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資中、仁壽、資陽三地交界處

有一座資中境內最為偏遠的小鎮

場鎮始建於清朝,球溪河橫穿小鎮

被稱作資中小西藏的這裡

距離縣城有62公里

由於法輪寺建造於此

因此得名發輪鎮


從資中到發輪,需要途經國道成渝高速路、省道仁順路、195縣道。約一個半小時車程後,終於在雨中到達了這座小鎮。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平日就行人稀少的發輪場鎮,在淅淅瀝瀝的秋雨中更顯得清靜了。上午十點的這條街道,此時只有一人行走其中。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來時並未遇到趕場天,農貿市場裡只有稀疏的幾位賣肉的攤販閒坐其間,沒有集市的喧囂,有的只是偶而的人聲迴盪,更顯空曠。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發輪最負盛名的,自然是資中人耳熟能詳的小灶高粱酒。資中老城區的土著,相信每個人往昔的回憶中,都會記得那一聲聲連綿不絕的吆喝:打酒,打小灶發輪高粱酒!

多年後,大本哥終於第一次來到它的原產地。這滿街高粱酒麴的飄香,是對發輪高粱酒品質最好的詮釋。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走在發輪街頭,似乎感覺不到這是隸屬於資中的小鎮。穿流其中的小車,大多懸掛資陽或仁壽的車牌。而充斥耳邊的口音,則近似於資中與仁壽口音的混合體。

這樣的體驗,在資中境內,卻是極少遇到。而從另一個方面而言,可以深刻的感覺到資中地域的寬廣。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順著街道前行,河邊是一座大橋,連接著場鎮的兩岸。可是對於橋名,似乎很多本地人也不太明白。有人直呼大橋,有人稱之為四眼橋。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在四眼橋上,能看到另一座更為高大雄偉的橋樑。這是資中境內較為常見的引水橋,但這樣的高度卻極為少見。從旁邊房屋對比看來,足有十來層樓房之高。

橋樑是水渠的一段,據說水源是從仁壽著名的黑龍灘引來,足見工程之浩大。在缺乏現代機械工程的建國初期,修建這樣的水渠,其中的艱辛不難想象。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從橋下抬頭望去,則更顯雄偉。勤勞的發輪先輩,用肩挑背扛完成了這一壯舉。大本哥雖然之前多次看到過這橋的圖片,但在現實中仰望,內心湧動的是由衷的震撼與敬意。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橋下的江心矗立著一塊巨石,看江水起伏,觀小鎮興衰。河水的沖刷並未改變它鋒利的稜角,獨臥江中,見證著小鎮歷史的歷史。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和資中其它鄉鎮一樣,發輪雖然經歷著鉅變,卻仍舊保留著一些老式建築。每次路過這樣的老屋,總會不經意去猜想它初建時的風光與往昔的繁盛。而今,卻只剩大門緊閉,如街邊行走的老人一般蹣跚老去。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別處已經少見的雞公車,卻在突如其來中偶遇了。在一旁的老屋映襯下,彷彿時光倒流。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街邊一條小巷裡有數十階的青石板路,在秋雨中,青苔更綠了。被路人踐踏而凹陷下去的條石,見證的是歲月的滄桑。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發輪中心校位於場鎮的半坡上,校門被綠樹掩映,環境極好。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此時正值上課時間,寬大的操場空無一人,迴盪其間的是孩子們的朗朗書聲。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校園的右側有一條水泥石梯,拾階而上,書聲被教學樓所遮擋,更為清幽。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石梯上的平地,修建著一棟被綠色覆蓋的建築。雖然看不出端倪,但已近中午的此時,空氣中飄蕩著飯菜的香味,這大約便是學校的食堂了吧。

思緒在這一瞬間被拉到當年求學的時光,突然有些懷念學校的飯菜,儘管那時是無盡的吐槽,而現在卻是無盡的回味。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食堂旁是發輪中心幼兒園。由於大門緊閉,未能拍到全貌,連孩子們歡快的童聲,也被這鐵門所隔離。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離開學校,在和幾位本地居民攀談中,得知附近有一個叫“猴洞”的地方,值得一去。於是順著一條蜿蜒的水泥路前行,地勢漸高,球溪河此刻在我們眼裡變作一條小溪。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水泥路的左邊分出一條小道,往裡走畫風突變。沒有了公路旁的喧囂,入眼皆是大片的蒼翠,一座巨大的山崖迎面而來,彷彿是世外高人清修之地,只讓人呼吸都感覺輕緩了許多。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山崖下還有一些殘缺的房屋,不知年代。屋頂早已坍塌,只剩土牆獨立於此,想來廢棄已久。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走到洞口卻無奈的發現,這裡已被人修建了一座房屋佔據。門口一隻旺財兇狠的瞪著我們,咆哮著宣示他的主權。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洞旁的懸崖筆直,因雨水侵蝕而生出許多小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可惜無法入內一探究竟,實在遺憾。溶洞冬暖夏涼,這裡的主人倒是頗會選地。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洞口還有一方水塘,據說當年這裡曾有酒廠,釀酒均取此山泉水而成。可惜酒廠廢棄,這池水也被藍藻所覆蓋,不復從前的清澈了。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龍水古城

離開猴洞,我們開始朝著發輪之行最為期待的龍水古城遺址前行。據史料記載,始建於隋末恭帝義寧二年(618)的龍水縣的縣城,距萇弘洞一公里許。北宋治平元年(1064),著名文學家、歷史鉅著《資治通鑑》三大主編之一範祖禹到此任過縣令。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龍水縣因戰亂廢,其設縣時間長達625年之久。龍水古縣城遺址附近還有萇弘洞,龍水大佛等景觀,2007年被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尋找龍水古城遺址的過程是艱辛的。由於地理偏遠,導航也茫然的將我們引到了反方向,等到我們快走到配龍才發覺狀況不對。於是關閉導航,沿著縣道一路詢問。

