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你对此怎么看?

老孙遁世无闷


这些悟空邀请,不胜荣幸。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大脑,而是点燃心火。”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awaken the mind.)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良好的教育。教育就是唤醒受教育者做人的良知,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培植他们高尚的道德。



教育的任务是立德树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里这样的话:“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做人比做事重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有其自身的法律法规。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们都要做人有底线,做事讲原则,行动守规矩,为人做榜样。做人比求知重要,一个教育人纵然是满腹经纶,可他牢骚满腹,理想信念缺失又有何用?一个学习者纵然是学富五车,可他怨天尤人,道德水准低下又有何用?要明白,学会感恩比求知重要,学会尊重比求知重要,身心健康比求知重要,立德就是博施济众,孔子曰:“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立德树人需要关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人心胸不豁达,没有爱的学习者无动力,没有爱就难以育才。立德体现在公平,立德显现于公等。立德就是使全体教育者机会均等,同台竞技。树人就是身先垂范,“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别人苟且,我不苟且。立德树人是教育人最要紧的事,是读书人最关键的事。立德树人就是不护短,就是不偏见,就是不固执,就是引受教育者走正道。立德树人就是严于律己,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立德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树人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守望。



教育的任务是德才兼备

教育不是程式化和程序化的“套路”传输,它既是立体的,又是多元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塑造品格为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身体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德育教育这一主线始终贯穿于孩子成长全过程。在激发兴趣中传授知识,教给学生知识,不是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不是要求他们死板硬套,不是要求他们机械刷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兴趣的教,是被动的教;没有兴趣的学,是被动的学。只有对教育的执着和追求,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希望让知识转化为能力,让知识转化为应用。在培养习惯中造就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强弱,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一样。能力大小可以后天弥补,德不配位最为可怕。良好的品德源自于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历练。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是第一要务,德与才是高度的统一。在塑造品格中提升素质,品格是做人的基础,素质是做人的标准。塑造品格,提升素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培养。教育人的任务应是以科学思维为根基,以专业发展为手段,以驾驭能力为学习目标,以终身学习为路径,以担当作为为价值取向,以能教会育为标志,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教给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操守和美德。有德缺才,才可提升;有才无德,难堪大任。


有一则印度寓言至今流传世界,经久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欣赏、善良、谦虚、勇敢和荣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是净化心灵。教育是育人的工程,课程在改革,学生在成长;初心永不变,教师须前行。只有教育人有了德才兼备,才会有学生的品学兼优。只有教师的成长,才有教育的进步。

我是若水:专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专注悟空问答。谢谢阅读!欢迎关注!(文中除引号内引用部分外,属作者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片二、三来自网络,联系必删) 2020年3月5日


若水12806


我是武汉东西湖区初中数学教师,8年来见过太多这样现象,青春期很多同学学习不好,大多数是浑浑噩噩的过,不懂事,太需要唤醒了,也有被我唤醒的学生,我我自己很有成就感,作为教师,我们既要为学生负责一阵子,更要考虑学生的一辈子,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唤醒学生,让他们在迷茫的青春期不至于因为稚嫩与冲动而走上歧路。

今天做一个回答和简单分享。

做一名老师,首先要唤醒自己,保持头脑清醒,时时刻刻的清醒。

一、唤醒自己

一边是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一边是简单繁复的工作,使得身为教师的我们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渐渐磨掉了自己棱角,失去了方向。那些曾经的豪情壮志,那些远大的教学理想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软磨硬泡之下渐渐失去了耀眼的颜色,成了过眼云烟,让人羞于启齿。为了防止那个满怀教育激情与梦想的青年教师变成一具面无表情、生搬硬套、唯唯诺诺的躯体,我们需要不时唤醒自己。

唤醒自己求知上进的心,用不断进取和学习去激活体内的能量,给血液注入新的因子。

唤醒自己,更是唤醒内心的纯真与良知,抵御在物欲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侵扰和诱惑,去安顿那颗在尔虞我诈的社会里骚动不安的心。

在晨曦中,或在斜阳里,当学生亲切地唤你一声“老师”的时候,当学生澄澈的眼神和你睿智的眼神交汇的一刻,作为老师,你感觉到了心底冰雪消融的那股暖流吗?是的,我承认作为教师,我的幸福需要等待,快乐其实很简单!

