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劉封對關羽見死不救,難道當時就沒想過關羽或者劉備會秋後算賬嗎?

李不白vlog


很多人對襄樊之戰,關羽的死十分可惜,認為關羽如果不死,歷史的進程可能會有所不同。特別是鎮守上庸的劉封、孟達,在距離襄陽僅僅20多里的路程卻沒有發兵來救,表示不理解。

首先先更正一下,關羽並不是向上庸求救,而是要求增援。

根據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關羽向劉封、孟達要求增援也好,求救也好,是在戰爭初期,當時關羽擔心自己兵力不足,在發動襄樊之戰初期,就向上庸發號時令,要求劉封、孟達出兵共同攻打襄陽,但沒想到戰爭進行的特別順利,初期的戰局形成一邊倒的局勢。

那麼,劉封、孟達為什麼沒有出兵呢?

一.上庸局勢未穩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劉備軍團發生了三件戰事,劉備帥主力拿下了漢中、孟達、劉封攻下了上庸、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

上庸三郡雖黃曼貧瘠,但地理位置特殊,即離魏國的京師近,又是連接漢中與荊州的通道,佔住上庸,對劉備軍團有百利而無一害。孟達、劉封雖佔領了上庸,但時局不穩,民心不定,上庸豪紳申儀、申耽兄弟雖投降劉備,但終究勢力龐大,如果此時出兵支援關羽,萬一上庸發生民變或兵變,因此導致上庸丟失,這個罪過是孟達、劉封承擔不起的。

二.關羽沒有調動劉封、孟達的權利

劉備入主益州後,授關羽董督荊州事(《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關羽事實上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

而孟達、劉封所管轄的上庸三郡,不在關羽的權利範圍內,因此,理論上來說,劉封與關羽的行政級別是一樣的。所以,關羽沒有調動劉封的直接權利,除非由劉備或諸葛亮下達調動命令。

因此,這裡涉及到一個利益問題:如果戰爭勝利了,劉封、孟達私自調兵,或許功過相抵,沒有任何功勞;一旦戰爭失敗,或因其他原因導致上庸丟失,劉封、孟達私自調兵,就逃脫不了干係,需要承擔的責任就太重了。

一邊是襄樊戰場上,關羽高歌猛進,順風順水,一邊是上庸三郡局勢初定,民心未穩。兩廂一比較,劉封、孟達自然沒有出兵增援的理由,畢竟當時關羽並不是戰局危機而求援。

可誰都沒曾想到,孫權背後下刀,戰局急轉而下,在大家都沒有做出反應的時候,荊州就已經丟了。此時,就算劉封、孟達有出兵的意願,也沒有挽回敗局,解救關羽的機會了。

再說一說關於秋後算賬的問題。

關羽死後,孟達第一時間叛變到魏國。由此可以看出,孟達已經看清形勢,劉封作為劉備的義子,如果追究責任,他孟達首當其衝。所以他先跑了。但為什麼劉備會追究劉封的責任呢?

1.孟達跑了,關羽這位蜀國棟樑的死,必須有人負責,而上庸守軍離關羽,劉封自然要受到牽連。

2.在沒有劉禪之前,劉封一直被劉備當做接班人來培養,但隨著劉禪越來越大,有些問題必然要面對。雖然劉備待劉封也不錯,並沒有因為劉禪而冷待了劉封,甚至在入川時,讓劉封跟隨諸葛亮、趙雲、張飛行軍作戰,言傳身教,耳濡目染,這簡直就是給劉封配了三名超級老師。但日後劉禪接管蜀國這攤子家業,劉封怎麼安排,是劉備最頭疼的問題,畢竟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無論從經驗到人氣,肯定都不如劉封。所以,就像歷代君王都會做的那樣,藉助襄樊之戰的失利,為自己的親兒子鋪平道路,剷除未來的隱患。

所以,劉封成了這次事件的犧牲品。


始終先生


關羽被圍,劉封就在不遠處的上庸,關羽多次寫信請援,為何劉封遲遲不出手?

