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

一德格天1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也是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人物,他的几次人生抉择,均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644年,李自成大军围困北京,待闯王军队攻入北京城后,崇祯自缢于煤山。此后,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而关外的多尔衮则虎视眈眈地觊觎关内。当时,吴三桂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归顺清朝,献关投降。

吴三桂的投降,直接加速了清军的入关和李自成大顺军的惨败。结果,清军在多尔衮的领导下,顺利入主北京,并着手开展了统一全国的军事战争。在此过程中,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吴三桂则被封为平西王。

到康熙朝时,又晋升吴三桂为平西亲王,更是高官厚禄地拉拢利用。不过,康熙帝虽然晋封吴三桂等人,却始终对三藩心存防范之心,并萌生了削藩的心思。结果,尚可喜主动请求撤藩,得以自保,而吴三桂一方则联合耿精忠与尚可喜后人,掀起了三藩之乱。

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大军相继攻克了江西、湖南、广东及陕甘宁等地,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康熙却坚决予以镇压,集中精力实施反攻,又相继将各地收复。随着吴三桂叛军形势的败绩,原本追随吴三桂的将领也开始陆续降清。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吴三桂又尝试向蒙古各部求助,希望联合蒙古亲王,一并推翻清朝统治,而后平分天下。然而,蒙古王公对于吴三桂的请求置之不理,始终站在清朝一边。最终,吴三桂在即将完败之际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并于不久后病逝。

吴三桂死后,三藩之乱很快被平定,吴氏一门也险些被全部斩杀,仅有吴三桂爱妾和少数后人得以逃生,在深山老林中隐居下来,算是躲过了一劫。

深究起来,吴三桂的反清表面上是因为康熙的撤藩政策,但从根本来讲,主要是这位曾经的功勋对自己的境遇并不满意,以至于同清朝决裂。

事实上,当时多尔衮在拉拢吴三桂时,曾经许下承诺,等击溃李自成叛军后,会与吴三桂划界而治,平分江山。可是,等清军入关后,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清朝开始违背誓言,使得吴三桂有口难言。

即便后来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平西亲王,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还有一个与清朝划界而治的野心,想着登上皇位,自己当皇帝。而到康熙掌权后,不仅一直试图打压吴三桂,甚至还谋划撤藩,所以使得吴三桂走向了谋反的道路。

在吴三桂的几次抉择中,举兵反清显然是最不明智的,这场战争不仅使吴氏一族险些被灭门,而且还使得生灵涂炭,给刚刚稳定的社会造成了巨大动乱。也正因如此,史学界对于吴三桂晚年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夕阳下的晚枫


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随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那么已经是清廷异姓王的吴三桂为什么要反清呢?

历来评价吴三桂反清,大抵持有的观点都是对其人品、节操的强烈谴责,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的是他,如今康熙要削藩,他就跳起来作乱,并且打着复汉人江山社稷的旗号掀起战乱,妥妥的卖国贼加贰臣。

在笔者看来,吴三桂妥妥的一个可怜人,是那种做选择题从来都选择错误答案的人,当然,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他一路走来,全在时势之下,被迫选择,实属空有野心,却无能力的典范。

三藩的存在,是清初镇压南明政权,以及各路抗清势力而与明廷投降实力派妥协的结果,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与清军联合截击李自成开始,吴三桂的势力自成体系,虽在实时变化下,依附于清,但其实吴三桂的关宁军集团,始终游离于清廷之外,即不得信重,而自身也不愿意完全被清廷束缚。

我们可以试着结合史实分析一下吴三桂的做出种种决策的内因,以此来弄清楚他为什么最终选择反叛。

1644年的中国历史舞台,风云际会,瞬息万变,北京在四十多天里三易其主,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演出过如此丰富的内容,以至于像吴三桂这种在历朝历代中都极为普通的角色,竟然突兀地推上了前台,扮演者对各个政治集团来说都是成败攸关的重要角色。

