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諾門罕戰役失敗後,關東軍為何不繼續北上,是因為懼怕蘇軍嗎?

史國宏


怕倒不至於,但是對於蘇軍的戰鬥力日軍是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在諾門罕戰役之前,日軍認為一個日軍師團可以對付3個蘇軍步兵師,而經過諾門罕一戰,日軍把這個比例降到了1個日軍師團可以和一個蘇軍步兵師相抗衡。


諾門罕戰役初期,蘇軍並不順利,被日軍打得十分狼狽,象巴音查崗一仗,蘇軍和蒙古軍就被打得很狼狽。

這個都是最後朱可夫發動所謂的8月風暴攻勢的時候了。

朱可夫在諾門罕或者叫做哈拉哈河戰役中,確定了自己在斯大林心中的地位。

日軍認為蘇軍在經過大清洗以後,由於大量高級將領被殺掉,新上來的軍官普遍缺乏經驗和能力,所以蘇軍的戰鬥力是下降很多。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在諾門罕,蘇軍這些剛剛提拔起來的軍官就是會出現很多低級錯誤,比如戰前的偵察不利,而且經常在沒有任何偵察的情況下,就發動進攻,進攻前的炮火準備都是對著他們認為可能有日軍的地方開火。一旦遇到日軍的頑強抵抗,蘇軍就是會一次又一次的發動幾乎一成不變的進攻,這樣就是傷亡大而戰果小。


蘇軍的BT坦克在遠東一直用到1945年對日發動進攻都還在用,而且和日本的坦克相比,只好不差,當然和T-34比起來是要差點了。

但是,蘇軍的技術裝備的優勢太大了,尤其是地面的火炮和坦克,蘇軍的坦克比日軍好一些,但是數量是絕對優勢,況且在遠離自己火車卸貨點的情況下,蘇軍依舊能夠組織起強大的火力,而且蘇軍並沒有感到過油料和彈藥的匱乏,相反是日軍,距離自己的鐵路終點只有200公里左右,但是日軍始終缺乏炮彈,無法對於蘇軍的優勢炮火進行反擊,蘇軍的火車卸貨點遠在700公里以外。
日軍的後勤補給還是靠馬車,運輸能力很差。

用優勢的火力壓倒對手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那不是不會打仗,而且非常會打仗的表現,在沙漠地區首先就是比誰的後勤保障更有力。而在諾門罕蘇軍做到了保障有力,這一點讓日軍明白自身在實力上和蘇軍是有差距的,如果想要進攻蘇軍,就要利用蘇軍和德軍血拼的機會,當蘇軍大量部隊西調的時候,才是日軍對蘇聯遠東地區動手的時機,否則日軍的進攻就是給蘇軍送人頭。諾門罕一仗,日軍一個師團幾乎全沒,第23師團傷亡高達90%,除了在海島作戰中,由於守軍無路可退,其他的陸戰還真沒有被打得這麼慘的。


遠東的蘇軍裝備和和德國人打的蘇軍差不多,坦克飛機的性能要差一點,但是不比日本的差

而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雖然從遠東地區調動了一些兵力和物資支援西部,但是通過組建新的部隊,蘇軍在遠東地區的數量並沒有下降,反而是達到了130萬人比原來還多,雖說新組建的部隊由於訓練短的原因肯定戰鬥力要差,但是憑藉著堅固的防禦工事,頂住日軍的進攻毫無問題,這種情況下,日軍進攻毫無意義,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大量關東軍和儲存在東北的作戰物資南下,日軍在數量上的劣勢更大了,進攻蘇聯就更不用想了。


紅色手電筒


這是個侮辱日本智商的問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你以為是勇敢的亮劍,實則就是以卵擊石的自如滅亡好伐?這一點,在諾門罕戰役中被打得鬼哭狼嚎的關東軍特別有感觸。

1939年5月11日,蒙古軍隊與偽滿軍隊在諾門罕地區發生交火,隨後各自的後臺蘇聯紅軍和關東軍紛紛出手,戰鬥規模迅速擴大。

到1939年9月16日,經過135天的激戰,三次大規模戰鬥後雙方停戰。此役雙方前後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最終,蘇聯死亡9703,受傷15251人,生病701人,合計25655人;而日軍戰死7696人,失蹤1021人,負傷8647人,生病2350人,合計損失19000人。

雖然蘇軍損失大於日軍,但日軍在諾門罕戰役後卻停止了北上的戰略,隨後轉為南下,並最終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那麼,為何日本會放棄北上戰略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打不過