關於這件事,我和大家的意見可能還真不太一樣,我主要從劉封的性格層面來進行分析。

1,劉封性剛猛

三國諸葛亮對於劉封的評價是——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其中最明顯的一條是劉封這個人,性格剛猛,說的不好聽點就是勇猛有餘,智力不足,遇到事容易簡單思考就下了決定。

所以我個人認為許多人分析的的的確確是分不出來兵去救關羽這個原因不太認同,撐死了就是個客觀條件。就劉封這樣的性格,就不會去深入的考慮這個事情。

那麼話就說回來了,劉封不去救關羽,肯定是一下就下了這個決定。那麼就又得分析了。

2,養子和好兄弟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關羽是劉備的好兄弟。二人之間本應該是情同手足,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劉禪的出生意味著傳承人肯定不是劉封,關羽又挺喜歡這個小孩子,劉封的處境就有些尷尬,再加上他不太注重言行,很可能平常就和關羽有矛盾。

關羽關二爺吧,更是那種誰也看不慣的主,除了大哥沒誰放在眼裡,至於向劉封求救那是迫於無奈,但是具體信中內容也不清楚,說不定語氣凌厲,再次引起了劉封不滿。

所以就算有再好的局勢,劉封也是不會出兵的。至於上庸地區局勢不穩只是隨口一個託辭。

3,做就做了,怕啥

我們再回到答主提的這個問題,你不幫就不幫,就不能做做樣子麼?哪怕假裝去營救呢。

對於劉封來說可能是這樣的,不救救不救,一是沒有過多考慮,二是覺得不用掩飾。他的性格就不是這種很會來事的性格,不然也不至於和孟達和其他部下也非常不和,最後導致都反叛了。這種性格註定他就不會和後面的吳三桂一樣,假裝營救,實際上裝樣子。

另外,劉封可能也想看看自己在義父心中是個什麼地位。


行話歷史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關於劉封見死不救的說法並不見於正史,而是《三國演義》中羅大爺杜撰的一個故事情節。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兵敗麥城被圍的時候,曾令廖化突出重圍到上庸請劉封、孟達發兵救援,不料卻被劉封以山郡初附拒絕了。導致關羽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被東吳擒捉,並最終父子二人雙雙被斬。

劉封也因此被劉備見責,返回成都後被問罪斬首。

但這件事並不見於正史。正史中關羽兵敗麥城之際,可以說非常唐突,一路馬不停蹄往臨沮方向奔逃,期間根本就沒有給他請援的機會。而且上庸、房陵遠在千里之外,即便他有機會請援,也不會找上庸、房陵的劉封。他應該就近請援。比如臨沮,比如巴東。

事實上關羽已經逃到臨沮邊境了,臨沮境內卻沒有絲毫察覺。說明在此期間,他沒有跟其他隊伍互通消息。

關羽真正請援的時間,是在他包圍樊城之際。當時可能覺得兵力不足,於是就派人去劉封處請援,而且是多次催兵。正因為樊城離上庸比較近,所以關羽可以多次催請。在被劉封幾番拒絕之後,關羽被迫撤走了荊州的駐防部隊,全部投入了襄樊戰場。

這一次也不能完全怪劉封,畢竟上庸、房陵確實初附不久,劉封、孟達進攻上庸,差不多是跟樊城同一時間發兵的。而且申家兄弟是親曹派,只不過表面臣服,他們手上仍然佔有很大一部分實權。劉封、孟達本來就兵力不多,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劉備為什麼要斬殺劉封?