吴三桂为什么要降清,从表面来看,是因为大顺政权不得士绅集团,但吴三桂何尝不想在这个乱世之中,窥视一下神器。既不投李自成的大顺,而山海关又不足以抵挡大顺的攻击,于是吴三桂想像清兵借兵。

“借兵”是吴三桂的初衷,他并不是想要投降满清,这种情况其实在古代中原王朝内乱之时并不少见,比如隋末大乱,李渊晋阳起兵时也曾像强大的突厥借兵,安史之乱时,回鹘、乃至于波斯都曾派过军队参与平叛。

这种做法其实算不上卖国,只是吴三桂低估了清廷的野心,最后玩火自焚,把自己玩了“汉奸”。笔者相信,吴三桂起初的目的,是依托山海关,利用清军抵挡大顺,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谋求更的利益,而不是屈居人下。

然而清军轻易打垮了把大明王朝埋葬的李自成,之后又几个月内直接把李自成送到下面去见崇祯,这使得吴三桂的心态一步步在改变,这样才做了贰臣。不过他其实做得也心不甘情不愿,依然想着的是在清军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寻找自立的机会。

然而那么朝廷不给力,各地抗清势力一盘散沙,明军纷纷投降清廷,再加上清廷对吴三桂许下封平西王的承诺,于是他就开始卖力起来绞杀永历政权。

吴三桂这一次的选择,等于放弃了最大的野心,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在清廷麾下裂土封王。这是清初满汉矛盾尖锐时期,清廷统治者无奈的选择,但一旦等到清廷统治稳固,必然不会容忍三藩的存在,其实吴三桂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吴三桂是个政治投机者,野心家,也是个权力欲望旺盛的人,他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游离在各方政权之中,一直贼心不死试图成为一支独立的势力,当康熙准备撤藩的时候,他这样的人自然就会选择反叛,而不会选择放弃经营半生的势力和权位。


江畔初见月


吴三桂做事很成功,做人很失败,以至于没留下好名声。后人常骂吴三桂利欲熏心、投机取巧,其实远不止于此。以吴三桂的性格不是利益所驱,不会铤而走险,如此反清倒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1644年,新年刚过,李自成杀入北京,逼着崇祯皇帝上气不接下气地爬上了煤山,乱哄哄的江山也管不了了,只把自己往歪脖树上一挂,算是给天下一个交待。这时,准备入京勤王的吴三桂只好站在山海关的城头东张西望,打起了小算盘。没几天,李自成来信了:吴老弟!哥哥把你的家人照顾的很好,放心吧!哥这人实诚,苟富贵,勿相忘!



吴三桂左思右想,认为跟了老李没前途。一、从古至今还没见过成了气候的农民军;二、舅舅祖大寿都成了满清的人,难不成外甥和舅舅还要干仗?三、到了李自成那里终究是个外人;四、自己这个大地主阶级和农民军混到一起有些掉价。想到这里,吴三桂有了主意,马上向多尔衮抛去了橄榄球。多尔衮一拍胸脯,信誓旦旦:大哥好好干,兄弟不亏待你!

吴三桂吃下定心丸,于是撇下妻儿老小30多口也不管了,着了魔一样俯在多尔衮的脚下,直接在一片石把李自成狠狠的坑了一把。老李灰头土脸跑回北京,先是一屁股坐到龙椅上,证明自己当过皇帝,然后卷起铺盖卷儿就往西安跑。随后,吴三桂像打了鸡血一样穷追不舍,直到把老李逼死在九宫山。据说老李阴魂不散,死不瞑目,又去当了和尚。



随后,吴三桂又一路南下,横扫南明残余。为了表示自己效忠清朝的决心,还亲赴缅甸勒死永历帝朱佑榔。朱佑榔王皇后及母亲冯太后不堪受辱,在押往国内的途中互相扼喉而死。由此可以,无论是清军入主中原,还是统一天下,吴三桂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多尔衮只能兑现承诺。因此在多尔衮的授意下,顺治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眼瞅着吴三桂长得膘肥体壮。

