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一)

 作为苏俊先生,在其跌宕起伏的一生,我想在众多的头衔与标签中,说苏先生是桐木茶师应该是铅华洗尽的称谓了。

苏先生出生于做茶世家,那时,这个叫徐家厂的地方与相邻的草坪、叶家厂从西坑起至桐木关有个共同的地名,叫桐木村。苏先生家从福建光泽迁到桐木村至苏先生时已历五代,皆以种茶做茶为生,他的父亲苏左丞还是福建梁品记的特聘茶师。茶,是苏先生人生的出发点。当苏先生从桐木这个万山重围的绿水青山中走出,在经历读书、教书、校长,伪保长、伪乡长、三青团员、国民党员、反革命之后,他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做茶。

(二)

我是1991年的夏天认识苏先生的。               

 那年,我与汪峰、金发徒步武夷主峰黄岗山,从桐木关而下,贪恋风景随桐木江而行,看古木摇风,溪声拂云,也学云行山峦,随风而荡,随谷而栖。

行至西坑村徐家厂,近午,才觉肚空,见人烟,更是饥肠辘辘。正寻搭膳,见家家户户所贴对联,字静如磐石,动如飞瀑,让人思慕,便有深山访道之意。自报家门拜望,认识了苏俊先生。

本想只蹭饭一餐,哪知竟蹭得一席酒、半榻茶以及之后岁月的笔墨互答。

当时,苏先生已近八十,观其诗词书法让人心生人才埋没之憾。有如这山野桃花,花叶繁茂,果实香甜,就是无人知寻。

那时,与汪峰、金发自费办了《桐文江》文学刊物,与先生笔墨相交,读其诗,常见其有豪迈旷逸之歌,未闻其有荒野怨世之调。

我想,苏先生应该是有故事的人。

一直想找个时机再与先生围炉而酒,依榻而茶,听其往事。虽然多次经其家门,但俗事缠身,皆不能了愿。其间,先生回访到过我,但只是忽忽认个家门。总觉时光不老,情浓缘长。不想再次问及先生,已是仙逝几冬。

人若山涧闲花,只是一霎春秋。虽说来日方长,不想一念已是隔世。

一直想再认真地读一读先生。就如某处胜境,别过,想再重温。

(三)

2015年,第四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将在铅山举行。铅山河口是万里茶道第一镇,是武夷山脉的茶叶水路扬帆进鄱湖,入长江,达汉口,北上经蒙古,达俄罗斯,抵达欧洲的启航之所。河口更是河邦茶师走天下,河口红茶香万里。为办好峰会,也为挖掘铅山茶文化,我与金发都想到苏先生生前写过的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其时,金发已是《今日铅山》的主编,于是,又如二十多年前一般,我与金发同往桐木关下,寻其手稿。

景依就,依是竹漫山,花绕屋,篱作屏。变的只是此处的茶比二十年前更出名了,风靡全国的正山小种茶就长在门前屋后。从先生著述可知,他就是挖掘开发此茶的功臣之一。

对于苏先生的人生经历,他的后人也只是知道个大概,有些曲折的情节,只能永远地扑朔迷离。

先生1915年出生在武夷山桐木村,少时家贫拜紫溪一私塾先生作义父,而熟读四书五经,并兼习书画整八年时间。据其儿子苏贤纲、苏贤维介绍,其间父亲还到鹅湖书院进修学习了一两年。苏先生学成后辗转多个乡镇教书,还在河口柳木社画过漆画以维持生计。抗战时,被推举为车盘乡文化干事兼第五保保长(其间短期担任了车盘乡乡长),系三青团员、国民党员。抗战后,又拾教鞭为车盘乡第五保保立小学校长。解放后,做过民政员、教员,文革时被打成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后务农, 2005年90岁时去世。

先生虽是国民党员、三青团员,做过伪保长,但为抗战非常时期,辛劳奔波甘苦自知。手中是否沾满革命与群众的鲜血,老百姓也是心中有数。据闻,当时国难当头,当保长,做乡长主要任务是征税缴粮,抓丁拉夫。苏先生书生意气,心地善良且有文化,所以被地方推举,其实,个人并不十分情愿。

苏先生有过二次婚姻。第一次是其在乡下教书时,有人面桃花的幸福故事,在那个年代少有地恋爱结婚。惜妻子病亡,第二任妻子却是共产党员,是热火朝天闹革命的武夷山薛家分场东坑人。这个国共合作的家庭并不是潜伏与被潜伏的关系。只是一个妻亡一个夫逝。为了生存,走到一起。为了生存,苏先生也许也是很很地自我革新了一翻。解放后,其历经运动,却又总能化惊无险。传闻,每次的有惊无险都是因为有组织暗中保护着。

在武夷莽莽的丛林里,革命的烽火在此点燃,闽北红军的游击战在此坚持。同样地,国民党的负隅顽抗也在此挣扎。苏先生是否被争取了,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个世界,有些细节,被时光淹埋,只留下云雾飘渺的一个轮廓。

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俗事俗名,苏先生都抛弃了。他回到家族最初的状态,做茶。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四)

好在家有茶山、幸在山有竹林。

这个一心想成为一个书生,一心想以笔墨养活自己、幸福自己的人。不得不回到茶山,如茶沉浮人生。

为读书,少小远离家乡拜义父学圣贤书。为教书,弃繁华弃绘事到乡野以教学谋生。

好在有茶有竹。遇浊世,能弃官禄撇虚名甘做穷儒;遭困厄,仍能以诗词为乐以笔墨寄情。“白鹤青松性自幽,高山流水度春秋。红尘一任漫天去,明月清风万古悠”。读其《题松鹤图》,只觉月白风清岁月静好。

