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启功先生的临帖是如何做到有自己的风格的?

Gviwin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他还可以被表述:

为什么启功先生临帖既是“像”的,也是不“像”的?

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一类问题,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启功书法创新性临摹的问题,更是关涉到我们如何理解临帖、认识书法和书法家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这些问题。

一、三大原因

简单来说,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启功先生能够做到深入了解“字帖”本身,然后又能做到“出帖”,即在继承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产生一定的新意。

第二,启功先生灵活的临帖态度,敏感的艺术家修养。

第三,启功先生具有丰富的学养、艺术技巧,善于在书画艺术中展现自己的真性情。

我认为这三点是造成启功先生临帖高妙,但是又能保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原因。但是以上三点,总体而论,可以归咎为两个大的问题,即启功先生的临帖观和他的艺术观。

我们现在之所以还要重视启功先生的书法,不仅仅是因为他书法写的好看、美观、大方,还应该注意到启功先生在书法理论和艺术修养上的造诣,这可能是最值得我们深思、探究的地方。

二、启功先生的书法临帖观——碑石书法与帖学的碑石化

我认为启功先生在书法理论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临帖观,尤其是对待碑石书法上。

碑石书法是一个相对广范的概念。它主要包括碑学书法作品和帖学书法作品。碑学书法可以被列入碑石书法,这一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之所以碑石书法会包括帖学书法作品,是因为某些帖学书法家,他本身的书法是属于帖学一派,但是在他流传给后世的书法作品中,作品本身以碑石的形式存在是占据绝大多数的。

这一点其实通过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欧阳询是无可争议的属于二王一派的书法家,但是他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碑石的形式存在。

虽然他的书法是帖学一派,但是他著名的四块楷书碑石作品——《九成宫》《化度寺》《皇甫诞》《虞恭公》——在被刻成碑石的过程中,自然带上了某些碑学书法的特征。所以,这一类的书法作品,虽然是帖学书法,但是仍然要归入碑石书法之中。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就面临一个矛盾,一个学习和认识欧阳询书法的矛盾,我们是应该只相信碑石上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呢?还要是通过想象、构建,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欧阳询的面貌呢?

启功先生的回答是:通过想象、构建,来还原一个真实的书法。

三、启功先生的书法临帖观——透过刀痕见笔痕

启功先生曾经断言“透过刀痕见笔痕”。这句话最早是出自启功先生的著作《论书绝句》中。这里面,很明显,“刀痕”指的就是在碑石书法中,那些原本是属于帖学书法的笔意,由于这些书法作品中有一个预先设定的“笔痕”在,所以在临摹这一类书法作品中,应该“透过刀痕见笔痕”。然而,在碑学书法中就不存在这种问题,或者说这种问题并不尖锐。所以,这句话所指向的对象应该非常明显。

所以,我们会看到,启功先生的临帖观,是一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临帖观,而不是一种被动消极、盲目接受的临帖观。

很多人强调临帖就是一板一眼的写,这话是没错,但是字帖是“死”的,人可是“活”的,很多事情我们可以灵活处理。书法临帖也是这样,谁说你临帖就必须要临成像字帖上碑石刀刻那样的呢?

而启功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临摹古人的字帖而又不被拘泥住,不至于被古人所“困”,道理就在于此,就在于他能够“透过刀痕见笔痕”。

四、透过刀痕见笔痕——书法创作和书法家之间的互动机制

正因为启功先生可以做到“透过刀痕见笔痕”,所以启功先生的书法就有一种“主动性”、“创造性”在,就好像清代的王觉斯认为书法创作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一样,要想充满想象力和主动性的临摹、创作。

所以,启功先生得以“透”见刀痕背后的笔痕,这本身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主观创作性。这样一个过程自然就离不开书法家自身的修养和人格因素参与其中。也就是说,书法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就将自己本身具有的一些品质、特性内藏在其中,从而做到临帖的“二次创作”,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出帖”。

所以,启功先生所临摹的作品,绝对不是他复制一遍古帖,随便抄写那么简单,其中蕴含了启功先生的修养、学识以及人格化的因素在其中。

比如,启功先生曾经临摹过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我们知道柳体历来以骨节著称,人称“颜筋柳骨”,但是启功先生临摹的柳体书法毫无柳体那种骨力奇俏的特点,反而多了几分圆润秀雅在其中,更显书卷气和一种静穆淡泊的学者气息。

这就是启功先生为何临帖可以做到有自己风格的原因。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论述。


松风阁书法日讲


启功先生可称之为现代书法泰斗,他曾执掌中书协多年,是一位德高望重,慈祥可爱的书法大家!



