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包河,穿過歷史的歲月流淌至今。悠悠的河水,悠悠的時光,在這條河上包公園是這裡貨真價實的歷史遺蹟了,包公園裡的包公祠更是新中國最有名望的全國廉政教育基地。世間遺蹟何其多,既能休閒又能沐浴廉政之風的古蹟,四海之內可能只有這一處。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包拯其人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有“包青天”美譽。後世奉其為神明。

包河前世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包河是合肥護城河的一段,因是包公及其後裔居住之地而得名,清光緒年間編撰的《續修廬州府志》中稱之為“包公池”。

合肥古時的護城河,雛形是在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形成的。淮西帥郭振屯駐合肥,為防禦金兵侵襲合肥,築鬥梁城,利用城外的幾條自然河流作為護城河,貫通後恰巧繞城一週。

廬州歷史上流傳著“不要廬州府一轉,只取護城河一段”的故事,宋仁宗本欲賜廬州城給包公,他卻堅辭不受,最後要了一段護城河,留給子孫。因為河產不比田產,分不開,賣不掉,窮不著,也富不了。不過包河成為護城河是在包公以後,因為北宋時期,廬州古城還是沿襲唐代城池的範圍,包河處在城裡位置。

包公祠命運多舛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包公祠正是位於現在的包公園內,明崇禎《廬州府志》記載:“包孝肅公故宅在鎮淮樓西鳳凰橋巷,有讀書檯。士人呼為香花墩。公之遺舄(朝靴)、圖象、告身(委任狀)鹹在。今移建其祠於南門外,因亦名香花墩。嘉慶七年知縣左輔重修,有記載集文。”

又據《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在城東南門外濠中,包公青少年時期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蔭翳。”但時代變遷,包公祠在合肥屢有興建,也屢遭破壞,到明代才得以重建。另據碑文記載:此處原為一座小廟,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鑑將此改建為“包公書院”,並改島名為香花墩,1539年,御史楊瞻易名為“包公祠”。太平天國期間,包公祠毀於兵火。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李鴻章籌白銀2800兩重建包公祠,如今祠堂中還保留著當年李鴻章所寫“重修包孝肅祠”碑記。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後來,合肥市又對包公祠進行了多次修繕,包公祠最明顯的標誌性建築——牌坊一直得以保留,只不過原有牌坊上的清代題字早在多年前就被鏟去。上世紀70年代後,牌坊上曾先後題字“合肥包孝肅公祠”、“人民公園”、“包河公園”等;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牌坊題字使用了葛介屏的“包公祠”’;之後直到現在,用的都是趙樸初題字“包孝肅公祠”。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包公祠定位於“歷史包公”,以詳實的史料和包氏家譜陳列等主要內容,向遊客展示包拯生平、氏族世系脈絡等。祠內由正殿、東西兩廂房、廉泉井、流芳亭、回瀾軒、包公故事蠟像館及大片的碧水和園林組成。民間著名的龍頭、虎頭、狗頭三鍘在此可見。祠東六角亭內有一“廉泉”古井,在李鴻章的侄孫、光緒年間舉人李國蘅撰寫的《香花墩井亭記》中記載:昔日有一太守遊覽至此,因天氣炎熱,喝此井水,即頭痛不止。原來這個太守是一贓官,故人們稱此井水為廉泉。當年明朝人重修包公祠時,給這口井修了一個亭子留存至今,廉泉的井沿上亦佈滿一條條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繩長期摩擦留下的。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包公遺骨:差點從合肥消失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佔地三公頃,目前是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只不過,包公這位備受世人敬仰的一代清官,死後的遺骨卻經歷數度蹉跎,至今,包公墓中僅剩部分遺骨。

北宋1063年包拯從開封歸葬於家鄉肥東。主墓為“覆鬥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金絲楠木棺。南宋年間,包公墓遭受到一次嚴重的破壞,1129年金兵佔領合肥,對遼、宋貴族墓大肆發掘掠奪財物,包公墓中也被洗劫。為此,包公後裔偷偷將其遺骨從原墓室遷出,安葬在距離包公墓群幾十米處的一個僻靜地點。此後900多年來,包公的遺骨沒有再受到打擾,直到1973年。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1973年春,合肥二鋼擴建廠區時,省市文博部門得知消息對包公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先後出土了金絲楠木棺材和兩塊墓誌銘,墓誌銘分別刻有“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字樣。工作人員還提取了35片棺材裡的遺骨,郵寄到北京中科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鑑定。鑑定結果表明:遺骨確實是包公的,這就是包公的遷葬墓。隨後又在周邊陸續發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婦崔氏、小兒子包綬、小兒媳文氏、大孫子包永年等墓誌六方,共一萬多字,特別是包公墓誌洋洋灑灑3000多字。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隨後,包氏後裔將包公遺骨運回了包公的故里肥東大包村安葬。但由於當時特殊情勢,包公遺骨難以在當地入土。包氏後裔輾轉多方,只得將包公遺骨偷葬於肥東文集某地。到80年代,安徽省決定重建包公祠和包公墓,將包公遺骨遷回合肥,重新開挖墳堆時,遺骨大部分已經腐爛。所幸的是,當年郵寄北京鑑定的35片遺骨被保存了下來,隨後15塊遺骨被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館,剩下的20塊遺骨於1987年重建包公墓葬時,安放在包公墓園內的棺木中。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左上為1980年的包河公園東大島(今浮莊)·左下為60年代包河公園二道橋(今玉帶橋原址)·右圖為90年代初,包公園北側石橋,現已拆除。

如今的包公園是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區內以“歷史包公-文化包公-文物包公”為主線,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 “忠、孝、清、廉”的一生。

未來將有效盤活包公園及其周邊的文化旅遊及產業資源,培育合肥市旅遊業發展的新龍頭、新引擎及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史類精品旅遊景區。

安徽合肥:老城志|這段古老的護城河因他流芳百世——包河公園

延伸閱讀


  • 來源:檔案觀止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