二、唤醒学生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唤醒学生,唤醒他们混沌迷蒙的心,唤醒他们的精神世界,将我们的光,点亮他们的心,照亮他们的世界。

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身教胜于言教。当我们的说教动员变得苍白无力时,试一试,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学生,用自己的爱去感召他们!世风日下,任学生的成见恶习如铜钱铁壁根深蒂固,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他总有一天会被你轻轻唤醒。

用知识去唤醒智慧,用思想去唤醒灵魂。卢梭说,教育即生长。想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空气、水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理论已不满足时下教育的需要。我们不但要明白自己的那桶水还有多少?是死水还是活水?还要考虑该倒给学生一杯怎样的水?怎么倒?作为老师,需要思考如何以自己有限的水去引出学生的长流活水,更要教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

教育不是知识的机械传输,而是一场灵魂的对话。正如李政涛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应包括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学生不是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早已过时,而如何引导“学生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念”,也就是如何唤醒学生的灵魂,是需要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一直在求索。

然而教育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施和受的过程,我们在唤醒学生的过程中,自己又何尝不是常常被学生唤醒?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任盛世喧嚣、熙来攘往,我独甘守这三尺之地,坚守心中那一方纯净天空,用心写好“师”这个大字


金哥数学


这句话旨在引导我们思考是要“经师”还是“人师”。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格。这一说法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用一种极其浪漫的说法描述了教育的本质,旨在启发人们关注教育对学生个体的终生的心灵的影响。

与之相对的是传统教育当中以知识技能为本位的观念。以旧时私塾教育、学徒教育为例,传统教育主要作用是灌输孩子渊博的知识,培养其生存技能。

就当下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而言,的确如此,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的精神影响远远超过知识影响。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他毕业时就已经过期,新的专业正扑面而来。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很可能是他们未来工作生活所需的但是过期的知识,那我们的教育没有意义了吗?不,我们的教育应该抓住更本质的东西,即灵魂的唤醒。

我以为,所谓灵魂的唤醒,是指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精神世界,自信、勇敢、执着、好奇心、探索欲,以及学科的基本逻辑思维与能力。这样即便是未来再未知,充满再多挑战,他们都能沉着冷静地迎接,并有所成就。

我们反观自身成长,也会发现,真正的良师是那些对我们人格成长产生影响的老师,真正影响我们一辈子的不是他上课时说的哪个知识点,而是他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对我们的三观建立产生正面推动。作为学生,我曾经害怕上课提问,觉得不好意思,总担心别人会不会我觉得我的问题特别简单、不值一提。但后来我的老师告诉我: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提,不要不好意思,因为一群人讨论的话总会有一个能带给我们启发。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尽管刚开始不能很好地消化这句话,但在后来的学习乃至我成为老师的时间里,我的确很注重提问,包括要求我的孩子每天也要提问。或简单,或复杂,在流动的时间长河里,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索。

所以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健全人格,让孩子拥有积极地心态去迎接未知的未来。


大脸猫爱吃鱼min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对他的说法很认同。\r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育新时代的接班人!它是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要共同来完成。\r从教师的角度看:\r教师应该明白先立德才能树人,要求教师应首先唤醒自身灵魂,让自己心灵纯粹而高尚,其实就是育人者先育己,渡人者先自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积极健康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r从学生的角度:\r学生其实就是只有“学”才能“生”,只有学习才能成长!学谁?学什么?学生肯定要很清醒:在学校肯定是先学习老师,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老师人格魅力,老师如何做人!只有在课堂中、平时日常生活中学。\r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心灵的默契,灵魂合拍,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r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成效还离不开家长自我唤醒,让其知道学校、教师、家长只有密切配合,家校合一,家校共育,教育才有实效!教育才算有成!


