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平和是王陽明立功第一站

王陽明(1472—1529),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諡號文成。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集陸王心學大成者,既精通儒、釋、道,又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為“立言、立德、立功”真三不朽。縱觀其一生,主要有巡撫南贛、平亂宸濠、征伐思田等三大功業,而巡撫南贛的第一站就到閩粵交界的漳州南部山區(今平和縣的長樂鄉、秀峰鄉、蘆溪鎮,永定縣的湖山鄉,廣東省大埔縣的大東鎮、楓朗鎮一帶),打響他建立功業的第一仗——漳南戰役。

明正德年間,漳州的詹師富與廣東的溫火燒集聚6000多名“山賊”,在閩粵交界的漳州南部山區一帶佔山為王,並和江西南安的謝志珊、藍天鳳,廣東的池仲容等,結成聯盟,與朝廷分庭抗爭,致使“三省騷然”。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時年45歲的王陽明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剿匪平亂;次年(1517)的正月十六日赴贛開府履任。一到贛州,王陽明就開展調查研究,瞭解“八府一州”的社情民意、匪患軍備等情況,下發《巡撫南贛欽奉敕諭通行各屬》,通令“八府一州”大小衙門,要求各道、府、縣務必在一個月之內,調查掌握各自轄區內的城堡關隘是否堅固,軍隊操練是否正常,掌握區分“山賊”類型等等,做到心中有底,掌握彼此軍情。經過調查分析、綜合研判,王陽明決定採取“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戰術,將巡撫南贛的第一個戰場擺在“山賊”勢力相對薄弱的漳州南部山區。從正月十八日打響漳南戰役的第一槍,到四月十三日班師回贛州,王陽明歷時兩個多月的征剿,先後攻破了象湖山、可塘洞、箭灌、大傘等40多個山寨,擒獲斬首“山賊”2700多人,俘獲“山賊”家屬1500多人,燒燬賊巢房屋2000多間,繳獲眾多的牛馬輜重,肅清了盤踞在閩粵交界山區數十年之久的以詹師富、溫火燒為首的山民暴亂,還妥善安置了1235名“山賊”、2828名“山賊”家屬,讓他們安居樂業。

“漳南戰役”一仗,王陽明在軍事上,檢驗了其軍事理論在實戰中的運用效果,特別是“行十家牌法”、“挑選民兵”等措施成為其立功的不二法寶;在政治上,推進巡撫制度的改革;在社會管理上,嘗試探索了一條“添設縣治控制賊巢,建立學校移風易俗”的長治久安之策;在理學發展上,開始體悟了“破心中賊難”之所在,萌發了“致良知”的學說,逐步完成了心學體系的最終建構。也可以說,“漳南戰役”讓王陽明在建立功業上有了更多的理論自信、軍事自信、指揮自信,成為其從“五溺”走向“真三不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檢驗軍事理論

在充分調查分析南贛巡撫區域“八府一州”的社會狀況後,王陽明認為盤踞在這些地區的“山賊”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地區的官府基層組織軟弱散亂,癱瘓無能,以致“山賊”各自佔地為王,當地民眾又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物質、情報,甚至個別地方官員也參與其中,官賊沆瀣一氣,出現“官府舉動未形,而賊已先聞”的現象。於是,王陽明採取“必以治內為先”的御外之策,於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發佈《十家牌法告諭各府父老子弟》告示,行十家牌法,健全基層組織,織成管理網格,使民眾不敢也不能與“山賊”往來,孤立“山賊”,切斷情報溝通、物質供給等信息交往、後勤保障渠道。

