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剪刀手爱德华》:凄美爱情表壳下,讲述孤独和异类的永恒主题

《剪刀手爱德华》是蒂姆·波顿最出名的一部充满哥特风格的奇幻电影,带有童话式浪漫温馨色彩和忧伤的悲剧式结尾。

1991年,本片荣获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第18届土星奖最佳奇幻电影奖等多项大奖,豆瓣评分高达8.7分。

《剪刀手爱德华》:凄美爱情表壳下,讲述孤独和异类的永恒主题

作为当代哥特风格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时隔多年之后,它依旧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

电影风格:浓郁的哥特风格,营造独特的影视氛围与效果

哥特电影是一种电影文化风格,源于哥特文学与哥特音乐,其风格是孤独、黑暗、阴郁却饱含对美好的向往。

蒂姆·波顿是国际知名的鬼才导演,当代哥特风电影的集大成者,《剪刀手爱德华》正是其哥特式风格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01 哥特式的电影情节和主题

《剪刀手爱德华》,就像是一个光怪陆离、黑暗、忧伤、孤独的成人童话。电影讲述了有着剪刀手的机器人爱德华与人类女孩儿金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悲伤爱情故事,以及在与人类相处过程中,由最初的受欢迎到后来被质疑、被污蔑、被伤害的经历。

电影故事情节奇幻荒诞,以机器人与人相处为题材,童话爱情的表层下,本质却是意在深刻展示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整部电影主题鲜明,充满了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和思考,哥特式精髓贯穿全片。

02 哥特化电影场景

电影开始不久,一座以大全景出现的阴暗幽森、与世隔绝的荒凉古堡,一下子就营造了电影神秘的氛围。古堡厚重的石壁,积满灰尘的铁门,古堡内灰暗的光线以及住在古堡内有着冷冰冰的剪刀手、面容苍白没有血色的爱德华.....所有的布景和人物造型,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哥特元素,将观众迅速带入到这个哥特风的魔幻世界中。

《剪刀手爱德华》:凄美爱情表壳下,讲述孤独和异类的永恒主题

与灰暗古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下如童话一般色彩斑斓、颜色明亮、光线柔美的小镇。

《剪刀手爱德华》:凄美爱情表壳下,讲述孤独和异类的永恒主题

然而看过电影之后,你会发现,居住在幽森凄凉古堡内的爱德华有着孩子般纯粹、美好的内心。而看似色彩缤纷、明亮美好、充满欢声笑语的小镇,暗地里却处处充满了窥探、猜测、误解、阴谋甚至罪恶。

导演用幽暗的古堡和色彩明亮的小镇两种不同的电影场景,来对比展现冷与暖,善与恶,邪与正,黑暗与光明,对比鲜明、强烈——这正是哥特电影的一贯风格。

镜子意象:通过对镜子的巧妙、灵活运用,展现电影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镜子,在电影中具有变换叙述视角、构建影像多维空间、深化心理体验等艺术功能。很多电影中都会使用镜子作为媒介,展示电影更为丰富的意蕴。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也是通过几处对镜子的巧妙精准运用,展现出了更丰富的内涵。

01 汽车后视镜:切割空间,营造空间和心理距离

雅芳推销员佩格,在小镇推销屡屡碰壁之后,在自己的汽车后视镜中,看到了一座灰暗高耸的城堡,于是她鼓起勇气闯入城堡去试试运气。

《剪刀手爱德华》:凄美爱情表壳下,讲述孤独和异类的永恒主题

电影借助“汽车后视镜”这一镜子道具,巧妙地将原本属同一空间结构的古堡和小镇,分割成“山上”和“山下”两个不同世界,营造了古堡内世界与外界的疏离感,使得古堡更显神秘、遥远。

而这种借由镜子实现的空间切割,也隐喻着爱德华这个机器人与生活在小镇的普通居民间身份的不同、心理的隔阂,即一方是“人”,而另一方是“非人”,这种身份的对立和无法消除的人性距离,也为后续剧情的开展做了铺垫。