文昌雅士


在教育上,我相信一句话: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这句话和"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本意相同。

教师的本质其实就是引路人,最终每个人的人生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

这里的灵魂并不仅仅指学习,而是建立起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并不是学习不好的就是没有被唤醒的灵魂,学习好的就是被唤醒了的。评价教育的价值仅仅从在校时的成绩评定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在校学习佼佼者入社会后受不了打击颓废甚至自杀者的例子不在少数。

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教授知识,更多的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光明磊落。像最近出现的深圳学校副校长抄袭事件简直是教育界的耻辱!不能让学生跟一个自己鄙视的人学习,这是起码的基准。

如何唤醒灵魂?除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外,教室还要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为孩子树立起榜样的作用!



FishTree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我认为这话不假。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无不都是接受着的这样那样的教育,那为什么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课本,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教不出同样的学生,当然除了本质差异外,更多的是没有唤醒学习的自主习惯。

大家认同吗?也就是说不知道为谁而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没有概念,其实,在他们看来还是很含糊的。

第一 意识没有形成

一个人在自我意识没有形成之前是没有办法被唤醒,就像我们平时老师给我们讲题,把老师讲的满头大汗,但是如果你没有悟到的话,口头上是答应着,但还是没有真正的搞懂。

老师让我们要乐于助人。当你还没有意识到帮助人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好处,你还是很难接受老师的说法。

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特别调皮,不尊重老师,和父母干架等,而长大了之后呢,他又是那样的懂事,那样的孝顺。其实就是一句话,自我意识形成了。

当一个人有了意识之后,那么他就会懂得老师的循循教导为的是什么?也就能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第二 自我觉醒

当一个人自我觉醒的时候,那么它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大家想一下,我们在80年代之前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实行生产责任制,那个时候还是大锅饭。大家的日子过得怎么样?都很清贫,对吧?基本上都吃不饱,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按时上工,按时下工,但是后来呢,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之后,每家每户的粮食都是盆满、钵满。

地,还是原来的土地,为什么?答案是人变了。人的自我意识变了,觉醒了,都认为是给自己干,而之前呢?是给生产队干,干多了就会认为吃亏,难道不是吗?当给自己干的时候起早贪黑,不分晴天、雨天,结果获得了大丰收。

还有为什么现在的企业都要搞股份制呢?因为你不搞的话,大家都在浑水摸鱼,没有主人翁的思想。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所以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大?就是看它有多少人,替它操心,它就能做多大众所周知的华为,就是很明显的例子。17万员工都像任正非一样没黑没夜的干,才有了今天的华为,不是吗?

总之,无论你是通过机制也好,还是通过分配也罢,只要能够把人性唤醒而不是强压式的灌入,把人的内在潜能激发出来,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所以说教育的本质一定是唤醒,触动他的灵魂!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阳光的女性!


非你莫属20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是这样写的。而且这一句话成为了很多有志于改变教育方式的老师的座右铭。西方的教育重视“引导”,经过两千年的发展来看,很明显“引导的教育”更适合培养现代学生成才。一、在家庭教育上我们的家长过于功利。

中国父母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可能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众多中国父母起早摸黑,不分周中周末,一年到头为了子女上学的事情奔波,甚至常年离开丈夫、家人和朋友到外地或国外陪子女上学。

也为了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经常想尽办法找关系、开后门,使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在专业方面,都倾向于要求甚至不惜逼迫子女学金融这样光鲜的专业,或者学会计这样容易找工作的实用专业。

可是,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最好”。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

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正是家长的这种诉求导致我们的学生在求学的路上越来越走向功利化、越来越去兴趣话,孩子成长起来后都没有了灵魂,只有需求的满足,而精神和灵魂一片荒芜。

二、学校教育上几十年不变的教育理念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十年前我们的老师怎么样教育我们的,三十年后在教育下一代时还是用着原来的方式。唯一有变化的是硬件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而老师的素质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甚至还有所倒退。

课堂上老师还在用着“满堂灌”的方式,没有学生提问,没有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老师,更别说挑战老师,如果这样的话,会被认为是对教师尊严的挑战。

学生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一遍一遍的做题,就是不断地把标准答案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学习的唯一用处就是考个好的分数,以让家长有个好心情。至于真理吗?那不是存在火星上的东西吗?

