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康熙十三子胤祥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他說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

與心靈同行


清康熙十三子胤祥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他說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

清朝時期,康熙有35個兒子,其中第十三個兒子胤祥最為孝順。一部雍正王朝讓我們熟悉十三爺胤祥這個人,被眾人稱為“俠王”。因為此人有情有義,康熙也曾這樣說過。

可見,他在康熙心目中印象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這些之外,他也非常孝順。康熙曾說:如自己遭歹人襲擊,他定會以身相救。從這裡可以看出,康熙對這位皇子的評價非常高,說明十三爺胤祥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較高。

對於十三爺胤祥只有孝順與有情有義嗎?其實不然。與眾兄弟之間的感情都是比較和諧,不過與雍正之間的感情最為深厚,畢竟他們一起長大,平時雍正還照顧十三爺。兩人平時做事都在一起做,比如到江南賑濟災民,在追討國庫欠款上也有幫助,不過沒有明確的協助。後來雍正登基時,都有十三爺的協助,當時,十三爺率領兵力解救雍正。

對於十三爺胤祥是什麼樣的人,為何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會出會亂子?

長城君先來談談,十三爺胤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一,為人有情有義。為何說十三爺有情有義?如雍正、鄔思道與十三爺正在喝酒,李衛便把雍正叫到門外說,太子來了要見雍正。鄔思道說,這個時候不能見太子,因為太子正處於非常時期,此時,與太子見面,會對四爺不利的。十三爺便說,不行我去見他。四爺說,那樣可以,他問什麼你接什麼,要隨機應變。就在當晚十三爺見了太子,後來,十三爺被說成與太子一起謀反。

其實,十三爺在見太子之前,便知道見了太子之後,會有什麼結果。可是,十三爺沒有顧慮這個,因為十三爺從小母親去世,很多阿哥對他都不怎麼好,當時只有四爺與太子對他最好,為了這些,十三爺不能看著太子在為難之時,沒有一個說知心話的人。

可見,十三爺對待兄弟有情有義,實屬難得。

其二,為人孝順,性子比較直爽。十三爺平時都會過問康熙的身體怎麼樣,當時十三爺被圈禁起來,四爺去看望他,還問康熙的身體怎麼樣。可見,十三爺對康熙非常關心,這也是十三爺的一片孝心。

在九王奪嫡中,康熙能感覺出來,十三爺是非常有孝心的一個皇子。因此,為了保護十三爺,便圈禁他10,年,還不讓他做大將軍王。在當時的環境下,如做了這些事,面對八爺黨肯定會遭遇不測。康熙為了自己最孝順的兒子,真實費盡心思。

長城君再來分析一下,為何有十三爺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

首先,十三爺之前帶過兵,也做過將軍,有很多老部下。以十三爺的為人,與下屬的關係都非常好,基本都是鐵哥們。只要十三爺說一句話,其老部下都會聽他的,這就叫一呼百應。對於當時的兵力都在豐臺大營,但這個地方的兵力基本都是十三爺的老部下,只要有十三爺在,不會有人來為難雍正。

如有人為難雍正,十三爺肯定會調動豐臺大營的兵力營救。八爺這邊的帶兵的十四爺被康熙安排在西北,這也是康熙之前安排十四爺做大將軍王,而不安排十三爺的原因。為了雍正能順利登基,康熙其實費了不少心思。

其次,十三爺與雍正的關係好,感情較為深厚,如雍正有事,十三爺肯定會以身相救。說到十三爺與雍正的感情,要從小時候說起,因為十三爺的母親去世的早,基本都是跟著雍正長大,雍正對他非常好。

深厚的感情,是兩個人能在一起的重要原因,讓十三爺與雍正無話不談。雖說不是親兄弟,可比親兄弟還要親。再加上十三爺有一身武藝,當雍正遭遇不測時,也會很好的保護他。

長城君曰:十三爺既然這樣說,肯定有把握保護雍正。當時,能掌握兵權的,除了十三爺其餘都是小角色,就連康熙身邊的圖裡琛,都是十三爺一手帶出來的。可見,十三爺的人員以及老部下都比較多。更說明了十三爺說,只要自己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的原因之一。

  • 《清史稿》

  • 《雍正王朝》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

本文以《雍正王朝》為藍本,其內容只代表個人觀點,並非正史分析。


太史簡


有胤祥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這種說法貌似有些流從於某些影視作品,但作為雍正朝第一重臣,他的作用的確不可或缺,他為胤禛解決疑難無數,穩定並夯實了雍正朝的統治基礎,並通過一系列作為,幫助胤禛擺脫了初政時期的尷尬局面。

康熙四十七年,這一年胤祥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官史對此諱忌莫深,只能從史料中找到並不詳盡的隻字片語。

我們只能推論胤祥在九子奪嫡的某個環節上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而這種作用在康熙帝看來是極具負面性的,總之,對於康熙帝而言胤祥也不讓人省心,做為當時受清算程度最高的皇子,必定做了些康熙帝決不能容忍的事情。

