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燭影斧聲最早出自於北宋的一個和尚意圖神話趙光義而編的一個故事。而趙光義謀害趙匡胤之說,出自對和尚編的這個故事斷章取義,取其一小段內容進行誤讀。後世沒有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進行分析,不能理解太祖為何傳弟不傳子,而產生了陰謀說。近年來,部分學者也認為是謀害。如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講壇》上,就認定是趙光義謀殺親兄,此看法遂漸成主流。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對相關史料進行一個全面分析,洗刷可能存在的不白之冤。是非與否,請大家閱後自行判斷。

一、從沒有任何一本史書記載趙光義謀殺了親兄。

這一點必須首先明確。這一點如果不明確,下面我們就沒法繼續分析下去。

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描述到趙匡胤之死時,都從來沒有任何一本書提到過趙光義有殺人嫌疑。說趙光義有謀殺嫌疑,不僅沒有直接證據,間接證據也沒有。

不僅沒有證據能直接指控他殺人,或者有人聽別人說過他殺人,其他包括他準備作案工具,安排人手,犯罪後毀滅罪證等等間接證據也一概沒有。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我們現在定一個人的罪,要經過公檢法機關,若干道司法程序。即便如此,在當事人認罪,還有若干證據佐證的情況下,都有可能發生冤案錯案。更何況,對於完全沒有證據證明實施了謀殺宋太祖行為的太宗趙光義,就武斷的認為是他殺的人,實在有失公允。

我還發現:凡是認定宋太宗趙光義謀殺親兄篡位的學者,分析到這件事情都是說:我認為如何如何……,都是建立在判斷、懷疑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這些學者雖然認定是宋太宗趙光義殺人,但沒有一個人能提供出具有說服力的依據來。都是在基於懷疑、猜測的基礎上。

這個大前提確定以後,我們再來對相關的史料進行梳理分析。

二、趙光義是當時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這一點也是必須重點解釋清楚的。之所以會有“陰謀論”出現,就是因為後人認為太祖的兒子已經成人了,皇位應該由兒子繼承,“金匱之盟”系事後偽造,這完全是想當然。其實在當時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客觀形勢決定了只能是趙光義做繼承人。如果時局很穩定,趙德昭繼承皇位完全沒問題。但是,趙匡胤駕崩的時候,國內外形勢極不太平。南唐剛剛平定才一年,國內需要安撫。五代十國的分裂動亂局面並沒有結束。還有吳越王錢俶政權、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政權、北漢政權等,都時刻威脅著宋朝的統治。此外還有與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的問題等等。這些都亟需去平定、收復,這也是宋朝的既定國策。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繁 ,在宋之前都是短命王朝。歷史的教訓擺在那裡 ,宋朝剛建國不久,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繼承人的問題,而是保證王朝的安全、使王朝能長期發展下去的問題。我們現在知道宋朝存在了200多年,但在當時,政權能不能穩定,江山能不能鞏固,誰的心中也沒底。

正是在這麼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才有了“金匱之盟”的約定。據《宋史·魏王廷美傳》:“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

關於這個說法,在司馬光的《涑水記聞》、王禹偁的《建隆遺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料中都有類似的記載。我們知道,對於史書記載,如果只有一個記錄,可以認為是孤證,如果多處記錄都記入了同一件事,說明能夠得到印證,一般史學家都是予以採信的。可是偏偏“陰謀論”者,認為這件事是太宗事後篡改史書。

在當時,趙光義是唯一能夠承擔這個責任的繼承人。960年陳橋兵變時,趙光義21歲,參加了兵變,經受過大風大浪,當時趙德昭才9歲。宋太祖死的時候,太宗37歲,趙德昭25歲,趙德芳17歲。趙德昭經過的磨練少,政治上還不成熟(關於這一點,下面我要講到),趙匡胤對他是處於一個逐步培養的階段,難以堪當大任。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而宋太宗繼位後,除了與遼國作戰不利,燕雲十六州問題沒有解決外,其他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2.趙光義處於事實上的儲君地位。後人都以趙匡胤沒有立太子,而認為他沒有明確接班人。這是因為對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不瞭解。在當時那種亂世裡,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篇》:“自唐天佑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王朝更替頻繁,都不立太子。那麼,誰是接班人呢?按照慣例:親王兼任首都行政長官就是皇位的接班人。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前是晉王、任開封府尹。和趙光義完全一樣。趙光義繼位前也被封晉王,任開封府尹,加同平章事、兼中書令。進佔太原之後,又被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位列宰相之上。由於宋朝是取之後周,所以趙光義當時這個身份,等同於周世宗柴榮繼位之前,其寓意不言而喻。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再如:後梁太祖朱溫曾想把皇位傳給養子朱友文,遂封其為博王、任開封府尹。

