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的哀牢国最终是在哪里?为什么?

独行客地图帝


真实的哀牢,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国家,主体在缅甸中北部,部分在云南境内,总面积不小于40万平方公里,不比现在的云南省面积小。以哀牢为基础成立的永昌郡,首府在云南境内,在保山一带。哀牢归化前,与汉朝大致以澜沧江为界。

哀牢同夜郎相似,又有所不同。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大国,位置版图都存在疑惑。不同之处在于夜郎是被动归附,而哀牢是主动归附。1900多年前,汉明帝年间,哀牢主动加入中华,成为历史上的一大壮举,性质意义比土尔扈特东归还要大。土尔扈特是形势所迫,而哀牢是欣然向往。

哀牢是一个大国,归顺汉朝时,人口就有50多万,设立永昌郡后,到东汉后期,全郡人口达到了180万之多。这是什么数字,这个数字在汉朝是不得了的。汉朝的内地各郡,人口普遍只有几十万,过百万的只有几个而已。永昌郡作为一个边疆郡,人口竟然远远超过了内地郡,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永昌郡地盘肯定很大。云南西部山区,人口没有内地密集,人口还那么多,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面积大,比内地郡大的多。虽然哀牢在永昌郡内只占两个县,但是这两个县是大县,有可能像高句丽县那么大,方圆2000里。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县,跟内地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刚刚设立,还没来得及移民的。

通行版的地图,哀牢国画的只有江心坡一带加上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看起来非常小,只是云南的一个边角加上缅甸北部的一角而已。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记录的。就这么一点地盘,怎么可能在遥远的汉代就拥有那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怎么可能?难道汉朝时,德宏、克钦非常宜居,农业比中原还发达?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哀牢国位于云南澜沧江以西以南,包括现在的保山、德宏、临沧、部分普洱、部分西双版纳、还有缅甸的克钦邦、掸邦。仅仅是这些山区加起来,人口在汉朝很难达到那么大的数字。所以,肯定还包括缅甸的一些平原地区。缅甸的平原,伊洛江也就是大金沙的中下游,那是人口容易密集的地方。哀牢国人口那么多,肯定对缅甸平原是有所占据的。综合估计,至少缅甸曼德勒省、实皆省是在哀牢版图内的。

至于勃固省、克伦邦那就不可能了,因为哀牢不靠海。当时在哀牢的南部还有一个国家,叫掸国,这个国家是靠海的。掸国后来成为汉朝的附属国,曾给汉朝进贡了海西艺人,也就是印度艺人,海西艺人会表演精彩的魔术,让汉朝大臣们大开眼界。这个掸国跟现在的掸邦不是一回事,这个掸国是古代泰国西部和缅甸南部的合体。那时候还没有缅族,哀牢和掸国都是傣族先民的地盘。缅族是一个迁徙民族,是古羌族的分支,从青藏甘川一带逐渐南迁到伊江平原印度洋沿岸的。如同维族、吉尔吉斯族,原本都不住在现在的地方,都是从其他地方迁来的。

历史是客观事实,但又容易被装扮,如同清朝对明史的曲笔和隐瞒。过去把哀牢地图画的那么小,是考虑到国际形势和邻国的感受,因为那时候,解放初期,国际局势实在是紧张。现在不一样了,和平年代,大家共同繁荣,相安无事。当此之时,正视历史,学习历史,不需要再有过多的羁绊和顾虑。


秦客逸民


根据学者研究,哀牢国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云南保山、永平、大理、姚安、大姚,四川西南部分地区,以及部分现属于缅甸的区域。政权中心位于保山一带。

哀牢国的四至范围如下:东南至礼社江与把边江之间的哀牢山,南至西双版纳南境,西至印缅交界的巴特开山,北至缅甸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处。

哀牢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部族政权,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69年,前后延续将近600年左右。



【一】哀牢的起源,也是一个神话

关于哀牢国的文献记载不多,散见于《史记》《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史籍。根据记载,哀牢的起源也充满了神话色彩。