諾門罕戰役之所以敗得那麼慘,在於關東軍始終將蘇軍看做30多年前日俄戰爭中不堪一擊的沙俄軍隊,並且根據蘇軍補給線漫長的特點斷定蘇軍難以取勝。

但此時的蘇聯,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綜合國力早已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而且蘇聯為了徹底讓日本對北上死心,在諾門罕戰役中對日本進行了特殊關照。

雖然此時蘇聯的大清洗尚未結束,蘇軍戰鬥力堪憂,但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保證了戰鬥力,說難聽點,就是用炮彈砸,也能把日軍砸死。

整個戰役期間,蘇軍有超過7比1的坦克裝甲車數量優勢,6:1的火炮數量優勢,3:1的兵力優勢,前後消耗作戰物資達80000噸,僅炮彈炸彈就消耗了31000噸,是真正的富裕仗。

而關東軍就顯得可憐了,主力23師團是剛組建不久的一個邊境警備師團,屬三流部隊,裝備的火炮等主戰武器都來自第五師團的淘汰裝備,戰役期間消耗物資只有2000噸左右。

正是這巨大的消耗對比,使得日本充分認識到,自己雖然很能打,但畢竟耗不起。

2、沒意義

雖說日本慘敗,但蘇軍的損失更加驚人,可以說如果沒有巨大的武器優勢,朱可夫不可能打贏日軍。

如果日本在諾門罕戰役後執意北上,加上當時蘇德戰爭爆發,蘇聯自顧不暇的情況下,理論上實現北進是沒有問題的。

但問題在於,北進了又能怎麼樣呢?

日本的北上或者南下,說白了都是為了石油,而當時的石油產地,一在中亞的裡海沿岸,而在東南亞的馬來群島,尤其是荷屬東印度群島。如果日本北上成功,首先面臨的不是消滅蘇軍或者佔領遠東,而是如何千里迢迢將石油從中亞運到日本,雖說日本缺乏戰略家,但這種小學數學就能算出來的東西,日本不可能不知道這有多麼得不償失。

相比之下,南下獲取石油更加可行。

所以,讓日本最終止步的,是距離而不是蘇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日軍不肯北上的原因是一直沒有做好準備和找到它認為最好的時機。

諾門坎戰役失敗後,日軍加強了關東軍的實力。1941年初,關東軍達到了14個師團(含在朝鮮的2個師團)。雖說彼此在1941年4月13日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不過都對對方不放心。

日軍為了準備對蘇聯進攻進行了“關東軍特別演習”,準備從日本本土抽調了6個師團,從中國大陸調來了14個師團,這樣關東軍一下增長到34個師團。日軍的如意算盤是如果發動對蘇戰爭,將佔領薩哈林島北部和勘察加半島。不過由於我抗日軍民的頑強抵抗,日軍無法從大陸抽調如此多的兵力,只好修改了計劃,即對蘇警戒兵力16個師團,攻擊兵力25個師團。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欣喜若狂,日本參謀本部判斷8月份的話,蘇軍遠東部隊陸軍將會減少一半,其他軍種部隊將會減少1/3,這樣9月份是最佳進攻時機。

按照日軍的情報,此時蘇軍在遠東有30個步兵師,如果減少到15個步兵師就是最佳攻擊機會。日軍最如意的算盤是7月初開始動員,8月初決心開戰,8月末正式開戰,10月中旬結束戰爭。

然而出乎日軍意料的是,從戰爭爆發到6月末,蘇軍只調往西線3個步兵師、2個坦克旅、2個機械化旅等。儘管德國在6月份兩次催促日軍開戰,但日本7月2日御前會議決定不介入。

按照蘇聯資料,蘇軍遠東部隊在蘇德戰爭爆發時有2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8個坦克師、13個築壘地域、3個步兵旅和1個坦克旅等;1941年12月1日為2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4個坦克師、15個築壘地域、11個步兵旅和7個坦克旅等

之後,日軍還是秘密進行了動員,7月底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最終同意的對蘇作戰規模是24個師團,計劃9月上旬開戰。不過由於蘇德戰場形勢變化以及蘇軍遠東實力加上日本自身長期利益的考慮,最終日本在8月9日通過陸軍要綱,在東北和朝鮮的16個師團對蘇聯採取嚴重警戒;11月末完成對英美戰爭準備。至此嗎,日本完全放棄了對蘇聯在作戰。


榮華之武器堂


諾門罕戰役在小編看來,日軍在戰術上沒有失敗,但是戰略上失敗了。而蘇軍在戰術上失利了,但是在戰略上勝利了。

一,蘇軍當時使用的多為T-26,和bt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裝甲厚度只能與日軍的95輕坦,89中型戰車差不多。

