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一直打敗仗的鄧禹,為何能位居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兩漢之交,是一個堪比三國和五代的亂世。王莽不得人心的改革,先是引爆了綠林赤眉的炸彈,而後隴西隗囂、蜀中公孫述等紛紛割據一方,華夏大地再度陷入了戰火紛飛的局面。但不同於後世,新朝末年的亂局僅用了十數年便得以終結,而一統之功則歸屬於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功臣集團。

為了追感功臣,劉秀之子明帝劉莊命人在洛陽南宮雲臺閣畫了二十八位開國元勳的畫像,正應天上星宿,是為雲臺二十八將。

這其中,有平定巴蜀的吳漢,有攻破鄴城的賈復,有威震隴西卻英年早逝的岑彭,有為人愛戴的“大樹將軍”馮異……總之都是久經戰陣,武名赫赫的大將。可看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似乎並沒有如何出彩的戰功,那麼他究竟為何能高居首席,冠絕群英呢?

不妨看看鄧禹年輕時的履歷:他十幾歲時結識劉秀,與之一起在長安求學;王莽亡身,更始帝劉玄上位,鄧禹拒絕徵召,而是到河北投奔了老同學劉秀;此後與赤眉作戰,因拒絕聽從馮異的勸告,打得慘敗,“死傷者三千餘人”,因此引咎辭職。看到這裡,會覺得鄧禹無非就是跟隨劉秀比較早,戰鬥能力非但不優秀,而且似乎有點渣渣。那麼一向以擅於用人著稱的劉秀,為什麼看重這位不善於作戰的鄧將軍呢?

一直打敗仗的鄧禹,為何能位居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01 光武故舊,創業元老

首先要從劉秀的創業史說起。

劉秀早年和兄長劉演帶領南陽的宗室子弟起兵,喚作“舂陵軍”。這支白手起家的隊伍兵微將寡,裝備更是寒磣,九五至尊的光武帝,最初竟是騎牛上陣的。為了打開“市場”,舂陵兵主動聯合綠林軍中的新市、平林和下江三支主力,與王莽的軍隊展開激戰,不僅節節勝利,也在戰鬥中不斷壯大自己。

群龍不可無首,為了統一號令,綠林軍擁戴西漢宗室劉玄為更始帝。這劉玄自稱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論輩分算是劉秀的族兄。無論劉玄還是後來的劉備,說是漢室宗親,其實根本無稽可查。只要你有能力有手腕,就算是乞丐貧農,也一樣能得到大家的擁護。可這劉玄卻素來懦弱,在即位大典上接受群臣朝拜時竟羞愧流汗,緊張得無法開口。如此平庸之輩又怎能為人主?

更始元年六月,劉秀率步騎萬餘人與號稱百萬的新莽軍主力展開激戰,於昆陽將敵一舉擊潰,給王莽敲響了喪鐘。

正在攻城略地之際,卻聞得長兄劉演被更始帝無故殺害的噩耗。心知更始帝是忌憚他們兄弟的實力,劉秀雖然心如刀絞,還是隱忍著沒有翻臉。他依從馮異的計策,巴結更始帝的左丞相曹競,請他勸劉玄允准自己去河北鎮撫州郡。獲得首肯後,劉秀立即渡黃河前往冀州,並在路上遇到了老同學鄧禹。

青年鄧禹拒絕做劉玄的官,卻到河北投奔實力弱小的劉秀。一方面,是出於兩人故舊之情;更重要的,則是鄧禹認為老同學有著平定亂世的潛力。史書上寫到:鄧禹“杖策北渡”,星夜追趕,終於在鄴城趕上了劉秀的大隊。他勸劉秀:“更始必敗,亂世不會止歇。您應當‘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則‘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一席話正合劉秀心意,鄧禹也就此成為其心腹,“常宿止於中,與定計議”。劉秀接下來在河北的大小行動決策,都有鄧禹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慧眼識珠的鄧禹還為劉秀推薦了許多人才,這些人在劉秀打天下的征途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直打敗仗的鄧禹,為何能位居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02 蕩平河東,西進關中

滅掉了邯鄲的王郎,劉秀算是在河北站穩了腳跟,也就正式跟劉玄決裂了。本就平庸的劉玄此時嚐到了做皇帝的甜頭,整天摟著美女花天酒地,不理政務。更始政權日薄西山,各地義軍紛紛舞弄起大刀長矛,想要佔塊地盤分杯羹,這其中又屬赤眉軍的氣焰最盛。劉秀預測,赤眉軍將來必然攻破長安,因此自己必須搶先奪取關中。於是他拜鄧禹為前將軍,引兵西進,這便是儒生出身的鄧禹獨自帶兵的開始。

鄧禹越過太行山,進入河東一帶(山西省南部地區),在此迎頭遇上了更始大將王匡、劉均的十餘萬大軍。寡不敵眾的鄧禹初戰失利,軍師韓歆等人都主張趁夜退走,但鄧禹沒有聽從。對鄧禹而言,這是劉秀進取天下的第一步,只有取勝,才能鼓舞士氣。如果稍有失敗便退卻,那麼劉秀只能做個河北的小軍閥,遲早被其他勢力清剿。況且綠林軍表面上陣容強盛,但軍心衰頹,隊伍散亂,並非上下一心。於是,鄧禹趁敵軍沒有連續攻擊的空檔重新部署,待王匡再度攻來時,鄧禹先是令全軍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待到敵軍來到陣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殺得王匡措手不及,獲得全勝。此戰之後,綠林軍更是江河日下,在赤眉和劉秀的雙重打擊下走向覆滅。鄧禹則成功拿下河東,劍指關中,奪取長安似乎指日可待。

