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老祖宗: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在前几篇《庄子》系列文中,谈了不少关于“人和人之间互相麻烦”,才是人生正理的文章。有许多读者便反驳,认为“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一个人再窘迫,也不要求人”,因为怕“人情债还不起”或怕“雪上加霜”。

如今,先把这两种观点放在这,不讨论,因为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也是老庄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所谓“善恶相随,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老祖宗: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下面,笔者先说件,昨日凌晨的事。我正睡的香,突然被急促敲门声惊喜,是邻居家的老爷子发了急症,老太太求助。当时没啥可想的,我立刻起床跟着忙活,一直到老爷子被抬上急救车我才回家,看了下表,凌晨4点23分了!

那么这是不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麻烦”?哪怕我们两家仅仅是点头之交。但这件事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回家后,自然没法轻易入睡,便拿起了《庄子》,看到了这样一则事,所谓: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老祖宗: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位国君,叫宋元君(公),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无信多私(出自《左传》)。而今儿要说的这件事,就是因宋元君做了一个梦所引发的。话说这天早晨,宋元君突然急慌慌地把一位占卜师叫来,告知了一个梦。

一位自称“清江使者”的人,披头散发地站在侧门边,对他高喊:我从宰路深渊而来,是清江使者,要去河伯那里。可却被你地界内,一位叫余责的渔夫给抓捕了,特来请老大出手相救。

老祖宗: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说到这,宋元君问:“你给我看看,这位自称叫清江使者的人,是什么来路?”

占卜师一通忙活后道:“是一只龟——不不,是只神龟!”

宋元君皱着眉想了想,问身边的内侍:“你知道宋国,有叫余责的渔夫吗?”内侍点头表示:还真有,因为我就认识他!于是宋元君就让内侍去找来余责。

老祖宗: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两人见面后,宋元君就问:“说说,你这两天抓捕到了什么稀罕东西?”

余责大惊说:“老大你太神了。我昨天捕捉到了一只白色的乌龟,足有五尺那么大,好不惊人!”

宋元君说:“知道就好,把这白龟献给我,这事就算过去了!”

老祖宗: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就这样,白龟到了宋元君手里。可宋元君却越看越觉得稀奇,这么神奇的东西,我真就放了它?宋元君便又进行了一次占卜,得到的信息是:杀掉这只白龟,用龟壳进行占卜,必是灵验无比。宋元君大喜,二话不说,就杀掉了这只向他求助的白龟!

此事,后来被孔子得知了,他是如此评价的: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即,丢弃那些小聪明,才能看到大智慧,放弃那些小把戏(小善或伪善,带有功利性),则真正的善举(大善,发自内心,无私)便会自显。就如婴儿出生后,没有高明的师父去指点,可为何也会说话了?就是因,跟会说话的人相处所导致!(出自《庄子》)

老祖宗: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显然,孔子没敢直接指着宋元君的鼻子开训,而是从一个新角度切入,对宋元君进行了辛辣抨击!所以,此事也从侧面印证了《左传》中,对宋元君的评价:无信多私,是非常恰当的。

看到这,想必许多读者已经明白了:一个人再窘迫,也不能向如宋元君这种“无信多私”的人求助,完全是在自取其祸!

如今,咱回到开篇的讨论上“人和人之间,是应互相麻烦(帮助)”,还是“求人不如求己,万事不求人”呢?显然这都有先决条件的,无论哪种,若走向极端都是不理智的。

老祖宗:一个人再窘迫,也别去求这种人帮忙,容易自取其祸

但笔者却依然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自古及今,哪怕到了未来,好人终究是占绝大多数的。如宋元君这类人永远是少数!因为正能量,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所以笔者才说:人和人之间互相麻烦(帮助),才是主流,不能因有“宋元君”这种人存在,而因噎废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