甚至有人猜測

胤禔鎮魘太子的鎮魘物為胤禛提供,而最後問到胤祥的時候,他自己一力承擔。這只是缺乏證據的假設,但應該有類似事件發生,否則僅靠胤禛和胤祥的個人關係,後來老十三受到如此禮遇、榮寵似乎太過。

雍正重用胤祥並非只看關係

康乾之治的全稱該是康雍乾之治,2.5代的所謂盛世,恰恰把雍正的名號簡略了,其實康熙初年權柄受人鉗制,而乾隆十七年後皇帝愈發昏聵,真正令大清得以富強的是雍正一朝才對,當然這其中肯定也有康熙朝打下的基礎做支撐,同時雍正帝也是最勤政,甚至可以說是壓力最大的皇帝之一。

雍正帝治下能臣不少,但論重臣,胤祥必定排在第一,相對而言鄂爾泰、李衛、張廷玉之流不過爾爾。

無論是從胤祥少年時期的資料來看,還是通過雍正繼位後胤祥的諸多表現觀察,我們都可以輕易得出結論,胤祥受重用確有兄弟情深的一面,但這種原因絕非唯一,胤祥的才幹,某些方面要比胤禛更強。

康熙時期受偏愛卻無重任

胤祥是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章佳氏,鑲黃旗,宮中地位不高,雖具妃位卻沒個封號(後封敏皇貴妃),從這點看,胤祥在出身上毫無優勢,六歲習文,稍長則練習騎射,對於他在文武方面的描述,史料上倍加推崇,這多少受了皇帝的影響,六藝無一不精,對待長輩恭敬孝順。

康熙帝開始對胤祥比較看重,凡是離京都帶著胤祥,無論視察還是祭天祭祖都是如此,也正是因為這些,胤祥在河工等方面深受康熙帝影響,打造了一項自己的專長技能。

康熙帝對胤祥的喜愛,當時的滿漢大臣都詳知此事,並有文字記錄流傳,胤祥的失寵是因為廢太子事件,上層政治格局穩定性被破壞,本是一次正常的巡幸之旅,沒想到中途而返,康熙帝以不法祖德,不遵祖訓為由廢除太子胤礽並將其圈禁。

此次事件中,眾多皇子深受牽連,但胤祥所受到的處罰--圈禁。

▲對於圈禁時長,有十年、十四年之說。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胤祥是在被圈禁2-7個月後即被放出,具體時間未知,但轉年四月便與康熙帝巡幸塞外了。

胤祥失寵後多次受到康熙帝的批評“不大勤學忠孝之人”,並以胤祥為反面教材教育諸皇子,這時的胤祥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已經一落千丈,甚至可說不值一提了。

胤祥十二歲謁陵盛京,十七歲單獨泰山祭奠,南巡陪駕多次,這種榮寵本來司空見慣,奇怪的是在胤祥地位一落千丈之後,對胤祥近乎討厭的康熙帝竟然還要帶著他四處遊蕩是為什麼呢?

忌憚和防備。康熙帝外出視察帶著皇子一來是增進父子關係,二是防備皇子京師捉妖,所以他出京所帶皇子是輪番制,一個或幾個輪流著帶出去,當時的康熙已經極其討厭和忌憚胤祥,卻次次帶著他就只能解釋為防備了。

這點上,毋庸置疑,後期的賞賜和封爵都繞開了他,胤祥的光板皇子身份說明了一切。

關係莫逆的由來

胤禛比胤祥足足打了八歲,非一母同出但情同手足,因為幼年、少年的胤祥經常陪在康熙帝身邊,而胤禛陪駕的機會也很多,而且他倆有共同的情趣愛好,談得來,胤祥的算學也是胤禛所教授,亦師亦友的關係,即便分開,二人也是書信不斷,如若聚首,無論多少皇子在場,他倆總是站在一起。

胤禛即位後,胤祥受到重用,身為四總理大臣之一,他主管政治、經濟、軍事、水利、外教、刑事、內庫理財等等要務,而胤祥也對得起胤禛的信重,本就身體不好,還都親力親為,每天政務不斷,帶病堅持工作,難受到每日一餐也不曾放下政務,這是兄弟感情,也是出於一種報答心理。

▲有的朋友質疑,胤祥是德妃撫養成年的,應該和胤禵關係莫逆才對,怎麼會和胤禛交好呢?其實這不難解釋,首先胤禵和胤禛關係不好這沒錯,但有一點,從資料上看,德妃是極其獨寵胤禵的,包括另一個親兒子胤禛都不能比,即便當了皇帝白給德妃,她也不要,皇太后的名分她也不要,她只在乎胤禵,何況被硬塞進來的胤祥呢?老四和老十三算是“受難”兄弟聯盟吧。

胤祥助力胤禛的種種表現

軍事方面

雍正帝本有出兵西北的軍事構想,滿朝文武都覺得舉措甚為得當,多半也是被胤禛說一不二的性子嚇的,只有怡王胤祥和嶽鍾琪直接反對,雍正不甘心,派人實地考察後才知道自己的的想法不周全,下面人當然喜歡雍正調兵,裡面有大把的銀子賺,而且還是看不出來那種,即便是陋規也不能完全避免,這以後在軍務上,雍正非常信重胤祥。

