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膽囊息肉,切還是不切?

隨著生活水平和體檢普及率的提高,相信許多人都會對寫著:“膽囊息肉,建議複查”的體檢報告犯難,看完這篇小科普你或許會有答案。

膽囊息肉,切還是不切?

膽囊息肉疼痛

臨床表現

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症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並無症狀,只是在做健康體檢時才被發現。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於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

正確認識膽囊息肉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膽囊息肉在居民中的發病率為10%左右,由於極少部分膽囊息肉有癌變的潛能或者其本身就是早期膽囊癌,為預防癌變或避免膽囊癌漏診,一般建議對大於1 cm的無法確定為膽固醇性的息肉行膽囊切除術。

膽囊息肉,切還是不切?

膽囊結構圖

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了防止罪犯(膽囊癌)搞破壞,我們目前的選擇是將一些表現不好的嫌疑人(大於1cm的可疑膽囊息肉)都抓起來(手術切除),雖然大部分嫌疑人都僅是有些怪癖的普通人(膽固醇性息肉),而抓捕過程也存在一定損失及風險。

膽囊息肉,切還是不切?

舉個例子

那麼我們花費如此大的代價要消滅的膽囊癌,究竟多可怕?

膽囊癌發病死亡率0.8/10萬,常以單發為主,其惡性程度高,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僅6個月,發病年齡55 ~65 歲,早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或只有慢性膽囊炎的症狀。

膽囊息肉,切還是不切?

舉個例子

根據膽囊癌的特點,如果膽囊息肉是多發的,或者息肉定期複查已超過3年呈緩慢生長,亦或者年齡小於50歲,並未合併膽囊結石或膽道引起的腹痛等因素,那麼膽囊癌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不需要切除膽囊。

綜上所述,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大於1cm膽囊息肉轉歸為膽囊癌的風險是不容忽視的,遵循國內外共識本身也是防微杜漸,推薦手術是較為穩妥的方案;而從患者的角度而言,若能根據自身狀況作出最有利的選擇則是不失為良策。

膽囊息肉患者的注意點

有膽囊息肉,特別是同時患有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的人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因為平時沒症狀就放鬆警惕,務必要定期進行B超檢查。B超是目前早期診斷膽囊癌定性的首選方法。如出現以下情況要高度懷疑膽囊癌:①膽囊息肉直徑>1釐米 ,基底較寬或複查發現逐漸增大。②膽囊壁不規則增厚>0.5釐米或有鈣化斑。③膽囊增大,脂肪餐提示膽囊收縮功能障礙。④膽囊輪廓不清或邊界不規則。

2、原本沒有症狀的患者,在進食油膩食物後突然出現右上腹飽脹,或原本只是輕度隱痛或脹痛的患者,疼痛程度加重或頻率增加,或出現皮膚、小便發黃,要及時就診。

3、年齡大於50歲的中老年人近期有原因不明的乏力、消瘦伴消化道症狀者,如果單發息肉大於1釐米,同時患有膽結石,應儘早診治。

4、注意飲食,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因為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和清理負擔;儘量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禁酒,酒精可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變大。要講究飲食衛生,生吃瓜果菜類一定要洗淨,以防吃入蛔蟲卵。要多吃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如綠色蔬菜、胡蘿蔔、西紅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蘿蔔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蘋果、香蕉等。要強調飯菜用植物油烹調,以燉、燴、蒸為主。要吃些瘦肉、雞、魚(除鰻魚外)和豆類製品等蛋白質食物,但要注意適當,不宜過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