後唐李嗣源封其繼承人李從榮為秦王、任河南尹,兼中書令 。

後晉石敬瑭因兒子年幼,也沒有傳位給兒子,傳位給了年長的侄子石重貴,石重貴繼位前,封鄭王、任開封府尹。而石重貴繼位後,又封石敬瑭的兒子石重睿為開封府尹,這可以說是另一個版本的金匱之盟。

再看趙德昭,趙匡胤一直沒有給他封王,任其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擺明了是把他放在培養鍛鍊的階段,完全沒有立他為接班人的任何意志表示。

而趙德芳,由於還年輕,趙匡胤授其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剛踏入政壇。與皇位繼承更是毫不相干。

根據《宋史·太祖紀三》記載:帝每對近臣言:“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進一步印證了趙光義的儲君地位。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後人添加的,為了美化趙光義。要知道《宋史》是元朝丞相脫脫等人編撰,完全沒有必要去美化趙光義。“陰謀論”者對凡與趙光義有利的史書記載,一律斥之為後人美化,或者是趙光義令人篡改史書。偏偏對野史記載的內容斷章取義並加以採信。真讓人不知如何說才好。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此外,五代十國傳弟不傳子的現象很常見。如:吳越國主錢佐因子幼,“以其弟倧襲位”。讓其弟錢弘倧繼位。又如:建隆元年(960年),南平國主高保融去世,因其子高繼沖年紀尚小,遺命其弟高保勖繼位。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勖去世,復傳位高保融之子高繼衝。 這也可看作是金匱之盟的另一個版本 。做法和“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如出一轍。

大家如果把這些事聯繫起來看,就會發現:趙匡胤傳位給他的弟弟,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一點都不奇怪。趙光義作為接班人,並非不明確,而是早已明確,並得到公認。

三、究竟怎麼會有“燭影斧聲”的說法?

《宋史·太祖本紀》上如此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客觀表述趙匡胤50歲的時候駕崩。沒有寫到有任何不正常的地方。在古代,一個封建帝王50歲去世,活得不算短,再也正常不過。趙光義自己活了58歲。宋史是元朝人編撰,應該不會故意隱瞞什麼東西。說明元朝史官,也認為趙匡胤是正常死亡。不過,正由於是元朝人編撰,所以在此我不將之作為第一手資料。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只記錄到後周,沒有涉及宋朝的歷史。但他在《涑水紀聞》中記載:“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應為王繼恩)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應為程德玄),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這段記錄應該是目前我們最能採信的一份史料。司馬光是北宋史學家,距離宋太祖年代相隔時間又只有幾十年。

在這裡,司馬光說,宋太祖深夜晏駕,宋皇后令招趙德芳進宮。對宋皇后的這個行為,我們至今無法解釋。因為宋皇后並不是趙德芳的親生母親,她如果要招宋太祖的兒子,也應該是趙德昭,怎麼也輪不到趙德芳。我們只能解釋為:宋皇后亂了方寸,趙德芳可能住得又比較靠近,就讓太監趕快去把太祖的兒子喊來。也有可能她覺得趙德芳年齡小好控制,將來立他為皇帝,自己可以仿效呂后臨朝稱制。

可是派去的太監比較講政治。他知道趙光義是早已確定的法定繼承人,這個時候肯定要讓趙光義來主持大局。而趙光義聽到這個消息大驚失色,並沒有立即去,而是表示要與家人商議。趙光義為何如此?說明這件事來得太突然,自己此時入宮就意味著繼承皇位,歷史上皇位爭奪的血腥教訓太多,自己作為繼承人,又安知不會落入別人的圈套?因此他其實是很猶豫的。在情況不是很明朗的情況下,你要讓他立即做出選擇,確實有點困難。等到臨到門口,太監說要去通報一下。旁邊的醫官說,直接進去,理所當然,要通報什麼?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請注意:宋太宗入宮沒有帶一兵一卒。如果是陰謀篡位,或者內心有鬼。單身進宮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真有如此重大的陰謀,不可能完全沒有自我保護意識。

“陰謀論”則揪住這個醫官出現的時機做文章,認為他非常可疑,可能是宋太宗安排這個醫官作案,謀殺了趙匡胤。這個觀點簡直不值一駁,司馬光寫這件事時記錄到醫官,再也正常不過。此時不寫一寫醫官,應該在什麼時候寫?