年大將軍在雍正三年九十二罪賜死,嶽鍾琪接任川陝總督,做為非漢軍八旗的普通漢人,當初雍正就是因為嶽鍾琪的身份猶豫不定,他這個職位也是胤祥所舉薦的,事後,因為眼熱嶽鍾琪的地位,彈劾他的人如過江之卿,滿漢大臣都很不滿,還是怡王勸解,否則挨不到雍正十年嶽鍾琪就完了,嶽鍾琪一生軍功無數,本篇就不講了。

雍正帝設立軍需房,並交給胤祥負責,胤祥不但能把部隊物資安排妥當,而且全部費用、軍需全部由國家出資,沒有讓百姓承擔軍費負擔,如果換了康熙朝那就麻煩了,沿途倒黴的不止百姓,連督撫們一起都要遭殃,各地的府庫錢糧怕是要減存大半,官員自然心疼不已,轉手就會向百姓加稅彌補損失,而且滿清軍官還會抓捕當地百姓充為努力,漢臣告狀是沒有用的,康熙覺得這是應該的,搶些沒什麼,其實康熙也管不了,他那年月離多爾袞入關並不算遠,滿清軍官們搶劫奴隸的習氣還沒修正過來。

財政方面

四總理大臣之一允禩,雍正帝是信不過的,即便信得過也不用,所以財政方面,雍正帝也只能交給胤祥了,康熙帝剛死的當年,胤祥被委以重任,領戶部事,管理三庫。當時的府庫空虛,胤祥到任後立刻下達指令,地方錢糧除非正項,其餘軍需動用必須經過會考府審核。對於損公肥私的行為,包括允裪,胤祥也不曾放過,變賣其家產充公,後來還是雍正開恩免於追繳。

降低了稅率,減輕了人民負擔,但是府庫卻盈餘漸多,接手時國庫只有八百萬兩白銀,到了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前,存銀高達6200萬兩。

水患治理

早年間胤祥不離康熙帝左右,而康熙十分重視水利工程,幾乎每年都要去視察、掌握切實情況,就是這個原因,耳渲目染之下,胤祥早早地就掌握了相關水患的一系列工作方法,雍正繼位,正好一施所長。

對於水患,胤祥非常重視,往往親力親為,從不放鬆視察偏聽偏信,總要看到切實成果才會罷休,而在方法上,他取用“堵不如疏”的策略,一面引導水流灌溉農田,變相達到洩流的目的,一面嚴防死守加固堤壩,在水患治理上頗具成效。

在清代,河道相關款項是貪汙的重災區,對此胤祥從不姑息,一經查證直接上報處理,他在任幾年,河道治理情況和水患情況都有明顯的好轉。

可惜胤祥死後,良好的體制制度大多作廢,官員們沒有襲承這種良好的工作習慣,一旦無人監督,很多重要工作就沒人去做,率性而為,工作隨意性過強,雍正也曾感嘆,水患漸重,我也是白白操勞乾著急,沒有象怡王那樣的專項人才可用咋辦呢。

至於怡王所舉薦的人才,數量眾多,上文提過的嶽鍾琪算一個,其他還有雍正不大喜歡但怡王推薦的允禮、李衛、布蘭泰、劉世明、查郎阿,胤祥從來不為自己買好,被推舉的人都不知道是怡王作美,都是看了雍正的批示,或者聽雍正說才知道這事。

怡王為何受寵

胤祥自康熙朝接受教訓後,從不結黨營私,包括上段記述的推舉人才,他也只是私下建議,從不正式具名推舉,邀功買好,用他的話說就是為皇帝服務,做一個純粹的“孤臣”。

嚴格約束家人,不許家人囂張跋扈欺壓良善,他自己不貪汙,不索賄,他的家人就更不敢了,小禮物怡王是接受的,比如傳教士為了開放貿易所送的禮物,怡王照單全收,但都是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那年代洋鬼子窮,以為自己送了重禮,其實琺琅雖漂亮,但也僅僅是漂亮而已,論錢沒多少,雍正也喜歡琺琅,怡王送了他數不清多少個玩意兒了,他收這些是因為小東西,沒當回事。

私德不虧。年羹堯的地位和怡王是沒法比的,即便這樣年大將軍還曾感嘆,怡王的宅子好氣派呀,但是別進去,一進院就滿眼都是雜草叢生,因為無人打理,怡王克行節儉,不愛用那麼多人,親王的工資是不少,但挑費也大,沒有哪個王爺能只靠工資過活,怡王不好斂財,所以不能開源的情況下就只能節流了,怡王歸天后,一部分喪葬費用還是雍正自討腰包,沒辦法,八年了,胤祥一兩銀子也沒貪過,沒錢。

君臣二人從小到大的同一愛好就是書法,而且都對佛學感興趣,因為相互瞭解各自的喜好,胤祥就又被按上一個造辦處領導的頭銜,就是投其所好,反正胤禛喜歡什麼怡王都知道,怡王能看中的物件,基本也都對胤禛的心思,甚至胤祥所採辦的東西,胤禛專門騰空一間屋子儲存。