不是因為劉封不援助關羽,因為此事情有可原,即便有錯,也罪不至死。也不是因為劉封欺凌了孟達,在劉備心中,他最恨的肯定是孟達,對劉封堅持不肯降魏的舉動,劉備更應該感到欣慰。所以!這些都不能構成劉封的死罪。

劉備之所以斬殺劉封,是在為自己的親兒子劉禪掃清障礙,鞏固劉禪的地位。諸葛亮考慮到劉封性格剛烈,怕在劉備死後難以壓制,所以建議劉備將其殺掉。原文如下: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終其原因,還是劉封的政治水平不行,沒弄清楚自己的位置,過早的表現出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在明知討不了好的情況下,不肯接受曹魏的招降,依然對劉備抱有幻想,導致了自己身首異處的慘劇。


愛尚文史


首先我想先談一下劉封如果去六救關羽,有沒有可能救出來。當時上庸離樊城大概200裡,如果劉封全力以赴,騎兵大概一天就可以到達,協助關羽就是不能攻下樊城,我相信幫助關羽逃命還是有很大可能的吧。

還有一點要注意,關羽開始派廖化去找劉封不是要求救援,而是相助,在劉封不肯相助後,才不得已從江陵抽兵,才讓呂蒙得手的。

我們再來討論,關羽有權要求劉封來嗎?答案是有的。關羽被拜為為前將軍,假節鉞,就是代表君主的權力的。你劉封不來就是抗命呀。如果來了,不管結果怎樣,起碼責任不在劉封的。這也是最後劉備殺他的原因所在。

最後談一下劉封為何不救呢,現在一般史書都說是孟達挑撥是非,這個原因也應該是有的,但是不要忘記劉封也是很有才能的,不可能別人說啥,他就做啥,沒有主見。所以根本原因還是他自己就不想救援。首先他和關羽的關係本來就不好。其次她覺得也有藉口,三郡剛定,怕走了三郡不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可能沒有料到關羽敗的這麼快,這麼慘。這一點不單單是劉封,包括曹操,呂蒙,劉備都沒有想到。聽到這個消息,無一不是非常驚訝。

歷史沒有假設,關羽的大意,包括劉封的絕情,斷送了劉備集團的大好形式,從此開始劉備集團開始一蹶不振。


土蜂蜜要嗎


這世界上很多事情辦砸了,不是因為大家的實力不行,而是因為大家的合力不行,想不到一塊,抱不成一團。

劉封是好孩子,但他確實政治頭腦太差,這一點來說,劉封與魏延兩人很相似――只懂軍事,不懂政治。兩人的死都怨不得別人。

劉封這個年輕人其實很不錯,他本姓寇,家族在荊州地區也算是豪門望族,但肯定不是長子,在古代社會,長子是不過繼的。劉備在荊州期間,收劉封為義子。劉備是一代梟雄,頗有識人之明,事實證明,只要是劉備看中的人,都差不了。

劉封這小夥子劉備也沒看走眼,“有武藝,氣力過人”,劉備率兵入川的時候,劉封立下了不少功勞,“所在戰克”,很能打的,完成了各項軍事任務。

劉備發動漢中之戰,劉封被打發到孟達那裡去了。孟達這廝很狡猾,雖然他和法正一齊投靠了劉備,但實際打劉璋時,他是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保存實力,當看到劉備完全佔據上風后,他方才率兵真趨成都,沒有任何傷亡,撿下了大功。

但孟達這兩下子想糊弄住劉備和諸葛亮,他就太高看自己了。漢中之戰開打,孟達奉命率兵“從秭歸北攻房陵”。孟達很狡猾,他不硬打,搞暗殺,就攻下了房陵,再順勢兵圍上庸,和敵軍守將申耽談條件,要不戰而下。這時候,劉備把劉封打發到孟達這裡來了,“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剝奪了孟達的兵權,順利拿下上庸,就駐守在這裡。

關羽北征襄樊,背後兵力空虛,遭到東吳的偷襲,失了荊州。關羽回軍,又屢遇伏擊,全軍潰散,殘部退守麥城。關羽派廖化殺出重圍,前往上庸向劉封求救。

關羽為什麼要這麼幹呢?當兵圍樊城之時,他得知東吳襲取荊州,大軍面臨著魏吳兩國前後夾擊之時,他最佳的撤退路線其實是向西往上庸靠攏,這樣就能夠提前與劉封匯合,不至於到後來被困麥城。

