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防疫“心聲”⑰丨你對疫情“替代性創傷”了嗎?

在疫情期間,我們有很多工作戰鬥在一線的平民英雄:包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警察、基層工作者、社工,志願者、心理諮詢師等等。

因為人類具有移情能力,讓人產生“身臨其境”“身臨其事”的莫名感受。

因此,在疫情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之下,除了我們常說的“應激反應”,這部分人群也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呢?

例如,嬰兒在看到別的嬰兒哭泣時就會表現出關注、傷心、痛苦等不愉快情緒反應;而一個遠在成都的朋友,多次看到武漢新冠肺炎的相關新聞,也可能產生相應的移情反應,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所謂的“替代性創傷”。

3月4號晚間,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四川省技術經濟和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心理諮詢專委會副秘書長、成都市武侯區心傳青少年心理服務中心理事長餘宓宓,做客四川新聞廣播的直播間,給我們帶來“替代性創傷”的心理疏導方案。

防疫“心聲”⑰丨你對疫情“替代性創傷”了嗎?

“替代性創傷”也是一種創傷,不同於親身遭遇的創傷,它是由於目睹或者聽聞他人的情感性創傷遭遇,經由“共情”或類似途徑,而產生的“反應性情感創傷”。

數據顯示,當個體在遭遇災難性事件時,整個心理系統都有可能出現程度不同的創傷,而個體越接近災難現場,受到創傷的危險性也就越大。

由於“替代性創傷”,我們可能產生跟當事人同樣的情緒情感,例如同樣的悲傷、痛苦、憤怒、絕望,跟當事人同樣的認知受限,心理靈活性受損,還會對當事人產生不恰當的責任感和保護欲。

在生理上,它的表現形式可能是:食慾不振、疲乏無力、難以入睡、容易驚醒、做噩夢等情形,以及容易發火、容易受驚嚇、易分心,或者感到莫名的恐懼、絕望、對現實感到麻木等情緒,或者在交往中容易與人產生衝突。

還有人甚至會導致心理問題而出現嚴重不適,比如心悸流淚,頭痛惡心,在崩潰的邊緣來回拉扯、莫名的罪惡感等。

那麼,如何處理可能出現的“替代性創傷”呢?

建議大家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去調整:

1、正視負面情緒,不忽視、不逃避,事實上,科學證明:適當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有助於提高對疫情的警惕。

2、改變非理性理念,建立積極向上正向充滿希望的信念系統,同時過濾不必要的信息,例如只關注官方消息,不信謠不傳謠,避免徒增焦慮。

3、正常作息,適當娛樂,尤其建議大家時不時放下手機,關注當下的生活,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瑣碎也會帶給人真實的感受,擺脫負面新聞帶來的焦慮。

4、調整行為,一方面建議大家多運動,另一方面也建議大家加強人際聯結;從心理和行為上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

防疫“心聲”⑰丨你對疫情“替代性創傷”了嗎?

在這全民一心、抗擊疫情的時光裡,為了有效疏導和緩解大家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四川新聞廣播FM106.1全新打造心理防疫特別節目《防疫“心聲”》,2020年2月17號起每晚21點15到22點,權威的心理專家將做客直播間,為您剖析、疏導與答疑。

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心理防疫的問題,歡迎關注“四川新聞廣播”微信公眾號,以語音或者文字的形式發送您的問題,或者每晚在我們節目的直播期間,也就是9點15到10點,撥打85982561,我們將在線為您提供幫助。

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啟了“心理疏導公益計劃”,誠邀心理輔導專業人士加入,希望您通過“四川新聞廣播”微信公眾號與我們取得聯繫,讓我們一起用聲音傳播溫暖,用溫暖救治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