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乾隆很忙的背後

乾隆很忙的背後

如懿傳、延喜宮略最近又上熱搜了。

這兩部劇,作為中國熱播電視劇代表,被引入越南、柬埔寨播出。剛剛結束的夏天,在東南亞乾隆變得熱度超前。

屏幕上,乾隆風流倜儻,一邊忙著談情說愛,一邊還操心國家大事。

實際歷史上的乾隆也很忙。作為清朝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有超過60年的執政經歷。

他所支撐的年代,成為“康乾”盛世最後的曙光。

可相對於西方列強的發展軌跡,乾隆的侷限性還是讓中國錯過了機遇。

問題是,有些事,一旦錯過就不在。

1

2014年,故宮文物大清查,重點是以往從沒清理過的宮室。就在一個小院子裡,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有了重大發現。

他們發現了寫著“乾隆詩稿”的兩個箱子,其中共裝有詩文2.8萬餘首。

經過考證,被證實確實是乾隆皇帝的手稿。這個發現一時震驚考古界。因為加上已經發現的1.7萬首乾隆詩作,這為皇帝名副其實成為中國歷史上做詩最多的詩人。

可這些詩,大部分以雞毛蒜皮為主,很多都叫人哭笑不得。

而就在乾隆忙著做詩,沾沾自喜錦世書華的時候,歐洲隨著幾位巨匠的到來,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

1755年,一個面色灰白,身體瘦弱的中年人走出了柯尼斯堡大學印刷廠的大門。他手上拿著的是一本日後被稱為西方近代哲學思想開端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

他就是德國作家和古典哲學奠基人伊曼努爾·康德。

當年,乾隆44歲,康德31歲。

乾隆很忙的背後
乾隆很忙的背後

這一年乾隆因為平定準噶爾,因此詩興大發,留存的詩歌在乾隆一生中年度最多。

而康德卻在自己的代表作中,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假說,正式建立近現代西方哲學基礎。

18年後乾隆62歲,於京城召開百叟宴粉飾太平,詩興大發, “是日成詩十餘首”。

而就在這一年,英國“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正式刊印,公司作為政治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乾隆很忙的背後

同在這段時間,法國出現狄德羅、盧梭一大批資產階級思想家,資產階級的革命理論日益豐富,是一個自由的近現代啟蒙時代。

乾隆在忙著作詩,粉飾一切的時候,西方從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方面,都已經完成對近現代國家發展基礎理論的奠基。

這個差距,到了乾隆曾孫咸豐的時候,一發不可收拾。一場鴉片戰爭,讓世界看到了旁若鴻溝的中國與西方,中國的近代史就此徹底沉淪。

為顯身名聞書海,全拋國計與民生。

2

乾隆是一個權力慾很強的人。忙於政務是權力慾的表現,文字獄也是。

終乾隆一生,文字獄方面可說是“強爺勝祖”,與父親雍正爺爺康熙兩朝加一起30多場文字獄相比,乾隆朝文字獄超過130起。

而就在乾隆忙著搞“文字獄“,禁錮百姓思想的時候,西方大學卻迎來了一個大發展、大解放的時代。

1755年,在一下江南四年後,正安排二下江南事宜的乾隆,看到內閣大學士胡中藻所著《堅磨室詩抄》中有詩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為他故意把“濁”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測,於是全家處斬。

同一年,俄國建立莫斯科大學,近代俄國的科技史由此開端。俄國的經濟、政治對於西方列強的追趕,在莫斯科大學建立後逐步加快。

乾隆很忙的背後

1780年,休致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銓所著書中自稱“古稀老人”。乾隆說:“我自稱古稀老人,早已佈告天下,他怎麼也敢自稱古稀老人?”於是下旨絞死。

也是同一年,美國科學院在波士頓成立。美國科學院雖然不是最先成立的國家科學院,但是學術氛圍和之後對國家科技推動的程度,是後續國家成立科學院學習的榜樣。

1784年,湖北秀才程明諲為人作祝壽文,內有“紹芳聲於湖北,創大業於河南”,“創大業”被曲解為做皇帝,乾隆下旨言程明諲“語言悖逆”,斬立決。

同年,美國知名的綜合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成立。之後從哥倫比亞大學走出了5位美國開國元勳、10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二十位億萬富翁 、二十九位奧斯卡獎獲得者、二十九位美國州長、三十四位國家元首等等,其新聞學院頒發的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乾隆這位可“十全老人”,咬文嚼字的功夫的確了得,他不但火眼金睛,還有骨頭裡面挑刺的癖好。

可高壓下人才的戰戰兢兢,相比較同期西方的大學人才培養體系,讓中國失去的不僅是時間。

“萬馬齊喑亦可哀”,哀嘆的是一個時代。

3

1765年乾隆30年,忙於四下江南的乾隆,並沒有意識到,世界大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新式紡車珍妮紡紗機,拉開了西方近代工業革命的序幕。

