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恰逢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說起中國電影的發展,那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但是有人瞭解過

“戲曲電影”麼?提起中國電影的起源於發展,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戲曲,從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到第一部有聲片,再到第一部彩色影片,都有戲曲的身影。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戲曲是中國古老的大眾娛樂文化,起源於秦漢時期,形成於隋唐,成熟於宋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當時的社會中,戲曲就是主流娛樂方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戲曲已經形成了一套可以將詞曲、音樂、美術、表演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表現手法。

戲曲電影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1905年,由我國京劇藝術大師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被認為是戲曲電影的誕生之作。

也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歷史,戲曲電影和中國電影一起誕生,寫下來百年中國電影史上最輝煌的一筆,從那一刻起,戲曲就和電影結了緣。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1933年京劇戲曲片

《四郎探母》是我國第一部有聲戲曲長片;

1948年梅蘭芳先生主演了我國第一部彩色京劇長片《生死恨》

1948年拍攝的越劇戲曲片《祥林嫂》同樣引人注目。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到60年代前半期,戲曲電影創作空前的活躍,出現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大作:《楊門女將》、《野豬林》、《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秦香蓮》等等。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1964年到1976年,現代戲的風潮達到了頂峰:《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杜鵑山》就是在現代戲曲影片中不得不提到“八個樣板戲”。

從1979年京劇戲曲片《鐵弓緣》開始,戲曲電影的創作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加入故事的創作,主要是新編和重新改編歷史故事,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就創作上的觀念變革和新的創作手法而言,並沒有對戲曲電影帶來某些美學上的新改變,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有一些倒退。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縱觀中國電影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是離不開“戲曲”的,百年的歷史證明,戲曲和戲曲電影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存在!

何去何從

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存在一邊倒的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超80%的壓倒性排片現狀,很多小眾影片難以生存,就像是前不久上映的由胡玫指導、鄒靜之編劇的《進京城》,以京劇史上著名的“徽班進京”的故事為主線,是大銀幕上很少見的“戲曲電影”類型。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如果不是富大龍、馬伊琍、王子文等人主演,增加了電影的話題度和曝光度,《進京城》這部電影很有可能成為“影院一日遊”的影片,畢竟當時這部電影是5月10日上映,同期的還有《大偵探皮卡丘》、《羅馬》、《一個母親的復仇》等話題度更高的電影。

《進京城》無論是題材還是劇情本身,都是一部具有厚重歷史感的影片,即便如此,參照國內電影市場現狀,它的處境還是有些尷尬,當時的《復聯4》雖然已近收尾但餘溫尚存,留給《進京城》的排片空間並不多。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不往遠了說,只說近十年裡的戲曲電影(不包括陳凱歌指導《霸王別姬》、《梅蘭芳》等包含戲曲元素的電影),基本都沒有具體的票房記錄,也就說明這些電影都是“一日遊”,其中稍微有點成績的戲曲電影就是2014年上映的粵劇電影《王化買父》,票房612.2萬。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那種我們耳熟能詳的《白蛇傳》、《穆桂英掛帥》等經典戲曲電影,票房都不過百萬,可以說影片從數量上也在減少,另一方面票房成績不佳,都在嚴重打擊著創作者的信心。

重拾信心

我國戲曲電影創下過觀眾觀影人次1.4億的成績,那是1956年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

同樣豫劇電影《花木蘭》也達到1.14億人次和當時最受歡迎的故事片如《白毛女》、《渡江偵察記》等觀影人次不相上下。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整個影視產業的發展,傳播渠道也更加豐富,觀眾的年輕化是一件好事,同樣也是一件壞事,有人喜歡“戲曲”,就有人討厭,但是總會有年輕人想要傳承經典,2014年5月,3D版《霸王別姬》在美國首映,反響不錯,遺憾的是該片在國內的傳播範圍並不廣泛;2015年崑曲電影《紅樓夢》歷時四年完成,國內院線甚至都沒有排片。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從各種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戲曲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的路很窄,沒有舞臺讓它們去發展,那觀眾要去哪裡看呢?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戲曲藝術本體曾是大眾娛樂,它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所以我們對待戲曲的態度不應該是“反感”

舞臺是戲曲原本的傳播空間,戲曲電影恰恰擴大了這一空間,如今每家每戶都擁有電視劇,每個人都有移動設備,雖然從表面看,戲曲電影走進了更多的傳播渠道,其實這樣加劇了戲曲走向“邊緣化”的道路。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戲曲電影怎麼說也有百年曆史了,其豐富的資源足以讓年輕一代驚歎,僅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一家拍攝的膠片戲曲電影就有63部,320本之多(其中以京劇為主,同時涉及豫劇、評劇、川劇、越劇等十多個劇種)。

至2009年,國內生產的戲曲電影有近四百部,這麼多的戲曲電影,過去的傳播途徑只有影院和電視臺,而影院受到檔期限制,電視有“一次過”的播放形式,導致很多戲曲電影都沒有姓名,如今數字化的傳播形式也可以讓戲曲電影不再是庫房裡的膠片,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幾百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就容不下“戲曲電影”?

戲曲和戲曲電影的未來有很多種可能性,面對新的技術、新的媒體等這些無法迴避的生存環境,同眾多藝術形式一樣,戲曲電影的創作者們,應該放下回避和抗拒的態度,去直面挑戰,相信會有更多年少有為的青年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一定會為中國戲曲電影的傳承和發展帶來新的視野和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