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經濟廣播記者 曉暉 通訊員 蔣士勳 王明霞
“窩張好鄉親石磨面手工饅頭,傳統工藝製作,七十年代的味道,麥香味濃郁。”“石磨麵粉製作的饅頭口感柔韌、麥香濃郁、營養價值更高,真正天然綠色的健康食品!”翻看滎陽市發改委房亮的朋友圈,就會發現他無時無刻不忘推銷自己的石磨面手工饅頭,漸漸地“饅頭哥”的稱號在熟悉他的朋友中不脛而走。
在很多人看來,“饅頭哥”的稱呼更像是一種調侃,但對於市發改委派駐的“第一書記”房亮來說,“饅頭哥”是“第一書記”責任與擔當的象徵——面對村裡的扶貧工作,他用火熱的真心撲上去;面對村裡未來的發展,他用踏實的作風乾下去;面對村民熱切期盼的新願景,他不遺餘力地推進下去。
劉河鎮窩張村曾經是鄭州市級貧困村,現有236戶84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9戶。由於地處山區丘陵地帶,耕地面積少,自然條件差,農作物收成“望天收”,很多年輕人選擇了外出務工,零散的土地上只有留守的老人在辛勤耕耘,集體經濟收入寥寥。
2019年6月,房亮和駐村隊員開始一起多方奔走,籌措資金21萬元,改造廢棄學校,引進生產線,發展了窩張村金種子農林專業合作社(小雜糧加工項目),並陸續推出原麥石磨面、綠豆爽、石磨面手工饅頭等特色產業。疫情期間,為了推動合作社的“生意”,房亮採用“微信”+“派單”的模式,組建“第一書記原麥石磨面手工饅頭”微信群,打通產品銷售渠道。每次往返滎陽、窩張,房亮都會用自己的車滿滿地拉上一車,幫助村集體合作社銷售饅頭。
“受疫情影響,群眾們已習慣居家不出門。我今天從滎陽市西區跑到東區,挨個訂單送饅頭,到現在單還沒有送完......”3月4日,雖然夜幕已經降臨,房亮的車裡還有幾大兜的饅頭,“還別說,就這兩三天都賣出去5000多個饅頭了。”房亮話語中難掩興奮。
除了每天義務接單送饅頭、麵粉外,房亮還在積極尋找固定的銷售點。在他的積極斡旋下,意墅藍山、林語美墅、天悅灣......5個銷售點逐步建立起來。“作為第一書記,我只希望讓村裡的項目活起來,讓貧困戶的日子過得好起來,讓村裡的集體經濟壯大起來。”
就這樣,在房亮和村委的帶領下,窩張村金種子農林專業合作社銷售收入當年就突破2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得到了持續增長,成功摘掉鄭州市級貧困村的帽子,村裡59戶貧困戶全部提前脫貧。此次疫情防控期間,窩張村還主動向滎陽市慈善總會捐贈1萬元現金,給防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購買醫用物資。
閱讀更多 映象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