可惜,這一次,他失敗了。


一直打敗仗的鄧禹,為何能位居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03 長安鎩羽,不損元功

擊敗綠林軍後,部下建議鄧禹一鼓作氣,直取長安,但鄧禹審時度勢後認為:赤眉軍新佔長安,財谷充實,兵鋒正盛;而己方漢軍卻缺吃少穿,急需修整。於是,漢軍進駐地廣人稀的上郡、北地,“就糧養士”,坐觀關中態勢。到了第二年初,吃光了糧食的赤眉軍悻悻撤出了長安,西走扶風。瞅準機會的鄧禹立即南下長安,駐紮昆明池。

這卻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

屯駐上郡,養軍繕甲,本來是上上之策,但也許鄧禹自覺重任在身,希望早日功成,才迫不及待進入關中。但此時赤眉軍已經將長安搜刮殆盡,漢軍所得到的不過空城一座。正當鄧禹率領飢腸轆轆的士兵茫然無措時,赤眉軍又從扶風殺了回來。一方面,漢軍未得到及時的修整,腹中飢餒,戰鬥力自然低下;而赤眉軍雖也缺糧,但無論戰力體力還是比鄧禹軍強出一截。兩軍交戰,鄧禹毫無懸念地潰敗了。

到了建武三年春天,鄧禹率部邀馮異共同迎戰赤眉,馮異認為赤眉士氣正盛,應當迴避其鋒銳。但鄧禹拒不聽從,命車騎將軍鄧弘與之大戰數日。赤眉軍詐敗,棄輜重退走,餓得眼睛發綠的漢兵爭相搶糧,不防赤眉軍一個回馬槍,再次將漢軍殺得大敗。此戰中鄧禹死傷三千餘人,身邊僅剩24人,狼狽逃回宜陽。

搞砸了關中經略,鄧禹引咎辭職,主動上交了大司徒、酇侯的印綬。但此戰的失利並未影響鄧禹在劉秀心中的位置,只是讓他逐漸淡出軍事指揮的前線。關於此次的慘敗,後世也是褒貶不一:晉武帝司馬炎在詔書中即認為:“昔鄧禹撓於關中,而終輔漢室,豈以一眚而掩大德哉!”李晨星先生則在他的《四史評議》中評述:“至於野戰之事,非禹所長,雖有敗衄,不足為累。”

可見在大多數人心中,鄧禹的戰敗並未減損其作為開國“元功”的形象;而他在東漢建立後的明智選擇,更是為自己和整個家族奠定了太平榮華之基。

一直打敗仗的鄧禹,為何能位居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04 偃武修文,勳成智隱

從西漢到大明,歷代的開國功臣往往逃脫不了遭遇血腥屠戮的命運,但光武帝與其元勳卻是君臣相得,甚為和平。那麼,從屍體叢中拼出一個帝國的劉秀,果真對臣下如此寬厚和善嗎?他對自己權力的寶座沒有絲毫的擔憂嗎?

我們來看看光武帝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分封人員構成:建武元年前後,劉秀剛平定河北,全國勢力魚龍混雜,統一之日尚遠,正需能征善戰之人奮勇殺敵,因此受封者多為軍功卓著之臣;而天下一統後的建武十三年分封,先前立下戰功的勳臣多無增封,尤其作為功臣之首的鄧禹,從梁侯改為高密侯,食邑仍為四縣,沒有絲毫變化。一方面,是鄧禹自關中之敗後並無新的戰功;更深一層,則是光武帝通過抑制鄧禹來實現“退功臣而進文吏”的一步棋。

天下已定,需要偃武修文。那些經歷了殘酷廝殺的武將們繼續手握重權,不僅不合時宜,也會對東漢政權構成威脅。對於同樣的問題,劉邦和朱元璋選擇舉起屠刀,劉秀則通過溫水煮青蛙,讓大家“舒服”地卸掉兵權。這一時期的劉秀,開始“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也就是親近擅長經學儒道的書生,經常與之聊到深夜。

憑藉多年來對劉秀的熟悉,鄧禹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微妙的信號。他立刻同賈復“並剽甲兵,敦儒學”,以此表明對皇帝這一政略的配合支持。而劉秀也順水推舟,罷去鄧禹右將軍的職位,僅以列侯就第。鄧禹的隱退,為東漢帝國下一步的邁進鋪平了道路,建威大將軍耿弇等其他元勳也借坡下驢,相繼辭去軍職。整個過程沒有遇到任何激烈的反彈,與後世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同傳為千古佳話。

與他人相比,鄧禹也許並不是優秀的指揮官,更非驍勇的戰將。但一個政權的建立,軍事人才固然重要,能夠識得大體,維繫帝國穩固的臣工更是難得。如果說劉秀是船長,鄧禹無疑是與他心有靈犀的大副,有他在,東漢這艘巨輪才得以在驚濤駭浪中順利前行,大漢四百年的基業才得以載入史冊。僅憑這一點,鄧禹就足以居雲臺之首,受萬世敬仰。


【聲 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