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啟功先生的臨帖是如何做到有自己的風格的?

Gviwin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他還可以被表述:

為什麼啟功先生臨帖既是“像”的,也是不“像”的?

這個問題,或者說這一類問題,所指向的,不僅僅是如何看待啟功書法創新性臨摹的問題,更是關涉到我們如何理解臨帖、認識書法和書法家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這些問題。

一、三大原因

簡單來說,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值得我們去關注:

第一,啟功先生能夠做到深入瞭解“字帖”本身,然後又能做到“出帖”,即在繼承原帖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造,產生一定的新意。

第二,啟功先生靈活的臨帖態度,敏感的藝術家修養。

第三,啟功先生具有豐富的學養、藝術技巧,善於在書畫藝術中展現自己的真性情。

我認為這三點是造成啟功先生臨帖高妙,但是又能保持自己獨特風格的原因。但是以上三點,總體而論,可以歸咎為兩個大的問題,即啟功先生的臨帖觀和他的藝術觀。

我們現在之所以還要重視啟功先生的書法,不僅僅是因為他書法寫的好看、美觀、大方,還應該注意到啟功先生在書法理論和藝術修養上的造詣,這可能是最值得我們深思、探究的地方。

二、啟功先生的書法臨帖觀——碑石書法與帖學的碑石化

我認為啟功先生在書法理論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臨帖觀,尤其是對待碑石書法上。

碑石書法是一個相對廣範的概念。它主要包括碑學書法作品和帖學書法作品。碑學書法可以被列入碑石書法,這一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之所以碑石書法會包括帖學書法作品,是因為某些帖學書法家,他本身的書法是屬於帖學一派,但是在他流傳給後世的書法作品中,作品本身以碑石的形式存在是佔據絕大多數的。

這一點其實通過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歐陽詢是無可爭議的屬於二王一派的書法家,但是他的書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碑石的形式存在。

雖然他的書法是帖學一派,但是他著名的四塊楷書碑石作品——《九成宮》《化度寺》《皇甫誕》《虞恭公》——在被刻成碑石的過程中,自然帶上了某些碑學書法的特徵。所以,這一類的書法作品,雖然是帖學書法,但是仍然要歸入碑石書法之中。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其實就面臨一個矛盾,一個學習和認識歐陽詢書法的矛盾,我們是應該只相信碑石上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呢?還要是通過想象、構建,來還原一個真實的歐陽詢的面貌呢?

啟功先生的回答是:通過想象、構建,來還原一個真實的書法。

三、啟功先生的書法臨帖觀——透過刀痕見筆痕

啟功先生曾經斷言“透過刀痕見筆痕”。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啟功先生的著作《論書絕句》中。這裡面,很明顯,“刀痕”指的就是在碑石書法中,那些原本是屬於帖學書法的筆意,由於這些書法作品中有一個預先設定的“筆痕”在,所以在臨摹這一類書法作品中,應該“透過刀痕見筆痕”。然而,在碑學書法中就不存在這種問題,或者說這種問題並不尖銳。所以,這句話所指向的對象應該非常明顯。

所以,我們會看到,啟功先生的臨帖觀,是一種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臨帖觀,而不是一種被動消極、盲目接受的臨帖觀。

很多人強調臨帖就是一板一眼的寫,這話是沒錯,但是字帖是“死”的,人可是“活”的,很多事情我們可以靈活處理。書法臨帖也是這樣,誰說你臨帖就必須要臨成像字帖上碑石刀刻那樣的呢?

