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诸葛亮、张良、姜太公、刘伯温、姜子牙、陈平、徐茂公,谁最有匡扶社稷的本领?

不要看轻任何对手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有好有坏,但关于诸葛亮,则是正面居多,我也是认为诸葛亮最符合题主的问题,他人无一能比。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诸葛亮一“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行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是故,西蜀的老百姓在诸葛亮逝世以后,追思不已一—“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垂青史,他能做出那样的惊人事业,和两任领导对他的信任密不可分。他正是因为忠心事主,不触龙须才赢得两任领导的心。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三分天下,其中第一步就是夺取荆州,可见荆州是立大业根本。

刘表相让荆州,刘备推却。而后,在馆驿中诸葛亮询问为何不乘势而取,不久刘表病危,诸葛亮又劝刘备新野地小,不能久居,可取荆州,刘备再次拒绝,诸葛亮说:“且再做商议。”

刘备不听诸葛亮几次建议,诸葛亮只得设法安排抵御曹兵的其他方法。

新野县火烧曹兵,也只是稍挡曹兵而已,此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后来一路逃跑,一直跑到江夏,总算保命。诸葛亮又马上去东吴联合孙权做帮手,赤壁之战后才得到荆州。诸葛亮费了很大的劲,才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但他对刘备未有一句抱怨之言。

刘备白帝城托孤,安抚诸葛亮,说那小子行的话就好好辅助他,不像样的花就另立他人为君。

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完,叩头流血。为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避免有夺权之嫌,从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

刘备雄才大略,儿子刘禅却是白痴一个,但诸葛亮对刘禅从不意慢,依然全心侍奉。

诸葛亮在讨伐中原即将大功告成之际,接到刘禅旨意让他班师回朝。他明知有人献谄言,明知此时大好时机丧失,于大业不利,还是听从调遣回朝,弄清缘由后,他并没有过分责备刘禅,而是安顿好国事后,继续率兵伐魏。

当领导非常诚恳地请员工提建议指不足时,如果员工大受感动,想畅所欲言的话,说明这个人修炼还未到家。那么,诸葛亮与领导意见分歧时是怎样做的?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两个阶段的诸葛亮。

1.刘备在世时。如果说寄身刘表处时诸葛亮与刘备相识很短,认为还未完全获得信任,不便直言其过的话,到了帮助刘备成就帝业之后,刘备因关羽被害,要讨伐东吴时,也不见他反对出兵。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用“群臣多谏”这四个字表示反对者多,为什么那么多人劝阻,在此事业成败的紧要关头,诸葛亮却不据理力争呢?他知道此时刘备人在气头上,恨在胸口烧,惹不起,劝不动,就算自己强谏,也没有效果。

2.刘备去世后。大家读过《三国演义》以后,也许已经注意到,自刘备死后,诸葛亮似乎便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其原因何在?因为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到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确实离不开自己,是故他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辅助刘备,对抗魏、吴,三分天下。而刘禅昏庸,自己权位颇高,易受猜忌,所以他不得不将锋芒收敛,以求善始善终。这是韬晦之计,也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我们身在职场中,理应多学学诸葛亮,如果领导对一份明显有漏洞的销售方案非常欣赏,征求部下的意见,该怎样回答呢?对,应该像诸葛亮那样委婉建议:“这个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不过,也有它的可行之处,最后还是由您来决定吧。”

这么一说既顾及了领导的尊严,又有礼貌。你是怎么看呢?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天天开心历史


我认为,论匡扶社稷,要从个人成就上来看。

首先,姜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他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开创齐国。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对后世影响深远,留有《六韬》一书,即大名鼎鼎的《太公兵法》,被诸子百家奉为“百家宗师”。

其次,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臣,“汉初三杰”之一。其出色的谋略协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保住了汉惠帝刘盈的太子之位。曾与韩信整理补充兵法,后亡佚。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之一,除了帮助刘邦一统天下外,他还与周勃平定诸吕,迎汉文帝即位。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丞相,辅佐刘备夺取荆州、益州,建立蜀国,平定南中,北伐曹魏,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发明家,留有《出师表》、《诫子书》、《后出师表》、《兵法二十四篇》。

