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比包拯還出色的賢相,後世卻稱他“大奸臣”,宋朝文明延續全靠他

文|小熊

比包拯還出色的賢相,後世卻稱他“大奸臣”,宋朝文明延續全靠他

清明上河圖(局部)

提到宋朝,貼上的標籤大多都是“髒唐亂宋”,因為他一誕生就處於“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狀態,可也是這個中國曆朝歷代面積最小的朝代,有著跟盛唐相差無幾的繁華與富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鼎盛時期的生動寫照。

而與宋朝掛在一起的形象代言人,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臣包拯。他剛正不阿,斷案如神的美德被人人稱頌,鮮為人知的是,影視戲劇裡和包拯唱對臺戲的“大奸臣”龐太師實際上才是真正的宋朝名臣。

就像被影視文學醜化了的蘇定方一樣,執法如山,清正廉明的龐太師也是一位“沉冤”千年的人物。

比包拯還出色的賢相,後世卻稱他“大奸臣”,宋朝文明延續全靠他

龐籍

力保宋仁宗親政,統一朝堂意見

宋仁宗剛即位時,章獻太后(真宗皇后)垂簾聽政,章獻太后逝世時又留下遺詣,要讓章惠太后繼續垂簾聽政。二十三歲的仁宗十分不甘心一直受制於人,便在朝堂引發了是否親政的爭辯,龐籍當時就站出來,力主仁宗親自執政,還當眾燒掉了支持垂簾準則的《內東門議制》。

這個舉動直接給了仁宗奪回政權的底氣,很多搖擺不定的大臣決定支持他,仁宗徹底從傀儡皇帝的身份擺脫出來。因此,仁宗對龐籍非常信賴。

比包拯還出色的賢相,後世卻稱他“大奸臣”,宋朝文明延續全靠他

宋仁宗

仁宗親政時,當時的國情形勢不太樂觀,當時的龐籍只是一個言事官,不畏強權的他上奏,主張皇帝用人應該要有判斷,避免那些結黨營私的小人,升官要按照各自的政績和風評來,公平的晉升制度有利於打破官官相護的局面。並且,國家事務不能只聽取宰相一個人的意見,要聽取所有人的意見。

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此話一出,馬上得到了滿朝文武的肯定,因為龐籍通宵達旦的幫助皇帝處理政事,國家的經濟情況漸漸穩定了下來,被大臣譽為“天子御史”(皇帝的監督人),也是這個舉措讓朝堂風氣逐漸清明起來。

孔道輔謂人曰:“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醇之,天子御史也。”

不畏強權,不惜得罪寵妃

仁宗親政期間正值青年,難免沉迷美色,而寵妃尚美人仗著恩寵經常到派人去開封府傳達旨意,干預政事,時任開封府判官的龐籍對這種行為非常牴觸,以“

後宮不得干政”為由嚴厲拒絕。

還將美人派來的人痛打一頓,大聲宣告:但凡後宮的傳令,概不接受!

尚美人遣內侍稱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來,未有美人稱教旨下府者,當杖內侍。”詔有司:“自今宮中傳命,毋得輒受。”

整頓軍紀,收復失地,鎮守邊陲

比包拯還出色的賢相,後世卻稱他“大奸臣”,宋朝文明延續全靠他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後,經常滋擾大宋邊境,包藏吞滅宋朝的野心,為了防止西夏繼續囂張,龐籍臨危受命擔任陝西體量安撫使,與西夏周旋多年。

在這期間,龐籍做了兩件事:

  • 自供自給的軍需政策

軍資一直都是戰爭中很重要的部分,而當時數萬士兵的物資用度非常緊張,於是龐籍想到了“自給自足”的解決方法:招募當地的百姓,鼓勵他們耕種提供軍糧等,當時的基地是寨子,在他的帶領下,步步為營,以“溫水吞青蛙”的方式逐步收復了被西夏侵佔的領土,劣勢地位逐漸扭轉。

  • 減少軍費,重視民政

為了進一步提高物資的利用率,在局勢穩定後,龐籍將年紀偏大或者身體素質不太好的士兵進行轉崗,將他們安置到務農一族,省下來的錢又投入到民政上。這樣一來,身強力壯的士兵有了更多的資源,軍隊的力量也更加強大和精銳,而身殘體弱的也有了更好的退路,還能及時供給物資,民政生生不息。

比包拯還出色的賢相,後世卻稱他“大奸臣”,宋朝文明延續全靠他

宋朝文明

為了整頓軍紀,穩定秩序,剛正不阿的他向朝廷進言:天災這麼嚴重,宮中的開銷還這麼大,應該節省財力犒賞戰士,這樣才能提高戰鬥力維護西夏的安定。

“天久不雨,災害嚴重,宮中奢靡,三官賞賜過重(三官即指內官、醫官、樂官),應減少宮中花費,裁減三官,節省財力以賞戰功,將士肯於徵戰,不愁西夏不平”

後來西夏派人前來和龐籍談判,表面是“談判”實則是想偷襲,心思縝密的龐籍佈下了防備,狡猾的西夏以為勝券在握,出兵攻打卻沒能討到絲毫便宜,只好悻悻撤兵。

龐籍用他的智謀和膽識與元昊較量多年,一方面利用西夏內部矛盾製造不合,讓西夏自顧不暇,無法攻打大宋;一方面抓住機會休養生息,讓陝西府的經濟迅速提升到了西夏忌憚的地步。

最後,“不堪折磨”的西夏無奈之下,向宋朝俯首稱臣。

龐籍不僅文武雙全,他還具有一雙識才的慧眼

很難相信,龐籍還是司馬光和狄青的恩師(對於恩師一事,司馬光是有正史記載,而狄青能夠成為一代名將,離不開龐籍的提攜。)

比包拯還出色的賢相,後世卻稱他“大奸臣”,宋朝文明延續全靠他

司馬光

  • 培養司馬光

龐籍與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是官場好友,龐籍經常到司馬光家做客,與司馬光接觸頗多。後來,司馬光的父母相繼去世,龐籍將司馬光當做自己的兒子教育和培養,在官場上也給予了他非常大的幫助。

司馬光從一個小小的判官兩年之內官升好幾級做到了大理寺丞,從一個地方官瞬間升為一個朝官,這與龐籍的關照有著極大的關係。

比包拯還出色的賢相,後世卻稱他“大奸臣”,宋朝文明延續全靠他

狄青面具

  • 提攜狄青

1052年廣西發生了壯族首領儂智高叛亂,朝廷多次派軍鎮壓都不成功。時任宰相的龐籍推薦了自己賞識的舊部狄青,當時有諫官提出反對狄青專任,而龐籍堅持贊成狄青專任。

後來仁宗聽取了意見,命狄青統領嶺南各路軍士,熟知兵法的狄青,汲取並總結了之前的教訓,制定了鼓舞士氣的方案,徹底平定了戰亂。

龐太師替誰背的“鍋”?

有些人指出,龐太師的原型其實並不是龐籍,而是寵妃張氏的伯父張堯佐。

只是,明明姓氏都不一樣,難免也有含沙射影之嫌。

對於那些影視文學對龐太師的醜化,實在是意難平。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