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抱歉,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個億,我也沒被拋棄

抱歉,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個億,我也沒被拋棄

抱歉,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個億,我也沒被拋棄

昨天睡覺前刷到一篇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文章內容是說:

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僅僅三年就把企業做成了當紅的創業公司,美團這次收購她可能從中套現15億。

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的80後年輕人還在為房貸、車貸掙扎,或者在三四線城市過著一眼看到頭的平穩日子。

作者還舉了李叫獸的例子:年方25歲的李叫獸,公眾號和公司被百度花費上億元全資收購,成為人生贏家。

文章中心思想就是——你在糾結買mac的哪個色號,每天刷著抖音和公號,同齡人卻已經走上了人生巔峰,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拋棄你。

真想對作者喊停——現在的年輕人每天被噴薄的信息折磨,已經足夠焦慮了,別再煲這種毒雞湯出來嚇人了。

抱歉,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個億,我也沒被拋棄

這樣的文章,除了引發年輕人的焦慮、恐慌之外,一點用都沒有;而且拿金錢衡量成功,鼓吹被時代拋棄,本身就是一種“焦慮的病症”。

因為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網絡上階層開始扁平化,我們可以窺知王思聰的生活,也可以第一時間就得知,青年CEO又去哪旅行買了什麼豪車。

之前遙不可及的生活如今看上去觸手可及,但你卻怎麼都捅不破那層透明的玻璃,確實挺受挫、挺鬱悶的,也很容易滋生焦慮和恐慌感。

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認為“如果年輕人過不上這樣的生活,就是失敗、就是屌絲”。

成功不止一副面貌,忠於自己的內心,盲目的攀比比盲目的自大更可怕,過自己舒適的生活就好。

有人覺得身價上億揮斥方遒是成功,有人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陪自己愛的人就是幸福。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同,拿“賺了多少錢、有多年輕”來定義成功,是一種特別狹隘的視角。

至於年齡,就更沒有可比性了。溥儀3歲做皇帝,慈禧27歲垂簾聽政,安迪5歲就擁有了自己的滑雪場.....

有人一出生就坐在了終點線上,有人運氣好直接站到了風口上,怎麼比?

同齡不同命的案例,從古至今就有,拋開家庭背景、運氣、天賦和個人理想,單獨拎出年齡說事兒,就是不客觀。

抱歉,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個億,我也沒被拋棄

每天打開手機,就能收到很多“80後CEO上市”、“00後創業賺了1個億”、‘95後3個月時間做了一個百萬粉絲矩陣’的推送;

這些被媒體販賣的勵志故事背後,你沒有看到的是“同時期註冊的賬號,約80%閱讀才三位數”。

成功是一種小概率的事件,被鼓吹的創業神話身後,多得是你看不到的創業失敗的屍體。它嚴格遵循著二八理論,你看到的例子永遠是少數。

和咪蒙同一時期註冊的公眾號有很多,但最終成功的只有一個咪蒙;做小視頻的人那麼多,被你記住的也只有那個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PAPI醬。

不是80%人都不夠努力,只是那20%成功的人更有天賦,更能摸清楚受眾的痛點。

有的時候,我們就得服氣,有些人確實比我們有才華,確實比我們牛逼。寫個段子就能刷屏,策劃個活動就是現象級事件。

與其焦慮,不如認真找找自己的天賦,好好培養開發;或者就做個在路邊鼓掌的普通人,為他們祝福,然後回家和自己愛的人認真過生活,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抱歉,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個億,我也沒被拋棄

成功還是一種玄學,“天賦+風口+努力”,缺一不可。

14年下半年,微信公眾號剛剛興起,但是商業模式還沒有現在那麼成熟,很多人都預料不到接下來的兩年,公眾號會成為一波紅利,可以靠它實現階層跨越。

豆瓣的一個作者A出於好奇建了一個公眾號,勤奮地往公眾號上碼文章,很快就收割了一波讀者關注;另一個作者B則不看好公號的前景,堅持在豆瓣上耕耘。

16年,公號發展到了頂峰,第一批做公號的人大多都功成名就;豆瓣則一直在收縮、改版。

A的公號做到了50萬粉絲,每月廣告收入就幾十萬;B則剛剛意識到公號的前景,開始努力更新、碼字。

但16年,公號的佈局大致形成,非頭部大號很難再突破重圍,趕超A成為一種奢望。

A的水平並不比B高出一大截,但運氣這回事兒,就是這麼蠻橫不講道理。你抓住了,就成功了;你沒有抓住,再多付出500倍的努力也還不行。

A和B的故事是我身邊發生的真事兒,也是自媒體界不新鮮的故事,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我並不否認A的努力和勤奮,如果沒有堅持更新和創作,也不會在紅利初期就做出規模。

但我要說的是,在努力之外,天賦和風口在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你走到什麼位置。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抓住風口,才能讓你的努力得到更大的回報。

抱歉,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個億,我也沒被拋棄

如今,“焦慮”成了年輕人的通病,知識付費也好、佛系青年也好,背後都是大家的焦慮感在作祟。

但大多數焦慮的原因都是源自和別人不客觀地比較、無止境地攀比。我也曾經深陷過焦慮的困境,每天懷疑自己五百遍。

我有個特別苦逼的身份,KOL助理。這個工作呢,就像是思聰家的家務助理,每天幫助思聰打理豪宅、卻知道這一切都和自己無關,晚上還得回自己的小出租屋盤算怎麼交房租。

我也一樣啊,幫助KOL對接金主爸爸,碼文章,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看他奔著人生贏家去了。我呢,還是那枚小透明,怎能不惶恐,怎能不焦慮?

每天都在譴責自己:你為什麼不努力,為什麼那麼沒出息,為什麼不像別人一樣勤奮,為什麼寫不出那麼棒的文案.......最嚴重的時候,還跑去看了兩次心理醫生。

用了很長時間,我才讓自己搞明白一件事情——人要內觀而非外望。

奮鬥的意義在於自我實現,我們要時時內觀、內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在最適合的軌道里前行,而非總瞅著別人的生活。

外面沒有別人,只要跟自己比、縱線成長就好:這一季度比上一季度有進步,這個月比上個月過得充實,就很不錯。

而當我擺脫了這種不必要的攀比,專注於內心和個人成長後,心態就放鬆了很多。

不被刷屏的新聞綁架,也別拿出身、階層做幌子躺地上不起來,聽從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的旋律,就是個人層面的成功。

———— / END / ————

作者:夭夭,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微博:@夭夭seven

公眾號:27Ladys(id:duolafengshang),女性心理成長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