但以關羽驕矜自傲的性格,劉備將荊州重地交付予他,關羽就這麼回去向大哥劉備交差嗎?那肯定不行。那麼,關羽是想收復荊州了嗎?關羽久經沙場,戰鬥經驗極其豐富,當得知荊州已失,自己又被魏吳兩個強敵重兵夾擊,在這種情況下,收復荊州的難度可想而知,簡直是白日作夢。關羽再無知狂傲,他也是個沙場老將了,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關鍵是如何向劉備交差。態度要擺明了,不是我關羽沒有出力,而是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辦法,仍然是實力不夠啊!

假設劉封出兵了,即使沒能收復荊州,但關羽和劉封雙方呼應,總能與東吳相抗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劉備再派兵來援,與東吳你來我往鬥些回合,雙方僵持僵持,再撤退回川,大家的責任就都撇清了。

劉封為什麼不樂意呢?肯定不樂意。關羽打了敗仗,我再參加進去,還得聽命於他,再來個損兵折將,分擔戰敗的責任。本來我攻取上庸是大功,獨當一面又是大權,憑什麼要損失自己去吃力不討好,為別人開脫責任呢?劉封不樂意,孟達很清楚,於是他給劉封出主意,建議他不要出兵救援。

不出兵的理由也很充分:上庸新附,自守尚且艱難,無力支援。況且,以廖化的武藝,連周倉都不如,他都能殺出重圍,你關羽父子的武藝遠在其上,你完全可以突圍而出嘛!

從軍事角度上講,劉封即使出兵也收復不了荊州,這沒有什麼疑問。但從政治角度上講,他不救關羽,這是很嚴重的事情,他把父王劉備給栽進去了:1.蜀漢首開見死不救的先例;2.劉封是劉備的義子,某種程度上,在眾人眼中,他代表的是劉備的思想意志。

如果劉封夠聰明,他應該去救,哪怕是做出個樣子來,大不過進軍途中遇到東吳的阻截,雙方陣前廝殺,“戰不三合”,敗下陣來,兵退二十里,兩軍對峙也就罷了。劉封就把自己的責任完全摘出去了。以孟達的賊腦殼,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所以說,孟達這廝沒操好心,他就是要劉封倒黴。

關羽敗亡,劉封不救就沒有責任也成了責任了。儘管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劉封仍然有機會擺脫窘境,他應該趕緊把孟達抓起來,親自押往成都請罪。有了孟達這個“替罪羊”,劉備可以把所有的罪過都栽到他頭上,劉封不過受到嚴厲斥責,最多挨頓打,命能保住,地位也不會大降,反而有人會出來替他說好話。

但劉封不察,居然讓孟達跑了。這下壞事了,本來北征襄樊這個戰略性的失誤,關羽父子遭擒被殺,劉備又不肯承認錯誤,賊狐狸孟達又跑了,那由誰來擔責任呢?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劉封。

現在的情況是,無論劉備還是劉禪,還有諸葛亮率領的那群文臣和武將,所有人都希望劉封來承擔這次失敗的責任,都希望他死。箇中原因大家心裡都很明白,劉封是承擔責任的最佳人選。

人一旦倒了黴就是這樣,所有的腳都踩上來了。此時的劉封大概是三國時代最孤獨的人了,沒有任何人願意伸手拉他一把,為他說一句好話

劉備心裡也很清楚,劉封有錯,但很輕微,他的錯誤根本決定不了大局,罪不至死。但劉封活著,若不處理他,自己就得承擔責任;如果處理了他,卻留了性命,隱患實在太大了。

但做為一代梟雄,在關係國家命運的處理上,沒有不可棄的棋子,劉封的命運就這樣被決定了。

人生就是這樣,又有幾個人能成為操縱者呢?做為棋子,固然淒涼,但也由不得自已啊!