脾氣相補。胤禛在潛邸的時候,曾經請求康熙帝一件事:對他戒急用忍的教訓能不能從文字檔案裡刪掉,因為我現在已經成年了,多少有所改觀,當時的評價好像不大合適了呦~

康熙帝:準。

可惜,雍正沒刪乾淨,而且他這個脾氣自認也是如此:

“幼年時,微覺喜怒不定”說白了就是喜怒無常,而且也不是“微覺”而是“甚是”,所以康熙帝教訓他“戒急用忍”,可是雍正自言“不能剋制,仍然有暴怒的毛病。”,而胤祥的脾氣可與胤禛互補,為人比較謙和、寬厚,比如老曹家被抄家,雍正帝指定胤祥出面,他知道胤祥厚道、人情味重,胤祥跟著康熙幾次下江南都在老曹家蹭吃蹭喝的,肯定不忍下狠手,既是抄家也是保護,所以老曹家後來還在北京分了房,賜予傭人。

當時各地並未全部改土歸流,有的還屬土司管理,而且印信什麼的清朝也沒給換,上面還有“明天子”的字樣,地方官舉報,怡王一句話“與前明無涉。”

對此,謹慎起見也為防微杜漸,怡王還特地上疏雍正,勸誡皇帝不要望文生義,用刑方面胤祥也說雍正“用法稍覺嚴厲”,這方面,雍正也略有改觀。

“攤丁入畝、耗羨歸公”,不是雍正帝拍腦門就上的項目,是胤祥支持山西巡撫諾敏,建議耗羨歸公,推行養廉銀製度,雖然不是強制實施,但確實對澄清吏治、降低百姓負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攤丁入畝也是在雍正左右搖擺的時候,胤祥力主實行。

過從甚密?怡王除外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田文鏡是如何發跡的,如果不是田文鏡有效的利用雍正帝厭惡朋黨的心理,不用他人彈劾,雍正親自就把田文鏡幹掉了,短短几個月前還想弄死田文鏡,並且已經派人下去調查並印證了田文鏡的罪狀無誤,幾個月後好得跟一個人似的,這都是多疑的胤禛腦中的朋黨論作祟,不問緣由,無需取證的情況下,直隸總督照樣拿下。

反觀胤祥,雍正孤立官員直接向怡王彙報工作,溝通感想,比如河道方面,一是雍正信任胤祥,二是他的確不懂,所以告訴河道總督可直接與怡王交接,不必疑慮。對直隸總督也說,你可差人找怡王彙報商量。

對於老曹家的曹頫,雍正批示,除了怡王以外不要再求別人,想來你們是混賬慣了······

上文講過,諾敏受重用是怡王推薦,諾敏有事雍正也都推給胤祥,但是諾敏知道雍正忌憚黨爭,以為雍正試探他,所以有事還找皇帝,雍正直接下旨斥責說,除了怡王,沒有對你有益之人。

嶽鍾琪曾經就軍需問題上疏雍正,雍正的意思是-他不管。說是怡王家裡有事,等他什麼時候忙完私事恢復內廷行走的時候,待他看過再行批示。

胤祥為雍正朝做出貢獻無數,難怪雍正帝都說,你幹了多少年,就是給我續了多少年的命啊。

說是承上啟下,其實雍正一朝是康雍乾最具功績的一朝,解決了康熙朝一直懸而未決的種種危急,包括火耗在內,很多弊政都是康熙早已知道,並且已經下手但未能解決的問題,同時也給乾隆朝留下了大量現銀,為盛世延續打下基礎,在外人看來的弒兄屠弟,其實也是穩定上層政治格局的必要手段,雍正帝名聲不好,大多拜胤禩所賜,胤禩倒臺後他手下那些太監逃命都不忘沿途汙衊胤禛,最後被抓了個現行。

也正是因為這樣,雍正需要胤祥,用胤祥來證明自己不是無情無義之人,怡王胤祥就是標杆嘛。

卸載。“禍水東移”,減輕自己的工作量,胤祥所擅長的,胤禛都知道,如果把怡王的工作量再加到雍正身上,那他無論多勤政都處理不過來,而交給別人又不放心,那樣的話,估計雍正繼位六年半就活活累死了,而且象水患、軍務方面,雍正確實不如怡王。

綜上,這些條件都使得雍正不得不重用怡王,而胤祥也對得起他的器重,一切處理的井井有條,雖然略有小過,但屬人之難免,很難想象,尤其在繼位初期,如果沒有怡王這樣一位人物,雍正怎能擔得起如此重擔,所以說:

不是“有胤祥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而是“有胤祥在,雍正登基後就不怕出亂子。”

.