康熙即位后,要重新定规则,因为游戏这么玩下去太吃亏,说不定那一天吴三桂就要裂土分茅,于是要给吴三桂瘦身。吴三桂吃惯了一桌子八十个菜的大餐,不可能听康熙的话乖乖的去喝粥,最终的粥管不管饱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就和康熙打起了哈哈。嘴上说着要亲自减肥,但既不去管嘴,也不去迈腿,反而磨刀霍霍。

康熙皇帝年轻气盛,那容得下吴三桂的阳奉阴违,上来就是一巴掌,吴三桂反手就是一拳,于是两个人就撕打起来。吴三桂何来的底气?原来有同病相连的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靖南王耿精忠两兄弟帮忙,于是很快由两个人的对决成了三个人的围殴。再加上围观群众都给吴三桂等人呐喊助威,康熙皇帝被揍的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悔不听祖母孝庄太后“老死吴三桂”的策略。

总结吴三桂反清的原因:

  1. 康熙容不下吴三桂,与其束手就擒,不如鱼死网破。
  2. 有其他两王的帮忙及江南百姓的拥护,吴三桂心中有底气。
  3. 吴三桂有与康熙一较高低的实力,甚至完全可以改天换地。

事实证明,吴三桂选对了路,败给了年龄。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公元1673年,康熙帝玄烨为了消除“隐患”,下达了撤藩令,具体来说就是将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大藩王撤除,并剥夺他们的权力,统一归朝廷管理。

消息传出,平西王吴三桂第一个坐不住了,他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同年11月21日,吴三桂眼看准备的也差不多了,于是派刺客将康熙帝派来“监视”他的云南巡抚朱国治秘密暗杀了,然后正式扯旗造反,他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出的口号也极具感染力,四个字:反清复明。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吴三桂还做了三个举动,一是改头换面:他令部属全部剪辫蓄发,并且改穿汉服;二是祭奠先皇。他亲自去祭祀以前被他绞死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三是戴孝出征:他令军旗全部用白色,士兵全部戴上白毡帽,为“故明”营造良好的声势。

也正是因为这样,吴三桂的大军出云南后,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好几座重镇。此后,吴三桂兵分两路,一路攻四川,一路攻湖南,短短半年时间里,云、贵、川、湘、桂等五省全成了吴三桂麾下的“一亩三分地”。

第二年,另两位藩王尚之信和耿精忠也分别在广州、福州举兵响应,就这样,“三藩之乱”的大格局形成。

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但吴三桂却有两大致使弱点,这也为他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一是吴三桂的人品不好。吴三桂原本就是明朝的叛徒和真凶,所以他举事后,大多数百姓都选择冷眼旁观,而没有积极响应和支持。二是吴三桂的眼光不好。吴三桂刚举事时看似兵势强大,但他目光短浅,手下又缺乏能人辅佐,没有乘胜渡江追击,直捣帝都,而是固守荆州、襄阳、武昌、宜昌一线,和清军打僵持战,结果贻误了战机,给了清廷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年少的康熙却显得很成熟老练,他稳住阵角后,马上上演双管齐下的两步走。

第一步: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他把湖南当成重点,集中兵办“大跃进”式的进攻,然后对其他地方则采取“小动作”对付,利用阴谋、阳谋,通过分化、收买、瓦解的办法。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耿精忠和尚之信两大藩王不久便兵败投降了。不久,西北察哈尔蒙古的叛乱也被平定。清廷度过了亡国的“危险期”。

第二步,采取“运筹帷幄、重用汉将”的方式。康熙一方面让清廷图海、赖塔、杰书、岳乐等悍将挂帅出征,同时,还重用赵良栋、蔡毓荣等能征善战的汉将攻伐湖南吴军。清廷至此开始了“反攻期”。