饞嘴肥貓鏟史官


劉封敢對關羽見死不救,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會覺得難於理喻。

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一切。

無論是劉封,還是關羽,他們的性格導致了最後悲劇的發生。

劉封身為劉備的養子,性格剛猛,氣力過人,諸葛亮點評他是"性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

這說明劉封的性格里有一種很自我的東西,一般的人很難駕馭。他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有一段時間是被劉備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只是因為劉備長子劉禪的迴歸最終使得美夢破滅。

據巜魏略》記載,當初劉備在小沛被曹操擊敗,幾歲的劉禪跟人流落至漢中,直到劉備攻下益州之後,機緣巧合下,父子才得於相見。後來劉備漢中稱王,遂立劉禪為太子。

這件事情對劉封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在劉禪迴歸之後,劉備曾經就接班人的問題徵詢過關羽的意見,關羽力挺劉禪,認為劉封只是義子,焉能坐上太子之位。單從這一點來看,說劉封對關羽沒有怨恨之心那肯定是假的。

但是,劉封僅僅只是因為這個原因就因私廢公,眼見關羽身居險地而見死不救,那就太沒有政治智慧了。畢竟關羽和劉備的關係擺在那裡,又是荊州方面統帥,關羽若死,劉封不可能脫得了干係。

可劉封還真就按兵不動了,這原因其實就在於,他不是見死不救,而是見危不助。以當時劉封的處境,上庸三城都是新擄之地,根基未穩,民心不定,若是因援助關羽致上庸失手於敵,這責任誰負?

我們且看巜三國志》: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以關羽狂傲的個性,連馬超、黃忠這等超一流的名將尚且不入他的法眼,他的眼裡又哪裡瞧得上劉封孟達。這且不論,你既是有求於人,好歹也端正一下態度,你這又是"連呼",又是"令"的,難道不知道還有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嗎?

關羽確有"假節鉞"之權,在巜三國志.關羽傳》中言: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也就是說,關羽不僅有斬軍節將的權利,一旦戰事來臨,還能代替君王出征。

但你畢竟不是君王,卻擺著比君王還大的譜,那就不能怪我不仗義了。這是劉封的想法。

其實,救不救關羽,劉封的下場都不可能有多好!關羽的死,只是給了劉備一個下手的藉口。


煮茶道史


關羽是劉備的兄弟,而且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蜀國除了提到劉備之外,就會說起關羽,足以見得關羽在劉氏家族當中的地位。地位如此之高,但卻不受劉氏家族的待見,尤其是劉備的義子劉封,劉封在上庸是個名門貴族,而且也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雖是劉備的部下,但是他的才能確不低於劉備,劉封有小算盤,關羽在麥城才無救兵。

劉封是劉備的功臣,功臣可免一死

劉備發動漢中之戰,而劉封則為劉備解決了一個煩心事。孟達和法正雖然表面投靠劉備,但實際上他們非常的狡猾,孟達在上庸只求自保,劉備進軍西蜀但是孟達卻按兵不動,想保留著實力,眼看劉備已經佔據了上風,所以才進軍西川,而這一切都讓諸葛亮和劉備看到眼裡,所以劉封來到上庸後奪取了孟達的兵權,一直駐守在這裡,可以看出劉封為劉備立了戰功,這是讓劉封也一直是深感驕傲的地方。

劉封有小算盤,蜀國內部不合

關羽攻打樊城,卻將荊州的土地被東吳奪去,然後攻打樊城失敗後,沒有立足之地,被圍困打的全軍潰散,關羽的狀況十分的危急,而此時劉封靠近麥城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卻沒有做。

劉封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著想,,關羽惹怒的是曹操和東吳兩個大軍,想取得勝利也非常的困難,就算救出了關羽,也得損兵折將,上庸也就自身難保,那麼劉封的名望也就不被奪去了,上庸會是魏與吳的嘴邊肉。