古今通史


”有胤祥在,雍正繼位就不怕出亂子”,這個邏輯出自於電視劇《雍正王朝》。因為在雍正王朝中,正是關鍵時刻胤祥手持金牌令箭,接控制了豐臺大營的兵權,才保障了雍正的順利繼位。


然而在正史當中,雍正朝胤祥的確堪為柱石,但是在雍正繼位的那段時間,胤祥究竟做了什麼並不可考。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胤祥根本沒有能力,控制所謂的京外兩營。但是,雍正即位後,胤祥可謂功勳卓著。


對雍正擁立有功的內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堯,如果說還有重要人物,那就是張廷玉。康熙暴卒當夜內閣值班的是張廷玉。張廷玉是一定是知道一些內幕的,但是他至死也沒有把那個內幕說出來,他臨終前只講到,康熙駕崩後,隆科多把在南郊天壇主持祭天儀式的胤禛召進宮裡,然後就九門戒嚴了,這一戒嚴就是6天。所以根本沒有胤祥什麼事情。

但是胤祥本身是受到康熙聖寵的,康熙36年(1697年)開始,康熙只要出京必帶胤祥。主要因為胤祥此人“精於騎射,每發必中。”而且神勇果敢,敢於擋事。這種這樣的兒子帶出去不但有面子,而且防身。另外胤祥的文韜也相當了得,現在仍然有很很多胤祥的遺作流傳於世。


康熙一度對胤祥的寵愛超過了任何一個其他皇子。但是,胤礽被廢的時候,胤祥被康熙懷疑他與胤礽“結黨謀私”,因而受到了一年的圈禁。此後胤祥就徹底失寵了。到了康熙50年(1711年),胤祥腿生毒瘡,然後成了瘸子。胤祥就再也沒有機會得到康熙的青睞了。

而雍正繼位之後,非常重用胤祥。一來出於他們本身關係較好;二來雍正一位後勢單力孤,需要胤祥這種有資歷有人脈的兄弟輔佐;三來胤祥本身就有相當高明的理政能力;四來雍正需要胤祥來抗衡胤禩。


和《雍正王朝》不同的是,正史中的胤祥在雍正朝的主要功績是當雍正處理各種個樣的,紛繁複雜的雜務。比如康熙和孝恭仁皇后的喪事(在清朝這其實是天大的事);替雍正管錢,內務府的要管,戶部的也要管(康熙晚年國庫空虛,捉肘見襟,都靠胤祥閃展騰挪);西北年羹堯平叛的總後勤部部長;還要管外交管洋人傳教;雍正自己的園子、陵寢;民間修水利;祭天、祭祖;設立軍機處等等,這些都要胤祥具體負責。

從這個角度講,印象幾乎就是雍正朝的大管家。有這樣一個善於處理繁雜政務和各種複雜人際關係的胤祥在,說雍正繼位就不怕出大亂子,也是合情合理的。畢竟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像雍正和胤祥之間這樣忠誠相托、忠心以報的關係絕無僅有。


很可惜,雍正8年(1730年)5月,胤祥由於繁重的工作,積勞成疾病故而亡,享年44歲。雍正痛心不已,不但親自弔唁,還被封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更關鍵的是把允祥改回為胤祥不需要避諱。4年多以後,雍正自己也累癱了,暴斃而亡。


炒米視角


有胤祥在,雍正就不怕出亂子,這句話出自《雍正王朝》,二月河將胤祥設計成了一個相當厲害的人物,文治武功,他都不在話下,並且因為在準格爾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在康熙殺死葛爾丹凱旋後,還將西郊大營的兵權給了他。西郊兵營是負責京畿安全的,有3萬的數量。不僅如此,在滿清各旗官軍心中,胤祥的地位是非常尊貴的,可以這麼說,很多人都是他帶出來的兵。因此雍正在登基時,握住了胤祥,就等於握住了大清的軍權。

但是,正史中的胤祥是否也和《康熙王朝》中的一樣呢?小說為了豐富劇情,自然是添了水分的。不過正史中的胤祥也是很厲害的,《四庫全書》中記載了康熙在擊敗葛爾丹後每次出巡,必帶胤祥。一來因為他年少有為,而來帶這麼一個英武的兒子,康熙特別有面子。可以看到在正式中康熙也是非常器重胤祥的,但他並沒有參加消滅葛爾丹的戰爭,因為葛爾丹死的時候,胤祥還不到13歲。

正史中康熙不再器重胤祥也是和康熙王朝一樣,懷疑他和太子結黨,將他圈進了一年。但胤祥在幾年後腳生毒瘡感染致使腿瘸了,因此他和皇位從此無緣,這也就是這麼厲害的十三阿哥為什麼不去爭皇位的原因。

不去爭皇位,不代表胤祥沒有根基和人脈,他和八阿哥胤禩一樣,非常精明,雍正拉胤祥一起,就是利用他對付八阿哥,拖住他。在皇權爭鬥中,胤祥起到了穩住八阿哥的作用。但是,在雍正登基這個問題上,正史中記載跟胤祥沒有關係。

他沒有兵權,真正擁有兵權的是隆科多和年羹堯,一個內,一個外。所以雍正登基後,隆科多封了一等公,還賞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這就是因為隆科多在雍正登基時做出的貢獻。

清史記載康熙駕崩時,隆科多把胤禛召進宮裡,然後就九門戒嚴了,這一戒嚴就是6天,雍正也在這段時間中登上了皇位,可以看到胤祥也是一樣被擋在門外。

在雍正登基後,雍正王朝將胤祥描繪成了一個幫助雍正出主意,辦理各項公文的這樣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大臣。在正史中,胤祥比這個做得還要多,因為胤祥腿瘸了,所以特別器重他,將皇宮中一切大小事都交給他辦理,內務府總管,皇家祭祀,雍正陵園、邊防後勤等等都是他辦的事。與電視劇相同的是,胤祥的能力確實非同凡響。同樣,也是因為繁重的工作,積勞成疾,於雍正八年病逝了享年44歲。而胤祥的這個鐵帽子王也不是雍正封的,而是乾隆。這就是正史中的十三阿哥胤祥。