宋皇后看到了趙光義,馬上也反應過來:“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如果趙光義不是合法的繼承人,皇后怎麼可能說出這樣的話?

司馬光在這裡說的很清楚:趙匡胤死的那天夜裡,趙光義根本不在現場。他的後來被太監喊過去的。

“燭影斧聲”從何而來呢?出自北宋的一個和尚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沒錯,就是一個和尚寫的。這個和尚比較喜歡跟上層官員打交道,和司馬光是同時期的人。

這個和尚怎麼寫的呢?他先說了一段魔幻故事:說是有一個無定道士,是個神仙一般的人物,曾經準確預算出趙匡胤黃袍加身。此人神龍見首不見尾,趙匡胤死的那一年,他又突然出現。趙匡胤問他:自己還能活多久?道士說:今年10月20日夜裡,如果天氣晴朗,你還能再活12年。如果天氣不好,那就要準備後事了。這話說完,他就消失了。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到了10月20日,天氣非常好。趙匡胤還很高興,想不到突然天氣陡變,雪雹驟降。趙匡胤一看這個情況,知道自己命不久也。他記得這道士講的話,趕緊宣自己的接班人,也就是趙光義進宮,交代後事。兩個人一起飲酒:“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拄斧截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根據和尚講:宋太祖把宋太宗招來,是明知道自己馬上就要死,向他交代後事。叫他好好做,好好幹。而太宗“不可勝之狀”,其實這是表示一種謙虛、不敢當之意。和尚的目的本來是想說明:太宗的繼位得自於太祖當面託付。並且他講:兩個人吃飯時,旁邊連一個伺候的人都沒有,都躲在老遠的觀看。

這根本就是一個和尚編了一段神話故事,將趙匡胤死亡,趙光義繼位說成是一種天意,其出發點是為了神話皇室。“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是為了表現太宗對承繼大統謙讓,“不可勝”。想不到弄巧成拙,後人就揪住這一段加以發揮,說趙匡胤死時,趙光義是唯一的在場人,因此嫌疑最大。

“陰謀論”者還抓住“玉色溫瑩如出湯沐”這句話做文章,說趙匡胤死了以後皮膚晶瑩,好像剛洗了澡一樣,這是中毒的症狀。拜託,這是神話皇帝好不好?皇帝出生時,紅光滿屋,體有異香,死了以後渾身發出玉石一樣的光。這都是史書中常見的描述,根本當不了真。這些居然都可以成為謀殺的證據?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然後就是《續資治通鑑長篇》了,這是一本史料價值極高的著作。這本書引用了和尚文瑩的記錄,但有部分情節作了改動:“初,有神降於盩厔縣民張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門開。晉王有仁心……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文瑩宜不妄,故特著於此。然文瑩所言道士,不得姓名,豈即張守真耶?”認為無定道士可能就是張守真。

《續資治通鑑長編》的取材十分豐富,除宋代的實錄、國史外,還大量採用經、史、子、集,筆記小說、家乘志狀等,其特點是“寧失於繁,勿失於略”。對於他所收集到的史料,生怕遺漏,統統收集錄入。所以研究這本書關於這件事的記載,意義不大。無非就是引用了文瑩的材料而已。

再有就是明朝人編的《宋史紀事本末》,部分內容引用了文瑩和尚的說法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至此,“燭影斧聲”故事成形,“陰謀論”開始出現,趙光義殺人嫌疑坐實。

關於趙光義謀殺說,還有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的《燼餘錄》,說趙光義垂涎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並進行調戲,被趙匡胤發現後殺人。好像趙光義如此一個雄才大略之人,沒見過女人似的。這個情節其實來源於楊廣和隋文帝的故事。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專門論述過趙光義和花蕊夫人之事的荒誕性。大家感興趣可以關注看看,在此不再贅述。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四、從宋太宗繼位後看“陰謀論”能否成立?