李绩,原名徐世绩、李世绩,字懋功,“懋”通“茂”,历史演义小说中便常称做徐茂公。李绩作为唐朝开疆拓土的功臣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曾随李世民征战四方,两次与薛延陀作战,平定碛北,大破东突厥和高句丽。他还兼通医学,参与编篡过《唐本草》,亲自写有《脉经》一卷,后亡佚。

刘基,字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是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家和文学家,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

这些智者,都可谓是开国功臣,都擅长军事、政治和谋略,功名卓越,都是社稷之臣。若是非要论个高下,我认为诸葛亮最有匡扶社稷的本事,因为辅佐一明主、为官在盛世总比助一庸主、相一小国要简单。并不是说刘备是庸主,但刘备和刘禅与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以及明太祖那样的英雄人物无法相比,而蜀国三国之中国力最弱,更比不得八百年的大周王朝、四百年的大汉王朝,以及巍巍盛唐和赫赫大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外有强敌、内少人才的情况下,诸葛亮一可助刘备三分天下,二可佐刘禅安稳蜀国,实在是很厉害了。

所以,我认为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是诸多智者中在匡扶社稷上最为厉害的。


庭前小话


对于诸葛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他是玄德的恩人,我本人认为玄德是最穷的人,因为他在建立三大家族分割天下局面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而在他的军营里面最厉害的人也是他借来的。当初玄德三个人一起不顾路途遥远地把诸葛从一个茅草屋里面给请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诸葛这个人之所以没有选择其他当时两个也很有权势的厉害人物是因为玄德既是汉室正统同时呢他又是一个听诸葛话的人,让我们现在看来诸葛其实就是玄德的一个大管家。那么为什么诸葛没有替玄德统一江山呢,我认为错不在诸葛而在于玄德,因为历史上的玄德性格是有点懦弱的,你说他除了哭还会什么,要不他怎么会生出阿斗这个儿子呢?

对于张良我个人认为他的一生是很丰富多彩的,他没有失败尽管他一直在逃亡的路上。我们都知道张良出生在一个宰相之家,所以他自然而然也是要去当一个能够辅佐皇帝统一天下的,但是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国家也就是秦国,在秦国灭了他的国家以后张良的第一个愿望便破灭了。我们都知道他是会武功的,所以他后来在一直寻找机会刺杀嬴政, 不过结果同样也是失败因为很多人想要刺杀秦国的皇帝都没有成功。既然自己没有杀掉嬴政那肯定等待自己的是被全国通缉,在逃亡的路上或许张良也会暗暗落泪吧,怎么自己的命就这么苦呢?也许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于是在张良四十岁的时候等来了自己的机会。因为嬴政的没有人性所以他帮助刘邦一起灭掉了秦国,不过因为自己没有跟对人而导致韩王也被杀了,所以他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

刘伯温说实话就是一个皇帝的军师,他之所以厉害我认为是因为他的综合才能,因为他如果放到我们现在的话就是一个各个学科都满分的天才,像什么地理呀科学呀都不在话下。

姜子牙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大神,很多人认识他是因为一部电视剧认识的。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开国领袖级的人物,而且他也是现在很多学派的祖宗级人物。

陈平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怎么熟悉,因为你们要知道一个事情就是和他同一时期的厉害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我可以这么跟你说是他拯救了一个王朝的命。他刚开始的时候是跟着项羽混的,可是当他看见刘邦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跟错了人,于是就冒险说服项羽把软禁起来的刘邦给放了。

最后是徐茂公,这个人呢简单来说就是跟随的人物多,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一共经历了三个朝代,而且他在青春期的时候就参加了军队,跟着太宗四处征战可以说是一代将相呀。


跳跳谈史


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舌战群儒有自己的观点,只把儒家批评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不愧卧龙先生,他当军师的三国蜀军,有赤壁之战的威风,把曹操的魏军逼得只有沿着蜀道撤退,只落下曹军战败的千古笑柄。胜败谁来定,黄尘古道上的事情不比当年的张良月下追肖何好玩意,他是楚霸王刘邦的得力助手。比起姜子牙来似乎要略逊一筹,按姜子牙的本事,他是屈才了,呼唤天上地下没有姜子牙的本事,恐怕不行,再说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说什么也不该忘记刘伯温啊!有人说他想挖诸葛亮的坟墓,可想而知,他们野心真不小,原来他想取代诸葛亮,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刘伯温也是一个难得的奇才,不过,他想和诸葛亮比较,似乎还差那么一点点。还有就是徐茂公,在隋唐演义中的,他可是一个能掐会算的人物,也有点军师的味道,还会看病,他的功能,也是天下闻名的,就是内心深处有点偏急,本来瓦岗军早就可以获胜,就是那个杨林舍不得离开,就拿瓦岗寨说事,害得有几个英雄好汉都死于非命之中,这事说起来,还和徐茂公用兵有关呢?看这些人都与军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军师的职责就在于他们似乎能够辅助君王的本领和战场上的计谋。真是暗淡了黄尘古道,人间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想忘记这些也忘不了啊!


