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魚不吃餌,這3點釣魚人不能忽視,調整好了提升20%命中率

“口癖”是首要準備

魚在長期固定的環境中生存,受水情、季節等因素(包括:人為的飼食習慣)的影響,魚便有了“口癖”。

在自然水域中垂釣,當斷定無口的原因是餌料問題時,定要試著更換其它味型的釣餌。甩竿抽窩、喂窩沒效果,那就再換一種餌試試,只要你用的餌料有一條魚咬鉤了,那就說明這款餌料是對路的。

魚不吃餌,這3點釣魚人不能忽視,調整好了提升20%命中率

如果在養殖池或者是魚塘垂釣,釣友會發現,在不同的池塘裡,因魚種不同,所以餵養方法也不盡相同,魚被人工餵養形成了“口癖”,所以可以在自己的餌料中添加一部分原塘顆粒,增加餌料對魚兒的誘惑力,增強了魚兒的攝食慾望。


“泳層”是基本保障

久晴不雨、連續陰天等天氣,氣溫深高、氣壓降低時,對魚兒來說,水中缺氧的狀況會讓它們非常不適,便會浮到水面上或者是水的中、上層遊動、覓食,這種情況下,如果採取底釣,往往是收效甚微甚至是釣不到魚。晚秋的上午,特別是之前一天晚上氣溫較低,第二天就要在水深處,或深淺交界處垂釣,水深1.5米左右為好,當太陽昇起後,氣溫上升時,再到淺水處垂釣;冬天垂釣則必須是釣深、釣遠、釣背風處。其實每個季節垂釣規律都是有跡可循的,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必有收穫。

魚不吃餌,這3點釣魚人不能忽視,調整好了提升20%命中率

“以活應猾”是良策

不管是自然水域還是魚塘,都會有“猾魚”的存在。釣“猾”魚可使用逗釣法,將掛鉤的餌料微微的移動著,形似活性餌料,增加餌料對魚兒的吸引力。釣“猾魚”鉤宜小、線宜細、浮漂宜使用靈敏度高的漂。

找準“釣位”是必須

選擇釣位、釣點,要掌握好魚兒生存的三個特性:一是覓食特性,魚兒覓食是天性,貪戀餌料,哪裡有食物就會往哪裡聚集;二是愛氧特性,魚有氧則歡,缺氧則死;三是變溫特性,魚兒是變溫動物,怕冷怕熱是天性,隨著季節、天氣、溫度的變化,會隨時隨地游到水溫最適宜的地方去。

魚不吃餌,這3點釣魚人不能忽視,調整好了提升20%命中率

確實,對於魚兒的咬鉤問題其主動性在於魚兒自身,我們只能去迎合它,掌握不了主動權。

有的釣友遇到魚兒不咬鉤的現象後不做其他的考慮,會直接選擇更換自己的釣餌,可能有時是釣餌的問題,換了就改變了,可有時並不是釣餌的問題換了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當我們在垂釣時遇到了魚兒不咬鉤的問題後,首先要分析一下原因,然後才能對症下藥選擇合適的應對方法。

通常魚兒不咬鉤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魚不吃餌,這3點釣魚人不能忽視,調整好了提升20%命中率

第一種是因為垂釣釣線的原因。

可能會有釣友要有疑問了,垂釣時魚兒咬的明明是釣鉤,這跟釣線有什麼關係呢?

不錯,魚兒咬的的確是釣鉤,可垂掛釣鉤的確是釣線,有時我們在垂釣大魚時會選擇使用一些較粗的臺釣線組來保證垂釣的效果,可粗的釣線卻造成了魚兒咬鉤的困難。

這些魚可不是什麼有困難必克服的,見到咬鉤有困難自然是不會再咬的,任憑你的釣餌再誘人,它們也不會去咬釣鉤。

遇到因為線組的問題造成的魚兒不咬鉤現象時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更換線組。

魚不吃餌,這3點釣魚人不能忽視,調整好了提升20%命中率

第二種可能是因為外界環境造成的。

除去線組,魚兒之所以不好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魚兒的警惕性太高,非常的多疑,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迅速躲避起來。

而之所以會說外界環境會影響魚兒的咬鉤是因為如果我們在水庫、魚塘垂釣時總是發出一些聲響,不能安靜下來,那麼本來可能要去咬鉤的魚兒聽到了聲音就會懷疑自己接下來的動作會不會不安全,自然就放棄咬鉤轉而逃走,在夜釣的時候表現的尤為明顯。這也是在垂釣時一直強調的要安靜的原因。

另外垂釣時也不要來回的走動,可能你自己感覺不到有什麼影響,可是水裡的魚兒確是早有警覺,自然不會輕易的去咬鉤的。

遇到這種情況造成的不咬鉤只能靠“安靜”二字解決。

魚不吃餌,這3點釣魚人不能忽視,調整好了提升20%命中率

第三種原因也就是餌料味型了。

餌料味型,也就是釣餌的味道和形態,對魚兒咬不咬鉤都是有影響的。如果你使用的釣餌不是垂釣魚所喜歡的味型,那麼無論你用多少的釣餌,魚兒都是不會咬鉤的,另外,如果你不根據天氣季節的變化來使用不同味型的釣餌,魚兒自然也是不會光顧你的釣鉤。

若是釣者不按照具體魚情,來選擇合適的釣餌形態,那你怎麼要求魚兒上鉤呢?

釣大魚用細小的顆粒餌,釣小魚用較大的硬餌,不按照具體情況來配製魚餌,味型不對,絕對難以釣到目標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