孩子的确是被欺负了正常反击。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动手就批评了孩子,或者支持的不那么果断,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这次做错了,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不敢再去反抗。豆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敢于拒绝自己不想要的,敢于争取自己希望的。

孩子被欺负,教会孩子这5件事比叫他“打回去”更有效

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当孩子被欺负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容纳和消化那些让他们感到不愉快的事。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这一点,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