十家牌法乃仿保甲之制,編十家為一甲,各家發一塊木牌,牌上開列各戶人員籍貫、姓名、年貌、行業等基本情況。十家每日輪流掌管,值日的那一家戶主在酉時(17︰00~19︰00)拿著那塊木牌到同屬一甲的其他9家巡視。根據各家粉牌查審:某家今夜少了某人,去何處幹何事,何日可回;某家今夜多了某人,是何人,從何處來,來幹何事等等詳細之事。巡視之後,連同自家情況,通告各家。如有形跡可疑之處,馬上報告官府究治明白。如有隱匿不報,十家同罪連坐。十家牌法實際是秦朝商鞅“什伍連坐法”的翻版,是在非常之時,行嚴苛酷法之舉。在漳南戰役打響之時,王陽明就頒佈實施,民眾猶如困獸一般被束縛,導致民眾乃至地方官員產生抵制情緒,多有敷衍。為此,王陽明再次發佈《案行各分巡道督編十家牌》,要求府縣“著落各掌印官,照依頒去牌式,沿街逐巷,挨次編排,務在一月之內了事,著實施行,毋使虛應故事。對未能落實到位的地方官員,將旌罰以示勸懲”。這樣一來,就徹底隔斷了詹師富、溫火燒等“山賊”與民眾之間的聯繫,失去後方支援,為其下一步將要實施的“對外宣揚‘天氣向暖,農務方新,待秋收之後,三省會兵齊進’,實則所散人馬,亦不可遠,而復預遣間諜,探賊虛實;有間可乘,即便齊糗銜枚,連夜速發” 的《剿捕漳寇方略》奠定堅實基礎。此後,無論是在江西崇義圍攻橫水、大破桶岡,還是在廣東和平進剿浰頭、擊潰龍川,王陽明始終不忘施行十家牌法,而且屢次不爽,又相繼推出了《申諭十家牌增立保長》等配套制度,加以完善健全。

在實施十家牌法,使“山賊”失去耳目軍情的同時,王陽明還針對以往“每遇盜賊猖獗,輒復會奏請調土軍狼達,往返經年,靡費逾萬;逮至集兵舉事,即已魍魎潛形,班師旋旅,則又鼠狐聚黨。是以機宜屢失,而備禦益弛”的教訓,採取“兵備從弩手、打手、機快中,挑選驍勇絕群、膽力出眾者”和招募民兵相結合的辦法,不遺餘力選練民兵,每縣多則十幾人,少或八、九人,江西、福建兩兵備各招五、六百人,廣東、湖廣兩兵備,各招四、五百人,挑選能將督練,整肅軍紀,打造一支圍剿“山賊”的精銳之師。經過王陽明嚴格訓練的民兵,在攻打象湖山、箭灌時,作為先鋒部隊的精兵強將,以一當十,發揮了“尖刀”的作用,直搗賊巢。經歷了漳南戰役的實戰檢驗,王陽明也發現了民兵選練還存在紀律鬆懈、機動性差等缺點,為此,先後制定了《兵符節制》、《預整操練》等具體的改進措施,調整充實民兵的編制和指揮系統,不斷完善選練民兵機制。

改革巡撫制度

漳南戰役之後,王陽明在總結經驗教訓時,讓他觸動最大的一件事是:就在他到任不到十天的一次征剿中,發生了“都指揮覃桓、南靖縣丞紀鏞帶領福建官兵前去圍剿長富村等‘山賊’,廣東境內的大傘‘山賊’突出與其激戰,覃桓、紀鏞的戰馬陷入泥濘,連同7名軍人、8名兵快都被殺死”一事。而就這件事,福建、廣東雙方領兵官員在彙報時,各不相同,相互扯皮,俱不擔責。福建方面呈報“指揮等官覃桓等領兵剋期夾攻,不意大傘賊眾突出,陷入深泥,被傷身死;廣東官兵在彼坐視,不行策救”;而廣東方面呈報“約會福建官兵剋期進攻間,爪探福建官軍被大傘賊徒殺死指揮覃桓等情,各職隨即統兵策應,當獲賊人一名,審系賊首羅聖欽,執稱餘賊潛入箭灌巢內。率領官兵直抵地名白上村,遇賊交戰,斬獲賊級,俘獲賊屬”。更讓王陽明頭痛的是,這件事情發生之後,雙方在對下一步的圍剿策略上發生嚴重分歧,福建官兵執意奮擊而前,速戰速決;而廣東官兵則意在倚重狼達土兵,然後舉事。為此,王陽明不得不在上任不到20天,就匆忙離開贛州趕赴汀杭督戰。

通過這次事情,王陽明認為要徹底平剿盤踞在閩贛粵湘四省邊界山區的賊寇,必須解決“任不專,權不重,賞罰不行,以至於僨軍敗事”的問題,進一步申明賞罰制度,讓朝廷給予令旗令牌,使得便宜行事。必須進一步改革巡撫機制,改變“雖虛擁巡撫之名,而其實號令之所及止於贛州一城,然且尚多牴牾。而南贛地連四省,事無統屬,事權不一,責任不專,巡撫只能處於無事開雙眼以坐視,有事則空兩手以待人”的尷尬境地,改命提督,授予兵權,才能一舉蕩平賊寇。