而这时的吴三桂又出现了三个不利的状况。一是他年过67岁,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二是他因长期被扣押京城的长子吴应熊和孙儿吴世霖被诛杀而意志消沉低下。三是犹柔寡断的吴三桂在失去直捣中原的绝佳机会后,已开始走向穷途末路了。四是急于求成的吴三桂为了过把皇帝瘾,不及待地在衡州登基称帝,定国号周,改年号昭武。而这时他取消了复明口号,完全暴露了他的真识面目,更不得人心,许多将士因此离他而去。士兵士气进一步涣散和低迷。

公元1678年,清军开始进行最后的大反攻,接连在湖南收复了好几座重镇,并逼降了吴军水师将军林兴珠。很快,“大周昭武帝”吴三桂管辖的国土只剩下云、贵两省了。

5个月之后,吴三桂病逝。他死后,由其孙吴世蹯继位,他率残部继续“革命”,但坚持了三年后,清军彻底击溃吴军,攻克了吴军老巢昆明,吴世蹯服毒自尽。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试回答本题:吴三桂之所以会在晚年反清,乃是由于迫于无奈!若非无奈,以吴三桂的性格是绝不会轻易举兵反清的。

促使吴三桂冒险举兵反清的,浅析有下面几个原因,粗略分析如下。

一、吴三桂冒险举兵反清,是被康熙所迫

吴三桂本为大明辽东军主将,负有抵抗后金(清)军叩关的重任。但当李自成打到北京后,崇祯于无可奈何之际,被迫抽调吴三桂军支援。

然而吴三桂却辜负了崇祯的信任,他一路上游离观望,坐视明朝覆亡。其后吴三桂又与李自成开始讨价还价,试图谋求更大的利益。

但是因为李自成入京之后,对部下约束不力。致使军纪败坏,京城大乱!吴家也受到了株连,吴三桂因此开始抗拒李自成。

其后迫于实力有限,吴三桂竟然想到转而利用本是对手的清军,来实行其“联虏平寇”的设想。但是其最终反而被摄政王多尔衮利用了——多尔衮利用吴三桂献出的山海关,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北京城。并迎接清帝顺治从沈阳迁都北京。

至于吴三桂奢望的“立明室后裔为帝,明清双方划黄河为界”的设想,自然也就落空了。自此以后,吴三桂的汉奸罪名便坐实了。从此吴三桂只能死心蹋地的为清朝效力了。

吴三桂帮助清军打败了各路抵抗力量,最终又剿杀了南明永历帝。用明室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戴,取得了清廷的宠信。并积功封王,成了为数不多的异姓王之一。从此割据云南,成了势力遍布半个天下的土皇帝。

到了康熙时期,平西王吴三桂及另外两个藩王,每年所耗费的财富极重,朝廷财政难堪重负。而且三藩势力膨胀日久,终有尾大不掉之患。为了消除三藩势力的危害,康熙逐开始裁撤三藩。此举激怒了自恃功高的吴三桂,他认为清廷是在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更认为一旦撤藩,不仅荣华富贵难保,而且没了兵权之后,唯恐自己的性命也堪忧。因此吴三桂才会产生造反之心。



二、吴三桂已经察觉到了清军的战斗力下滑

在吴三桂起兵之前,他已经察觉到了清军原本的“八旗铁骑”,因为长期养尊处优而导致战斗力严重下滑。

八旗子弟因为即使不做任何事物,每日的生活也有保障——有所谓“铁杆庄稼”之称。因此早己没有了当年的勇武血气!

至于汉军绿营兵,则由于长期受到歧视,所以对于清廷也有所不满。而且他们的待遇比之八旗军,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再有绿营军的将领,也并未受到朝廷重视与提拔,因此对清廷也有不满。

吴三桂在判断了形势后,认为清军的八旗军已经颓废了。而绿营兵中又有许多人对清廷有所不满。因此自己是可以争取到他们的支持的。况且绿营军将领中,还有许多吴三桂的旧部!