6353902879


诸葛亮,张良,姜子牙,刘伯温,陈平,徐茂功。这六个人,都是历史遴选出来的一流人物。水平相当。如果说有差别,也只在伯仲之间,相差不大。

除诸葛亮以外,其余五人,都佐其君主统一了天下。而且周,汉,唐,明,都是延续了几百年的大朝代。

诸葛亮未能佐刘备统一天下,而且蜀汉只存在了几十年。可我仍然固执地认为,在这五人中,诸葛亮是最杰出的。

其余五人,都是在其君主有了一定的基础上,发挥其辅佐作用的,是锦上添花。

诸葛亮是在刘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辅佐刘备创立蜀汉的,是雪中送炭。

姜子牙,张良,陈平,刘伯温,徐茂功,在建国之后,在政治上都没什么建树,而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政治,经济,军事一把抓。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历来被人称道。蜀汉的历史,可以说就是诸葛亮的历史。

《隆中对》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韬略,古今罕有其匹。

《出师表》中所表现出来的忠君爱国之心,更是感天动地,令天下人叹服。

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代表。这绝非偶然。所以,我选诸葛亮。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他们的大概情况。

一、姜太公。姜太公是老了以后才出山的,先辅姬昌,后辅姬发(周武王),辅佐周武王灭了纣,周取得天下。姜子牙后又辅周成王,活了一百多岁。

二、张良,被后世称为“谋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刘邦说张良的话。张良与陈平等辅助刘“邦建立汉朝。功成后,张良隐退。

三、陈平,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陈平“其计秘,世莫得闻”,陈平功成后,没有隐退,而且历经数朝而不倒,死后,谥号“献候”

四、诸葛亮,他辅助刘备三分天下。刘备死后,他又数次北伐,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五、徐茂公,李世民称他为皇兄或军师。徐茂公辅助李世民建立唐朝。

六、刘伯温,刘伯温辅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功成后隐退了。虽隐退,但被政敌诬告,被朱元璋夺了俸禄,最后病死。

这些人物都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开国功臣,他们满腹才华,文韬武略,多谋善断,都有安邦治国之才。他们逢于乱世,不满现状,为改变命运,他们拥戴开明的主子夺取天下。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来改变乱世现状,虽经风险,但不断从乱世中崛起,壮大,开疆辟土,转危为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最后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但要说这些人中,谁最能匤扶社稷,我想人们的看法也未必一样,很难有统一的答案。

不过,我个人认为还是诸葛亮为最优秀。因为姜子牙的对手是失去人心的纣王,张良与陈平的对手是有勇无谋的项羽,徐茂公的对手是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等,刘伯温的对手是陈友谅、张世诚等,这些人和诸葛亮的对手曹操、司马懿等相比能力上都是逊色些的,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并且不仅能力强,而且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相对于对方来说大多了。并且诸葛亮辅助的刘禅很不给力。而姜子牙等等辅助的人都是开国皇帝,(周朝时不叫皇帝)所以从他们前前后后总的情况来考量,我认为诸葛亮更胜一筹。况且,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诸葛亮的名字更响亮些。

但不管事实如何,历史都一去不回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那些用自已智慧建功立业,推动社会前进的英雄们,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的。


我意你不懂


时势造英雄,不同时代的人放在一起,不好比,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功绩来说。另外,太公和子牙是同一人。张良是刘邦打天下的谋臣,后来隐居了,徐茂公也是一般的谋臣而已,陈平也是善谋而已!