諾門罕中蒙邊境戰役發生在1939年,T-34要到年底才開始裝備,遠東軍區的蘇軍更是不可能擁有。

而且日軍坦克和戰車剛組建成軍,才100多輛啊,發射完彈藥就撤了,損失不大。

蘇軍的坦克和裝甲車損失多為日軍炮火以及步兵用炸藥炸燬。

坦克戰沒有成建制地出現。

二,蘇軍陣亡數字超過一萬五,日軍陣亡加失蹤在九千以上,所以小編有以上的結論。

要知道雙方坦克裝甲車數量之比為1-7,兵力之比為1-3,炮火之比為1-8,難以想象。

唯一的結論,日軍的單兵素質遠超蘇軍,而且日軍主要參戰的第23師團在被蘇軍重兵和火力的包圍之下,用手榴彈近戰,突圍了,其他部隊也跟著突圍了。

當然,日軍第四師團行進緩慢,直到日蘇二軍停火談判以後,才趕到目的地。

三,其實,蘇軍的損失,並不能怪到當時的蘇蒙軍臨時指揮官朱可夫將軍頭上。他的裝甲兵突擊,火力至上思想沒有錯誤,而且日軍確實被蘇軍重兵包圍了,是突圍出去的。朱可夫將軍的指揮在戰略上是準確的。

要怪,只能是蘇軍在大清洗以後,訓練馬馬虎虎,單兵作戰素質太差了,沒有執行能力。

三,當然,戰爭過後,蘇軍還是有二個收穫。

l,日軍根本沒有摸到蘇軍外強中乾的底,反而被蘇軍強大的裝甲力量和火力嚇破了膽,憑日軍的資源和工業力量,根本打不起“敗家”的現代戰爭。蘇軍的火力輸出,瘋狂到幾乎不要花錢似的。日軍的戰略從此由“北上”改“南下”了,蘇德戰爭避免了二線作戰。

2,蘇軍收穫了二戰最傑出的戰神--朱可夫,蘇軍就是把當時戰場上的兵力打光了也是值的。

四,題主認為,日軍為何不繼續北上,進攻蘇軍的遠東軍區。

小編認為,日軍的腦子有病嗎?日軍如果這麼做,將吞下幾個苦果。

1,日軍將陷入二線作戰的絕境。

到時候,中國軍隊從南,蘇軍從北,向盤踞在中國的日軍展開進攻。而且,日軍在中國前線的部隊將被迫轉入防禦,從中抽出軍隊來中蘇蒙邊境對付蘇軍的進攻,兵力將捉襟見肘。

2,蘇聯有龐大的工業機器,國防工業將開足馬力,援助中國軍隊。

我們知道,蘇軍39年底開始坦克換裝,用T-34和KⅤ坦克更換T-26和BT戰車,如果換下來的上千輛坦克,戰車沒有放回軍火庫,而是用火車全部運到中國的西北,通過馬步芳的防區,開到中國抗日戰爭前線,再用成本價貸款給中國軍隊裝備20個重炮師。

大家猜猜看,抗日戰爭還要八年嗎?









南雷霆峰


諾門罕戰役是日軍的一次試探性進攻,是看能否可以奪取蘇聯遠東地區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性武裝入侵,以查看蘇聯紅紅軍實力,武器裝備。指揮能力。而蘇聯為了徹底打消日本的入侵意圖,全力地抵禦了日本入侵,但結果是雙方都出現了誤判,從而導致了日本不再進犯蘇聯。在二戰期間沒有和德國南北夾擊蘇聯,而蘇聯則意識到了日本的強大,在遠東地區部署了大量軍隊。直到得到了準確情報,才得以抽調兵力趕赴蘇德戰場。實際上,這場戰役誰也沒有取得勝利。

諾門罕戰役以蘇聯慘勝告終。諾門罕戰役於1939年5月11日爆發,到1939年9月16日結束。作戰地區是在外蒙諾門罕地區。那個時候蘇聯剛剛經過清洗,處於青黃不接的時期。斯大林在這情況下,讓時任基輔軍區副司令員朱可夫大將出任遠東軍區司令抵禦 日本關東軍的侵犯。幸虧去的朱可夫,即便如此,在雙方交戰兵力20餘萬情況下,蘇軍總參謀部對朱可夫的要求幾乎是無條件答應,出動了最先進飛機和功勳飛行員,以及最精銳部隊,在蘇聯精英盡出情況下,蘇聯以陣亡失蹤9700多人;受傷15200餘人代價取得了慘勝。以日軍第六軍團司令荻州立兵 中將為首的關東軍以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遭敗。荻州立兵本人被立即解職。