1.當時有沒有人懷疑?從所有的史料中,都能看到:太宗繼位後,政權平穩。當時的所有人,包括皇室成員,文武大臣,沒有任何人對太祖的死因提出過質疑,也沒有任何人對太宗繼位的合法性提出過質疑。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做不到一手遮天的。如果真是謀殺,根本無法做到堵住所有人的嘴。

2.登基後按照“金匱之盟”約定來。封其弟趙廷美,也就是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封趙德昭為節度使、武功郡王,趙德昭是在趙光義手上才封的王。趙德芳也被封為節度使。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

3.皇位繼承人的死亡。按照“金匱之盟”,太宗之弟趙廷美是其皇位第一順序繼承人。但趙廷美暗中企圖早日篡奪皇位,陰謀洩露,被罷免了開封府尹,之後又遷居房州,到了38歲就死了。 皇位的第二順序繼承人趙德昭。隨太宗攻打幽州時,一天夜間突然遭到敵軍襲擊,而此時太宗不知去向。於是一些將領就打算擁立趙德昭為帝,主持大局。但後來宋太宗又出現了,這件事就沒成功。戰爭結束後,趙德昭就向太宗建議給將領們賞賜。太宗說:“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賞賜他們。”這個話說得就非常重了,趙德昭心理壓力很大,回家就自盡了,年28歲。 另外就是趙德芳,皇位繼承暫時與他無關。他就是評書演義中的八賢王的原型。太平興國六年在他23歲時,突然有一天夜裡“寢疾薨”,也就是睡覺睡死了。

“陰謀論”者據此認定:這三個人死得蹊蹺,可以推定是宋太宗謀害。

我們來看看宋太宗自己的子女。趙元偁、趙元份、趙元傑,都是30出頭就死了,沒有趙廷美活得長。他最喜歡的趙元僖上早朝時忽然覺得身體不適,回家就死了,年二十七歲。宋太宗悲痛哭泣,追贈為皇太子,還有一個兒子趙元億死得更早,早夭。但沒有任何人懷疑過他的這幾個兒子是死於他殺。

如果上面死的不是太宗的兒子,而是太祖的兒子。“陰謀論”者 就會說:鐵證如山了!不是宋太宗害死的,他們怎麼會死?

只能說趙匡胤、趙光義家族就是這麼個基因。加上古代醫療條件不好,二三十歲就死,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不能據此得出任何他殺的結論。也從沒有哪一本史書講太宗有加害的嫌疑。

按照古代政治的遊戲規則,要想搞一個人,正常的是讓人上書彈劾,然後定一個謀反、巫蠱之類的罪名害死。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你要說叫一個皇帝搞暗殺,殺了這麼多人,當時還沒人懷疑,總之我在史書其他地方沒看到。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陰謀論”者最揪住不放的是趙德昭之死,因為他是太祖的嫡子。“陰謀論”者認為皇位應該由他來繼承。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

下面的將領要擁立趙德昭為帝,相當於又一次黃袍加身。關鍵是就算太宗死了,還有趙廷美,輪不到趙德昭當皇帝。趙德昭由於政治上不成熟,沒有堅決推辭。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其他朝代,那是典型的謀反。可由於趙德昭是太祖的兒子,趙光義沒有好處理這件事。

事情已經發生了,趙德昭應該怎麼辦?應該趕緊請罪,求得太宗的理解。而不是為底下人討賞。這個時候你去討賞,還不是自討沒趣?史載太宗得知其自盡也非常驚悔,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說:“痴兒何必如此?” 趙德昭死的時候,趙廷美還沒有被貶。太宗要害人,也應該先拿趙廷美開刀。

為什麼說宋太宗絕對沒有殺害宋太祖?趙光義並非篡位而是合法繼承

我的結論是:趙光義謀殺親兄,是後人出於獵奇心理,無法理解趙匡胤傳弟不傳子的做法,因此對趙匡胤的兒子沒有能當上皇帝感到憤憤不平。從而捕風捉影,對一段野史的記載斷章取義,選取其中一小段加以發揮、想象、推測,導致以訛傳訛。

出於個人水平所限,可能分析的不夠全面,如果對我這個解釋不滿意,歡迎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