而啟功先生之所以能夠做到臨摹古人的字帖而又不被拘泥住,不至於被古人所“困”,道理就在於此,就在於他能夠“透過刀痕見筆痕”。

四、透過刀痕見筆痕——書法創作和書法家之間的互動機制

正因為啟功先生可以做到“透過刀痕見筆痕”,所以啟功先生的書法就有一種“主動性”、“創造性”在,就好像清代的王覺斯認為書法創作要“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一樣,要想充滿想象力和主動性的臨摹、創作。

所以,啟功先生得以“透”見刀痕背後的筆痕,這本身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主觀創作性。這樣一個過程自然就離不開書法家自身的修養和人格因素參與其中。也就是說,書法家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就將自己本身具有的一些品質、特性內藏在其中,從而做到臨帖的“二次創作”,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出帖”。

所以,啟功先生所臨摹的作品,絕對不是他複製一遍古帖,隨便抄寫那麼簡單,其中蘊含了啟功先生的修養、學識以及人格化的因素在其中。

比如,啟功先生曾經臨摹過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我們知道柳體歷來以骨節著稱,人稱“顏筋柳骨”,但是啟功先生臨摹的柳體書法毫無柳體那種骨力奇俏的特點,反而多了幾分圓潤秀雅在其中,更顯書卷氣和一種靜穆淡泊的學者氣息。

這就是啟功先生為何臨帖可以做到有自己風格的原因。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論述。


松風閣書法日講


啟功先生可稱之為現代書法泰斗,他曾執掌中書協多年,是一位德高望重,慈祥可愛的書法大家!



那麼,啟功先生臨帖時是怎樣做到有自己的風格呢?啟功先生臨帖,以對臨為主,先臨其形似,再臨出神韻。由於他的功底深厚,悟性驚人,每臨一新帖,都上手很快,並在尊重原帖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個性。



啟功先生的臨帖形成自己風格的秘訣是:對臨,先達到五六像,爾後精臨,達到七分像時,慢慢融入三分自己的東西,最終成為自己的書法風格。



啟功先八十歲時,還在臨趙孟頫的書法,正臨時,突然有人造訪,造訪之人觀啟功臨趙孟頫的字後,說已有八分像,啟功聽罷,高興得笑了起來。接下來,與造訪之人聊臨帖之事。啟功先生對造訪之人說:“現在學書法的人都厭惡臨帖,這是不對的。學書法,不臨帖怎麼能行呢?凡學書法者,都必須從臨帖做起,臨帖達到七分像時再出帖。怎麼出帖?就是在七分像的基礎上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就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一個書者,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很難,但真正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那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書法家啦!”



以上是啟功先生的原話。請各位書者認真領會一下吧!

據瞭解,啟功先生在世時,除了教學、開會、參加社會活動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臨帖上了。啟功先生說:“臨帖,應不厭其煩。臨帖,心須靜如水。臨帖,須用心,須專注,須戒浮躁,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進步。”





謝謝大家的支持!恭祝大家春節快樂,吉祥安康!


中州耕牛堂主


謝謝你的提問。啟功先生臨摹傳統書法,也是有一個過程的。開始要臨摹的像。掌握了書法的基本用筆規律以後,就可以按照自己對字的用筆和形態的理解去臨摹,這樣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


啟功先生臨摹歐陽詢的《皇甫誕碑》還糾正了原帖中的一個筆誤。原來,歐陽詢一不小心把東秦的“秦”字,學成“泰”字了。這是啟功學習書法認知研究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敬佩。

但是,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都是大半輩子了,也無法走出古人的影子,只要臨摹永遠是古人的樣子,只要創作,也不出古人的窠臼。

那麼啟功先生是如何做到臨摹字帖而有自己風格的呢?

這是因為,啟功先生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他從來都不是把臨摹看得必須要死臨,臨死才是好的臨摹。

而是認為,臨摹就是為了幫助你學會書法的基本規律。

所以,啟功先生,對書法的規律,特別重視。

他發現,書法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一個是筆法問題,一個是結構問題。

那麼到底是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

啟功認為,在一般規律下,結構是書法,最重要的問題。


筆法其實並不難,而結構是一個筆法精確不精確的問題。

比如說,啟功先生髮明瞭一個辦法,他用透明的紙,把字帖上的字勾勒出來,自己臨摹的字,也按照勾勒的字大小臨摹,然後把勾勒出來的透明紙榻在臨摹的字上看,究竟自己臨摹的字,與字帖上的字,有什麼差別。