权衡利弊之后,吴三桂认为自己起码能有半数胜算,而且清廷也并非不可战胜,这是吴三桂冒险举兵的另一个促成因素。

三、吴三桂误判形势,投机心理过重

吴三桂是个著名的投机家,他自有其判断形势的一套手法。他己经看到了:在康熙时期,虽然从表面上看,清朝已经统治了整个天下。但是这里边却藏着极深的隐患。

这是因为虽然清朝已入主中原几十年了,但是对于各方面的利益平衡上,做得还很不够,还有许多人对清廷不满:台岛的郑经力量,也仍然尚有一定的反清实力。蒙古部族中也有反清力量。西北地区也远未巩固统治。前明在民间的影响力尚存,反清复明的口号与势力仍然有影响力。清军内部的绿营军中有许多吴三桂的旧部,可以响应吴三桂冒险。

况且吴三桂也并非孤军作战,还有其他两藩可以呼应。并且对于江南地区,吴三桂认为是志在必得的!自己很有可能会迫使康熙与自己达成“划江而治”的协议。也因此吴三桂才会冒险放手一搏。


北疆同心侃历史


起兵反清的吴三桂是何许人也

说起吴三桂,早年在大明王朝也是赫赫有名之辈。凭借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多次晋升嘉奖。尤其是在训练士兵,提高部队作战能力方面更是有独到之处。吴三桂所统领的部队,在大明朝所有军队中应该算是实力最强的部队。在1639年,被洪承畴推荐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等重要城镇。

洪承畴指挥的松锦大战失利后,洪承畴被困松山城内,不久城破投降。造成大明军队士气低落,但是吴三桂却表现非常镇定。仍旧组织部队继续抗击清军的入侵,并安抚从前线溃败的士兵,使得他们重新恢复作战能力。1643年,吴三桂坐镇宁远城,沉着指挥,挫败多次清军攻城计划。应该说,吴三桂充分发挥了抗击清军的积极性,稳定了边关守军的紧张情绪。



吴三桂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至于什么时候,吴三桂开始出现动摇之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崇祯皇帝向镇守宁远的吴三桂发出池援北京城命令的时候,吴三桂从宁远经山海关再到北京城一路归来,却是没有能够及时的救援北京城。而是在其部队刚刚到达河北玉田之时,就获悉崇祯皇帝已经殉国的消息。此时的吴三桂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吴三桂最终下决心投靠大清政权的原因,是李自成部下杀害他的家人,并霸占吴三桂女人陈园园之后所造成的。 决心投靠清政府的吴三桂马上率大军重返山海关,并与大清国统帅多尔衮私下协议,条件是希望和多尔衮联合打击李自成起义军,为自己的家人和爱妾报仇。作为对大清国回报,吴三桂让出山海关防线,允许清军入关。多尔衮闻讯后,欣喜若狂,马上同意吴三桂提出的条件,并答应事成之后给与吴三桂更高职位。于是乎,两个人内外夹击,很快战败李自成起义军。而此时的中原大地也已经被清军占领。吴三桂由于放清军入关有功,被清政府封为平西王。



吴三桂降清又反清的历史原因

1657年,吴三桂被封为平西大将军,进而长期驻守云南等地。后来成为掌管云贵,独霸一方的势力。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蕃。其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以康熙皇帝为首的清政府意识到吴三桂等边关守将长期拥兵自重,必然会给朝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清政府决定对吴三桂等人实施削蕃政策。(撤销当事人的部分权利和王位)并把矛头直指吴三桂。当然,这也是历史上历朝历代统治者奉行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复制罢了。而吴三桂就是清政府那个必须要除掉的心头大患。



随着康熙皇帝削蕃政策的实施,吴三桂为了自己的私利,起兵造反大清政权,并自称皇帝,建立大周。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清朝军队的持续打击,吴三桂在内外交迫中暴病死亡,其残余势力最后也被清军打败,至此,吴三桂悲剧性的结束了其多面的人生。


折返888


吴三桂之所以要起兵反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清廷过河拆桥,下令撤“三藩”。纵观吴三桂的人生轨迹,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侍主反复无常,先背叛大明又背叛大顺再背叛大清,称得上是“三姓家奴”,但归根结底有一条原则从未改变,那就是必须要保障自己的根本利益。

