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胃與睡眠那些事

在臨床實踐中,常常遇到一些患者因為胃腸有病,或者輾轉難以入眠,或者半夜痛醒,或者夜間胃腸不適而醒來,再難入眠。對此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有記載,如《素問·逆調論》說:“胃不和則臥不安。”意思是胃氣不和,則可引起喘息不能平臥,或失眠而不得安臥的病證。中醫學認為,足陽明胃經之脈從頭走足自上而下,故經氣上行為逆。脾胃居於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若外感六淫,內傷七情,致使脾胃升降失調,胃氣上逆,氣逆迫肺,肺失肅降,故見喘息不能平臥。現代臨床上對此句引申理解為因脾胃(胃腸)不和引起失眠的病證,出現失眠、脘悶、噯氣、嘔惡、或大便不爽、脘腹脹滿、舌苔膩或黃膩、脈滑或滑數等為特徵。治療採用和胃以安神,方予半夏秫米湯、二陳湯加茯神、遠志、黃連、藿香、紫蘇梗、竹茹、枳殼實等治療,隨著胃腸病的改善睡眠也會好轉。

胃与睡眠那些事

如見痰多胸悶、目眩口苦、口渴心煩等,為痰鬱化熱之象,可加用黃連溫膽湯方如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薑、枳實、竹茹等化痰清熱和胃,對於改善睡眠具有良好的作用。

如果胃酸多的患者,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或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常常出現半夜因為胃中嘈雜而影響睡眠,可以在方中加入左金丸等止酸藥物(也可臨睡前服一顆奧克)。臨床運用時,囑患者每一劑中藥煎2次,一次白天服,另一次在臨睡前1小時服,有助於提高療效,改善睡眠。基於上述原理,對於部分失眠患者臨床辨證屬於脾胃不和或脾胃氣虛患者,採用健脾補氣和胃,佐以安神的方法治療,取得一定療效。

從臨床實際看,“胃不和”固然可以引起“臥不安”的現象,但“臥不安”也可以引起“胃不和”的情況。特別是長期睡眠不安的患者,常常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症狀,患者素有慢性胃腸病因為失眠而引起治而少效。出現如腹脹、噯氣、食慾不振、食不知味、消化不良等,通過改善睡眠有助於胃腸病的康復。

現代醫學認為,在多數情況下,胃腸道的情緒受大腦支配,所以大腦的情緒會影響胃腸道的功能狀態。但也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胃腸道的喜怒哀樂會反過來影響大腦。按照巴甫洛夫的學說,身體所有的器官包括胃腸道都是由大腦控制的,而胃腸道只是按照大腦中樞系統的指揮,日復一日從事著蠕動和分泌的機械運動。通過對迷走和交感神經的指揮,大腦發佈各種命令。當迷走神經興奮時,胃腸開始努力工作;而當聯繫胃腸道的交感神經興奮時,胃腸功能受到抑制,消化減弱。所以,大腦情緒可以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反之,胃腸工作不正常也會倒過來干擾人的情緒。因此一大部分胃腸問題只從胃腸本身是解決不了的,醫生和患者本人都必需認識到這一現象,並通過對神經系統的心理和藥物干預來最終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胃腸問題。從中醫學理論來說,五神的活動可以影響五臟的功能,脾藏意、主思,勞神過度、思慮過度可以傷及脾胃,導致胃腸病的發作;反之,脾胃有病也可以影響情緒和睡眠。

胃与睡眠那些事

臨床多見,患者因為生活中的某些事件影響情緒的變動,如抑鬱、焦慮、發怒等,引起胃腸病的發作,或痛、或瀉、或脹,嚴重者可以引起胃出血。素有失眠病者常常伴有胃腸病,久久難以取效。或者正值更年期階段的患者,情緒波動較大,不少人伴有抑鬱、焦慮、失眠等症狀,久而出現胃腸道症狀或者原有胃腸病在短時間內胃腸病的症狀難以取效。另有一些患者看到胃鏡報告中出現“萎縮性胃炎”、“腸腺化生”、“異型增生”等字樣,擔心癌變而出現情緒波動,以致茶飯不思,睡眠不安,而“臥不安”又加重了胃腸病的症狀。

對於此類患者,應該“治胃先治心”,把心理治療放在第一位,首先要解除患者的心理糾結,說明情緒與胃腸病的關係,“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然後,採用疏肝解鬱、調肝和脾、養心安神、瀉心和胃等方法安其心、寧其神,再佐以治胃腸的方藥,可以提高療效。對於更年期綜合症的患者尤其要做好精神疏導,撫慰其心,同時採用二仙湯、甘草小麥大棗湯、柴胡疏肝散、知柏地黃丸等方藥,佐以安胃腸之品,可以提高療效。有時可以稍加西藥黛力新或某些安神藥物,療效很好。

例如:一位女性患者,正值絕經期,月經先後無定期,近因慢性萎縮性胃炎發作而就診,訴失眠、煩躁不安、潮熱汗出、口乾、腹脹、噯氣、大便不暢、舌質稍紅、苔薄、脈細數。藥用:知母、黃柏、煅龍牡、麥冬、地骨皮、鬱金、石菖蒲、枳殼實、枸橘李、制香附、夜交藤、柏子仁、合歡皮、麻仁等,調治數週,症狀稍有好轉,但經常出現反反覆覆,後在原方的基礎上加用黛力新,每天上午九點服1片,再治療數週,更年期綜合徵及慢性萎縮性胃炎諸症基本控制,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胃与睡眠那些事胃与睡眠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