劉封另一方面看出了關羽能夠突圍,是因為關羽派廖化殺出重圍前來求救,劉封心中想了很多,居然廖化能夠殺出重圍,為何又讓他去冒險救關羽,分明是讓他去送死,憑藉關羽的一身武力,怎麼可能殺不出重圍?而恰恰沒有想到,關羽抱著一死的決心對抗。

最後讓大家深受質疑的就是劉氏家族為了保住威望,故意不去救關羽,歷史上總能夠提到關羽的能力,他的威望和忠義的性格深受大家的青睞,但是它的功勞卻蓋過了劉備,所以在劉氏家族當中。關羽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劉氏家族的威望,所以關羽被圍困,如果他能夠突出重圍依然能夠得到讚許,如果兵敗劉氏家族能夠重新找到自信,憑藉著這個藉口劉備可以有足夠大的勇氣攻打東吳,夷陵之戰也就迫在眉睫了。


牧野鑑史


劉封的死是更深層的原因,無論有沒有救關羽,都是註定的,關羽的事件只能是一個藉口。劉備早年一直顛沛流離,四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子嗣。公元201年,劉備註意到了一個優秀的少年,長沙劉泌的外甥,劉封。劉備認為也許這就是天意了,所以就把劉封收為義子,一直帶在身邊培養,沒有意外的話他就是劉備身後的接班人。


207年,這個意外出現了,劉備的第一個兒子劉禪在新野出世。一年之後,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被擊潰,這個嬰兒被趙雲冒死救出,所以後來劉備對這個孩子更加愛護,他的重要性也非比尋常。所以劉備進川的時候,孫權都想把這個孩子拐去要挾劉備,如果不是趙雲再一次出現,他就得逞了。時間一天天過去,這個叫阿斗的孩子一天天長大,一直到了劉備當漢中王那年,阿斗十三歲,按照三國時期的年齡標準,幾乎就是成年了。於是,劉備的嫡長子劉禪被正式冊立為王世子。

與此同時,跟隨了劉備將近20年的劉封一直表現的很優秀,勇猛善戰,屢立戰功,但是這些成績到了後期就顯得很刺眼了。作為劉備的義子,這個身份顯得十分尷尬,我認為雙方都想解除這層關係,但是誰先提出都不太好。這個矛盾就這麼一直拖著,直到最後爆發的那一天。

可以說,劉封此人一生都是悲劇。早年父母雙亡,自己一直寄養在舅舅家。被劉備收養之後,又多出來一個少主子,關羽認為他是“螟蛉之子”估計是普遍的看法,所以他一直活在壓抑之中。當劉禪的繼承人地位明確之後,這個勇猛的義子即便劉備再捨不得,也沒第二個選擇,只能找藉口除掉了。


百勝刀王胡逸之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稱王,回成都時派魏延駐守漢中,使“一軍皆驚”。按正常的話該用張飛才對,張飛的功勞毋庸置疑。可是張飛被派往閬中閒置起來了。

劉備的考量是稱王后的中央集權,而關羽鎮守荊州,成了他專權的障礙,所以他不想讓張飛再成為關羽。畢竟他們的關係類似合夥人,而魏延是他的“部曲將”(家將)。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劉備派劉封取代孟達統領“東三郡”,此時正是關羽“水淹七軍”活捉龐德于禁的時候。史書說是“陰孟達難獨任”,害怕孟達有異心。這個理由顯然很牽強,劉備當時正如日中天,孟達也很被重用,他有何理由背叛呢?