讀名家名著


胤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康熙43年也就是1704年前後。皇八子的老師何焯給家人的信中也提到了十三殿下為皇帝所鍾愛,前途無量。不足20歲十三阿哥受到皇帝的器重。連供職清廷的漢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是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印象不知為何失寵於康熙。既無重用也沒有封賞。

還有一點就是他沒有帶過兵,這個很容易可以推算出來。首先我們把他的人生分為四個階段。少年成長階段。青年跟隨康熙的十年。九子奪嫡被限制的階段。雍正繼位復出。

出生於1686年康熙25年。從他12歲起跟隨康熙出行,一直到十年後廢太子事件發生。12歲之前帶兵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康熙除鰲拜都是14歲親政以後。如果胤祥12歲之前就能指揮千軍萬馬打仗,那麼這種天才一定會留名青史。

康熙的生平是自1654年到1722年12月20日那麼在1698年到1708年,也就是康熙44歲到54歲,這段時間內十三阿哥也有可能經歷和參與。康熙36年2月1698年。康熙第二次親征葛爾丹真正領兵是老大和老三。老四領正紅旗大營。老五領正黃旗,老七領鑲黃旗。在這中間沒有記錄,胤祥沒有統領過任何一旗。

此外,在1708年清朝經歷的戰爭還有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烏蘭布通之戰參與的有玉清王福泉。恭親王常寧。佟國綱和佟國維。指揮少莫多之戰的是費揚古。也沒有記載13阿哥參與或者經歷。基本可以肯定,13爺在年少成長階段,青年時期都沒有參與官方承認的領兵打仗。

但是在雍正繼位後非常信任允祥,唯一重任管理漢侍衛,督令圓明園八旗守為禁兵,選拔武官。統領對準格爾傭兵的軍需房督辦武器製造。他真正的軍事成就是協助雍正平定了準噶爾叛亂,培養選拔了大量可靠的將領,期待軍中個人威望,大概就是這個過程建立起來的。

所以二月河小說中我說的13阿哥允祥諸多事例都是杜撰出來的使劇情更有觀賞性。

為什麼他說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這是小說文學化的歷史,人物的社會現象,社會文化現象。


小賢歷史解說


那是雍正王朝杜撰出來的內容,電視劇,為了觀賞效果,自然要改動一番。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胤祥在康熙時期擔任軍隊要職。

康熙三十七年的時候,胤祥曾跟隨康熙一塊上墳弔祭祖先。

康熙出去玩,也喜歡帶著胤祥,我們可以推斷,胤祥是個低調,乖巧的人,所以能得到康熙喜愛,不像老八,沽名釣譽,故作姿態,什麼功勞都喜歡攬到自己身上。

雍正登基之後,封胤祥為怡親王。他在聖旨裡也說,老十三,為人謙虛,做事兢兢業業,廉潔奉公,為了國家,把自家銀子都花光了,搞得窮困潦倒。



胤祥統領戶部,戶部管理著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乃是肥差,雍正把這麼重要的職位交給老十三,足見他對胤祥人品和能力是多麼信任,看重。

不僅如此,他還給胤祥增加俸祿。

之後雍正又命胤祥管理京城地區的水利問題。胤祥勤勉能幹,雍正很是喜愛,降旨嘉獎。

雍正七年六月,雍正命胤祥管理西北的軍機大事。



同年十一月,胤祥在任上生病。到了第二年五月,胤祥的病越發沉重。這可急壞了雍正,這麼好的弟弟,不爭權奪利,專心為我辦事,也不居功自傲,討要封賞,上哪兒找去,他有病,一定得去瞧瞧。

古代那個交通不方便,大家也是知道的,馬它能跑多快。等到雍正到達目的地,胤祥已經病死多日。

雍正自然是非常悲痛,連著三天沒上朝。第四天上朝,雍正就對大臣們說了,我那十三弟,公忠體國,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要穿孝服一個月祭奠他,大家要穿常服,不允許穿朝服。



雍正登位後,其它兄弟為了避諱,名字中的“胤”都改為了“允”,雍正特許老十三可以恢復原名——胤祥。

胤祥出身貴胄,一生勤勤懇懇,為國效力,從不曾恃寵自傲,實在難得,他越是謙卑,不要賞賜,雍正越是厚待他。他比那個心中只有私利的八哥,實在強出太多。


西堤君


雍正帝生性多疑,如果一定說一個他最信任的人,那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了。胤祥生於1686年,在他14歲的時候,其生母去世,後交由德妃照料,而德妃的長子正是雍正(胤禛)。此後,胤禛和胤祥的關係越來越要好,成為最鐵的兄弟。康熙在世時,也常說十三子胤祥最有俠義心腸!

