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抱歉,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个亿,我也没被抛弃

抱歉,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个亿,我也没被抛弃

抱歉,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个亿,我也没被抛弃

昨天睡觉前刷到一篇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文章内容是说:

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仅仅三年就把企业做成了当红的创业公司,美团这次收购她可能从中套现15亿。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80后年轻人还在为房贷、车贷挣扎,或者在三四线城市过着一眼看到头的平稳日子。

作者还举了李叫兽的例子:年方25岁的李叫兽,公众号和公司被百度花费上亿元全资收购,成为人生赢家。

文章中心思想就是——你在纠结买mac的哪个色号,每天刷着抖音和公号,同龄人却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抛弃你。

真想对作者喊停——现在的年轻人每天被喷薄的信息折磨,已经足够焦虑了,别再煲这种毒鸡汤出来吓人了。

抱歉,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个亿,我也没被抛弃

这样的文章,除了引发年轻人的焦虑、恐慌之外,一点用都没有;而且拿金钱衡量成功,鼓吹被时代抛弃,本身就是一种“焦虑的病症”。

因为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上阶层开始扁平化,我们可以窥知王思聪的生活,也可以第一时间就得知,青年CEO又去哪旅行买了什么豪车。

之前遥不可及的生活如今看上去触手可及,但你却怎么都捅不破那层透明的玻璃,确实挺受挫、挺郁闷的,也很容易滋生焦虑和恐慌感。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如果年轻人过不上这样的生活,就是失败、就是屌丝”。

成功不止一副面貌,忠于自己的内心,盲目的攀比比盲目的自大更可怕,过自己舒适的生活就好。

有人觉得身价上亿挥斥方遒是成功,有人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陪自己爱的人就是幸福。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同,拿“赚了多少钱、有多年轻”来定义成功,是一种特别狭隘的视角。

至于年龄,就更没有可比性了。溥仪3岁做皇帝,慈禧27岁垂帘听政,安迪5岁就拥有了自己的滑雪场.....

有人一出生就坐在了终点线上,有人运气好直接站到了风口上,怎么比?

同龄不同命的案例,从古至今就有,抛开家庭背景、运气、天赋和个人理想,单独拎出年龄说事儿,就是不客观。

抱歉,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个亿,我也没被抛弃

每天打开手机,就能收到很多“80后CEO上市”、“00后创业赚了1个亿”、‘95后3个月时间做了一个百万粉丝矩阵’的推送;

这些被媒体贩卖的励志故事背后,你没有看到的是“同时期注册的账号,约80%阅读才三位数”。

成功是一种小概率的事件,被鼓吹的创业神话身后,多得是你看不到的创业失败的尸体。它严格遵循着二八理论,你看到的例子永远是少数。

和咪蒙同一时期注册的公众号有很多,但最终成功的只有一个咪蒙;做小视频的人那么多,被你记住的也只有那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PAPI酱。

不是80%人都不够努力,只是那20%成功的人更有天赋,更能摸清楚受众的痛点。

有的时候,我们就得服气,有些人确实比我们有才华,确实比我们牛逼。写个段子就能刷屏,策划个活动就是现象级事件。

与其焦虑,不如认真找找自己的天赋,好好培养开发;或者就做个在路边鼓掌的普通人,为他们祝福,然后回家和自己爱的人认真过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抱歉,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个亿,我也没被抛弃

成功还是一种玄学,“天赋+风口+努力”,缺一不可。

14年下半年,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但是商业模式还没有现在那么成熟,很多人都预料不到接下来的两年,公众号会成为一波红利,可以靠它实现阶层跨越。

豆瓣的一个作者A出于好奇建了一个公众号,勤奋地往公众号上码文章,很快就收割了一波读者关注;另一个作者B则不看好公号的前景,坚持在豆瓣上耕耘。

16年,公号发展到了顶峰,第一批做公号的人大多都功成名就;豆瓣则一直在收缩、改版。

A的公号做到了50万粉丝,每月广告收入就几十万;B则刚刚意识到公号的前景,开始努力更新、码字。

但16年,公号的布局大致形成,非头部大号很难再突破重围,赶超A成为一种奢望。

A的水平并不比B高出一大截,但运气这回事儿,就是这么蛮横不讲道理。你抓住了,就成功了;你没有抓住,再多付出500倍的努力也还不行。

A和B的故事是我身边发生的真事儿,也是自媒体界不新鲜的故事,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我并不否认A的努力和勤奋,如果没有坚持更新和创作,也不会在红利初期就做出规模。

但我要说的是,在努力之外,天赋和风口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你走到什么位置。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抓住风口,才能让你的努力得到更大的回报。

抱歉,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个亿,我也没被抛弃

如今,“焦虑”成了年轻人的通病,知识付费也好、佛系青年也好,背后都是大家的焦虑感在作祟。

但大多数焦虑的原因都是源自和别人不客观地比较、无止境地攀比。我也曾经深陷过焦虑的困境,每天怀疑自己五百遍。

我有个特别苦逼的身份,KOL助理。这个工作呢,就像是思聪家的家务助理,每天帮助思聪打理豪宅、却知道这一切都和自己无关,晚上还得回自己的小出租屋盘算怎么交房租。

我也一样啊,帮助KOL对接金主爸爸,码文章,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看他奔着人生赢家去了。我呢,还是那枚小透明,怎能不惶恐,怎能不焦虑?

每天都在谴责自己:你为什么不努力,为什么那么没出息,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勤奋,为什么写不出那么棒的文案.......最严重的时候,还跑去看了两次心理医生。

用了很长时间,我才让自己搞明白一件事情——人要内观而非外望。

奋斗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我们要时时内观、内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在最适合的轨道里前行,而非总瞅着别人的生活。

外面没有别人,只要跟自己比、纵线成长就好:这一季度比上一季度有进步,这个月比上个月过得充实,就很不错。

而当我摆脱了这种不必要的攀比,专注于内心和个人成长后,心态就放松了很多。

不被刷屏的新闻绑架,也别拿出身、阶层做幌子躺地上不起来,听从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旋律,就是个人层面的成功。

———— / END / ————

作者:夭夭,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微博:@夭夭seven

公众号:27Ladys(id:duolafengshang),女性心理成长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