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先有“施”,後有“恩”——恩施的前世今生

先有“施”,後有“恩”——恩施的前世今生

恩施作為湖北唯一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到現在已經有1440年曆史了,在歷史的長流中,“恩施”多次更名直至現在的名稱“恩施”,且聽我道來。

先有“施”,後有“恩”。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屬地域,春秋時屬巴國;戰國屬楚國的巫郡;秦朝屬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漢代北部屬南郡(治所在今荊州),南部的來鳳、宣恩以及咸豐的南部屬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三國先屬蜀,後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屬建平郡(治所在今重慶巫山)。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今恩施地區的土著人向鄒兄弟歸附朝廷,因此設施州,今恩施地區始有“施”字之名。以後各個時代,施州曾改過庸州、清江郡等,但絕大多數時間為施州,直至明朝改施州衛,清朝改施南府。

先有“施”,後有“恩”——恩施的前世今生

清朝設施南府,其名來源於元代始設的施南土司。

先有“施”,後有“恩”——恩施的前世今生

元朝以前,中原朝廷對今恩施地區的統治主要為羈縻制度,即“以土官治土民”,封贈少數民族地區首領官爵以統治本族人民的辦法,歷史上稱之為“羈縻府州、羈縻衛所”制度。宋代,施州改屬四川省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節),在今恩施南部設立了一些羈縻州縣。如定州(鶴峰縣南部並跨入湖南境內)、富州(今來鳳一帶)、順州(宣恩沙道溝一帶)、保順州(宣恩縣李家河一帶)、高州(宣恩縣高羅一帶)、懿州(咸豐縣境)、龍渠縣(利川市忠路一帶)。

元代統治中國後,鑑於宋代的羈縻制度是一種鬆散的統治,每到王朝衰微時,不聽其控制,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乃改宋代的羈縻制度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對土司的建制、職銜、職責、升降、進貢、徵調等,都做了規定。其時在今恩施境內共設10多個土司:施南宣慰司(改土歸流時治所在今宣恩縣城,早期治所地有爭議)、湖南鎮邊宣慰司(即以後的忠峒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溝一帶)、湖南鎮邊毛嶺峒宣慰司(即以後的鎮南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溝、李家河一帶)、散毛誓崖軍民宣撫司(今來鳳境內)、師壁宣撫司(今來鳳境內)、高羅宣撫司(今宣恩境內)、安定宣撫司(轄今鶴峰、桑植、慈利三縣毗鄰地區)、懷德宣撫司(遺址待考)、忠孝軍民安撫司(今利川元堡一帶)、盤順安撫司(來鳳卯洞土司的前身)、龍潭安撫司(今咸豐龍潭一帶)、木冊安撫司(今宣恩板栗園)。施南土司是級別最高的三個宣慰司(從三品)之一,其名稱源於其治所在施州之南。

先有“施”,後有“恩”——恩施的前世今生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時,今恩施地區境內有19個土司,即容美宣慰司(治所地今鶴峰縣城)、施南宣撫司(治所在今宣恩縣城)、散毛宣撫司(治所在今來鳳猴慄堡)、忠峒宣撫司(治所在今宣恩縣沙道溝)、忠路宣撫司(治所在今利川市忠路)、東鄉安撫司(治所在今宣恩縣長潭河)、木冊安撫司(治所在今宣恩縣板栗園)、高羅安撫司(治所在今宣恩縣高羅)、大旺安撫司(治所在今來鳳縣舊司)、東流安撫司(治所在今來鳳縣東流司)、臘壁安撫司(治所在今來鳳縣水田壩)、金峒安撫司(治所在今咸豐縣金峒司)、唐崖安撫司(治所在今咸豐縣尖山鄉唐崖村)、龍潭安撫司(治所在今咸豐縣龍潭司村)、沙溪安撫司(治所在今利川市沙溪村)、忠孝安撫司(治所在今利川市元堡鄉漢廟村)、卯洞長官司(治所在今來鳳縣百福司新司城等處)、漫水長官司(治所在今來鳳縣宣撫堡)及百戶土司(治所在今來鳳縣百福司)。將最大的容美宣慰司改鶴峰州劃給宜昌府管轄,而將其餘18個土司地分設宣恩、來鳳、咸豐、利川4縣,與非土司地的恩施縣共5縣置一府,借用僅次於容美土司的施南土司之名,而命名施南府。乾隆元年(1736年),將原屬四川夔州府的建始縣劃入,為6縣之治。也正因為歷史上今恩施地區有如此多的土司,才有後來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可能。

現在來說說“恩”字的來歷與其在行政機構設置時的應用。

清朝建立,初期仍襲明制,今恩施地區的行政名稱仍為施州衛。雍正六年(1728年)撤施州衛改施縣,次年改恩施縣,取皇帝恩澤施地之義。1735年設立施南府,恩施縣為附郭首縣,即施南府署所在地。中華民國成立,廢施南府,所屬6縣直屬省府。以後在今恩施地區先後設荊南道、荊宜道、荊鶴道、施鶴道,仍為6縣之治。民國十五年(1926年),將宜昌府屬鶴峰州改縣劃入,為7縣之治。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設鄂西行政區,始有“鄂西”行政區域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湖北省第十行政區,其時將宜昌府屬巴東縣劃入,為8縣之治。以後又改為鄂西第七行政督察區。這一階段,恩施縣均為附郭首縣,未以其為府、道、行政區機構名稱。

先有“施”,後有“恩”——恩施的前世今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設置湖北省恩施行政區,置專員公署,轄陸續解放的7縣,仍為原來的8縣之治。1955年改稱恩施專員公署。1968年改稱恩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稱恩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用至今。“恩施”兩字,與今恩施州,與恩施人民難捨難分,就“施”來說,已有1400多年的時間,就“恩”來說,也有280多年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