三、社会这所大学教育我们要听话顺从。

许多人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在美国不能更成功、中国人不如印度人那么突出的时候,都喜欢以中国人英语差、印度人英语好作为主要理由。

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语言,而是长期的社会发展的名分等级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会招致重罚,以至于等我们长大成型时,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只会做事、不会作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没有“软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社会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





求非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德国哲学家雅尔贝斯关于教育本质的一段阐述,被人们广泛引用。即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

我们都重视教育,但忽视了很多教育者,教育者的灵魂。教育不只是老师的责任,灵魂的唤醒是一个主动的发起者,是社会,是家庭,是老师,更是每一个有灵魂的人的责任。

简单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伙伴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孩子们分别回去向家长索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又哭又闹地乞求,没有一个人达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亲经过房间时,对着去世父亲的灵位说,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会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母亲听到后,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男孩如愿地得到一辆自行车。哥哥姐姐看到母亲居然花钱为他买一辆自行车,都来责怪他。

几天之后,母亲叫他去代母亲领工资。那是他第一次替母亲领工资,接过母亲四十元的工资时,他惊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费,还有他们姐弟的学费全指着这四十元钱啊!可是自己却让母亲给他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他顿时为自己的虚荣和不懂事羞愧难当。事后,他了解到母亲是故意让他去领工资的,是想让他知道为满足虚荣心而买自行车所花的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将自行车卖掉,把钱如数交给了母亲。

日后,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那四十元钱对他的刺激远远比母亲的打骂更强烈。这件事不仅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懂得要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打拼的责任。几年后,他接拍了一部电影并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

教育的唤醒,绝不只是通过言语,游戏、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都是途径。教育的最终目标恐怕还是要着眼于孩子的自我唤醒、自我觉醒。唤醒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觉醒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教育者是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的。

不论是哪种教育,都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成长,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教育的本身就是塑造灵魂的一门艺术。教育是人本位的教育,学生是看不到教育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每一个教者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好的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抓住学生心灵的教育就是要用最纯粹、最本真、无功利的和善意的心去唤醒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威少启智思维课堂


我赞同这种看法。主要原因如下:

一、“灵魂”对于人,就好比树的根,只有根正,苗才可壮。还可以将“灵魂”,看作是一个人的心灵品质,这个人本身品质人格,就有问题,说话做事能不出问题吗。人的言语行动,是受灵魂左右和支配的,也就是受人的内心指挥的。你的内心灵魂,若光明清澈,向善向美,那么,你做事定会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作为教育工作者,根本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德的内在载体,即为人的内心世界即灵魂,其外显形式便是事事物物中闪现的道德品质。如何为人处事,只有坚持培植呵护自己的那颗本心,让其不蒙尘,良知清澈,才可修己安人,成人达己,厚德载物,止于至善,共致幸福。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用心灵温暖心灵,用慈爱滋养慈爱的过程。当人们逐步实现从“唤醒”到“自醒”、从“激励”到“自励”、从“他律”到“自律”、从“他育”到“自育”的转变,那么,教育的本质才真正得以落实。

只有唤醒人们的灵魂,懂得改变应从自我开始,改变自我应从改变内心即灵魂开始,知行合一,才可心明眼亮,心想事成。


退休乡村教师再学习


这句话应该是从出自德国哲学家、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原话是: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真正的教育,是要帮助生命成长。用人格影响人格,用人格形成人格。愿我们都有智慧做一棵摇曳他人的树,让孩子在教育的路途中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