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崇禎為何選擇煤山上吊,而不南遷呢?

最平淡的才是最想要的


崇禎是個很悲催的皇帝,此人工作勤奮,是明朝歷代皇帝裡最為勤奮的一個,簡直就不想是他們老朱家的人。

可是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能改變亡國的結局,大明三百年江山,最終還是亡在了他的手裡!

這樣的結果對於崇禎來說卻是很可惜,因為當時他不是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啊,那時候雖然北方已經亂成一鍋粥,但南方還是大明的天下。而且南京還保留著完整的政府體系,只要崇禎南遷,明朝生死,尚未可知。

這不是沒有先例啊,像東晉、南宋,都在南遷之後獲得了新生。當年南明為什麼敗亡的那麼快,不是因為對手太強,而是因為自己內部出現了問題,大家為了皇位而互相內鬥,給了清兵以可乘之機。要是崇禎過去,完全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

可是等他為什麼不先南逃穩定局勢呢?

其實這件事情的實質還是崇禎帝太要面子。

起初叛軍距離北京還有一百多里的時候,就有內臣給他彙報了情況。在當時和內臣的對話之中,崇禎帝本人就已經有了駕幸南京的想法,不過作為明朝的牌面,如果是因為叛軍來了打不過才逃跑,傳出去總覺得有損國威。

對這件事情思考了一段時間以後,為了自己也為了國家安全考慮,崇禎帝找來了自己的丞相商量一件事情。他告訴丞相,明天上朝開會的時候,如果有人提出讓自己南遷的事情,你作為丞相可不要有什麼不同的意見。這句話就等於明擺著告訴丞相自己想南逃的想法,對方得了領導的意思以後也慢慢答應下來,就等著明天給君主鋪一個臺階下了。

到了第二天會議開始的時候,沒多久就有一幫人聯名請求君主南遷,原因就是南京本就是大明建國之地,君主到了那裡來穩定形勢是再合適不過了。崇禎帝聽到這種話以後刻意擺出很為難的模樣,不過並不是所有大臣都非常有眼力勁的,有一位重臣就誤解了君主的意思。

他看到君主如此不樂意,就在人群中站出來表示自己的君主是明君,怎麼可能作出逃跑的事情呢?你們這種想法不是在羞澀君主嗎?

估計這位大臣的話說出來以後,崇禎想打死他的心都有了,當著這麼多人的面也確實沒有讓步的選擇。雖然最後崇禎掙扎著問了一下大臣們還有沒有意見,其本意還是希望有人提出南遷,但是因為這個君主平時太小心眼也太固執,當時他裝作不願意離開的神態又太逼真,所有大臣都怕自己誤解了君主的意思而默不作聲。

隨後崇禎下定決心,告訴大臣們自己無論怎樣都不會離開京城,所有關於南遷的提議就不要再出現了(死要面子)。

當然了,要說南遷一事非常穩妥,那也是不怎麼正確的。

前面的宋朝就從北遷到南,結果整個國家在南方偏安以後再也沒能重新回去,雖然理論上坐守南方可以從長打算,但是這也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主動權,就當時形式而言,南遷也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只不過是相對安全了一點,最好的辦法還是在君主的帶領下守住北京。

崇禎對北京城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在他的印象中,北京城從未被攻克過。等到勤王之師趕來,自己便可以反敗為勝,不僅實際利益更大,名聲也好聽。畢竟天子守國門嘛!

崇禎之所以沒離開,拋去心中的害怕以外,他也應該有這方面的打算!

可是,他想多了……

不過最後的結果證明,南遷至少還有希望,呆在北京城就是等死啊!

不管怎麼說,這位君主最終還是沒能改變什麼,城破之後他從東華門而出,再煤山的那顆歪脖子樹下,用一根白綾結束了自己的十七年帝王生涯,也終結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輝煌歷程。

白話歷史君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崇禎帝用家人的鮮血殉葬自己視若珍寶的大明王朝,默默地說:“你們先走一步,朕隨後就到。”遺詔,他已經準備好,朕已喪天下,不敢見先人,亦不敢終於正寢。然後,他走向煤山壽皇亭的一棵歪脖子樹下,割破手指,在衣襟上血書:朕誤聽文官言,致失天下,朕屍任賊碎裂,望弗傷我百姓。做完這些,他從容地自殉。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隨著崇禎的一縷英靈出殼,大明王朝為中華民族史貢獻了風骨最硬的一段歷史篇章的結句。其評語,實乃懸諸日月,不刊之書!