諾門罕戰役日軍是戰術上取得了勝利,而戰略上卻失敗了,因為沒有達到既定目標。而日本之所以沒有繼續進攻,首要原因就是諾門坎戰役以後,蘇聯和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此情況下,日本軍部不敢過於輕舉妄動。還有就是日本軍部對未來戰略意圖發生巨大分歧。陸軍部希望北上入侵蘇聯,海軍部則希望南下去奪取東南亞豐富的原油和橡膠。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只能採取一個戰略目標,而陸軍部在諾門罕戰役失敗,給了日本海軍帶來千載難逢好機會藉口,日本大本營經過激烈辯論,決定了採取南下策略。也就有了後來的珍珠港。

而實際上在於日本在諾門坎戰役失敗以後,知道北上入侵蘇聯進攻西伯利亞和遠東是最正確的戰略選擇,而且可以使得蘇聯兩線作戰,但戰爭的巨大消耗,讓日本不堪重負,而且美國已經開始對日本進貿易禁運,國際形勢發生了對日本不利的變化,此時對於日本來說,南下比北上更有利。現實決定了日本只能停止對蘇聯的侵犯轉而南下。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日本陸軍一直以來都是以蘇聯軍隊為自己的假想敵,加之日本陸軍在此前的日俄戰爭中曾大敗過俄軍,日本陸軍是不懼怕蘇聯軍隊的,日本陸軍反而一直都認為他們佔據著質量上的優勢,諾門坎戰役中日軍第23師團確實遭受了重創,不過這並不能說明日軍戰鬥力弱於蘇軍。首先蘇軍並沒有輕而易舉的取得勝利,同樣付出了相當的代價,這還是蘇軍在兵力、坦克、火炮等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的情況下,而且參與這場戰役的日軍第23師團也並非是日軍精銳的主力師團,只是一個三流的邊境守備師團,能打成這樣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了,所以日本陸軍並沒有因為諾門坎戰役的失利而懼怕蘇軍。



日本最終在諾門坎衝突上選擇退讓,根本性的原因是由於國際形勢的突變,由於德國和英國、法國在歐洲的矛盾日益加深,戰爭的陰雲開始籠罩在歐洲上空,雙方都開始尋求新的盟友以增加自己的實力以及儘可能的孤立對方,緊鄰歐洲的龐大蘇聯無疑是最重要的爭取對象。1939年4月英法就和蘇聯開始了結盟的相關談判,此舉直接針對德國。德國元首希特勒對於三國的逃跑擔心不已,這將使德國再度重蹈一戰兩線作戰的覆轍,希特勒最終決定主動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這是通過德國在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上讓出重大利益為代價而獲得的。現在蘇聯的國際形勢已經大大好轉,原來持反蘇立場的德國、英國、法國都開始向蘇聯示好,日本一直期望的全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一起武力進攻蘇聯的設想已經不可能實現,至少在1939年來看毫無希望。


國際形勢的變化對於日本的國家戰略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日本重要的反蘇盟友德國突然轉變了對蘇立場,日本和蘇聯在諾門坎的軍事衝突並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關注,連德國也選擇了無視。此時日本如果執意要和蘇聯擴大戰爭,那麼很顯然不會有任何一個西方強國支持日本,更不用說提供武力支援了。日本陸軍將不得不獨力對抗整個蘇聯陸軍,顯然日本不會傻到這個地步。

另外從軍事角度來看,日本陸軍也沒有做好和蘇聯開戰的準備,當時日本陸軍剛剛結束在中國戰場上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開始在中國戰場轉入戰略對峙階段,主力野戰師團開始向中國東北轉調以對付蘇聯,但是這一過程才剛剛開始,日本陸軍並沒有完成在遠東的集結,陸軍的大部分仍舊部署在中國戰場,諾門坎的衝突顯然來的太快了,日本陸軍並沒有做好和蘇聯進行大規模作戰的準備。所以日本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準備充分,自然也不會選擇擴大和蘇聯的衝突,息事寧人是最好的選擇。


戰略論


諾門坎戰役證明日本陸軍的機械化水平和蘇軍比起來還是處於比較低的階段,根本不是蘇聯陸軍的對手,繼續北上無異於自殺,而且北上政策也沒有多少實際的利益可圖。進而促使日軍不得不放棄“北上政策”而選擇“南下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