岁月静好,好在草屋后有万杆的竹,伐之后又有竹篁新发;园内有万株的茶,新叶之后又会一年绿。

他是知茶、惜茶、恋茶的人。他知道一株茶云缠雾绕霜风雨雪的人生,也知道一片茶千揉万搓烟薰火燎的历程,更知道一篓篓茶肩扛背驮车船万里的艰辛。也亲历茶在南方革命、抗战时期、文化革命中所受的蒙尘灾难。

他写《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小种茶昔况》一书时,已是八十高龄,他重走了当年福建崇安挑夫贩茶的蜿蜒路,爬上昔日雾起寒风云骑冷雨的荒芜茶园。

他知道家园,他董得家园中茶的品质。在十几岁随家人沿着桐木江经西坑、过篁村、穿石垅,到紫溪时,在紫溪的茶行,他就读懂了家园中的茶,那深山幽谷的兰心蕙质。

他也参加了垦殖场的初建,那为改良武夷茶的科技革新,他像株老茶树,绽放新芽。

可惜的是,此书只是油印了几十册。更可惜的是,我们看到书稿已是二十年之后。令人欣慰的事,正山小种茶确如他所预言:定能“超前胜古”大放光彩。

愚钝如我,一直认为正山小种只出福建。殊不知“正山”是以武夷山桐木村境内的高山为中心,东至大王峰,南至黄坑镇坳头村,西边是桐木村所属的高山,北至江西省铅山县南部天子石。江西铅山武夷山西坑分场全部都在“正山”之中。“正山”如朵莲花,福建武夷山市在南,江西铅山武夷山镇在北。

苏先生的书稿是在福建茶商的资助下完成的。我也记得他向我提起,在福建茶商朋友的帮助下游历武夷诸山写茶事。当时我只把它看成文人的一次远方采风云游。忽略了“正山”区域一个共同的事业:正山小种茶的恢复。

我与金发看到这本《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小种茶昔况》这本手稿时,手稿被尘放在他的旧书柜里。对于小种红茶的特点、发展、产销都有细致的分析与介绍,以亲身的体验与经历来表达自己对家乡茶的热爱。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生活常会让人随波逐流而放弃心中美丽的坚持。“一肩行李一人家,破灯庭芳景不华。独卧更无鸡报晓,全凭曙色透篱笆”,这是苏先生在武夷山中学接受再教育时的诗作。苦难的生活没有让他放弃生命中的曙光,没有让他放弃自己最珍爱的东西。

向往光明的目光汇集,定能照射出一条宽广明亮的大道。如今,正山小种茶飘香了世界,万里茶道沿线城市已围桌共谋发展。先生若在,定当赋诗以歌。

因为有诗,因为有书,因为有画,在他逝去的十几年后,还能看到他高山流水地望鹤,雨雾空濛地观茶,在曙色破晓间独守人生阳光。

这很象苏先生的先祖,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先生,一生颠簸流离的,却一路地繁花。

琴棋书画诗花酒,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将诗看成雅事,将茶看成俗需。只是今人将生活精致,茶越来越文化越来越超凡脱俗。也许先生当时并未细论雅俗。他以种茶为生,所以喜欢。就像他是一个读书人,唐诗宋词喂养他成长。诗,他喜欢。书法,他喜欢。绘画,他同样喜欢。

对喂养自己的,坚持地欢喜,百折不悔,不离不弃。我喜欢这样的人。

应为苏先生感到自豪与幸福。砚云作诗,泼墨为书,烹泉饮茶,对山而画。他顽强地与欢喜在了一起。

因为诗,总觉他的茶有着空雨新雨的悠长;因为书画,总觉得他的茶徐徐着翰墨的清香。

泡茶,看那经揉搓的叶子坚韧地舒展,在水中静静地回到最初嫩芽的姿态。你会感动,连同那茶一泓的霞光。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苏先生与儿子贤纲、贤维合影。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今日铅山》报主编付金发与笔者、张正园、黄一亮、罗时平、刘平、苏贤纲、苏贤维等在整理苏先生手稿时在其家门前合影。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苏俊赠送笔者书法作品。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苏先生赠笔者书作。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苏先生替群众写的中堂。其去逝十年后,群众都舍不得替换。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苏先生画作也有功夫。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燕子思归,苏先生心中有家园。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白描功夫。佳。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武夷山主峰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昔况》手稿。有古意。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二十多年后《今日铅山》刊登手稿。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诗稿成堆。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铅山诗词》选用苏先生诗。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桐木江》油印小刊。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苏先生在《桐木江》刊登诗作。笔者附小记。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笔者在《散文选刊。下半月》写怀念苏先生作品。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1979年3月,苏俊的″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摘。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民国时期铅山各村立小学负责人名单。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苏俊在名单内。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苏俊旧居山花相伴,野茶相随。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茶园翠竹绕,翠竹青山围。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半山青蔬半山茶青。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一枚清泉老屋依,煮得茶香忘观云。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白云停山谷,茶园照清溪。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竹篱深处,茶香结野藤。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勺得一瀑煮茶沸。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山溪拂绿水,竹影剪茶香。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凭顽石当道,我自婀娜有声。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一山云水,裁雾作被。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万里茶路,这是最宽广的源头。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茶山,树木像守护又像期待。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这画着富贵牡丹的河口柳木漆画食盒,是否是苏先生的笔墨。

铅山风情:桐木茶师——苏俊

一口泉,永远清洌,那是因为有暖涌,花一般鲜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