应该说,自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吴三桂剃发归顺满清之后,吴三桂总体上还是很忠于满清政权,甘为清廷鹰犬,在攻取西北地区利用自身威望招抚当地明朝守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接下来进军大西南的战争中,与退守西南地区的南明永历政权展开激战,亲自带兵逼迫缅甸国王交出避难于缅甸境内的永历皇帝君臣一行,缅甸国王利用“咒水之难”大批杀戮南明大臣,将永历帝朱由榔交还于满清政权。永历帝被囚禁于昆明之后,吴三桂为表忠心,以绝后患,上表要求就地处死永历帝,于1661年(永历十七年),亲自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在取得一系列大功后,顺治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永镇云南。

吴三桂镇守云南后,其治下的云南虽然名义上归属于清廷,但吴三桂在税赋征收、云南官员任命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特别是可以影响任命大批官员,他推荐的官员人选,经常得到清廷的首肯,被称为“西选”。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情况虽没有吴三桂夸张,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清朝统治日渐稳固之后,“三藩”在所在省份独立性过强引发了朝廷的担忧,削蕃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正在这个时候,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主动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这就使得吴三桂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必须做出抉择,是听从清廷安排,放弃坐拥的军权政权不甘心地归老辽东,还是自立旗帜,起兵反清建立自己的帝国?在天人交战之下,吴三桂终于下定决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起兵反清。但是,经过八年的持续战争,吴三桂并没有坚持到最后,虽然形势一度大好,兵锋直抵长江南岸,只要他采纳“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的建议,推翻清朝并未没有可能。但是,吴三桂患得患失,没能及时占领南京和江淮,切断大运河,反而消极等待北京方面的招抚,希望朝廷释放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并取消撤藩。最终吴三桂在衡阳称帝5个多月后病死,余部拥立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为帝,又坚持了三年多,最终还是失败了。


沧海拾遗录


导语:吴三桂并不愿起兵反清。他只想像明朝初年沐英那样,世代镇守云南,永保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吴三桂,明亡清兴之际的风云人物。他改变了当时角逐天下的几方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使大顺农民军遭受灭顶之灾。同时,让满清轻松入关,顺利定鼎中原。

清兵入关后,吴三桂作为一只忠实的鹰犬,始终冲锋在屠杀汉族人民抗清的第一线,手上沾满了汉人的鲜血。他的无耻行径,终于获得了异族主子的赏赐,被封为平西王。

随后,吴三桂进军云南、贵州,意图消灭南明永历朝廷。在此过程中,吴三桂萌生了永远驻守云南的打算。

于是,吴三桂大肆招降纳叛,扩充实力。为了永镇云南,他下大力气平定云南各少数民族土司的反抗,把南明势力驱逐到缅甸。

为了消除南明永历帝对云南的侵扰和威胁,同时,也为了再次向清廷献忠心,吴三桂不惧艰险,出兵缅甸。绞杀了永历帝及其太子,永绝了满清和自己的后患。

但是,吴三桂百密一疏,忘了一点:狡兔死,走狗烹。

鉴于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过大,已经成为满清政府沉重的包袱。康熙皇帝与重臣们思来想去,唯有削藩一途。

吴三桂自以为对满清有鼎立之功,必然能够永镇云南,世代富贵。殊不知永历帝一死,南明一灭,他对清廷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了。

看到清廷坚决削藩,触犯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吴三桂痛苦之极,只好起来反抗了。

于是,吴三桂联络旧部,树起大旗,起兵反清了。


惰性人儿


遥想四十年前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顾江山社稷芸芸苍生打开了山海关投降了清军,成为世所唾骂的不义之人。十多年前吴三桂入缅追杀旧主,并亲自将永历皇帝绞死在了昆明,成为悖君弑主的不义之臣。

今时今日,他身披坚执锐率领文武官员和三军将士隆重祭拜桂王陵墓(永历陵),吴三桂跪伏在永历坟头前恸哭不止,并庄严昭告皇天后土:"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臣誓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



