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莊子和康德:兩位跨越時代和文化的“知音”

康德是西方哲學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影響至今。莊子是中國道家哲學的代表,也是中國哲學的代表,莊子的思想在世界上很有名氣(比如北歐)。

從跨文化角度看,莊子的哲學和康德哲學有哪些相似之處?他們的思想有哪些現代意義?


莊子和康德:兩位跨越時代和文化的“知音”

一,莊子和康德都探討了人類認識的有限性。

所謂認識的“有限性”是指人的理性認識僅僅侷限於現象界,無法達到絕對真理。這個絕對真理,康德稱為“物自體”,莊子稱為“道”。

但康德的“物自體”和莊子的“道”又存在區別。

康德眼中的“物自體”是指現象背後的“本體界”,這個本體界雖然不是純粹的物質,但肯定和物質有關;因為它可以給感覺經驗提供“材料”。這是康德哲學的形而上學思想。

莊子講的“道”同樣屬於“本體界”,但這個本體界不是和經驗世界截然分開,而是與之融為一體,這叫“體用合一”或者“體用一源”。請注意,這是莊子哲學的特色,也是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

在西方哲學家看來,世界“本體”高高在上,經驗不可接觸,是現象背後的絕對“存在”,如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康德的“物自體”、胡塞爾的“純思”等,它們都屬於這種類型。

莊子講的“道”卻不是如此。莊子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道”按照自然“規律”形成物體;它若有若無的樣子包含“形象”;在明暗的變化中,“道”中有物;它幽深昏暗的樣子,其中包含像“細米”一樣的東西。細米一樣的東西很真實,因為裡面有信實。


莊子和康德:兩位跨越時代和文化的“知音”

在莊子看來,“道”雖然不是經驗之物,但也不是純粹的“超驗”世界,而是和“經驗界”融為一體,這叫“道中有物”或“物中有道”。這是莊子哲學的辨證思維。

莊子沒有把“經驗界”和“物自體”割裂開來,沒有像康德、柏拉圖那樣上升為形而上學的抽象,而是採用綜合思維——把“經驗界”和“超驗界”相結合。這是莊子哲學的成功之處。

康德認為,“物自體”不可知,莊子也認為,絕對的“道”不可知,這是兩人哲學的相通之處。

康德說,人的理性只能加工經驗材料,無法加工物自體,這是理性認識的侷限,沒有人例外。

莊子也認為,人的認識和主觀意識有關,是從某一視角對世界的解讀和分析;但由於人的視角不同,所以認識結果也相應不同。

比如泰山的“大”和“小”。如果把泰山和一塊石頭相比,泰山為大;如果把泰山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泰山為小。這是莊子哲學的“視角主義”和“相對主義”認識論。

莊子說,這是人類認識的侷限性和宿命,沒有人例外。

雖然莊子和康德都強調人類認識的侷限性和相對性,但各自的理論根據不同。

康德把認識的相對性歸結為“知性”範疇和“物自體”的矛盾——二律背反,即“知性”範疇(如質、量、因果)和“物自體”無法統一。

莊子把認識的相對性歸結為人心和主觀意識的視角差異——認識視角決定認識結果(和現代量子力學理論很相似)。

這是兩種不同的思想路數,康德哲學體現了西方哲學的特色——重視“本體”和“現象”的矛盾;莊子思想體現了中國哲學的特色——“道”只能“體驗”,無法“推理”或“思維”。


莊子和康德:兩位跨越時代和文化的“知音”

二,莊子和康德都關心人的幸福問題,只不過他們的出發點和追求的目標不同。

有人說,康德哲學是認識論哲學,這種論斷有道理,但沒有觸及核心。其實康德哲學的真正用意和目的是基督教及其道德。這是康德哲學的靈魂與重心。

康德生活在18世紀中,此時正是歐洲啟蒙運動風起雲湧之時,康德哲學是這一歷史潮流的哲學反映。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探討了人的認識問題,但這只是康德哲學的過渡和手段。康德哲學的真正用意是解決“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解決西方哲學史遺留的重大課題——耶路撒冷和雅典究竟是什麼關係,基督教的上帝和希臘理性究竟是什麼關係?這是康德哲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整個西方哲學史的最大難題。

換言之,從中世紀開始,西方哲學家始終在思考這一問題——如何協調基督教信仰和希臘理性的矛盾,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對立?

康德通過“三大批判”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莊子和康德:兩位跨越時代和文化的“知音”

康德認為,基督教信仰和希臘理性並不矛盾,它們各有各的管轄範圍,各有各的權利:兩者既不衝突,也不互相否定,而是可以並行不悖。這是康德“三大批判”的最終目標。

康德指出,人的幸福至少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科學,二是道德;其中,科學的來源是感覺經驗和知性範疇的綜合;道德的來源是上帝及其“啟示”的先天律令;兩者加起來是個人幸福的保證。這是康德哲學的認識論和價值論體系。

莊子同樣關注人的幸福問題,只不過莊子提出的答案和康德思想存在差異。

莊子反對矯揉造作的文明或文化,主張迴歸自然和生命本性;無論對於人類還是其他生命形式都一樣。

莊子說,你看那些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儘管它們能力各異,生活環境不同,但它們都是慾望有限,知足常樂。用人類道德話語說,它們都按各自的自然本性生活——自足、自在、快樂、幸福,這叫“其樂融融”或“自得其樂”。

但莊子又認為,人的生活畢竟不同於動物,因為動物沒有主觀意識,人有靈魂和精神,這叫人的“自我意識”。在莊子看來,這是人的生命區別於其他生命形式的最大不同。

據此,莊子認為,人可以憑藉精神的超越實現自由,這叫“逍遙遊”,而不是身體的自由。這是莊子哲學的精華和靈魂,也是莊子哲學最為深刻之處,可以稱為莊子哲學的“現代性”。


莊子和康德:兩位跨越時代和文化的“知音”

在這一問題上,莊子和康德的看法基本一致。

康德也認為,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要想實現這一點,只有憑藉人的道德理性,康德稱之為“道德自由”。

可以看出,莊子哲學和康德思想存在相似之處,只不過康德哲學的背景和基礎是西方哲學與啟蒙運動;莊子哲學的出發點和目標是“自然”哲學與“逍遙遊”。

但殊途同歸,雖然兩位思想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存在差異,但他們都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都有一種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深沉關注和思考。

從此意義上說,他們既是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偉大的生命體驗者和道德先行者:莊子的道德是“自然”,康德的道德是“理性”,但它們都通向人的精神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