形勢逼人,崇禎為什麼不跑呢?


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孫傳庭。

次年一月,定都西安稱帝。二月初二,渡過黃河一路北上。

這其中,從潼關城破算起,崇禎應該有五個月的時間可以南遷,但最後,他卻選擇了自殉大明,我分析有下面幾點原因。

1、僥倖心理

在崇禎一朝,很可憐,有五次京城危機。

1629年,皇太極直抵北京城下;1632年,皇太極陳兵張家口;1636年,阿濟格京郊留字;1638年,多爾袞入寇中原,而這一次,是最後一次。

多次的險中求生,使崇禎少了幾分驚慌失措,多了幾分帶有僥倖心理的鎮定。更何況,他還有底牌。



2,我有底牌

崇禎最大的底牌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人數還不少,有五萬餘眾。關寧鐵騎兇悍強大,一直作為明朝在東北對抗滿人的最後一道屏障。並且,關寧鐵騎距離京城不遠,方便馳援。

除此之外,崇禎還有可號令的各地勤王軍隊,人數二十多萬。雖然這些人不太能打,但至少可以拖拖大順軍的後腿,使大順軍要首尾兼顧。

3,南遷胎死腹中

1644年正月,李明睿曾經向崇禎慎重提出過南遷的建議,他的原話是“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後來,崇禎和大臣廷議過此事,結果很多大臣都反對南遷,還說出了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的過頭話。

形勢比人強,不是心裡缺,正常人都明白應該南遷的道理,但有陳新甲議和的前車之鑑,朝臣們不敢明說。

另外,我認為,這是一部分人故意坑崇禎,而另一部分人希望崇禎早死早了,方便投入新主子的懷抱。

崇禎和臣下的關係並不和睦,他面臨的環境惡劣,致使心態有點急,對下面辦不好事的臣子殺伐嚴厲。從熊廷弼開始,前後共殺近百名中上級文臣武將,他當政的十七年,大學士這塊換了五十多名。可以想到,那些朝中大臣們的日子並不好混:皇帝不好侍侯,危險的崗位急劇增多,滿人逼京威脅家人的安全,麻煩不斷頭,等等。所以,很多心態不好的人想他早點垮臺,從後來崇禎和周後曝屍的情況看,他在處理上下級關係方面的確有待改進。

4,凜然的尊嚴

崇禎帝十七歲登基,接手得過且過的天啟亂攤子,內憂外患。不半到年,打垮閹黨,整肅朝綱。再後來,就是不斷的天災造成的內患,和兇惡的強盜外患。更可怕的是,在漢奸的帶路下,原生態的強盜變成了有文化的強盜,版本升級了。

有一個小故事,那時候是崇禎剛拿下閹黨不久,在廷對中,有大臣把他比作漢文帝,但崇禎卻不高興,他認為漢文帝最多算是中上等之流。還有一次,大臣在議事中說唐太宗如何聖明,崇禎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到閨門無序,家法敗壞,我還羞於與他相提並論呢。”

雖說明朝設有雙首都的成例,有備用的六部系統,但崇禎是按儒家標準做的皇帝,他勤政節儉、堅韌剛烈。南遷的政權有多屈辱,看看南宋就十分清楚。崇禎素有大志,十分明白。

決不苟活,以死徇國,他無疑作了最有尊嚴的選擇!



喏!這就是西逃的圖片。

我是鏈天絕,歷史小文的創作者,歡迎大家來探討和關注。


鏈天絕


真是把遷都當成你自己搬家一樣容易!!!

請問遷都:

1、只是皇帝一人搬家嗎?遷都還有後宮、太監、宮女,那後宮的各種附屬辦公機構怎麼辦?

2,六部還有九卿官員怎麼辦?這些京官的家屬怎麼辦?以及各部辦事機構怎麼辦?