於是,王陽明在向朝廷上書《閩廣捷音疏》,呈報漳南戰役戰果,為參戰官兵記功的同一天(五月初八),同時上書《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要求給予總制之權。在兵部尚書王瓊的鼎力支持下,朝廷於七月十六日(王陽明收到詔令是九月十一日)改命王陽明提督軍務,一應軍馬錢糧事宜,俱聽便宜區畫,以足軍餉;其管領兵快人等官員,不拘文職武職,若在軍前違期,並逗留退縮者,俱聽以軍法從事;文職五品以下,武職三品以下,徑自拿問發落。至此,王陽明通過總結漳南戰役的經驗與教訓,有效推動了巡撫制度的改革,以提督之權,紀綱“八府一州”之官吏,舉動如志;以旗牌之令,調遣“閩粵湘贛”之兵馬,威統如一,為南贛巡撫剿寇、平定宸濠叛亂提供了總制之權。

探索長治之策

漳南戰役一結束,王陽明並沒有沉醉於平定暴亂的喜悅之中,而是進一步分析盜賊之所以日熾形成、壯大的深層次原因,認為應從兩方面入手,採取“莫倚謀功為上策,還須內治是先聲”之策,謀求長治久安。一是及時添設縣治,增加基層政權的密度,縮短縣治距離,控制賊巢,穩定社會秩序,避免“亂亂相承”形象;二是建立學校,移風易俗,加強民眾的禮制教化,從而變盜賊強梁之區為禮義冠裳之地。於是,正德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王陽明擬製《添設清平縣治疏》,上書朝廷“俯念一方荼毒之久,深惟百姓永遠之圖”,奏請析割南靖清寧、新安等裡,漳浦縣二三等都,添設一縣,以求“盜將不解自散,行且化為善良”的“散盜安民”目的,否則,“縣治不立,征剿之後,浸復歸據舊巢”。

王陽明提出的“析劃裡圖,添設新縣”思路,一語中的,擲地有聲,既契合朝廷利益,又順應民眾願望。於是,朝廷就批准在閩粵交界的漳州南部山區設立了一個“平和縣”,成為汀(州)潮(州)喉襟。實踐證明,平和置縣,鞏固了地方政權,強化了基層治理,使原本“遠離縣治,政教不及,民眾罔知法度”的窮鄉僻壤,變成“百年之盜可散,數邑之民可安”的美好家園。與此同時,王陽明不忘對百姓的教化,特別是加強對那些被規勸安置的“山賊”及其家屬的教育管理。告諭新民要勤農業、守門戶、愛身命、保室家,孝順父母,撫養子孫,無有為善而不蒙福,無有為惡而不受殃;要務興禮義之習,永為良善之民。曾經的荒蠻之地,風俗為之一變,禮制深入人心。

之後,王陽明在平剿江西南安、廣東浰頭的賊寇之後,又複製平和置縣的模式,相繼設立了崇義縣、和平縣,成功探索了一條“添設縣治控制賊巢,建立學校移風易俗”的長治久安之策,有效解決了困擾朝廷的心腹大患。

完善心學體系

通過漳南平寇一役,王陽明開始思考,這些佔山為王,深居密林之中的“山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犯上作亂、為非作歹的。經過一番近距離的接觸, 王陽明清楚看到,在這些 “山賊”中,許多人原本也有一個善良的本心,只有被“物慾遮蔽”、“私慾窒塞”所致,也有一部分是被威逼、脅迫的。因此,他轉變了對這些“山賊”的看法,認為不應該單純依靠武力征剿,而應該採取大興禮義之習,做足“正人心”的功夫,讓人人自致其良知,去惡從善,永為良善之人,就可實現天下“大同”的太平景象。正如王陽明在漳南戰役結束後,給他的門生薛侃的信中所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為此,他在接下去的橫水桶岡戰役、三浰戰役開戰之前,都發布大量的“告諭”,制訂“鄉約”,不遺餘力地提倡道德“存天理,去人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說,在戎馬倥傯之中,王陽明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對之前提出的心學更體認得真真切切,為學又有一變,“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聖門正法眼藏”,提出了“致良知”一說,進一步完善心學理論體系,登上“我心光明”的巔峰。從這一點上說,漳南戰役是王陽明“良知學說”的發端之時。也因此,平和是成就王陽明文治武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備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產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繫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註“推廣”)

平和是王陽明立功第一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