相传当时的哀牢山下,有一个妇女名叫沙壼(kun),以捕鱼为生。在水中碰到了一根阴沉木,于是有了身孕。怀胎十月,产下十个儿子。

后来阴沉木化为龙,来寻找沙壼和他的儿子。九个大点儿子都被吓跑了,最小的不能走路没法跑。因为陪龙坐过,这个儿子就取名叫元隆。

元隆长大后,孔武有力。九个哥哥认为他能够和龙相处,很有智慧,就推举元隆为王。

恰好哀牢山另有一户人家,刚好有十个女儿,元隆十兄弟就与之婚配,繁衍生息。

《华阳国志》载“元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元隆可算是哀牢人的始祖,开枝散叶。

关于族源,国内史学界主流认为哀牢国人属于濮人。



【二】汉武帝曾派兵攻取哀牢土地

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汉武帝时,曾派兵翻越博南山,渡过兰沧水、耆溪,攻取哀牢国之地,置巂唐、不韦二县。

当时有歌谣唱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

史称从此之后,哀牢国由盛转衰,“哀牢转衰”。



【三】光武帝时期,哀牢王遣使朝贡

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哀牢王贤栗派兵攻打鹿茤部落,先是被大水淹没全军覆没,再次派兵却被弱小的鹿茤部落打败,并杀死了哀牢的六个王。

哀牢王贤栗感叹,“我曹入边塞,自古有之,今攻鹿茤,辄被天诛,中国其有圣帝乎。天佑助之,何其明也”,认为有中原护佑,鹿茤才会打败他们。

于是在建武二十七年,贤栗率领族人,向东汉越巂郡太守郑鸿投降,被光武帝封为君长。

自此之后,哀牢王年年向东汉王朝遣使朝贡。




【四】东汉明帝时期,哀牢率众内附,其地纳入永昌郡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派儿子率领族人内附东汉王朝。史载当时哀牢部落首领77人,户数51890,人数553711,规模已经相当之大。

明帝将原哀牢辖地,设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将益州郡西部都尉所管辖的六县与之合并,共同设置永昌郡。

从此,哀牢国走下历史舞台,融入中原王朝,促进中原与云南边地的交流。



《后汉书》记载哀牢国疆域,只是东汉永昌郡下辖的哀牢、博南二县,并非整个永昌郡。

但今人研究认为,哀牢国疆域基本上近似于永昌郡辖区。姑且留作争论和研究的空间吧!


温水历史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哀牢国是历史上八大神秘古国之一。哀牢国在傣族史籍中记载中称为“达光王国”,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建立在现在的怒江至澜沧江流域的部落联盟国家。

达光王国最早与当时的大汉王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王叫“哀牢(艾隆)”,故此,汉朝的史官就把达光王国称为“哀牢国”。哀牢国大约建立于战国中前期,公元69年成为东汉附属国,设永昌郡。国运历时400多年之久!

哀牢国原本是傣族部落小国以“勐掌(象国)”为中心组建的联盟国家,后“勐掌”的首领成了整个联盟国家的首领,因此形成了古哀牢国。哀牢国的中心地保山,是云南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这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适宜人类居住繁衍。云南早期智人蒲缥人就在此地被发现。

哀牢国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138万平方公里,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西双版纳南镜,北达喜马拉雅山南麓。

公元69年,当时的哀牢国王柳貌率整个国家归附于东汉,汉王朝因势利导,将郡县推广至哀牢,设为永昌郡,且为柳貌举行宫廷大典,授“哀牢王章”。哀牢国也从奴隶社会转变成了封建统治下的一员。

公元77年哀牢王反汉失败,残余势力西迁,另组为联盟国家“掸国”。

谢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旧时光老影像


哀牢,为傣/泰语“哀隆”转译。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部落小国以“勐掌”(意为“象国”、汉译“乘象国”)为中心组建联盟国家,“勐掌”首领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百姓称其为“诏隆”(意为“大王”、汉译“九隆”),各国首领称其为“哀隆”(意为“大哥”、汉译“哀牢”)。

“哀牢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区建立的联盟国家。

“哀牢”是什么?

“哀牢人”的后裔傣族把气味读作“哀”,把酒读作“牢”。如此,“哀牢”就是酒的气味或酒气。

《后汉书·哀牢传》说“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贤栗等遂率种人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西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岁来朝贡。”“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可见,哀牢是“种人”,即是一个族种。

《史记》中并无记载,没有关于哀牢的只字片语。但有关于滇国的记载,并且说滇国以西千里有国,名叫乘象国。后世有分析说乘象国就是传说中的哀牢。

《续汉书》中《郡国志·永昌郡》提到哀牢二字,只是一个地名,没有更具体些的描绘。

《华阳国志》中记载哀牢国“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疆域非常宽广,后世很多人推断可能是在永昌郡一带。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推论的真实性。