歐陽詢的《皇甫誕碑》。有一個“泰”字,應該是“秦”。這是啟功先生在臨摹時發現的。

通過大量的這種“檢查”學習效果,啟功認為,筆法差一點不要緊,但是,結構是一點都不能差的。

發現了問題,糾正錯誤就不太困難了。啟功先生就這樣把自己存在的問題,一個一個都找出來了,這樣,他寫字就非常容易了。

啟功就是通過對書法結構問題的圓滿解決,加上自己對筆法的喜愛和追求,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的。


啟功先生臨摹柳公權的《玄秘塔》。簡直就是一個啟功版的《玄秘塔》了。

所以,他臨摹歐陽詢是自己的筆法,自己的結構,臨摹柳公權也是自己的筆法和結構。


這樣,大家一看他的臨摹,就會大吃一驚,臨摹居然還可以這樣?書法怎麼都成啟功的了?

當然可以。

書法臨摹本來就不拒絕創造性。其中“意臨”就屬於創造性的臨摹。


當然,你要能創造,善於創造,也不是想創造就能創造的。

現在,很多人把“創造”要麼看得非常神聖不可以“侵犯”,要麼把“臨摹”看得是可以任意欺凌的“奴才”,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對的。


臨摹書法如果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永遠不會有書法的創造。

沒有對書法規律的基本研究,就妄議創造,那是對創造的褻瀆。

啟功先生對臨摹下過很深的功夫,他博覽群書,精通百家的深厚書法造詣,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我們學習啟功首先要學習他的書法造詣而不是臨摹有自己風格的問題。


很多人的書法風格都不是很明顯。但是,也有風格明顯的書法家。

但是,風格明顯也不等於具有書法美。

啟功先生首先懂得了什麼是書法美,所以,他臨摹也就首先要有書法美,這是啟功先生最成功的地方。

我們很多人還沒有解決書法美,就要去創造,那肯定不會有書法美的創造。

啟功在書法美的核心問題筆法和結構都有了突破,那麼最後突破風格問題,就是一個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千千千里馬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不去看啟功先生的臨帖作品,而是看啟功的學問與求學環境!

啟功先生是更是一個文化積大成者,其詩詞歌賦、考古、文字等方面都是行業的佼佼者,做過齊白石、陳垣、張伯英等大師的學生,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

為什麼要去了解這些背景?

因為有了這些背景,我們就可以基本上有了下面三個方面的認知:

一,先生的藝術審美價值不會偏頗。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個人沒有相對高級的審美觀,只會對印刷體的整齊有序等基本特徵感興趣,學書法,學著學著便趨向於美術字!田某的功力深厚,為何得不到專業人員的認可,因為他學死了!同樣學魏碑,清朝張裕釗很有名氣的書法家把魏碑寫死了(圖一),與當代孫伯翔先生就有差甚遠(圖二)!

二,先生在臨帖時汲取的營養會深入消化!我們發現啟功先生對古文化的傳承高度,就會明白其臨帖時是最易於消化書法中傳統文化因素與傳統文化氣質的。啟功先生書法最大成就一定是其具備了一般人學習不到的書卷氣!

三,先生的性格特點決定了先生最鍾情於行楷書,而非草書和狂草!有一點很有趣,先生對懷素自敘帖是情有狂鐘的,因為天哲學習過草書字典《草書編》,裡面絕大部份的字都有啟功先生寫的草字,而且基本上與懷素自敘帖風格相符(三圖),甚至於天哲認為啟功先生的書法風格是受懷素自敘帖影響而非瘦金體,只是先生用懷素的狂草線條嫁接入行書、楷書,把狂草慢下來、穩下來……這恰恰是啟功先生的性格導致,也是其學習臨帖的高明之處!

有了如上認知,我們就可以輕易理解啟功先生臨帖都有自己風格的原因了……大家不要妨注意一下四圖、八圖,是先生老師張伯英的作品,也是有影子在的!










