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均源自秦腔吗?为什么?

用户3463149594481


至少在明正德以前,陕西境内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秦腔的雏形。这一点在陕西凤翔发现的传统木板年画中得到了证明,其中也发现明正德九年(1514)的秦腔《回荆州》戏画。同时,在正德年间刊行的《苑洛乐志》《乐律举要》等著作中,亦有关于秦腔的零星记载,还有在浙江绍兴发现的明万历传奇抄本《钵中莲》中,已经出现了“西秦腔”名称,也可以作为明证。据考证,该剧本的写作年代为嘉靖元年(1522)。“西秦腔”和“秦腔”称谓的出现,说明最迟在明代正德年间以前,已经有秦腔的班社演出,甚至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规模。这些零星的记载,表明陕西地方戏已经从金元杂剧中脱胎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戏剧品种。

明代后期是秦腔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康海(1475~1540)为首的陕西文人,大力提倡和鼓励俗文化的发展,并且身体力行,使得通俗文艺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并迅速影响全国。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周至举人张附翱、著名女演员王兰卿夫妻组建华庆班,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秦腔班社。华庆班名角众多,以演技精湛而驰名陕、甘,足迹远至江浙、四川等地,为西府四大名班之首。华庆班传承数代,班主先后为张书和、张宏德、张德明等,虽几度易主但始终不改张姓。主要演员旦角王兰卿,以其俊美的扮相和精湛的技艺,使康海为之倾倒。在王兰卿死后,康海为之作传,对其精湛的演技大加赞美,并深表惋惜,康海还把这位女艺人的生平事迹搬上舞台,以表彰她在表演上的杰出成就。华庆班是存在时间最久的秦腔班社,活动期长达500年之久,积累剧目上千个,还发明了“跑马”“打秋千”等特技,1932年易名为“华庆社”,至1953年由地方政府接管重组。

秦腔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语音和风土人情的不同,以劝善调、道情为基础的上下句表现方式,突破了元杂剧的腔格调式,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音律和表现形式,渐次形成了三个中心:以西秦旧地凤翔府(以凤翔府为中心的关中西部,也称西府)为中心的西路秦腔;以古同州(今大荔县,汉代为左冯翊郡治所,隋后改为同州府)为中心的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以西安府为中心的中路秦腔。无论何种秦腔,都是秦腔发展的雏形,在板式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所谓的东、中、西三路秦腔,只不过是由语音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已。

山陕梆子说,主张梆子腔出自陕西同州、山西蒲州一带,有的扩大至豫西与山、陕毗邻地区,即陕州。同州所辖朝邑与蒲州隔黄河相望,有大庆关居两地之间,因黄河改道,大庆关有“三十年在河东,三十年在河西”之说。明清时期,同、蒲、陕三州均为通衢大道。由陕西经山西进京,蒲州是一条要道。其间,经济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三地民情习俗均近秦地,语音极为近似,很难分彼此,自然形成一方地域,不为行政区划所限。

山陕梆子的戏班,称山陕班。山陕梆子的名称最早见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河汾旅话》,直至清末民初仍有山陕班流动于北方演出,有内蒙古一带戏台题笔可证,可知这一名称已深入民心,为群众所公认。北京梨园史料所记山陕义顺和班,则见于嘉庆年间。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可说是山陕梆子腔最早的两个分支,旧称蒲州班、同朝班,关系异常密切,有同台献艺、相互搭班、相互授徒的传统。蒲州梆子有西路、南路之分,西路的戏路子与同朝班十九相通。两地戏班、艺人流动演出的路线也基本相同,南至湖北老河口,西至甘肃、青海,北至北京等地,直至光绪末年仍有两地艺人共同组班往老河口演戏以及搭北京梆子班演出的事。我认为,清代后期的梆子腔,主要发端于这一地区。

梆子声腔的勃兴,带来了戏曲音乐结构体制的变革,也带来了戏曲形式的变革,出现了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并且取代了昆腔在剧坛上的地位。这些都为大家公认,不必赘述。