那么,启功先生临帖时是怎样做到有自己的风格呢?启功先生临帖,以对临为主,先临其形似,再临出神韵。由于他的功底深厚,悟性惊人,每临一新帖,都上手很快,并在尊重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个性。



启功先生的临帖形成自己风格的秘诀是:对临,先达到五六像,尔后精临,达到七分像时,慢慢融入三分自己的东西,最终成为自己的书法风格。



启功先八十岁时,还在临赵孟頫的书法,正临时,突然有人造访,造访之人观启功临赵孟頫的字后,说已有八分像,启功听罢,高兴得笑了起来。接下来,与造访之人聊临帖之事。启功先生对造访之人说:“现在学书法的人都厌恶临帖,这是不对的。学书法,不临帖怎么能行呢?凡学书法者,都必须从临帖做起,临帖达到七分像时再出帖。怎么出帖?就是在七分像的基础上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就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了,一个书者,能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很难,但真正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了,那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书法家啦!”



以上是启功先生的原话。请各位书者认真领会一下吧!

据了解,启功先生在世时,除了教学、开会、参加社会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临帖上了。启功先生说:“临帖,应不厌其烦。临帖,心须静如水。临帖,须用心,须专注,须戒浮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步。”





谢谢大家的支持!恭祝大家春节快乐,吉祥安康!


中州耕牛堂主


谢谢你的提问。启功先生临摹传统书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要临摹的像。掌握了书法的基本用笔规律以后,就可以按照自己对字的用笔和形态的理解去临摹,这样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启功先生临摹欧阳询的《皇甫诞碑》还纠正了原帖中的一个笔误。原来,欧阳询一不小心把东秦的“秦”字,学成“泰”字了。这是启功学习书法认知研究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都是大半辈子了,也无法走出古人的影子,只要临摹永远是古人的样子,只要创作,也不出古人的窠臼。

那么启功先生是如何做到临摹字帖而有自己风格的呢?

这是因为,启功先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从来都不是把临摹看得必须要死临,临死才是好的临摹。

而是认为,临摹就是为了帮助你学会书法的基本规律。

所以,启功先生,对书法的规律,特别重视。

他发现,书法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个是笔法问题,一个是结构问题。

那么到底是笔法重要还是结构重要?

启功认为,在一般规律下,结构是书法,最重要的问题。


笔法其实并不难,而结构是一个笔法精确不精确的问题。

比如说,启功先生发明了一个办法,他用透明的纸,把字帖上的字勾勒出来,自己临摹的字,也按照勾勒的字大小临摹,然后把勾勒出来的透明纸榻在临摹的字上看,究竟自己临摹的字,与字帖上的字,有什么差别。


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有一个“泰”字,应该是“秦”。这是启功先生在临摹时发现的。

通过大量的这种“检查”学习效果,启功认为,笔法差一点不要紧,但是,结构是一点都不能差的。

发现了问题,纠正错误就不太困难了。启功先生就这样把自己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都找出来了,这样,他写字就非常容易了。

启功就是通过对书法结构问题的圆满解决,加上自己对笔法的喜爱和追求,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的。


启功先生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简直就是一个启功版的《玄秘塔》了。

所以,他临摹欧阳询是自己的笔法,自己的结构,临摹柳公权也是自己的笔法和结构。


这样,大家一看他的临摹,就会大吃一惊,临摹居然还可以这样?书法怎么都成启功的了?

当然可以。

书法临摹本来就不拒绝创造性。其中“意临”就属于创造性的临摹。


当然,你要能创造,善于创造,也不是想创造就能创造的。

现在,很多人把“创造”要么看得非常神圣不可以“侵犯”,要么把“临摹”看得是可以任意欺凌的“奴才”,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


临摹书法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永远不会有书法的创造。

没有对书法规律的基本研究,就妄议创造,那是对创造的亵渎。

启功先生对临摹下过很深的功夫,他博览群书,精通百家的深厚书法造诣,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我们学习启功首先要学习他的书法造诣而不是临摹有自己风格的问题。


很多人的书法风格都不是很明显。但是,也有风格明显的书法家。

但是,风格明显也不等于具有书法美。

启功先生首先懂得了什么是书法美,所以,他临摹也就首先要有书法美,这是启功先生最成功的地方。

我们很多人还没有解决书法美,就要去创造,那肯定不会有书法美的创造。

启功在书法美的核心问题笔法和结构都有了突破,那么最后突破风格问题,就是一个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千千千里马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不去看启功先生的临帖作品,而是看启功的学问与求学环境!