于是“反清复明”也就成为了吴三桂的一句响亮的政治口号。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复明

当年皇城沦陷崇祯煤山自缢后,身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就处在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生存,作为一个明朝旧臣,不愿背上遗臭万年的汉奸骂名,投靠李自成便是他心中的政治抉择。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顺的农民军攻占京城后大肆抓捕屠戮明臣家眷,吴三桂的家人也未曾幸免,老爹被砍了脑袋,女人也被夺去了贞洁,作为一个三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军人来讲,这是莫大的耻辱,想必换了谁都难以接受,吴三桂当时的降清也算是无奈之举。



吴三桂站错了队伍,心想错了就错了吧,只要能安逸的在美丽的云南了此残生,哪怕后世史书千古骂名万夫所指,缥缈虚名又于我何加焉?更何况儿子吴应熊还在北京抵为人质,此时,年逾六旬的吴三桂也看透了人间百态。

当吴三桂希望寄情于山水之乐的同时,也对朝廷削藩的心思洞若观火,始终保留了足以自保的武装力量。清廷削藩的政令发布,钦差大臣朱国治被吴军将领愤怒诛杀,儿子吴应熊在京城遇难的噩耗传来,年迈的吴三桂被逼上了造反之路。



既然要打清廷,那吴三桂出师总得需要个名号吧,需要有群众基础吧。

只是遗憾的是事与愿违,吴三桂叛乱之时,距离清军入关已经有三十年了,清王朝初期轻徭减负与民休息,老百姓安居乐业对于战争非常排斥。加之吴三桂本是大明旧臣,后来却卖国求荣弑杀永历皇帝,早已是民众眼中的汉奸了,如今又打着复明的旗号招摇撞骗,不仅没能得到广大汉族百姓的支持,反而还人令生憎,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


纳兰谈史


清军问鼎中原后,明朝的残余势力都退缩到广东、云南、福建等地,这些地方的地形非常复杂,朝廷不愿意动用很大精力进行大规模清缴,但也不能不管。由于满清贵族和八旗都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朝廷只好将几位汉人异姓王派遣过去。

经过几次调整,就形成“三藩”的格局: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靖南王镇守福建、平南王镇守广东。

康熙元年,吴三桂打进缅甸,抓捕了南明的永历帝,除掉了清朝的心腹大患。朝廷为了嘉奖吴三桂,又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连同贵州也一并划给他。

爵位多了一个“亲”字,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朝廷在表明,与吴三桂称兄道弟了,也是在告诉天下人,三桂虽然是汉人,但不是外人。

朝廷下令,云贵督、抚皆由吴三桂节制,地方人事安排也听他的。吴三桂本人也没讲客气,对于赏赐,他是照单全收。

吴三桂在各地安插自己人,手下的都统吴应期是他的侄儿,他的女婿胡国柱、夏国相以及郭壮图也都是都统,许多高级将领也是其旧部。

正是由于吴三桂拥有大量军事力量以及各种行政权,才会形成独立王国。甚至当地许多百姓,只知道有平西王,不知道有帝王。

“三藩”养着大量军队,但他们却不自掏腰包,而是要求朝廷拨款。朝廷仅就“三藩”的花销问题,就不堪重负。

康熙除掉鳌拜后,“三藩”就成了他的当务之急。为了牵制三藩的权力,康熙委派大量人员出任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的地方官。吴三桂看出康熙的意图,为了麻痹这位年轻皇帝,他借口“眼睛有毛病”,要求朝廷解除他云贵事务。康熙立即下令表彰其功劳,还表示慰问。

康熙一边安插人手,将三藩的部分权力收归朝廷;一边又摆出信任三藩的姿态,笼络他们。1668年,康熙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提拔为太子太傅,平南王、靖南王的子孙也被奖赏,此外,还派吴应熊回云南探亲。

历史上鸟尽弓藏的事情层出不穷,三位藩王也提心吊胆,为了留后路,他们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并在适当地交出部分权力。尽管如此,但最重要的军事问题依旧没有被触动,吴三桂等人还是土皇帝,这对朝廷的安定是个大的隐患。

