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乾隆登基,大喪期間就算起了父皇的老賬,雍正屍骨未寒何以瞑目?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雍正皇帝暴卒於圓明園。總管太監小心翼翼地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一個錦匣。顧命大臣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率群臣跪在地上,開讀雍正生前留下的密詔:

乾隆登基,大喪期間就算起了父皇的老賬,雍正屍骨未寒何以瞑目?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今即遭大事,著繼朕登位,即皇帝位。”

從此,一個“嶄新”的乾隆時代到來了,弘曆登基後,第二年改年號為乾隆。乾隆皇帝諸多厲害的手段在即位不幾天便使出來了,震驚朝野,人言紛紛,都以之為有道明君。

乾隆上臺後公佈的第一道昭令即是為老八、老九等人平反。“允禩、允禟咎由自取、得罪已死,但其子孫仍為天胄支派,若俱摒棄宗室之外,與庶民無異。當初辦理此事諸王臣再三固請,實非我皇考本意。著諸王滿漢文武大臣,翰詹科道各抒己見,確議是奏。”

乾隆登基,大喪期間就算起了父皇的老賬,雍正屍骨未寒何以瞑目?

這份昭令雖一時擬出,卻沒少耗乾隆的腦筋。允禩、允禟系皇阿瑪一手整死,鐵案如山,如果一舉推翻,徹底為之恢復名譽,豈不是打了皇考雍正的臉。若是輕描淡寫必不切實題,又何謂平反,又怎能振雍正一朝之嚴剛之氣。

因此,乾隆深思熟慮之下,用瞞天過海的手法將責任加在了王公大臣頭上,事出有因,查無實據,這樣乾隆即免了不孝、忤逆之責,又給皇考找個優點——虛心納諫,用心可謂良苦矣。一舉即成,平反之勢如排山倒海,噴湧而出。

乾隆登基,大喪期間就算起了父皇的老賬,雍正屍骨未寒何以瞑目?

一個月後,被雍正強行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的允禩、允禟之子孫重見天日,恢復了名號,被收入宗室玉牒。此後接二連三,一大批被禁高牆的宗室王公也翻了案,獲得自由,都被釋放回家。還有,乾隆那個冤死的二哥也被恢復皇子身份,收入玉牒。

隨著宗室王公的獲釋,全國上下一些無辜蒙冤,罪輕罰重的官吏士子,也從囹圄之下解放出來,因貽誤軍機而被判死刑的:驍將傅爾丹,以朋黨之罪處斬監侯的總督蔡挺,以及誹謗程朱、發配軍臺的謝濟世,均被赦免。

乾隆登基,大喪期間就算起了父皇的老賬,雍正屍骨未寒何以瞑目?

一時,乾隆的皇帝的硃筆之下,每日都要想起一連串震動天地的驚雷,寬大政治和乾隆元年的春風一樣,不但將新皇帝的“寬仁”送到了王府宮邸,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從乾隆元年大規模的平反中,我們可以看出,乾隆迫不及待地要一改雍正朝剛猛的政治氣氛,以寬仁為政,大舉收買人心。但是理論上來講,乾隆不至於如此迅速的展開平反,畢竟還在大喪期間,雍正的屍骨未寒,就做出此等忤逆之事,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的行為。

乾隆登基,大喪期間就算起了父皇的老賬,雍正屍骨未寒何以瞑目?

之所以這樣做,只能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乾隆內心對雍正有著極度的不滿,尤其是在治國方略上,乾隆甚至可以說憋了很多年,他看著自己的伯父、叔叔身陷囹圄,貴為天潢貴胄的皇室宗親最終落得手足相殘的境地。而從根子上來說,乾隆更向往祖父康熙朝那樣的寬仁政治,因此,乾隆一輩子都極為尊敬康熙,而自己死後,也不願意與雍正葬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