《后汉书》《楚宝·哀牢国考》对于哀牢已经有了很详细的记载,从哀牢的风土人情,信仰图腾都有记载,并在最后记载,哀牢就是现在的云南永昌府姚州,也就是姚安府。

2012年,在昌宁县的大甸山上发掘了一处青铜时代墓地,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文物,研究人员经过分析认为大甸山墓地是哀牢国的遗存。但是否确实是神秘的哀牢古国,现在还不能妄下断论,神秘的哀牢古国到地在哪里?这个历史的谜题,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考证才能解开谜底。


贪恋长安韵


在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神秘古国夜郎国,最后又神秘消失得无影无踪,与之相关的史料记载非常少,给人们留下了神秘的印象。实际上,在我国云南省西部的保山、大理、楚雄、临沧、德宏、怒江一带也曾出现过一个神秘的哀牢国,最终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和夜郎国类似,哀牢国在史料中也只有零星的记载,且语焉不详。

提起哀牢,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应该最先想起的就是哀牢山以及非常壮观的元阳哈尼梯田。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主峰海拔3166米,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500公里。哀牢山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云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哀牢山异常险峻,因所处位置比较特殊,那里的气候复杂多样,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就从哀牢山穿过,马帮和客商就是通过古道往来于中原和西南之间。

哀牢山风景航拍

古哀牢国就位于哀牢山一带,据史料《楚宝·哀牢国考》记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孕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舔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这是一个神话传说,意思是说有个居住在哀牢山的妇女沙壹,意外怀孕生十龙子,其中一个见龙不惧,名为九隆,后来成为第一位哀牢王。九龙去世后,分了很多小王。

花腰傣的姑娘们

据学者研究认为,哀牢人为傣族(泼水节很出名)先民,主要居住在今保山、昌宁、施甸、永平、云龙、姚安、大姚等地,以云南保山为中心。《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和明朝《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等史料均记载:哀牢人“穿鼻儋耳”。哀牢人皆以铜为圈,穿其鼻,又与大圈坠其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乃坠之垂至肩,以为贵。由此看来,哀牢人很爱鼻饰、耳饰。哀牢王从九隆开始代代相传,不知传了多少代至禁高,然后是吸、建非、哀牢、桑藕、柳承,柳貌、扈栗。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贤栗归汉、柳貌归汉了,以及类牢反汉。

西汉时期哀牢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时,汉朝夺取保山、昌宁、施甸等地,设置嶲唐、不韦两县。公元5 1年,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哀牢首领贤栗请求内附汉朝。从上面哀牢王的传承来看,首领贤栗应该只是小王,相当于部落酋长。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大王柳貌率77个小王以及哀牢众人举国内附汉朝,总人数达55万多人。汉朝遂在哀牢地设哀牢、博南二县,并割益州郡西部所领六县,共计8县合为永昌郡,郡治在今保山市一带。永昌郡成为当时东汉第二大郡,总人口约189万。但是在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与永昌郡守发生争执,杀之而后反汉,汉朝派兵近万人很快就平定叛乱,残余势力西迁,哀牢国从此消失。据专家分析,哀牢国存在时间至少为五六百年。

东汉时期永昌郡

若按《华阳国志》中记载来看,哀牢国“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疆域非常辽阔。有人根据这个数据推断哀牢国覆盖范围可能与永昌郡一致,大致为东起洱海一带,南至西双版纳南部,西至伊洛瓦底江,北至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但是《华阳国志》中的数据在其他史料中均未出现,很多学者都认为数据是可疑的,历史上的哀牢国或许并没有那么大。

2012年,在昌宁县的大甸山上发掘了一处青铜时代墓地,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文物,研究人员经过分析认为大甸山墓地是哀牢国的遗存。相信以后随着考古发现,神秘的古哀牢国会慢慢被揭开面纱。


地图帝


据《华阳国志》载,东汉时的永昌郡之哀牢、博南二县之地,就是古哀牢国。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哀牢国王扈粟(一作贤粟)被汉廷封为君长,哀牢国始与东汉交通,建立朝贡关系。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一作抑狼)派遣其子北赴洛阳朝觐汉天子,愿内属。明帝遂于哀牢国之地设置哀牢、博南二县。哀牢县治今云南盈江县(或谓在今保山市东,误),博南县治今云南永平县西南。汉廷复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哀牢、博南共计八县,整合为永昌郡。永昌郡治不韦县,即今云南保山市东北,郡境相当今云南保山、大理、永平、云龙、漾濞、洱源、剑川、鹤庆、祥云、弥渡、巍山等市县。综上,哀牢古国地理位置应在今云南保山市怒江以西。