就在此时,尚可喜突然提出,想回家养老。康熙看到尚可喜得奏折,甚为高兴,借坡下驴地裁撤尚可喜,为下一步裁撤吴三桂做准备。

吴三桂见势不妙,也上书表示自己想退休,主要是为了试探康熙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有汗马功劳,与先帝有盟约,自己也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只要自请“撤藩安插”,向朝廷表明自己没有“贼心”就能大消康熙的猜忌,让他永远驻守云南。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康熙动真格了,你吴三桂要养老,那我就准你所请吧,还给你发养老金。接着,康熙迅速派遣钦差大臣进驻三藩,商讨权力交接。

康熙的“撤藩令”让吴三桂措手不及,摆在他眼前的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配合康熙的命令,做好交接工作;二是抗旨不遵,与康熙撕破脸,也就是谋反。

吴三桂的荣华富贵,都是依靠军队打下来的,一旦失去军权,他就只能接受人走茶凉的现实,搞不好还会人头落地。这种失去权利造就的不安全感,让吴三桂不得不认真考虑。

此外,吴三桂的手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李定国、孙可望的旧部也对他忠心耿耿,他的党羽遍布各地,陕西提督王辅臣、四川总兵吴之茂、贵州提督李本深都是他的心腹。而清廷这边的军备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从前。

坐轿子的吴三桂不愿意停,抬轿子的人也不愿意停。吴三桂周围的人,对于朝廷裁撤三藩也极其不满。他们跟随吴三桂多年,也都升官发财了,并且还在云南安居乐业。如今要他们离开四季如春的云南回辽东,谈何容易。他们纷纷鼓动吴三桂,只要揭竿而起,必然天下震惊。

吴三桂有个谋士叫方光琛,此人文韬武略,自比管乐,与吴三桂是世交,两人经常讨论天下形势。吴三桂对是否起兵还犹豫不决时,去找他咨询。

第一天登门拜访,吴三桂稍微表达谋反的心意,方光琛笑而不语;

第二天再次拜访,吴三桂明确表达谋反的意思,方光琛还是不张口;

第三次天还没亮,方光琛还未起床,吴三桂已经坐在他身边,迫不及待地询问谋反之事。方光琛觉得吴三桂反意已绝,就开始与其讨论朝廷与三藩的力量对比。吴三桂听得很激动,立刻拜其为学士中书,专门为其出谋划策。

既然决定反清,就要开始准备工作。吴三桂派亲信把守云南的交通要道与关隘,所有来往的人员只许进不许出,与外界严密隔绝。台面上,他假意配合朝廷撤藩工作,还派人安敷衍差大臣,但背地里一再拖延。

为了与部下形成统一意见,吴三桂特地设宴招待将领,并发表煽情的演说,大打感情牌。这些将领都是吴三桂的心腹,彼此的利益紧密相连,自然是愿听吴王差遣。

笼络了部下,还需要民心,要对抗康熙,还需要借口。所以,吴三桂举起了明朝的旗帜,企图激起汉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从而加入到他的阵营。

起兵的那天,吴三桂与将领全部换上明朝服饰,齐聚永历陵墓前痛哭,陈述当年是出于无奈而降清,而朝廷却背信弃义,才会有现在的局面。

随后,吴三桂在郊外检阅士兵,誓师反清。他披甲上马,连发三箭,皆中靶心,显示自己宝刀不老。接着又拿朱国治祭旗,将朝廷派来的两位钦差大臣一并软禁。

一切准备好后,吴三桂自封“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还发布一道讨清檄文,号召天下英雄反清。

秋媚说:吴三桂反清,一方面是想维护既有的荣华富贵,毕竟辛苦了一辈子,谁也不愿意风烛残年;另一方面也是被康熙给逼反的,康熙裁撤三藩的力度过大,节奏过快,下手过狠,让吴三桂感觉从温水突然跳入了开水,不得不“跳”起来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