胤祥生性淳誠,謹度循禮,為人又講義氣重感情。但是,偏偏因為胤祥的重義氣,而捲入爭儲的旋渦中,與胤禔、胤礽一同被拘禁,雖之後獲釋,但他也因此成為康熙在世時唯一一個沒有受過任何封爵的皇子。

雍正繼位的當天就封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並晉升為和碩怡親王。被冷落了十幾年的胤祥,受到好兄弟四哥的厚待和提拔,內心萬分感激,之後更是竭盡全力以報知遇之恩!雍正幾乎將難辦的事都交給胤祥處理,事實上也只有胤祥辦事雍正才更放心。

雍正繼位之初,人心尚不穩定,胤祥打破常規處理康熙朝遺留的舊案,幫助雍正沉重打擊了八爺黨的氣焰。之後,胤祥又負責審核財政,辦理清查虧空、收繳積欠等事務,有效防止了營私舞弊的現象。治水患、興水利等,胤祥都是無不盡心盡力!

胤祥全心全意地為雍正辦事,其中更多的是出於和雍正的兄弟感情,從不貪戀過分的恩賜。1730年,胤祥最終死於肺病。胤祥死後,雍正悲痛萬分,食不下咽、寢不安。


參知正史


像十三爺胤祥如此謹慎的人,“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這句話就絕不可能是他本人說的。

至於十三爺到底在他四哥繼位前後做了多少努力?這就得從正史中來看了。



文武雙全,深得皇帝疼愛

史書上的十三爺胤祥是既精漢族文學,又通滿族騎射的文武兼備人才。從他十二歲那年第一次隨康熙去盛京,此後的十年間,康熙只要出京,隨駕的皇子中就一定有十三爺胤祥。康熙對這個皇子的疼愛,比之十四爺胤禵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而且滿朝文武一提起十三爺胤祥,那是個個都豎起大拇指稱讚的,就連八爺胤禩的伴讀、康熙“貼學四大家”之一的何焯也說“十三殿下深受皇帝寵愛,前途無量”。可見十三爺胤祥不止能文能武,而且人際關係很好,做事做人都很到位,比起所謂的“八賢王”胤禩,他在群臣中的口碑甚至還要更高。

所以十三爺在四爺奪嫡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類似於老九老十的作用,風頭由四爺去領,苦的累的由自己來拿,毫無怨言。八爺黨眾人之間還算是有利益的紐帶,可四爺、十三爺這兩兄弟,能如此毫不保留地為對方付出,我認為這種情況,只有“感情”這兩字能解釋。這也是八爺黨雖然人多,但終究不是四爺黨對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故失寵,潛龍在淵

四爺和十三爺兩人雖然不是一母同胞,可兩人關係卻是好得讓人羨慕。兩人離得近則“形影不離”,離得遠則“書信來往”,一起吟詩作對,一起談天論地,親密無間。可大概也是因為十三爺的好人緣,康熙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十三爺也被扣上了“結黨營私”的帽子,受到了圈禁。

正如《雍正王朝》裡所演,十三爺胤祥在康熙一朝經歷過大起大落,享過恩寵、得過殊榮、受過圈禁、有過冷落,而即使對父親的感情變淡、對人情世理的看透,可唯一不變的還是那個他願意拼儘自己全力去保護的四哥。這兩兄弟的感情,始終沒有被皇家的無情所沖垮,甚至連一點裂縫都沒有。

康熙去世第二天,已經繼位的雍正就任命十三爺為四大總理大臣之一,後面不斷委以重任,儼然成為了雍正朝的第二號人物,只在皇帝雍正之下。所以問題中所說的那句“有十三爺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是有道理的:十三爺有人望,有能力,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永遠只忠於四哥胤禛。

也由於十三爺在雍正朝的貢獻之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成為了清代十二位鐵帽子王之一。雍正七年,積勞成疾的十三爺允祥去世,雍正帝特地將他的名字再改回“胤祥”,不再需要避諱皇帝。這也是有清以來,絕無僅有的“臣子不需避諱”的特殊情況。



一貳一橙


“前奏意氣風發,中間圈禁低迷,後段結尾精彩絕倫”來描述清康熙十三子胤祥一生最為恰當。

按照此劇情一一分解就能夠解答“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的真偽性。

一、人生前奏意氣風發

清康熙十三子胤祥從小是老媽不疼,舅舅不愛的角色,但有四阿哥雍正疼愛,就相當於雍正作為長兄如父親般進行教導學習,互相的脾性都十分的瞭解與感情深厚。這麼多兄弟姐妹裡,可能當時看得起,愛護得好就是雍正了,那自然對他十分的關心與放心。就像我們小時候的夥伴尤其是親兄弟投脾性待遇更加不同。

在清康熙十三子胤祥十二歲之時,雖被康熙大帝時常帶出來祭祖或是辦理公務陪駕在前,得到康熙大帝的指導才對,這樣的恩寵應該更多體現在榮譽與爵位上才對。可是十三阿哥允祥卻一直都是貝子的身份,難道康熙大帝還有什麼難言之隱不可說,不然又寵愛又不給爵位,這不是耍流氓嗎?

