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漢朝推行一國策,圈地200萬平方公里,清朝效仿後:丟失領土179萬

“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

在漢武帝時期,受了數十年屈辱的漢民族,對匈奴發起了反擊。漢武帝認為:西域就像匈奴的臂膀,只要拿下了西域三十六國,也就“斷了匈奴右臂”。中原王朝第一次將目光,投向了遙遠而又遼闊的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西域和中原王朝的維繫不斷加深。

漢朝推行一國策,圈地200萬平方公里,清朝效仿後:丟失領土179萬

但王莽亂政,西漢王朝的覆滅,使得漢王朝再次失去了西域。直到班超投筆從戎,那一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次掀起了大漢收復西域的浪潮。班超和手下的36位勇士,縱橫西域31年,戰必勝、攻必克,為漢朝圈地200萬平方公里。區區36人可以做什麼?班超用一生,做出了答覆:“平定西域,足矣”!而他的絕學就是——以夷制夷:基本不用,或者少量使用漢地兵馬,通過拉攏——分化——打擊的手段,蠶食並同化西域各國。以微乎其微的代價,在西域樹立大漢權威;以極少量之兵馬,收復2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西域。

漢朝推行一國策,圈地200萬平方公里,清朝效仿後:丟失領土179萬

班超在分析過西域的局勢後,向漢章帝進獻了“以夷制夷”之策,並靈巧地運用了“以夷制夷”,取得了“三十六人撫西域”的戰果。而這一手段,也在漢王朝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漢王朝的遠征中,越來越多的“義從”出現了,漢王朝以“以夷制夷”為國策,招募了大量的胡人、羌人士卒,對不服從命令的敵國,進行征討。而在征討的過程中,漢軍的數量有時甚至會遠遠少於“義從”,這為漢地百姓休養生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政府的國門。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在遭受不斷打擊後,一些有志之士逐漸,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甦醒了,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面對西方國家入侵,清王朝無力抵擋,也不甘覆滅,於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洋務運動”拉開了序幕。

漢朝推行一國策,圈地200萬平方公里,清朝效仿後:丟失領土179萬

兩次鴉片戰爭,徹底撕碎了“天朝上國”的遮羞布,但凡是個明白人,都認清了堅船利炮的威力。可是這種“奇技淫巧”,畢竟西方才有,於是“中體西用”成了最佳的選則,“以夷制夷”也成了晚清的外交策略。從根本上說,“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符合時代潮流的。

但一邊“以夷制夷”,一邊“割地求和”,就是晚清名臣們吞下的苦果。李鴻章說:我們可以依靠英國,化解法國的進攻,但“清法戰爭”爆發了;李鴻章又說:歐洲人可以幫我們,日本人不足為懼,但甲午戰爭我們又敗了。“清法戰爭”打勝了,我們簽了《中法天津條約》;甲午戰爭打敗了,我們又簽了《馬關條約》;合起來說,無論勝敗,我們都在割地賠款,這就是晚清的“以夷制夷”。

漢朝推行一國策,圈地200萬平方公里,清朝效仿後:丟失領土179萬

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再到寄希望於列強調停。“以夷制夷”一直在貫徹,可“割地求和”也來沒有停止過,這是誰的錯?從夢碎鴉片戰爭起,“天朝上國”正視了“夷”,但也從來沒有真正瞧得起過“夷”。而這狂妄的代價,揣著架子的損失,是晚清淪喪的17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萬幸的是,晚清有一左宗棠,晚年抬棺收新疆,這才保住了“天朝上國”最後的顏面。

在漢朝,“以夷制夷”是一個褒義詞;到了宋代,就成了貶義詞;等到晚清,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笑話,這是為什麼呢?從根源上講,這是綜合國力衰退的徵兆:北宋聯合金人,滅了遼國,然後金人來了個靖康之恥;晚清一邊“以夷制夷”,一邊割地賠款,兩不耽誤。說到底“以夷制夷”不是靈丹妙藥,它只是一個策略而已,決定勝負的是綜合國力,如果所有的“夷”都比你強,人家又何必讓你“制”?

漢朝推行一國策,圈地200萬平方公里,清朝效仿後:丟失領土179萬

班超帶領36人,便敢遠赴西域,因為他背後站著一個強漢;金人滅了遼國,順便又來了個“靖康之恥”,是他們看透了燕雲戰場上的宋軍戰力;列強爭著見李鴻章,是“巴結”他和本國籤條約,這不是香餑餑,而是冤大頭。因此,成與敗的關鍵,從來不是“以夷制夷”,而是國家的綜合國力。一樣的“以夷制夷”,為何漢朝36人,為華夏圈地200萬平方公里;清朝百萬大軍,割讓領土179萬平方公里?國不強,為人所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