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高僧慧远、名将陈龟、名医王叔和、天文学家刘羲叟、陈廷敬等名人故里。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晋城市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其约占山西省同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2/3,占中国同时期的1/3,几乎超过南方同时期古建文物遗存的总和。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名称由来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晋城湘峪古城

晋城二字作为地名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其最初使用始于唐武德三年,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所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中曰: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到此,故曰晋城。

神话传说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

晋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在晋城市郊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晋城市阳城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晋城市沁水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

城区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城区是山西晋城市市辖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居晋城盆地南部,晋豫之交,是晋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晋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区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全区白水河、北石店河流经南北,丹河与沁河萦绕其左右。

城区是晋城市的历朝历代州府郡军驻地,清代泽州府府治(泽州府城)即在城区境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笔峰寺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笔峰寺位于山西晋城市城区东南的文峰社区,是文殊菩萨在山西最南方的度化道场。为古泽州府(今晋城市)崇尚文化的古代唯一象征性建筑。

笔峰寺,据传始建于唐朝初年,后历经战火而毁,只剩下了笔峰塔。寺院周边地理优越,交通便利,环境清幽,林木葱郁,是该地文化脉络的源头,也是晋城市文化旅游、休闲的最佳地段。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该寺共有上下两个院落,上院以古塔为中心,主殿供奉五方智文殊菩萨,东西分别有文昌帝君、孔夫子殿、关帝夜读春秋殿等。下院为一进三院的传统寺院,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地藏殿等。寺内最为独特的建筑是具有古文化代表性的“文笔峰”宝塔,它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共九层高三十七米。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塔门石匾上刻有“天开文运”,取名为文笔峰旨在使我三晋人才辈出,繁荣一方文化。古代风水中说,东南起文峰,所以东南建塔,为扶一方文运之脉。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笔峰寺因寺内笔锋塔而得名。笔锋塔为晋城市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座落在回军村,又名回军塔,该塔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修。塔高37米,9层,砖塔自下而上逐层内敛,塔身平面呈八角形。塔檐以青砖叠砌外伸,以砖雕龙头间隔相饰,上披盖绿色琉璃瓦,塔体夹墙中设有砖道,可盘旋而上,每层塔室内设有神龛。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位于晋城市市区北4公里处的城区境内,面积达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森林公园内不仅自然风景旖旎如画,而且人文景观底蕴深厚,主要景点有“白马拖缰”、“白马禅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龙潭”等。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园内有座著名的白马寺山,相传,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魏司马懿封长平侯曾登临此山而得名。后山顶建寺,因寺而更名为白马寺山。总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登山俯瞰,晋城市区一览无余,令人赏心悦目。

程颢书院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程颢书院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任泽州晋城令时,兴办的学堂。当年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其大儒、“程朱理学”创始人的身份,都曾在古书院讲学。程颢书院也因此而名声大噪。因程颢和其所办的乡学,当时民风为之一变,人人读书,家家向善,出现了“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动人景象。宋时的提刑学士黄廉赞誉“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

景德桥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景德桥是古泽州通往阳城、沁水的交通要道,更是继赵州桥之后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古代珍贵桥梁之一。历经了800余年的雨雪风霜,至今仍傲然挺立。桥用二十五道立券石并排砌成,桥面长30米,券高3.7米,跨度16米,券宽6米,两端各负一券,以分剪洪水冲击面,减轻大桥的荷重力。桥面两侧石雕兽面、海成、行龙、海水等纹图案,券门上雕螭首,均精巧。

景忠桥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景忠桥又名永济桥,,俗称东关桥、东大桥。和景德桥一样是晋城老城区的著名古桥和重要象征,从清朝泽州府时期至今,仍是晋城东向交通往来的必经之路。

张院民居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张院民居坐北朝南,气势巍峨。据说,原来张院民居由4个院落组成,现仅存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前院,正堂5间均为出廊,下部3间正房左右各有1间套间。院内三面均为带有木质前廊的二层楼房,整个宅院木雕花纹样式为明代风格。据附近一位老人说,张院民居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堂屋的花梁上,有明确的修建日期。”

马骏故居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马骏(1881—1945),祖籍宁夏,其父以开骆驼店营生,一家人由宁夏迁往晋城定居东关。马骏童年在私塾读书,1901年中秀才,随后在山西大学西斋就读,毕业后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回国后,曾先后任山西省阎锡山政府的驻军代表、河东观察使、河东道尹,以及国民党山西省民政、教育厅厅长和山西省文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代表等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晋城,向民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并组织了回民武装奋勇抗击日军。不幸被俘后,恪守民族气节,宁死不屈。1945年6月2日,日军由晋城向长治撤退时,押解马骏行至高平途中,被日军摧残致死。

怀覃会馆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怀覃会馆,修建于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是由在山西泽州府(今山西晋城市,府治位于今主城区)经商的河南北部3府(彰德、卫辉、怀庆)的商人,修建的一座行业性会馆,属于行业公会性质,主要以面、布经营为主,是保护在晋的豫商利益而建的议事场所。

据考证,拜殿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侧殿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总理人为面行相同字号的三个老板,前后建筑的时间为十年左右。

怀覃会馆,今存建筑多为明代遗物。由大小两个院落组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东西戟门、舞台、钟鼓楼、大殿、拜亭、耳殿、廊庑等。院内有一对高2米多的石雕雄狮,气度非凡。

山旅晋城,第一站,城区——“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