02 镜像爱德华:隐喻人物内在心理的诉求和渴望

爱德华在佩格家,第一次通过镜子看到了自己,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自己。镜子中的“自己”,看起来跟真正的“人”人没有太大区别,除了那双与众不同的剪刀手,代表着他“机器人”的身份。

按照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分析,在镜像中获得的主体的形象,是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构成了所有次生认同过程的根源,也就是说,后来人们都以这个形象作为自我认同的基础。

然而,对于爱德华来讲,这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身份的确认,却是难以实现的:他理想中的镜子中的“我”是真正的人,而镜子外的真实的“我”却是机器人,即“非人”,真实的自己和镜像中“理想我”是分裂的,不统一的。

镜子中爱德华那种羞怯、好奇、迷惘,同时又带着兴奋、愉悦的表情,传递出他当时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通过镜子这一元素的运用,隐喻爱德华内心的诉求和渴望:孤独的他,渴望人世间的温暖和自我身份的确认,期待成为真正的人类,实现“机器人—人”的身份转变,被接纳,被认同,真正融入人类世界。

所以他参加聚会,答应与医生接触,这些都是为了改变自己机器人的身份,从而成为人类群体的一员。

03 非真实(象征意义)的镜子:爱德华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

除了实体镜子道具的运用,在我看来,导演构思奇特,他甚至,把爱德华直接作为一面虚拟镜子,来映照人性的丑与恶。

爱德华虽然外表怪异,却有着最善良、美好、纯洁的心灵,他的存在,就像是一面澄澈的镜子,折射出小镇中人们的众生百态,将小镇居民自私、虚伪、邪恶映得清清楚楚,所以爱德华的遭遇其实也是人心的一个影像。

主题呈现:凄美爱情的表壳下,孤独和异类是导演真正要表达的永恒主题

爱德华与金之间唯美、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太多人。那种爱而不得,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永远的悲伤与遗憾,让太多人为之泪流满面。

《剪刀手爱德华》:凄美爱情表壳下,讲述孤独和异类的永恒主题

然而,如果认为,导演蒂姆·波顿在电影里,仅仅是展现爱情的凄美和遗憾,那就未免太小看他的野心和能力了。

事实上,童话爱情的美好感人外壳下,孤独和异类才是他要深层次展现的永恒主题。

01 孤独或许是生命的常态,但每个孤独的人都在孤独中期盼爱、理解和温暖

蒂姆·波顿可以说是孤独的代言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童年的经历。

他出生在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幼年时,他的房间不知道为什么,被坏脾气的父母钉上了很多木板,他只有两条细缝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父爱母爱的缺失,加上成绩不好,几乎没有朋友,这样封闭的童年经历,使得他一直生活在孤独和寂寞之中。

就像电影中的爱德华,创造他的科学家离开了人世,他孤身一人,独自生活在偌大的城堡,与世隔绝,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来到小镇上,却又跟别人格格不入,是他人眼中的异类,他想融入却不被真正的接纳。后来遇到了懂他、理解他的金,感受过爱情的甜美和温暖,却又不能相守,只能再次回到古堡里,陷入更深刻的痛苦和孤独中。

《剪刀手爱德华》:凄美爱情表壳下,讲述孤独和异类的永恒主题

而现实中,也有太多的人,不被同类理解和接纳,缺少真正懂自己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引发那么多人的情感共鸣。是的,某些时候,我们都是孤独的“爱德华”。

然而影片中的爱德华,却又那么渴望着爱、理解和温暖,渴望实现与外在世界的链接。所以,当佩格偶然闯入他居住的古堡想要离开时,他说“不要走”;当佩格带他来到自己家时,他充满了好奇和喜悦;他努力地适应着小镇生活,与人为善,希望能被小镇居民喜欢和接纳;他爱上了给他温暖和理解的金,为此甘愿为金做任何事情。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孤独的爱德华,有多渴望爱与被爱,渴望人世间的温暖、理解和接纳。