考察梆子声腔兴起以后的流布状况,基本上是两条路径,一路东、北,一路西、南。依据史料并参照剧种实际状况看,在东、北则发展为一个剧种群,如今山西之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河北之河北梆子(旧称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老调梆子、武安平调、西调(泽州调);河南之河南梆子(豫剧)、宛梆(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乱弹(与蒲州梆子相同);山东之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章丘梆子(东路梆子)、枣梆、平调(与大平调相同);安徽北部之淮北梆子;江苏北部之徐州梆子(亦称江苏梆子)。在西、南,除陕西之秦腔(西安乱弹)、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同州梆子(东府秦腔)外,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均统称秦腔,在四川则成为川剧之弹戏,在云南则成为滇剧中之丝弦,在贵州则有本地梆子等。它们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梆子声腔系统,堪称梆子腔系。至于,梆子声腔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影响就更为广泛了。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发展,也仍然有各地艺术渊源的各种复杂状况,有待考察和研究,但就其总体来看,无论从音乐结构体制、剧目以及风格等各方面论,则都有梆子腔系的共同特征,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秦腔须生


这个说法也对,但不是很确切,准确点来说,各路梆子都是源于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同蒲梆子。



所谓的同蒲梆子也就是陕西的同州和山西的蒲州,梆子最早是在这里生成的,后来向西便形成了秦腔,我们这里打个比方,秦腔就相当于是同蒲梆子的太子爷,所以后来说各路梆子源自秦腔也可以,毕竟后来秦腔的名声大。

但是这样说的话蒲剧肯定不同意了,同样是分遗产的,为嘛我就得认你秦腔当祖宗,我也是同蒲梆子的亲儿子啊。同蒲梆子向北不仅衍生出了蒲剧,还有上党梆子、中路梆子(山西梆子、晋剧)和北路梆子,这就是山西省的四路梆子。



然后我们再说豫剧和山东梆子,这两个很接近,外行人是听不出来其中的差别的,论风格跟秦腔或山西的梆子也不一样,怎么也就源出同蒲梆子了呢。

这个也很好理解,梆子腔嘛,伴奏乐器里肯定都有梆子,再就是,我们熟悉的昆曲也罢,元杂剧也罢,都是唱曲牌的,但是梆子腔不一样,它们都是板腔体,两句对仗的话就可以唱,很自由。所以,豫剧和山东梆子肯定也从同蒲梆子那学了不少东西,也可以说这两者是同蒲梆子向东发展的结果。

而且,你仔细听得话,老的豫西调和秦腔或山西蒲剧还是有点像的。

至于河北梆子,更是明显的源自山陕梆子,当时这两地的艺人被清廷赶出了京城,不少就近在河北落户了,慢慢便形成了河北梆子。



其实戏曲也罢,文化也罢,我觉得传承、发展比源头更重要的,比如佛教倒是源自印度,但是印度现在还有佛教吗?

拿各路梆子来说,虽然有一个统一的祖宗,但是后来的发展也各有特色,而豫剧后来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秦腔。当然了,这也改变不了豫剧源自(秦腔、同蒲梆子、山陕梆子)的事实,这也并不代表豫剧就低人一等。


草台班子


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均源自秦腔吗?

答案是肯定的,是。



从名字就可以基本知道长短了,“秦腔”大秦朝,而其余几个省的梆子腔均是秦腔之弟或之后了。有专业的研究文章对这些枣木棍敲出节奏梆子腔做过论述,在此不多讲什么,以免画蛇添足,惹得秦人不满。



可是最奇怪的是在我们边地云南的一些地方,也有梆子腔!而且本地汉族地区的地方戏“滇剧”中,其唱腔乐器打击居然与梆子腔有些相似?而与南方的越剧、黄梅、粤调则有着八杆子打不着的根本不同!可见,秦腔的历史之久、流传之广是目前中国存在的任何戏曲也不可比的。



秦腔现在在南方渐渐少而至无了,但其影响甚广,以我这个外行听来其实云、贵、川地方戏里都有秦腔与北方梆子戏的影子,比如还算有些影响力的川剧,听来更接近北方而非南方。当然,这些还得靠专家们去研究,我不过自己个人之见。


祥河诗语


把人搞糊涂了,百度上面说的秦腔起源,没一句说是起源蒲剧,到底谁说的有根据和依据呢?