个人认为,诸葛亮是匡扶社稷的能人,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行军打仗方面没有太耀眼的成绩,但治理国家很有一套。

接下来,应该就是姜太公了,他被后人过度神话,但凭周朝延续几百年,以及他的封地成了后来的齐国,侧面也能看出他的本领不小。

最后,就是刘伯温,他在老朱打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朱元璋开国后,他作为“浙东派”的领军人物,也是参与了朝政,但由于他的顶头上司是老朱,老朱一心想加强皇权,他利用“淮西派”和“浙东派”的矛盾,打压双方,刘伯温还没怎么施展他的本领,就病逝了。


身在情长在²⁰¹⁹


从历史的现实来看周朝的姜子牙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是有匡扶社稷的本领。这两位都是能够辅佐主公纵横捭阖,决战千里的王佐之才,他们有自己的伟略,自己的谋略,计出无穷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名出自家、成就伟业。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以其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志,在自己胸有成竹中灭掉了阻碍历史发展的商纣王,建立与开创了周朝这一辉煌的历史大业,武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开万年之基业,成文王之夙愿,令人钦佩,使人感叹,姜子牙老休出世,算尽天时,以一己自力,称霸天下,本领巨大,匡扶社稷可为历史第一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未出世在自己的卧龙冈就已经算出了汉家的业鼎立三分,刘备的能力,加上那哥俩黑手一伙能成了大事?多亏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才有了偏安一隅的蜀地,就是这块天府之国要保住它那是多么的艰难,诸葛亮之才胜于刘、关、张,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的天下,诸葛亮的本领与鬼才在三国时代很是了得,可谓国士无双啊。


杨柳青青春之声


喜欢历史的老夫子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说,这些人都具备匡扶社稷的本领,只不过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的君王不同而所施展的才华各不相同而已。在历史记载中,这些人基本上都在贤臣良相之列,名垂青史之人。但是后来,有些人被神化,以至于他们的个人能力超乎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而变成了神,比如姜子牙。而有的虽没有被过度神化,但却将其一生功绩扩大至天降神授的高度,对其个人的能力也演绎成智慧的化身,比如诸葛亮、刘伯温。而在这里,老夫子认为,最接近于现实的治国安邦之才,则属于汉初三杰的张良、陈平。踏实做人、体现人中智慧辅助唐朝安邦治国的则属于徐茂公。

综合上述的观点,老夫子认为,若是单凭实实在在的个人能力,这些人都具备贤臣良相的能力,而且各各都是治国安邦之才。但是,若是从人的智慧以及帮助君王实现霸业的角度分析,老夫子认为,张良、陈平无疑是让人值得肯定的人才。且不说刘邦的皇帝是怎么得来的,就单说陈平、张良每在关键时刻的计谋,便足以认定他们助刘邦建立大汉朝绝对是居功至伟。只是他们的这些功绩是与众多文臣武将的功绩一起并列在功劳薄上,所以就显得不那么突出。

再者,史书记载他们的那些事迹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加以粉饰,只把他们的功绩作为谋士的职责给予如实记载。这就更让人有理由相信,越是这样的人,越是这样的谋士,往往他们所具有的安邦定国之力就更能在不显山不漏水的平凡中彰显出与众不同。更何况,张良、陈平并不是庸碌之辈,而确实是治国的良才。

以上这些阐述,老夫子无非是想通过这个问题弄清一个道理,那就是古往今来,文臣治国的功绩若是以神话本人为衡量其能力的高低,应该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虽然这之中所体现的是一种情怀,但是情怀代替不了史实,也代替不了客观。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老夫子以张良、陈平为主要评价对象,实在是想说明,不管多么伟大的人物,他们也是凡人。那么,后人评价历史人物,也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他们、分析他们,然后做出结论,他们到底是不是匡扶社稷的忠臣。

以上老夫子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


史鉴说文老夫子


这个问题我已经看到过很多次了,都没回答,今天我就说一说我的看法。

依据列举的这些位,我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了一遍,最后答案:都有。

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比我强,也比提问这样问题的所有人都要强。

都是一些死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人了,讨论这个有意义吗?你、我、回答问题的人们,谁是史学家咋的?讨论半天有半点意义没有?干点切合实际的事情去吧,再小也是正道。

这些问题弄得清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讨论半天,和现在的社会能接轨呀?

他们本身的年代就差了好多,国情早就变了,身处不同阶段,你能分清谁高谁低?吃饱了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