导演把孤独融入到了他的电影中,似乎在说:孤独,原本是生命的常态。但同时,也通过电影传递出信息:纵然身处孤独中,但每一个孤独的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对于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渴望与期盼。

02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德华,不要轻易丢掉自己的剪刀手

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乌合之众》

爱德华,相对于小镇的普通人来讲,无疑是一个怪异的存在,绝对的异类。

在这个小镇,作为最特别的存在,他是孤独的。虽然渴望被认同和接纳,但这条路,是那么坎坷和艰难。

在小镇上,居民们一开始对他很好奇,他是那么与众不同,有着一双剪刀手。后来爱德华帮大家做各种事情,小镇居民也都乐意与他交往。然而,仅仅因为一个误会,一场闹剧,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了他,视他为“恶魔”,他被污蔑、被伤害,被排挤。

只有佩格一家,是真正的爱他心疼他,只有金看到他怪异外表下孤独的内心和美好的灵魂。对于小镇绝大多数居民而言,他永远都是一个异类,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存在。所以他们对爱德华,充满了畏惧、猜测和不信任。爱德华可以用剪刀剪出美丽的园艺,却永远剪不掉世人的不安和误解。他试图改变自己,以求被接纳却以失败告终。最终,他只能再次回到自己的古堡之中,为自己心爱的女孩儿,雕着美丽的冰雕,冰雕飞屑从山上的古堡飘下,扬起漫天雪花。

《剪刀手爱德华》:凄美爱情表壳下,讲述孤独和异类的永恒主题

人类社会,对于异类,永远是审视和保留的态度,从未真正接纳,偏见一直都存在。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早已告诉我们:群体是盲目且极端的。人们不愿意去理解“异类”,作为少数人的“异类”,往往不被社会所认同和接纳。

而爱德华这个角色,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导演蒂姆·波顿的内心写照。

因为幼年糟糕阴郁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导演性格古怪,自闭又倔强,也是很多人眼里的异类、怪胎。

《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一书里,蒂姆·波顿谈到自己对《剪刀手爱德华》的创作感想:“在那个环境里,你要么砍掉自己的大部分个性之后被同化,要么拥有一个自我封闭的人生,让自己感到游离于人群”。

然而蒂姆·波顿没有放弃自我,没有砍掉自己所有的个性去获得世俗社会的接纳和认可,而是选择了直面所有的孤独和质疑,独自坚持和努力着。

在那段漫长的备受质疑、嘲讽的孤寂时光里,他始终默默坚持着。后来,他去了迪士尼做动画师。再后来,他因为获得了一次机会,开始做导演,指导自己的电影。此后,他的电影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和认可,他的人生,也走向了更辽阔的世界。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爱德华,都曾经有一双剪刀手。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看到周围人怀疑、猜测的眼神,当我们不被理解和认可时,我们很多人,就慢慢丢掉了自己的那一双剪刀手。或许有痛苦和纠结,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了更好地融入人群,我们还是丢掉了原本的一部分“自我”,变成了芸芸众生普通一员,外表有着相似的神情和面容,内在有着趋同的想法和追求,过着跟他人一样类似的人生。

而导演想要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请不要那么急着丢掉自己的剪刀手。 即便身为他人眼里所谓的“异类”和“怪胎”,也不意味着你要彻底改变自己,磨灭自己原本的特性。有时候跟周围人的“不一样”,所谓的“怪胎”,反倒可能为你人生打开更广阔的世界。而一味迎合他人,讨好这个世界,也许会让你彻底失去自我,让自己的人生陷入更加迷茫、困顿的境地。

写在最后

《剪刀手爱德华》这部电影,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核,讲述的不只有童话般的爱情,更有对复杂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人类孤独和异类主题的深刻展现。

它让你想去一次次重温和回味,而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领悟。或许,这就是好电影的魔力,也是经典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