3,京城百姓怎麼辦?

你自己搬家的時候是不是要打包?同樣的,皇室以及各部卿辦公機構都要打包!你搬家需要僱車,難道遷都就不需要?而且由於路途遙遠,還要花費巨資安排沿途皇室和各部卿的食宿。如此龐大的隊伍,陸路就要安排龐大的馬隊,能走20公里就不錯了;水路稍快,但也要安排大量的船隻。此外各公卿在京城還有大小產業,也需要安置打理。而且南京也打理,容納這麼龐大的隊伍,修繕各部官署為官員提供足夠的住宿。

因此自古遷都都是大事件,並非說遷就遷,起碼在半年甚至一年之前就要開始準備。而最重要的是,崇禎沒錢國庫空虛,遷都的費用哪來?各官員擔心攤派費用,也捨不得自己在京城的產業,自然也反對遷都。

遷都一事並非崇禎一人就能說了算。


晃天下


他想南遷,無奈文臣反對,如果他改為依靠武將-----去山海關找吳三桂,拋掉文臣,也許他可南遷,但歷史不能假設-----崇禎只是一個平庸之君,君主的選擇會影響歷史的走向----試想如果中國是由華而不是由鄧執政,中國的狀態現在不是朝鮮就是解體。

戰爭時期一切可以從來-----就算崇禎一個人到山海關,北京那些人可隨他去。北京還有什麼----對崇禎而言。如果與吳三桂交易-----吳三桂統治長江以北淮河或黃河以南,崇禎統治長江以南,滿清統治淮河或黃河以北------應可達成交易,崇禎還是有價值的-----如果以吳三桂的幾十萬軍隊作後盾-----應迫使南邊的軍隊屈服。然後可與滿清交易----滅掉李自成------就像後來所發生事情。如果是那樣的話----可以三分天下。


dclyr


明朝末年局勢敗壞,關外有建奴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軍到處造反,一時間天下狼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崇禎選擇自殺殉國,算是給天下最後一個交代,那麼作為陪都南京其實一直都有一套預備的政治班底,崇禎為什麼寧死不選擇南遷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崇禎性格的致命弱點

大家都知道崇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帝王心術課程,不知道如何駕馭群臣,他在位十七年竟然換了19位內閣首輔,沒有一位能夠做到退休。這就說明崇禎沒有知己的心腹文臣,多數得權者都是迎合他的心思。例如溫體仁,周延儒之輩,當時李自成一路北上攻克陝西,山西之後對北京有合圍之勢,朝中大臣李明睿上奏請求崇禎南遷,或者把太子首先遷到南京以防萬一,後來朝中大臣為博好的名聲痛斥李明睿該立刻處死,稱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等口號,後來遷都一事就此擱淺,崇禎猜忌遇事不決斷的性格,讓大明朝錯過了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

山海關吳三桂的希望

山海關的關寧鐵騎是明朝最後一隻具有戰鬥力的野戰部隊,一直駐守在邊關以防韃子來犯,當時駐守山海關的是守將吳三桂,這坑爹的貨得到京城告急的消息之後因為不能判斷形式,故意拖延行軍速度才走了一半路程京城就已經被攻陷,得知崇禎自殺後不僅沒有為君父報仇的心思反而直接打道回府,最後剃頭投降了滿清,只能說崇禎太過倒黴,文臣都是嘴炮,武將又貪生怕死。

君王最後的氣節

明朝開國到滅亡期間的兩百多年,硬氣一直是他的代名詞,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是最後的執行者,他雖然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但是他是一個英勇的男人,為了國家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崇禎遺言:朕涼躬聖意,有傷天德,死去無顏見祖宗。故去面冠,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

到死還在牽掛著天下百姓,我想他也是唯一一個令人懷念的亡國之君吧!


歷史小明王


對於崇禎,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在李自成北上,崇禎為什麼不南遷?