不得不提發輪人的熱情,每次問路總怕我們再次走錯,不厭其煩的給我們指點甚至帶路。一個小時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一個叫鸛溝的地方。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著名的龍水大佛就矗立在滿是泥濘的村道邊。造像龕高8.4米、寬7.1米,其中間的大佛像高7.4米、肩寬5.2米,造像精美,據稱為四川第三大坐佛。

記載龍水縣的文字龕,位於大佛右邊最高處,沒能受到人為的破壞,至今字跡仍十分的清晰可辨,是研究龍水縣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狀況異常難得的重要依據。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根據資料所知,龍水大佛對面即是萇弘洞,孔子之師萇弘讀書所在地。但面對滿山的桔樹與林木,我們再次迷失了方向。萇弘洞,這座資中文人心中的聖地近在咫尺,卻又顯得那麼遙遠。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所幸再次遇到了熱心人。這位赤腳行走田間的老人,面對我們的詢問,原本準備午飯的他立即帶著我們往萇弘洞進發。這座廢棄的學校,便是建於1953年的萇弘小學。

從老人口中得知,萇弘小學雖小,幾十年間卻培育過不少人才。大本哥在心中暗歎,不愧是先賢讀書之地,風水就是不同。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但時光流逝,曾經的教室已經堆滿了村民的肥料。當年朗朗書聲,已被寂靜中的鳥鳴所取代。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萇弘小學後面,一座溶洞突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期盼已久的萇弘洞了。歷經兩千多年,山洞依然保持原貌,山林蒼翠、懸崖陡立。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洞內極為寬敞,可容納數百人。先賢萇弘離開此洞從此名滿天下,孔子也因其學識淵博而求學於他。所以資中文廟的孔子塑像便只能站立,成為全國唯一。

儘管這一走,萇弘便再未回到故鄉,但他卻在資中留下過無數動人的傳說。沱江資中段被稱為珠江,也由“萇弘化碧”的傳說而來。萇弘,早已成為資中人精神的支柱。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洞口還遺留有當年萇弘小學的殘垣斷壁,牆上的標語代表著那個時代。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站在洞邊久久不願離去。不知當年的萇弘,是否也時常仰望山崖,暢想著用生平所學輔佐周天子。而最終,他卻被他用盡一生去輔佐的周天子所殺,用悲劇詮釋了自己的忠義。

莊子是這樣評價萇弘的:“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賢,而身不免乎戮”。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關漢卿《竇娥冤》:“等他四下裡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辛棄疾《蘭陵王》:“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

顧況《露青竹杖歌》:“玉潤猶沾玉壘雪,碧鮮似染萇弘血。”

溫庭筠《馬嵬詩》:“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成碧草愁。”


不知在今日的資中,還有多少人知道這位資中先賢的故事?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惆悵中離開萇弘洞,向著此行最後一站,龍水古城遺址前行。又一位老人熱情的為我們指路,讓我們順利到達龍水古城。

但行進中,卻突然想起,在萇弘洞為我們領路的藍衣老人,正是行前查找資料在網上看到的那位老人。驚歎之餘,只覺冥冥中一切都是緣分。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這座普通的農家小屋,卻是當年龍水縣衙的原址所在地,也正是後一位帶路老人的家。一路上老人都自豪的述說,村民都戲稱他為龍水縣太爺。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這口古井,已有千年歷史。當年龍水古城的居民,大多取水於此,這也是現在為數極少的古城遺蹟之一。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井旁有一座龍水縣遺址的碑,2007年被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2013年由資中文管局所立。根據石碑記載,龍水遺址面積為14萬平方米。歷經700餘年的光陰,現已被深埋於地下1.5米深。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站在遺址遠望,當年的街市的繁華,已被紅土所掩蓋。唯有歷史文獻的記載,方能追尋往昔的榮光。《資治通鑑》主編之一範祖禹任龍水縣令期間,曾建造龍水書院一座,為當時國內著名書院。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與歐陽修齊名的詩人梅堯臣曾不遠千里,來此尋古訪幽。

資中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奎也曾在萇弘洞隱居。

而民間更有傳說,張三丰也曾到此遊歷。

然而房舍萬間,均化作了土。再強盛的文明,在歷史的車輪下也顯得如此的渺小。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這是至今唯一保存的一段龍水古城牆,只留有3.8米長,高約1米。我們已無法想象,古城的先民在龍水最後的時光裡,經歷過怎樣慘烈的廝殺。這殘留的古蹟,曾浸染過多少鮮血。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文化達到鼎盛的巴蜀,在那一場浩劫中隕落。而我們可以為之自豪的是,四川的先民在蠻族的入侵中,用最為猛烈的抵抗,捍衛了華夏民族的尊嚴。他們曾用血肉之軀,抵擋著鐵騎的踐踏,保護著中華文明璀璨之光仍舊綻放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龍水河(球溪河)依然在靜靜的流淌,連接兩岸的龍水橋只剩橋墩隱沒於水底。它見證了古城的興旺,也見證了古城復歸平靜。千年之後,它依然會安靜的流淌。而龍水的這段歷史,也依然會被後人所銘記。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我是幸運的,因我長在資中這片熱土。

走遍資中發輪鎮資中偏遠的山村!竟隱藏著700多年前消失的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