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從來不發朋友圈和天天發朋友圈的區別是啥?

渭南資訊


發那麼多朋友圈幹嘛,我們又不做微商,也沒啥非要宣傳的,偶爾發發家族聚會啥的當個紀念也可以。整天嗚嗚喳喳,炫這炫那的,朋友圈都是親朋好友,誰不知道你啥樣啊?

你說你這一頓炫耀,是要大家覺得你日子過的多強?不知道別人背後怎麼覺得你是大傻子呢。

在一個,到時候親戚跟你借錢,你不借吧他們覺得你有卻不肯伸手幫一把,借了他們覺得你日子過的好不缺這點,不想著還了你糟心不?

做人要低調,有錢要低調,沒錢更加要低調!

你越炫耀什麼就越缺什麼,其實沒什麼意思。

我不反對發朋友圈,自己開心就好,我不想看大不了屏蔽一下,多大點事呢。

那些微商,店家,宣傳的,請隨意的發,我也可以看看,萬一我想買啥了呢?


菜逼眼還瞎


每天都發朋友圈是什麼心理

1、秀幸福型 這類人往往內心安全感較高,心態積極樂觀,源於其父母的樂觀向上。也有些人的人際關係欠缺,希望通過“曬”獲得認同、滿足自我,積極地建立人際關係。但每天發太多類似信息,時刻期待別人點贊,有可能是自卑作祟,可能招致反感。

2、萬事通型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不斷獲取信息,在交際中獲得發言權,從而拓展自己的圈子,是一種高層次需要。但有時也是自卑感強的表現,希望通過獨到的觀點獲得認同,從而降低孤獨感,獲得社會支持。建議分析自卑的來源,與身邊積極樂觀的人建立固定的朋友圈。

3、發洩型 偶爾宣洩對生活的不滿能減壓,但常常如此就要注意調節情緒了。這類人的不滿更多源於內心負面情緒的投射。他們常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別人,讓人不喜歡。建議這類人多找身邊最親近的人傾訴,獲取理解和包容,緩解焦慮,釋放壓力。

4、看客型 人都有社交的需要,當大家都玩微信時,從眾心理會促使人們趕潮流,避免落後,體現存在感。也有人不自信,不願發表意見,擔心自己的見解得不到認同。不妨嘗試適當表露自己,不但能緩解孤獨,提升幸福感,還可強化和拓展人際關係。

“曬”儼然成為朋友圈的生態規則,不曬,你刷朋友圈圖什麼?心理學家稱朋友圈“曬”是一種病,有心理問題。

.

.

至於那些你感覺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也許是別人早把你刪了。(關注“東京有點熱”,隨即抽取10名粉絲髮紅包哦)


用戶6797064441


首先覺得微信“朋友圈”應該更名,叫“微信圈”。因為微信裡的好友更像名義上的“朋友”,其實只是熟人、認識的人比較貼切。所以這個地方名叫微信圈比較靠譜。



微信圈裡基本不發信息的大概只佔5%,除了不會發的,就是不屑發帖,不大值得分析。倒是經常發帖的內容和形式、動機豐富多彩,琢磨起來頗有味道。就俺看到的按刷屏指數歸納以下分類:

①最高頻率是微商。不知道微商是否賺錢,反正是從業的朋友敬業愛業精神可歌可泣,從天不亮到後半夜,刷屏不止。產品介紹也是相當的細緻,三歲孩子就可以看懂減肥保健食品,男人都有買盒衛生巾自用的衝動……

②其次的高頻率是說教。這類朋友一是在領導崗位之外找到了教育部屬的方便法門;二是從未做過領導的在此卻能夠大過管人訓人的癮頭,那叫一個刺激。這類朋友幾乎清一色的原文轉發各類各色各樣的帖子,不厭其煩,每天幾十條不算多。主要內容是政經類、保健類、雞湯類、奇聞類、牢騷類……

③夢魘一類的帖子。這類帖子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十分的有趣,而且一般都在午夜前後頻發。發帖的大都是情慾難抑的詩人、憤世嫉俗的政治鐵粉、隨時可以衝向宇宙的幻想家……

再就是喜歡暴露的朋友,不厭其煩的曬孩曬吃曬幸福。以上發帖量一般佔到微信圈的90%以上。


由此,那些認真談生活、談工作、談理想的原創帖子就淹沒在這繽紛多彩的浮躁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