陳天哲


啟功先生是近代書法名家,他的字自樹一格,清爽酋勁,符合新一代人的審美特點。因此廣為書法愛好者推崇。主啟功先生學習之時,所處正社會特殊的背景下。特殊的人生經歷正給他學習書法帶來了磨歷。啟老學書主張:師古而不泥古!他在自己的論書絕句中也多次提到學習書法一定要走正統的路,要講規矩。這個規矩就臨習古帖,學習古人的書法法度。在打好堅實的基礎後加入自己的風格。啟老同時強調學書要審勢,要靈活,不要為寫字而臨帖。他也舉了個生動的例子,有人臨習魏碑,每天寫,寫了很多,但是前面的和後面的字變化不大!這也是啟老多次調的,臨帖要常與帖對比,比了以後改正再寫。不能一味的求量。而是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再加量,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另外現在很多書友是碑學入門,啟功生生在書論中也提到,學碑要透過刀鋒看筆鋒。否則就是有形失神。總之啟功先生是一位求真務實的書法家。他的教學簡單易懂,不會複雜化。另外他的為人也是平易近人。不愧為一代名家!特別是初學者可以看看啟功的教學視頻。以上為個人觀點,不對之處,請書友們見諒!





書法臨習與探索


學習書法的時候,老師一直在強調臨帖要臨像,臨的越像越好,但是我們平時看一些書法家臨帖,他們臨的作品和原帖並不一樣,有的甚至出入很大,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老師說的“臨帖要臨像”的理論並不相符合。

比如說啟功先生的臨帖作品,能夠看出一點原帖的風貌,但是一眼看上去更多的還是啟功先生自己的書法風格,和原帖並不一樣。


如上圖,是啟功臨寫的唐代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雖然隱約看出柳體的感覺,字體還是啟功先生書法的風格,和他平時的字區別並不大。


啟功臨的這幅《蘭亭序》也是一樣,有著濃厚的自己的風格,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的風格卻少了很多。

這一幅作品臨的是《大觀帖》,其實已經寫的很像了,但是單看臨帖作品,還是啟功先生書法的味道。



為什麼會是這樣?

1、初學者練習書法,還處於模仿階段,是一定要寫像的,寫像了才能通過臨帖訓練書法的筆法、章法和結構,寫像其實是一種基礎的訓練。

2、而啟功先生經過長期的臨帖訓練,已經過了寫像這一階段,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語言,不再需要寫像,而是通過字帖來表現自己的書法風格。

啟功的臨帖有自己的風格,是長期訓練加上自己的修養、性格特點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平時練習書法,還是要以寫像為主。


不二齋


首先說明一下,我雖然沒有練習啟功先生的書法,但是對先生的詩,書,畫是充滿無比的敬意。啟功先生是中國近代書壇大師級的人物,也是領袖級的學者。只可惜先生於2005年駕鶴西去,書壇從此群龍無首。啟功先生的書法主要是脫胎於柳體,大家看看他寫的楷書,基本就知道了。

先生臨帖很有自己的風格,甚至網上出現批評的聲音,說他臨帖不像,只是按照自己的風格抄寫一遍罷了。但是一般的初學者哪裡知道,先生臨帖勝在神似,而非形似。形似只是初級階段,處在模仿別人字型的外貌罷了,但是先生是一個文化的集大成者,自然對於臨帖有自己的體會,學其精華為我所用,最後寫出自己的樣子,這也是他一貫的臨帖主張。試想一個人怎麼會完全和別人寫的一樣,這是不可能的,就算王羲之在世,讓他自己去臨摹蘭亭序,恐怕也寫不出以前的樣子吧。