启功先生是更是一个文化积大成者,其诗词歌赋、考古、文字等方面都是行业的佼佼者,做过齐白石、陈垣、张伯英等大师的学生,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背景?

因为有了这些背景,我们就可以基本上有了下面三个方面的认知:

一,先生的艺术审美价值不会偏颇。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人没有相对高级的审美观,只会对印刷体的整齐有序等基本特征感兴趣,学书法,学着学着便趋向于美术字!田某的功力深厚,为何得不到专业人员的认可,因为他学死了!同样学魏碑,清朝张裕钊很有名气的书法家把魏碑写死了(图一),与当代孙伯翔先生就有差甚远(图二)!

二,先生在临帖时汲取的营养会深入消化!我们发现启功先生对古文化的传承高度,就会明白其临帖时是最易于消化书法中传统文化因素与传统文化气质的。启功先生书法最大成就一定是其具备了一般人学习不到的书卷气!

三,先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先生最钟情于行楷书,而非草书和狂草!有一点很有趣,先生对怀素自叙帖是情有狂钟的,因为天哲学习过草书字典《草书编》,里面绝大部份的字都有启功先生写的草字,而且基本上与怀素自叙帖风格相符(三图),甚至于天哲认为启功先生的书法风格是受怀素自叙帖影响而非瘦金体,只是先生用怀素的狂草线条嫁接入行书、楷书,把狂草慢下来、稳下来……这恰恰是启功先生的性格导致,也是其学习临帖的高明之处!

有了如上认知,我们就可以轻易理解启功先生临帖都有自己风格的原因了……大家不要妨注意一下四图、八图,是先生老师张伯英的作品,也是有影子在的!










陈天哲


启功先生是近代书法名家,他的字自树一格,清爽酋劲,符合新一代人的审美特点。因此广为书法爱好者推崇。主启功先生学习之时,所处正社会特殊的背景下。特殊的人生经历正给他学习书法带来了磨历。启老学书主张:师古而不泥古!他在自己的论书绝句中也多次提到学习书法一定要走正统的路,要讲规矩。这个规矩就临习古帖,学习古人的书法法度。在打好坚实的基础后加入自己的风格。启老同时强调学书要审势,要灵活,不要为写字而临帖。他也举了个生动的例子,有人临习魏碑,每天写,写了很多,但是前面的和后面的字变化不大!这也是启老多次调的,临帖要常与帖对比,比了以后改正再写。不能一味的求量。而是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再加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另外现在很多书友是碑学入门,启功生生在书论中也提到,学碑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否则就是有形失神。总之启功先生是一位求真务实的书法家。他的教学简单易懂,不会复杂化。另外他的为人也是平易近人。不愧为一代名家!特别是初学者可以看看启功的教学视频。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书友们见谅!





書法临習与探索


学习书法的时候,老师一直在强调临帖要临像,临的越像越好,但是我们平时看一些书法家临帖,他们临的作品和原帖并不一样,有的甚至出入很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老师说的“临帖要临像”的理论并不相符合。

比如说启功先生的临帖作品,能够看出一点原帖的风貌,但是一眼看上去更多的还是启功先生自己的书法风格,和原帖并不一样。


如上图,是启功临写的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虽然隐约看出柳体的感觉,字体还是启功先生书法的风格,和他平时的字区别并不大。


启功临的这幅《兰亭序》也是一样,有着浓厚的自己的风格,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风格却少了很多。

这一幅作品临的是《大观帖》,其实已经写的很像了,但是单看临帖作品,还是启功先生书法的味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

1、初学者练习书法,还处于模仿阶段,是一定要写像的,写像了才能通过临帖训练书法的笔法、章法和结构,写像其实是一种基础的训练。

2、而启功先生经过长期的临帖训练,已经过了写像这一阶段,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语言,不再需要写像,而是通过字帖来表现自己的书法风格。

启功的临帖有自己的风格,是长期训练加上自己的修养、性格特点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平时练习书法,还是要以写像为主。


不二斋


首先说明一下,我虽然没有练习启功先生的书法,但是对先生的诗,书,画是充满无比的敬意。启功先生是中国近代书坛大师级的人物,也是领袖级的学者。只可惜先生于2005年驾鹤西去,书坛从此群龙无首。启功先生的书法主要是脱胎于柳体,大家看看他写的楷书,基本就知道了。