哀牢夷为中国古族名,汉代西南夷部落之一,分布于今云南西南澜沧江、怒江流域及今缅甸迈立开江流域广大地区。哀牢族人有一个神话般的起源。据哀牢人传说,其始祖母沙壶(一作沙壹)居住于哀牢,曾下水捕鱼,无意中触碰到水中的沉木,有感而孕,后一胎生产十个儿子。后来水中那段沉木化为龙,沙壶的九个大些的孩子都吓跑了,只有最小的儿子毫无怕意,陪着龙坐在那里,龙疼爱地舔舐着小儿子。沙壶遂给小儿子起名为“元隆”,汉语“陪坐”之意(《后汉书》为九隆;背为九,坐为隆,故名)。元隆成人后,聪慧勇健,武艺高强,九个哥哥便共推小弟为王。

哀牢山下还居住一户人家,夫妇生育了十个女儿;元隆十兄弟遂迎娶那十姐妹为妻,组成家庭。他们繁衍后代,人口开始兴盛。哀牢人为了纪念他们是龙的子孙,遂纹身象征龙鳞,衣服后面拖块长布象征龙尾。元隆过世后,王位世代相传。随着人口的增多,哀牢人又分封了许多小邑王。这些邑王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城邑中,分布于溪谷间。因为哀牢国地处绝域荒外,加之高山大川的阻隔,故自有人居住以来,从未与中原王朝有过接触。

哀牢国土地肥沃,产丝、毛、木棉等,居民从事农耕、纺织等业,并与交趾、大秦(又称海西国,时为葱岭以西最大国家;其地望众说纷纭,大致有罗马、马其顿、叙利亚、埃及、阿拉比亚五说)贸易。

汉武帝时派人越过博南山,渡过澜沧江,设置了巂唐(今云南云龙县西南)、不韦二县。

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哀牢王扈粟发兵攻打附汉的鹿茤(古部落名,即东汉初居住于不韦县、巂唐二县边地的所谓“附塞夷”)。鹿茤兵少势弱不禁打,眼看就要崩溃,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降下暴风骤雨,江水逆流,掀翻哀牢军竹筏,淹死数千人。后哀牢王复派遣六王率军再攻鹿茤,又遭大败,六王战死。夜晚,老虎将六王及一些阵亡将士的尸体刨出坟墓吃掉。哀牢人感到十分恐怖,急忙撤军了。哀牢王扈粟闻听亦极为惊恐,认为中原王朝受命于天,具有神威,不可侵犯。于是遣使前去拜见汉越巂太守,表示愿率部族归附汉朝。光武帝接纳了他们,哀牢国遂成了汉益州西部属国。属国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地域广大,生活有穿鼻、儋耳、闽越、濮、鸠僚等部族,首领皆称王。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派遣其子率领族人内属(指周边少数民族归附中原王朝)。哀牢国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人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汉明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隶属永昌郡。哀牢县于东晋成帝时废。博南县亦于东晋成帝时废;南朝齐时复置,梁又废。



风光艺境


哀牢国,即“达光王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个属地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汉朝。

达光王国最早与汉朝有接触的国王叫“哀牢(艾隆)”,因此,汉史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又因百姓善骑大象,与汉朝南方的越人有相似的生活环境,被误以为是越人,所以把达光百姓称作“滇越人”,其国称作“乘象国”。

哀牢人”的后裔傣族把气味读作“哀”,把酒读作“牢”。所以“哀牢”就是酒的气味或酒气。

哀牢国历史悠久,是云南历史上文明古国之一,开国之王为九隆,历时四百多年,约形成于战国中前期,公元69年归附东汉,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疆域辽阔,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国土约138万平方里,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的“永昌郡”辖地差不多,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

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类牢继位为哀牢王,起兵反抗东汉,被东汉击败,类牢被杀。其残余势力西迁、另组联盟国家“掸国”。自此,哀牢国不复存在。


时光隧道2019


不知道历史上哀牢国范围有没有其他遗迹,现保山东边有个遗迹哀牢寺,建筑选址独特,半山腰上建立,现为文物保护,是个不错的旅游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