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袁紹集團的覆滅,真是因為一場官渡之戰嗎?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大軍集結在官渡,雙方展開了三國時期最關鍵的戰爭之一。最後曹操在郭嘉、許攸等謀士的幫助下,火燒了袁紹的烏巢糧倉,最終逼的袁紹撤軍北方,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值得注意的是:袁紹雖然在官渡大敗,但是僅僅是損失了烏巢的大部分糧食,在重要謀士和軍隊並沒有收到太大的損失,而且其撤軍之後依然擁有著冀州、幽州、青州和幷州等四地,總體來說他的力量依然要強於曹操擁有的四戰之地。可為何最後袁紹的勢力卻莫名其妙的瓦解了,曹操順勢統一北方了呢?

袁紹集團的覆滅,真是因為一場官渡之戰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各方的勢力對比:袁紹在官渡之戰投入了十幾萬大軍,據歷史記載最後喪失了約有7萬,也就是說袁紹此時的軍隊數量依然有3萬以上,而且其佔據的四州(青州、幽州、幷州、冀州)雖然發生了一定的叛亂,但是也被袁紹及時的給平定了,可以說袁紹的最基本力量並沒有受到損傷。反觀曹操的情況:雖然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但是擁有的兗州和徐州等地屬於五戰之地,被袁紹、袁術、張繡、西涼和呂布所包圍,官渡之戰後曹操的兵力也僅僅只有2萬多。這樣看下來,曹操的勢力似乎遠遠比不上袁紹這一方。

袁紹集團的覆滅,真是因為一場官渡之戰嗎?


但是,在公元202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情,直接影響了袁紹和曹操雙方勢力的走向,這一年四州之地的實際統治者袁紹去世了。《三國演義》中雖然袁紹被描述的形象不是太好,但是在現實中袁紹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統治的四州之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好,常年沒有強敵的入侵和威脅,可以說在三國時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和平之地,而袁紹在此地也想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死後這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方利益集團相互內耗,直接導致袁紹集團實力迅速衰弱,加快了袁紹勢力的消亡。

袁紹因為死的比較突然,所以並沒有確定誰(袁尚、袁譚)到底是他的繼承者,所以這兩派的勢力開始了爭權。因為審配、逢紀屬於袁尚一派,所以私下製作了袁紹的“繼承者”為袁尚,但是因為袁譚一派勢力也不小,並不承認這封遺書的權威,而且因為袁尚的性子比較懦弱,所以並沒有整合好四州之地的力量,而四州之地也被間接的分為了兩個集團。

袁紹集團的覆滅,真是因為一場官渡之戰嗎?


趁著袁氏家族內鬥的時候,曹操抓住了時機快速向北方進軍,當年袁紹擁有四地、20萬大軍都沒有打過曹操,更何況他兩個無能的兒子呢?結果可想而知:袁譚在戰鬥中被曹操殺死,雖然袁尚逃往北方,但是曹操已經佔領了北方四州的大片土地,奠定了統一全國的基礎力量,一躍稱為了三國時期的最大力量。隨後在謀士郭嘉的建議下,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最後袁尚被抓而死在了曹操的手中,至此袁紹集團最後一隻力量也被曹操所殲滅,整個中原大地的北方完全屬於了曹操。

從故事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依然要大於曹操,而且還有絕對的優勢可言。只不過因為袁紹的突然死亡,導致了其集團分為了兩個部分,再加上這兩個集團之間相互傾軋、實力大減,最後被曹操分而破之。試想一下:如果袁紹沒有病死,經過幾年的修養聲息,那麼以猛增的四州之地的力量再度討伐五戰之地的曹操,最終的結果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我相信歷史的車輪必然會發生改變。

袁紹集團的覆滅,真是因為一場官渡之戰嗎?


另外,從側面也可以看出來袁紹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心胸狹隘、毫無大才。袁紹本身是庶出子弟,在那種環境下成長必然要經過非同一般的“眼光”看待,而且所經歷的磨難也不是曹操和袁術所能相比的。最後還能夠擊敗袁術稱為袁術集團的最終掌權人,他的能力會低嗎?而且袁紹在世的時候不僅能夠保證四州之地的和平,不受外敵入侵,可見其軍事能力就不一般;其次能夠平衡各個集團的利益衝突,讓他們之間和平相處,把矛頭一致對外,這種政治手段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從袁紹死後袁氏集團快速覆滅,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水有多深。所以說:袁紹集團的最終覆滅,並不是因為官渡之戰袁紹敗於曹操,而是因為天妒英才、後繼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