兴化坊闲人


无稽之谈!


风尘旧客


不是,这个我替河南人发声。河南、山东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的最早起源,怎么可能受西北文化影响呢?一定要说是那就是秦腔受了河南山东文化的影响。河北梆子,应该是有评剧的味道,河南梆子是应该自己独创的,是从河南山歌里发展而来的,秦腔是后来发展成京剧的一个戏剧种。




潘龙江悔恨写红尘情歌


所有的梆子戏都源于山西梆子


用户60635267447


华夏之根元明清,国家规定以舜帝蒲剧为全国的国剧,戏剧为范本。

盘古开天,三黄五帝华夏社稷都在河东建的都今运城,华夏在今夏县,社稷在今稷山,人类文明的始祖舜帝,尧王让贤,把江山交给舜帝,舜帝是个德孝之子,发明的戏剧,母亲得病后根据黄河水慷慨激昂发明今天的戏剧,西北四省人的祖籍就在今蒲州,北周叫秦州府,北魏叫雍州府,唐朝叫蒲州府,是西北四省人的祖籍,全国戏剧人喊梨园,杨贵妃临猗人唐朝在闻喜创办第一个梨园班,元朝关汉卿,古中国河东解州人写《窦娥冤》,《六月雪》,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官府追捕逃到河北大都,发展了今天的北京元杂剧,就是现在的蒲剧,山陕梆子始祖郭宝臣临猗人,慈禧太后提匾大清泰斗山陕梆子始祖郭宝臣,乾隆康熙承德避暑山庄山西平阳府108个县每年进京给黄帝演出蒲剧,有记载,大清蒲剧就是国家的代表戏,90年的京剧是郭宝臣为首山陕梆子派生的,古代全国80%剧本都是古河东人写,全国的古戏台都在古中国河东,清末戏界行规蒲剧戏本子为范本,民国孙中山评定蒲剧为国剧。

清末各剧种和戏班子云集北京,艺人、财神和文才各显神通,可谓百花齐放,蒲剧再现辉煌。同一出戏有不同演法,戏本子不一样。面对这种纷呈局面,刊印行业明确规定,以蒲剧戏本子为范本,奉为经典。

八十年代末在京,一同拜见中宣部某领导,不料那位学识高的领导一听说本人是运城人,脱口而出:“你们运城人文化水平高呀,中国的根祖啊,关汉卿家乡的人。”一再谦虚地说:“在运城人面前,我没发言权。”这是为何?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原来这位领导人物,出身书香门第,祖先几乎辈辈有功名,在朝为官,他的先人看过蒲剧,觉得蒲剧戏本子好得神奇,受老人的影响,才有上面的惊讶。

时过境迁,到如今蒲剧后代不孝子孙,里勾外连,内外夹攻,步步开始否定老祖宗的东西。外头不遗余力诋毁蒲剧戏本子,倒也有情可原,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蒲剧后人居然鼓着吃奶劲,积极配合挖老祖宗的坟,抡起李逵门板斧砍祖宗牌位。当今若是兴埋“忤逆坟”的话,恐怕“忤逆坟”墓堆琳琅满目。

这种人看先人怎么也不顺眼,专挑老一辈的不然,专拣不好,好的优良的,避而不谈,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策略,来证明当今和自己的“伟大”。正如有的人对自己的父母说:“你会英语吗?”蒲剧老艺人“拧旋子”三百六十下,请问你能拧多少下?唱《目连救母》演到《奈何桥》一节,母亲刘清堤在桥上下翻滚,鹞子翻身蹦到两米多高“望乡台”上,又从台上翻



正视历史666aaa


都是军队带过去的,现在叫文工团,那个时候叫家戏


鸡心红胆爰珍


典型的韩国人思维,见人家出名了影响大了,就赶紧说别人的文化是起源你家的,为什么不把你家秦腔发源广大呢?被别人文化入侵,就老老实实的,反抗不了就模仿别人出了个《梨园门》,收视率不到人家的万分之一,所以我要说陕西已经成为河南的文化殖民地了,现在的陕西人哪个不为让自己变成中原人而感到骄傲?这只是一场文化战争,陕西只是想打一场永远赢不了的战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