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馬丁路德與新教改革(1)

所謂的新教其實是一開始國王想要離婚,所以有些歷史學家到現在都認為這種新教改革簡直就是一段“愚蠢的交易”。

改革之前的歐洲

早在沒有改革之前,歐洲的基督徒幾乎都是羅馬天主教徒。宗教改革打破了所謂的西方基督教然後分成了兩個、三個……直到最後有了無數教派的基督徒。這種改革直接帶來的就是讓人們看待世界的方法論開始變得沒有的那麼的單一,從而導致了更廣泛的歐洲掃盲,最終迫使政府給予了宗教自由。

馬丁路德與新教改革(1)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天主教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靈魂看守人,跟世俗的身體不同,靈魂是永恆的。教區牧師在每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給他們施洗、徵婚、聆聽他們的懺悔、做臨終祈禱。交會也提供了各種社會的服務,佈施窮人、去孤兒院、提供可能的教育,大多數的歐洲人都會在他們的一生中遇見一個可以讀拉丁語聖經的教區牧師。

教會在當時擁有了歐洲1/3的土地,強大的土地所有權讓教會成為了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力量,教皇宣稱統治著歐洲所有的國王,作為羅馬皇帝的繼承人。但是就是這麼一個龐大組織機構,被一個長期便秘僧侶打破了。儘管很多事情都不會歸因於一個人的身上,但是偏偏宗教改革還真的是由一個人發起和塑造了的。

馬丁路德與新教改革(1)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不是馬丁路德金那個美國的黑人運動領袖。當時的路德學習法律, 和大多數學習法律的學生一樣,他討厭法律。然後有一天,颳起了風暴。閃電把他打倒在地上,他哭了。兩週以後他從大學退學了,進入了奧古斯丁修道院並且宣誓,順便再告訴家人不用再把錢花到耗資極大的教育上,因為修道士的待遇非常的優厚。公元1505年。馬丁路德被派往羅馬參加傳教,但問題就在於此君根本就不關注羅馬那些偉大的藝術作品,他偏偏關心的是腐敗的問題。馬丁路德開始公開的嘲笑教會的教義,如此執迷於自己的罪惡,最後此君被送到了維滕貝格大學去教《聖經》了。

馬丁路德與新教改革(1)

找來找去,總算是在聖保羅的使徒書信中找到了答案,“義人靠信仰生活”這一句話讓他感觸良多,換句話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救贖來自信仰,沒有善舉,不能通過祈禱、禁食、守夜、朝聖、聖骨、濟貧或者是聖禮來採取任何的行動,我們永遠都不會足夠的好,通過我們的行動,以值得拯救,我們只有信仰”。這個對於信仰--拉丁語中的義的解釋最終轉變為了和天主教會的全面衝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