明朝北京城從未被攻克

明朝歷史上,外族打到北京城下也不是一兩次了。蒙古的瓦剌,後金的努爾哈赤都曾經兵臨城下,但是卻都沒有攻克過北京城。這一點,讓崇禎和滿朝大臣都對北京城抱有幻想。


崇禎礙於面子,一直下不了決心

李自成北上,一路攻池掠地。南遷不是沒人想過。但是崇禎的性格大家知道,是自己絕對不會輕易提出來的。如果有大臣提出來了,日後清算,第一個倒黴的就是提議者。這種過河拆橋的事情,崇禎已經幹過好幾次了。

好不容易有大臣提出來,皇帝南遷。卻因為崇禎的遲疑和其他大臣們的私心,搞得遲遲下不了決定,到最後李自成兵臨城下,想走都來不及了。


拋不下產業

雖說當時的南京本來就是一個戰略陪都,所有的班子在南京都有一套,就是為了應付當時的情況。可是崇禎和大臣們的家底都在北京,按照當時的運力和時間緊迫程度,是不可能把罈罈罐罐都運到南京的。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所有人都很難下定決心南遷的理由。


天子守國門,天子死社稷

不得不承認,老朱家的男人都是有血性的。朱元璋的祖訓猶然在耳,崇禎這麼一個一心想要中興的帝王,怎麼可能輕易去做這麼掉臉的事情。


對於勤王部隊抱有幻想

這個不用說了,當時時局滿目瘡痍,內有農民運動,外有後金南下,崇禎的國庫窮的連軍餉都發不出了,還在不停地要求各地軍隊如何如何,封建軍隊往往有奶就是娘,崇禎國裡沒錢,私庫又捨不得出,還能指望下面的人給你效命?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朝史暮想


崇禎這個人,個人感覺就是心太大,想要的太多,但是又沒受過正統的皇帝培訓,屬於撿漏王,但是運氣這個東西吧,憑運氣得到的終會憑實力丟掉。

他想做個明君,想辦實事,中興大明,於是殺魏忠賢,盡逐閹黨,朝堂一時眾正盈朝。但他不知道一個明君,一個皇帝,尤其一個做事的皇帝,必須要有聽話的人,做事的人,替你背黑鍋的人。人家東林黨是耍嘴皮子的,嘴上安天下嘴上正人心,一個個最會幹的就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噴別人,但皇帝,尤其是個好皇帝是不能成為一個好人的,一個好好先生皇帝那是傀儡,崇禎明顯不想當傀儡,然後就被噴,噴的火氣旺盛,下面行事敷衍草率,所以崇禎換首輔換的最勤。又沒有一條心的人,一群東林君子一個個要名要的厲害的緊,沒人願為他背黑鍋得罪人,好不容易有幾個做事的,像盧象升,孫傳庭這些,結果崇禎沒被做皇帝培養的小家子氣冒出來了,老想著少花錢多辦事,急功近利,大好局勢一步步賠光。其實大家看看歷史凡是從小被當皇帝培養的,才能怎樣不說,手腳都很大,花錢不眨眼。

然後,死要面子,想遷都,不願自己提,要群臣提,最好是死拽活拉的拉到南京最好,結果朝堂君子們因於謙前輩的先例,都不願當亂臣賊子背遷都的鍋,於是只能憋屈的死在北京煤山歪脖子樹下。

同明朝還有兩個撿漏的,一個是朱祁鈺,撿了哥哥朱祁鎮的漏,一個嘉靖撿了堂哥正德的漏。這倆人也是倆例子,兩人都沒受到正統培訓,結果朱祁鈺和崇禎一樣,小家子氣,權謀不夠,最後被朱祁鎮翻盤,沒幾天就死了;然後,嘉靖牛逼,天生帝王,小小年紀,沒進北京就開始耍心眼,高舉孝道大旗,一步步拉攏一批聽話好用狗腿子,想幹什麼想怎麼幹都有人幫你幹,完了自己還乾乾淨淨。


小白讀書筆記


腦子有病。說笑話罷了。我覺的主要是過不去這道坎。勞心勞力的折騰一通(話說能力差的人真不適合這麼折騰),結果都城都被攻破了。再就是我覺的可能覺的去了南方又如何(據說當時已經指揮不動南方軍隊了)。


迷香35920436


人有一點求生之機都不會自殺。紫禁城己無機動部隊了。


散澹人


起碼有骨氣和氣節,不起劉阿斗,李昱,李宗仁之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