乾隆很忙的背後

在乾隆沉浸在松江土布和蘇杭絲綢的滿足中的時候,他並沒有想到,區區80年後,被鴉片戰爭打開大門的中國,紡織作坊會因為洋布的衝擊而破產。

後來鴉片戰爭後,中國被列強用槍頂著開眼看世界,也才有了不成形的學習西方“洋務運動”。

可在乾隆時期,確實有全盤引入西方先進科技的機會。

在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回部叛亂後,乾隆自感滿意。於是要求宮廷畫師將這兩場大戰記錄下來,永傳後世。

當時被乾隆請來作畫的,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西方人——郎世寧。

就在乾隆30年,郎世寧去世前一年,他將乾隆要求的畫作初稿完成,並建議乾隆皇帝派人到歐洲,將畫作製成銅版畫,這樣能長期保存,利於“永傳後世”。

實際上傳教士郎世寧是想讓乾隆派人接觸下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可乾隆卻安排內務府操辦此事,通過東印度公司與法國溝通,最終用時13年,花費近萬兩白銀,運回10幾塊銅版畫,成為乾隆誇耀功績的工具。

而第一次開眼看世界的機會,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4

乾隆其實還有一次幾乎是必然的接觸西方的機會。

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93年,一支滿載著各種金銀財寶的英國船隻緩緩駛向大洋彼岸的大清帝國。

經過28年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當仁不讓已經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這時候英國想與東方強國保持關係,就派出了一個龐大的使團。

乾隆其實早就得知使團來訪的消息。根據傳教士遞交的信件,在使團剛從英國出發的時候,乾隆就已經下旨,安排相關的接待工作。

英國使臣訪華實際上給乾隆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認識到西方社會的軍事實力、科技實力,英國人也竭力曾經向乾隆展現這一點,可乾隆卻浪費了這樣的機會。

英國使團還是準備非常充分的。

他們帶來了個天體運行儀,就是一個太陽行星模型,由齒輪驅動,上足發條之後就模仿地球運轉;他們還帶來一個天文望遠鏡,歐洲人那時候就用這個望遠鏡發現了星雲的存在;他們給乾隆帶來一個大的地球儀,上面標註了英國在各地的殖民地;甚至他們還帶來一個熱氣球。

這些禮物都可以從各方面說明西方工業革命後的實力,如果乾隆能接受到這些信息,可能近代中國發展的結果就不會相同。

但乾隆並沒有得到這些信息。因為他忙著維護祖宗禮法。在他的堅持下,英國使團覲見的禮儀必須使用跪禮。

這跟西方的禮節衝突很大,最終英國使團採用覲見女王的禮儀覲見的乾隆皇帝,這造成乾隆皇帝的不快。

於是,安排好的由使團人員對禮物的解說環節被取消了。乾隆皇帝自己單獨欣賞禮物,他對禮物背後的意義並沒有任何體會。

同樣,乾隆也喪失了一次認知對英國當時的國力的機會。這樣錯誤的觀念,直到50年後,英國人的炮艦讓中國吃到了鉅虧。

人們才認識到,洋務運動興起的必然。

5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這一年,乾隆忙於第六次下江南,遊山玩水間鞏固自己的統治。

就在這一年,一艘很奇怪的商船停靠在廣州。這條船名叫“中國女王號”,他實際上是一條美國的商船。

這一年正逢美國剛剛獨立,迫切需要跟世界其他國家搞好關係。當時的西方都普遍的崇拜東方,而東方最富裕的國家當屬大清。

所以美國很自然的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正如中國不瞭解美國一樣,美國人對中國也是一樣的知之甚少,但這並不妨礙美國人來中國賺錢。

一開始美國人到廣州還謊稱自己是英國人,後來發現英國人口碑不行,又改稱自己是美國人。

而兩年以後,美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權法案”得到通過,美國的立國之基正式浮出水面。

美國商人在中國嚴守法律,謹慎從商,成為兩廣總督最喜歡的外國人。

可鴉片戰爭後,虛弱的中國展現在美國面前。一個立國不到百年的國家,就能像列強一樣,在中國言語與求,享受治外法權。

更有意思的是,1799年,乾隆去世。同年,美國國父華盛頓去世。

乾隆去世後,清王朝由盛轉衰,留下一地雞毛,為80年後的中國黑暗近代史埋下伏筆;華盛頓去世,留下一套三權分立的體制,還留有一部美國憲法。

孰輕孰重,孰強孰弱,一看便知。

乾隆當政60年,退位太上皇后還秉政5年,活了近90歲,可謂善終。

雖然乾隆很忙,但他留下的光環,卻填不滿所謂盛世背後的陰影。他所錯過的機遇,留給後世國人的,只有無邊的痛苦與悔恨。

有時候,真的一旦錯過就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