所以說我們臨帖一定要學其精華,找出它的規律,認真消化,最後要變成自己的東西。






木玉軒書法



啟功先生臨帖可以說是意臨和我們初學入門的臨摹要求與方法不同。目前沒有見過啟功早期的臨摹學習作品,但從現代能夠見到的臨摹的作品看,可以說是意臨,是再深入理解原帖的基礎的臨摹,這種臨摹一方面是根據自己保留在頭腦中的理解內容去臨摹的,同時也有自己的東西在內,就是臨創結合的臨摹,不是初學亦步亦趨式的臨摹。在就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臨摹,說白了就是缺什麼學什麼,以此種來方式完善自己。從啟功先生臨摹作品看,臨摹過許多古代經典書法作品,如王羲之的、智永的、虞世南的、顏真卿的、歐陽詢的柳公權的、蘇軾的、米芾的等等,有通篇臨摹的如米芾的《苕溪詩卷》等,也有選取局部進行臨摹的,基本上都是以遺貌取神,或偏重一面為主的臨摹。也就是根據自己讀帖的感覺或一家的整體特點加以融會貫通去臨摹的。這種臨摹學習方法嚴格意義說不適合初學者採納,因為是在技法嫻熟,文化修養到達較高的修養的基礎上去臨摹的,而初學者技法不熟,還不能完全運用手中筆表達自己的性情,也就是隨心所欲而不越規矩的層次。在這種條件下的臨摹學習還是隻能的其形,還沒有悟其神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達到啟功先生那種臨摹水平的。



如果我們的學習和實踐能力已經達到可以得神,並能夠用毛筆嫻熟的傳原帖之神韻的時候,也就理解啟功先生為什麼這樣臨摹的了。

概括起來說就是技法嫻熟,無不如意,遺貌取神,心揮手運,得意見韻,這是一種人書具老的條件才能達到了臨摹學習境界。從所附啟功臨摹作品不能看出啟功的臨摹是自己一般法帖一半的,和自己的書法風格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區別的。









翰墨書道


啟功先生,的書法是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揣摩才形成的一種秀美剛勁的書寫方式,,,他的字的脈絡是先臨古人,比如歐陽詢,柳公權,,記住不要多練顏真卿的,如果你要學啟先生的字就少練顏真卿,但不是說顏真卿不好,,顏真卿我個人非常推崇,歐陽詢,柳公權,後注意一定要練瘦金體,,宋徽宗的瘦金體,,,啟先生的字型,筆畫的由來就明白了,,注意還有啟先生的字型結構,這很重要,,他的字型結構很講究的,,,啟功的字很漂亮,如果你超喜歡可以練習,,臨摹,,但一定要記住她的字有個毛病就是如果練成,很難轉到其他書法上,,,,不過如果你喜歡這個風格我建議不轉也可以,因為啟功的字的確非常的耐看漂亮,,,


大哥007


每一個人臨貼都會有一個模樣。

十個人臨貼就有十個模樣。

這是必須的,是自然的,你沒有其他的選擇。

你的閱歷,功力,審美,性格等等決定了你的風格,

你的風格就像你的長相,與生具來,上天賜予。

學書法最不用擔心的就是沒有自己的風格。

只是你的風格和你的作品所表達的元素是不是被大家喜歡罷了。

只要你會寫中國字,不管你練或者沒有練過書法你都有

自己的風格,你周圍認識你的人見過你的字都會被記住,

從這角度來說,只會寫一種字體的書法家是不是缺了什麼?

對,我認為只能寫一種字體的人絕不是什麼書法家,不信,

把歷史上的名家作品細緻地觀察一下,你可能悟出一些道理來。

一人一體,一體一貌。誰也跳不出這個規律。

啟功先生當然也不能跳出這個規律。

所以,能書寫多種字體的難度就加大了。能寫好就是大家了。

如果能在一種字體中能變幻多種風格那就是聖手了。

為什麼是聖手?因為在一種字體中演繹多種風格不僅僅是要

面對太多的挑戰,關鍵是沒有驚人的天賦根本就無法實現。

希望業內人士不要再說諸如“張三李四某某創造出自己風格”

這樣的外行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