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庄子和康德:两位跨越时代和文化的“知音”

康德是西方哲学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影响至今。庄子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也是中国哲学的代表,庄子的思想在世界上很有名气(比如北欧)。

从跨文化角度看,庄子的哲学和康德哲学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思想有哪些现代意义?


庄子和康德:两位跨越时代和文化的“知音”

一,庄子和康德都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所谓认识的“有限性”是指人的理性认识仅仅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这个绝对真理,康德称为“物自体”,庄子称为“道”。

但康德的“物自体”和庄子的“道”又存在区别。

康德眼中的“物自体”是指现象背后的“本体界”,这个本体界虽然不是纯粹的物质,但肯定和物质有关;因为它可以给感觉经验提供“材料”。这是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

庄子讲的“道”同样属于“本体界”,但这个本体界不是和经验世界截然分开,而是与之融为一体,这叫“体用合一”或者“体用一源”。请注意,这是庄子哲学的特色,也是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世界“本体”高高在上,经验不可接触,是现象背后的绝对“存在”,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康德的“物自体”、胡塞尔的“纯思”等,它们都属于这种类型。

庄子讲的“道”却不是如此。庄子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按照自然“规律”形成物体;它若有若无的样子包含“形象”;在明暗的变化中,“道”中有物;它幽深昏暗的样子,其中包含像“细米”一样的东西。细米一样的东西很真实,因为里面有信实。


庄子和康德:两位跨越时代和文化的“知音”

在庄子看来,“道”虽然不是经验之物,但也不是纯粹的“超验”世界,而是和“经验界”融为一体,这叫“道中有物”或“物中有道”。这是庄子哲学的辨证思维。

庄子没有把“经验界”和“物自体”割裂开来,没有像康德、柏拉图那样上升为形而上学的抽象,而是采用综合思维——把“经验界”和“超验界”相结合。这是庄子哲学的成功之处。

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庄子也认为,绝对的“道”不可知,这是两人哲学的相通之处。

康德说,人的理性只能加工经验材料,无法加工物自体,这是理性认识的局限,没有人例外。

庄子也认为,人的认识和主观意识有关,是从某一视角对世界的解读和分析;但由于人的视角不同,所以认识结果也相应不同。

比如泰山的“大”和“小”。如果把泰山和一块石头相比,泰山为大;如果把泰山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泰山为小。这是庄子哲学的“视角主义”和“相对主义”认识论。

庄子说,这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宿命,没有人例外。

虽然庄子和康德都强调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相对性,但各自的理论根据不同。

康德把认识的相对性归结为“知性”范畴和“物自体”的矛盾——二律背反,即“知性”范畴(如质、量、因果)和“物自体”无法统一。

庄子把认识的相对性归结为人心和主观意识的视角差异——认识视角决定认识结果(和现代量子力学理论很相似)。

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路数,康德哲学体现了西方哲学的特色——重视“本体”和“现象”的矛盾;庄子思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道”只能“体验”,无法“推理”或“思维”。


庄子和康德:两位跨越时代和文化的“知音”

二,庄子和康德都关心人的幸福问题,只不过他们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不同。

有人说,康德哲学是认识论哲学,这种论断有道理,但没有触及核心。其实康德哲学的真正用意和目的是基督教及其道德。这是康德哲学的灵魂与重心。

康德生活在18世纪中,此时正是欧洲启蒙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康德哲学是这一历史潮流的哲学反映。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探讨了人的认识问题,但这只是康德哲学的过渡和手段。康德哲学的真正用意是解决“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解决西方哲学史遗留的重大课题——耶路撒冷和雅典究竟是什么关系,基督教的上帝和希腊理性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最大难题。

换言之,从中世纪开始,西方哲学家始终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协调基督教信仰和希腊理性的矛盾,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对立?

康德通过“三大批判”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庄子和康德:两位跨越时代和文化的“知音”

康德认为,基督教信仰和希腊理性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各的管辖范围,各有各的权利:两者既不冲突,也不互相否定,而是可以并行不悖。这是康德“三大批判”的最终目标。

康德指出,人的幸福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科学,二是道德;其中,科学的来源是感觉经验和知性范畴的综合;道德的来源是上帝及其“启示”的先天律令;两者加起来是个人幸福的保证。这是康德哲学的认识论和价值论体系。

庄子同样关注人的幸福问题,只不过庄子提出的答案和康德思想存在差异。

庄子反对矫揉造作的文明或文化,主张回归自然和生命本性;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其他生命形式都一样。

庄子说,你看那些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尽管它们能力各异,生活环境不同,但它们都是欲望有限,知足常乐。用人类道德话语说,它们都按各自的自然本性生活——自足、自在、快乐、幸福,这叫“其乐融融”或“自得其乐”。

但庄子又认为,人的生活毕竟不同于动物,因为动物没有主观意识,人有灵魂和精神,这叫人的“自我意识”。在庄子看来,这是人的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最大不同。

据此,庄子认为,人可以凭借精神的超越实现自由,这叫“逍遥游”,而不是身体的自由。这是庄子哲学的精华和灵魂,也是庄子哲学最为深刻之处,可以称为庄子哲学的“现代性”。


庄子和康德:两位跨越时代和文化的“知音”

在这一问题上,庄子和康德的看法基本一致。

康德也认为,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要想实现这一点,只有凭借人的道德理性,康德称之为“道德自由”。

可以看出,庄子哲学和康德思想存在相似之处,只不过康德哲学的背景和基础是西方哲学与启蒙运动;庄子哲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是“自然”哲学与“逍遥游”。

但殊途同归,虽然两位思想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有一种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沉关注和思考。

从此意义上说,他们既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生命体验者和道德先行者:庄子的道德是“自然”,康德的道德是“理性”,但它们都通向人的精神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