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中國古代民族大揭祕——韃靼

韃靼一詞的由來,歷史上最早見於唐代突厥文碑銘和某些漢文記載,指的是居住在蒙古高原東部的操突厥語族的塔塔爾部,是室韋部柔然大檀可汗後裔及部民與白種人融合而來。

中國古代民族大揭秘——韃靼

當時有九姓韃靼與三十姓韃靼之分,就是說族內有九部與三十部的區別。除“韃靼”外,漢文史籍中還有“達靼”、“達打”、“塔怛”、“達達”、“塔塔兒”等譯名。

韃靼分佈於突厥以東、契丹之北,為突厥統治下的部落。突厥衰弱後,一部分一度歸服回紇、黠戛斯。唐代是韃靼人發生鉅變的時期。9世紀,回紇汗國衰敗,至840年被黠戛斯部所滅,回紇種族由此離散或西遷。

但黠戛斯並沒有在原回紇屬地建立強大的遊牧政權,而是在取勝後退回劍水(今葉尼塞河上游)的故鄉。韃靼乘蒙古高原處於無霸主的時機,進入回紇故地。

中國古代民族大揭秘——韃靼

韃靼弓騎兵

到10世紀前期,從今克魯倫河至杭愛山地區已經遍佈韃靼人的部落。蒙古高原由此形成契丹據其東南,韃靼領有西北的爭雄局面。

唐末五代時,九姓韃靼部眾曾隨李克用父子問鼎中原。遼朝興起後,太祖耶律阿保機、聖宗耶律隆緒先後西征,韃靼諸部又處於遼王朝統治之下。金興起後,韃靼各部臣屬於金,受金東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招討司統轄。

但韃靼與金一直處於敵對狀態,時常侵擾金朝的邊界。金朝則在邊界廣設榷場,對韃靼進行政治上的羈縻與經濟上的互市。當時,在韃靼的西北部還有一個蒙古族,韃靼與蒙古部也有仇隙,蒙古族的鹹補海汗和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都死於韃靼之手。

中國古代民族大揭秘——韃靼

1195年,韃靼部叛金。金遣丞相完顏襄統兵北征,在今克魯倫河大敗韃靼。韃靼部餘眾逃往今蒙古國境內烏爾札河,完顏襄派兵乘勝追擊。

鐵木真以“為父輩復仇”名義出兵助金討伐韃靼,大獲全勝。鐵木真的這次勝利,不僅使韃靼部從此一蹶不振,而且使自己在蒙古部中贏得了聲望,同時得到了金朝的封賞,被授予“札兀惕忽裡”官職。

中國古代民族大揭秘——韃靼

鐵木真擊潰韃靼人

金朝的封賞使鐵木真可以用朝廷任命官職的身分號令蒙古各部並統轄其他貴族,為他後來統一蒙古高原提供了有利條件。1202年,鐵木真徹底征服了韃靼部。從此,韃靼人成為蒙古族的組成部分。

元亡以後,以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為首的部分蒙古貴族奔回草原,大部分散居內地的蒙古人則融合於漢族之中。元順帝退回蒙古後,力量已大大衰落。於是,各部首領乘機割據,為爭奪牧地經常發生戰爭。

中國古代民族大揭秘——韃靼

韃靼與瓦刺

14世紀末期,蒙古內部日益分裂,最後形成東、西兩大勢力:東部蒙古為鬼力赤所建,稱韃靼;西部蒙古為故元強臣猛可帖木兒所建,稱瓦剌。韃靼部和瓦剌部之間以及該兩部與明朝之間經常處於對抗狀態。

明末韃靼部和瓦剌部逐漸演變為漠南蒙古及漠北喀爾喀蒙古。清朝統一中國後,積極爭取蒙古各部的歸順,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的努力,終於將蒙古各部置於清統治之下,完成了對中國北部疆域的統一,《明史·韃靼傳》所敘寫的,便是這部分蒙古人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