劉封被派到東三郡不久,關羽正是圍打襄樊,他向劉封救援被拒絕了。而被取代的孟達並無異常。這不得不讓人仔細想想劉備派劉封統領三郡的目的。

很顯然,劉備並不想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擴大戰果,不願意關羽的個人聲望進一步提高。關羽取得的戰果越大,他就越擔心。劉封不救援關羽,自然是有授意的。

劉備的小九九,後來被孟達捅露了。關羽覆亡七個月以後,孟達叛變魏國。理由是擔心劉備會追究不出兵救援關羽的責任。再則是受到了劉封的欺凌,不幹了。這理由顯得很表面。

孟達在投魏後有一表章《孟達辭先主表》,盡說了投魏的理由。孟達烈數了自古忠臣孝子沒有好下場的例子。孟達很聰明,恰逢其時,因為他懂得,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劉備如果不追究劉封,那他必然是背黑鍋。


孟達是扶風人,在益州只與張松,法正交好。張松被劉表殺了。前不久法正也去世了。這種情況下,孟達只有投魏國。

關羽集團覆滅和孟達的投降,對益州劉備集團是個很大的震盪。特別是劉備集團多是來自荊襄的官員,更是議論紛紛。這就必須有人為這震盪負責。孟達溜了,劉封就浮出水面了。

劉封此人剛猛,卻沒有政治頭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孟達從魏國來信警告他“(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是“失據而還”,必遭殺身之禍。孟達如此提醒劉封,可是劉封沒有醒悟,那就不能說他沒有想到劉備會“秋後算賬”了。要說只能說是腦子不行了。


建安二十六年,劉封兵敗三郡,撤回成都後被殺。劉封必死的理由有三個:

第一,他必須為關羽荊州丟失當替罪羊。

第二,他必須為孟達的投魏承擔主要責任。

第三,如諸葛亮說的,“恐易世之後難以制御”。對劉禪繼位有潛在威脅,趁機會處死。


路遙lgy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看看劉封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中劉封是劉備的義子,在火燒新野和赤壁之戰中有不少戰功。

有個故事,隨軍廚役上菜時不慎,將肉塊遺落在地,寇封(收為義子之後改名劉封)隨手揀起,轉身丟入口中(理解廚役的辛苦,不忍責備廚役在工作中的小疏漏),引起劉備的愛慕,所以劉備收其為義子,當然只是傳說。

從故事可以看出劉封和劉備一樣很講仁義,但小說中劉封仁義的同時又是個沒有主見、容易受到唆使的蜀國將領。在關羽被困麥城派廖化求救的時候,受孟達唆使沒有派兵支援關羽,致使關羽被孫權所殺。但劉封很忠誠,孟達叛變後勸降劉封,劉封撕書與孟達交戰,被徐晃、夏侯尚等魏國將領圍毆擊敗。回到成都後諸葛亮建議劉備賜死了劉封。劉封死後,劉備很後悔殺了劉封。

劉封遇到事情沒有定力,容易受到唆使干擾,但忠心耿耿,死的尤為可嘆、可惜。

歷史上劉封也是一名忠勇猛將,劉備任命為副軍將軍。在關羽兵敗多次求救的時候,劉封和孟達以上庸三郡佔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了支援。劉備怪罪二人。劉封和孟達之間又起了矛盾,孟達懼劉備治罪逃投曹操。期間劉封拒絕了孟達的勸降。

劉封到成都後,諸葛亮考慮到劉封剛烈勇猛,劉備死後最終難以制服駕馭,於是勸劉備藉此機會除掉他。劉備賜死了劉封。劉封死後,劉備非常傷心。

劉封的目光短淺,缺乏膽略。不管歷史還是小說,都表達出了劉封的保守防禦,畏首畏尾的心態。他當時是判斷形勢不夠明晰,出現兩難境地,一是救關羽怕丟失自己守衛的城池,獲罪更大;二是堅守自己的城池,僥倖盼望關羽能自己解決危機(過高判斷關羽能力的思想在裡面)。最後落得兵敗賜死的結果。

依我看:關羽走麥城時,關羽、劉封、孟達兵力有限,關羽驕傲自大,本來就沒有做很好的防禦措施。東吳盡全力有備而來,兵敗也是情理之中。至於劉封怕不怕算賬都是一回事,救關羽沒有勝的希望,由於兵力抽調,荊州幾乎是一座空城,孟達和劉封也沒多少兵。劉封難能可貴的是自知必死卻能不避刀劍忠心耿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