先生临帖很有自己的风格,甚至网上出现批评的声音,说他临帖不像,只是按照自己的风格抄写一遍罢了。但是一般的初学者哪里知道,先生临帖胜在神似,而非形似。形似只是初级阶段,处在模仿别人字型的外貌罢了,但是先生是一个文化的集大成者,自然对于临帖有自己的体会,学其精华为我所用,最后写出自己的样子,这也是他一贯的临帖主张。试想一个人怎么会完全和别人写的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就算王羲之在世,让他自己去临摹兰亭序,恐怕也写不出以前的样子吧。

所以说我们临帖一定要学其精华,找出它的规律,认真消化,最后要变成自己的东西。






木玉轩书法



启功先生临帖可以说是意临和我们初学入门的临摹要求与方法不同。目前没有见过启功早期的临摹学习作品,但从现代能够见到的临摹的作品看,可以说是意临,是再深入理解原帖的基础的临摹,这种临摹一方面是根据自己保留在头脑中的理解内容去临摹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东西在内,就是临创结合的临摹,不是初学亦步亦趋式的临摹。在就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临摹,说白了就是缺什么学什么,以此种来方式完善自己。从启功先生临摹作品看,临摹过许多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智永的、虞世南的、颜真卿的、欧阳询的柳公权的、苏轼的、米芾的等等,有通篇临摹的如米芾的《苕溪诗卷》等,也有选取局部进行临摹的,基本上都是以遗貌取神,或偏重一面为主的临摹。也就是根据自己读帖的感觉或一家的整体特点加以融会贯通去临摹的。这种临摹学习方法严格意义说不适合初学者采纳,因为是在技法娴熟,文化修养到达较高的修养的基础上去临摹的,而初学者技法不熟,还不能完全运用手中笔表达自己的性情,也就是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的层次。在这种条件下的临摹学习还是只能的其形,还没有悟其神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达到启功先生那种临摹水平的。



如果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已经达到可以得神,并能够用毛笔娴熟的传原帖之神韵的时候,也就理解启功先生为什么这样临摹的了。

概括起来说就是技法娴熟,无不如意,遗貌取神,心挥手运,得意见韵,这是一种人书具老的条件才能达到了临摹学习境界。从所附启功临摹作品不能看出启功的临摹是自己一般法帖一半的,和自己的书法风格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









翰墨书道


启功先生,的书法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揣摩才形成的一种秀美刚劲的书写方式,,,他的字的脉络是先临古人,比如欧阳询,柳公权,,记住不要多练颜真卿的,如果你要学启先生的字就少练颜真卿,但不是说颜真卿不好,,颜真卿我个人非常推崇,欧阳询,柳公权,后注意一定要练瘦金体,,宋徽宗的瘦金体,,,启先生的字型,笔画的由来就明白了,,注意还有启先生的字型结构,这很重要,,他的字型结构很讲究的,,,启功的字很漂亮,如果你超喜欢可以练习,,临摹,,但一定要记住她的字有个毛病就是如果练成,很难转到其他书法上,,,,不过如果你喜欢这个风格我建议不转也可以,因为启功的字的确非常的耐看漂亮,,,


大哥007


每一个人临贴都会有一个模样。

十个人临贴就有十个模样。

这是必须的,是自然的,你没有其他的选择。

你的阅历,功力,审美,性格等等决定了你的风格,

你的风格就像你的长相,与生具来,上天赐予。

学书法最不用担心的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

只是你的风格和你的作品所表达的元素是不是被大家喜欢罢了。

只要你会写中国字,不管你练或者没有练过书法你都有

自己的风格,你周围认识你的人见过你的字都会被记住,

从这角度来说,只会写一种字体的书法家是不是缺了什么?

对,我认为只能写一种字体的人绝不是什么书法家,不信,

把历史上的名家作品细致地观察一下,你可能悟出一些道理来。

一人一体,一体一貌。谁也跳不出这个规律。

启功先生当然也不能跳出这个规律。

所以,能书写多种字体的难度就加大了。能写好就是大家了。

如果能在一种字体中能变幻多种风格那就是圣手了。

为什么是圣手?因为在一种字体中演绎多种风格不仅仅是要

面对太多的挑战,关键是没有惊人的天赋根本就无法实现。

希望业内人士不要再说诸如“张三李四某某创造出自己风格”

这样的外行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