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河南孟津:疫情防控下的脫貧奮鬥故事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郭帥 通訊員 董潔 賈鵬波/文圖

河南孟津:疫情防控下的脫貧奮鬥故事

【核心提示】

沈營營是孟津縣小浪底鎮崔嶺村駐村第一書記,自1月23日至今,她已連續40天未離開過村裡,疫情防控、扶貧項目、村民復工返崗等是她這麼多天不敢間斷在做的事。

孟津縣委書記楊劭春對此評價,在疫情防控下,沈營營能堅守崗位,帶領一村百姓戰疫又戰貧的奮鬥故事,是該縣67個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一個縮影。他們都始終保持著對群眾的親勁、幹工作的韌勁、幹事業的拼勁,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錘鍊作風、提高本領,為孟津減貧史上的決定性成就揮灑出“尖兵”的力量。

河南孟津:疫情防控下的脫貧奮鬥故事

【1】抱著孩子入戶走訪的第一書記

沈營營的本職崗位是孟津縣公安局白鶴鎮派出所副所長,已有7年,她還是縣裡“十佳政法幹警”“創新實幹標兵”,也曾榮立個人三等功。2018年9月,她被派往該縣小浪底鎮崔嶺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崔嶺村是貧困村,全村有354戶總計1364人,其中貧困戶44戶,涉及110 人。

“很年輕,懷裡還抱著個6個月大的孩子,總是挨家挨戶的走訪,問這問那的,沒有她不關心的事兒”這是兩年前沈營營剛到崔嶺村時,村裡大夥兒對她的最初印象。正因如此,村裡人覺得沈營營很有親近感,願意和她說心裡話,她也很快成了村裡很多孩子的“媽媽”。

鄭怡是一名初二學生,卻不願意去上學,其父母很是著急,求助沈營營。沈營營找鄭怡談心,得知是因衣服被同學塗顏色,便認為是家窮受欺負,心理自卑,不肯上學。在一番開導之後,沈營營特意穿上警服,開車送鄭怡上學,並告訴鄭怡“你看,我穿的是警服,就是專門保護你的”!到了學校,沈營營作為“家長”,和老師溝通了情況,為同學講和關係,打開了鄭怡的心結。村裡不少十四五歲的孩子,有的沉迷於上網、遊戲,有的醉心於網友,沈營營都成功使其改正,甚至和一些女孩子還成了“閨蜜”。

崔嶺村1組的貧困戶鄭舉家裡28只黑頭山羊,春節前賣了10只,賺兩萬塊。嚐到甜頭髮了“羊財”,鄭舉尋思著讓15歲女兒輟學在家放羊。沈營營聞訊大吃一驚,趕緊找到鄭舉勸解。她以自己上學考政法幹警,如今工作穩定、家庭美滿的經歷現身說法,讓鄭舉放棄了想法。

兩年來,在沈營營的幫扶下,崔嶺全村的艾草種植及深加工、蛋雞養殖、石磨麵廠、飼料加工、花椒種植等扶貧項目,為貧困戶帶來多項收入,群眾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沈營營說,她的經驗是,駐村要駐身更要駐心,和村裡大夥兒有事想在一起,增收致富幹在一起,才能贏得支持和信任。近段時間,她一直忙著這些項目如何不受疫情影響,繼續為村民增收增產。

河南孟津:疫情防控下的脫貧奮鬥故事

【2】疫情防控下的40天努力

沈營營的丈夫也是一名民警,疫情期間同樣奮鬥在一線。1月29日,沈營營到崔嶺村裡堅持在疫情防控一線,如今已連續40天堅守。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時,村民家庭收入增收、村裡扶貧項目復工、村民復工返崗等,是她這麼多天一直思考,並不敢間斷在做的事。

沈營營認為,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群眾的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提高了,貧困地區的鄉風村貌,群眾的精神風貌也就能提高。“我時常和貧困戶的孩子講‘教育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讓他們樹立信心,通過勤奮和努力改變整個家庭的未來!”沈營營說。

崔嶺村4組的貧困戶崔小林,要去遼寧務工。沈營營專門為他送去防疫宣傳手冊和防護用品,跑前跑後協助他購買車票、辦理健康證明等。崔小林家裡有三個孩子,老大在洛陽師範學院上學,為了讓老二老三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去年,沈營營多方協調,讓兩個孩子到縣城的小學讀書。崔小林的愛人則協調在村裡公益性崗位上班,務工務農“兩不誤”。

孟津縣委書記楊劭春介紹,2019年,該縣15個貧困村實現脫貧,這也是最後一批貧困村脫貧,全縣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13%。

楊劭春說,取得這樣的脫貧攻堅成效,軍功章上也有像沈營營一樣67個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功勞,應該為他們點贊。儘管第一書記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都始終保持著對群眾的親勁、幹工作的韌勁、幹事業的拼勁,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錘鍊作風、提高本領,為孟津減貧史上的決定性成就揮灑出‘尖兵’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