十三阿哥允祥作為貝子的身份,與貝勒身份的八阿哥允禩一樣獲得眾多朝廷大臣的稱讚與附和。康熙大帝是看到此情況之後,為避免有“出名要趁早”的慾望會把十三阿哥允祥提早引入爭奪太子之位的歧途,一直被壓制身份就是為了保護與磨礪他的意圖。

但仍然不妨礙十三阿哥允祥風采照人,群臣稱讚的風光局面,證明前奏很精彩。

二、人生中間圈禁低迷無聲

同樣是康熙四十七年的關鍵時間節點。“帳殿夜警”事件。就是康熙大帝率皇太子胤礽、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等皇子與大臣巡視塞外時,夜晚皇太子胤礽被康熙臭罵一頓之後,時常在康熙帳營周邊轉悠,以便圖謀。因為此事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黜太子之位。後來康熙大帝對此事輕描淡寫地揭過去了,但對向康熙大帝舉報此事的大阿哥胤禔及十三阿哥胤祥卻沒有這麼好說話了,直接被圈禁鎖拿。

太子被廢又起復的時間段,舉薦太子的重要事件當中,除了朝臣舉薦八阿哥允禩之外,其他人是不是也舉薦十三阿哥允祥作為太子的候選人,還是十三阿哥允祥舉薦皇長子胤禔,直接把皇長子放上火堆上烤,以便讓他儘快出局。

這導致康熙大帝對十三阿哥允祥的評價:“胤祥乃不大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放任之,必在一處遇著他,不可不防。”,這就相當於把原來績優股直接打壓變成垃圾股,從此之後都一直在權力圈外遊蕩,孤獨的遊蕩。

三、人生後半部分精彩絕倫

當然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康熙駕崩之後,雍正繼承帝位,拿著金牌令箭讓十三阿哥直接掌控豐臺大營,防止八阿哥黨的叛亂。

可是你分析一下,十三阿哥被圈禁與遊蕩在權力中心那麼多年,怎麼可能直接掌控如此龐大的軍隊。一個賦閒在家的阿哥實際上對於雍正登基過程中,助力實在是太少了,卻不可能像電視劇演出的劇情那麼精彩。

那麼十三阿哥允祥對雍正登基過程中沒出多少力氣,為什麼雍正一上臺就把他的爵位由貝子變成親王頭銜,領侍衛大臣兼總理大臣呢?

個人認為緣由還是在雍正身上。

1.不知道各位看官還記得“唐太宗臨終之前對唐高宗李治說過,英國公兼大將軍李勣此人,你對他無任何功績,恐怕無法降服他。朕在臨終前把他貶到千里之外,功名利祿全部擼掉,待你新君登基之後,在召喚他回來,重新封賞官職爵位,那時候他就對你死心塌地賣命了”。

那麼是不是十三阿哥允祥就是康熙大帝特意如此壓制他,就是為了給雍正留下一名著名輔臣兼兄弟臣子,為了對付八阿哥黨的呢?也是為了讓雍正能夠更快更好坐穩皇位呢?這是康熙大帝給下一任新皇帝“留後手”的絕招。

2.雍正一上臺對十三阿哥允祥就是萬千寵愛於一身,這就能夠說的通了。當然不僅是權謀,還有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為了打造君臣,兄弟之間的完美形象。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雍正太孤單,太需要十三阿哥允祥作為兄弟,作為臣子這樣的榜樣與心腹了,才能讓他解開心扉,任重道遠。故雍正對於所有的朝廷大臣來說“對於十三阿哥允祥,奉旨結交的對象,君臣榜樣的對象,治理國家的形象大使”。

但十三阿哥在雍正朝做出的功績可圈可點,完全對得起雍正的信任,最終也是因為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享年44歲。

十三阿哥允祥被封和碩怡親王,在乾隆朝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子孫傳承七代(從乾隆到光緒年間)而斷。

他成為大清王朝裡唯一不用避皇帝名諱的臣子,被雍正皇帝賜評為“當朝大臣第一人”。

故“有十三阿哥允祥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亂子”是真是偽就可知。


歷史伴讀小二


愛新覺羅·胤祥,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第十三子(實為第22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胤祥與皇四子胤禛關係最為親密,算是鐵桿四爺黨了。胤禛登基繼位為雍正帝,即封身為貝勒的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後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被雍正稱為“柱石賢弟”。胤祥死後,雍正親自為其撰寫祭文,並令享太廟,上諡號為“賢”,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為整個清王朝唯一一個無需避諱的皇族。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去世後,胤禛之所以能夠順利登基,老十三胤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劇中描述胤禛兼任領侍衛內大臣,控制著宮內侍衛部隊,皇宮在胤禛控制之內;九門提督隆科多控制著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約3萬多軍隊,皇城也在胤禛控制之列;而老十三胤祥從老八集團手中搶過豐臺大營的控制權,牢牢控制了豐臺大營駐紮了2萬多野戰部隊。這樣皇宮裡的警衛部隊、京師的內衛部隊、郊區的野戰部隊,都在老四胤禛的控制之下,為胤禛順利登基創造了條件。


然而,胤祥真正在歷史上為胤禛即位可沒有發揮出向電視劇中那樣的作用。胤祥從來沒有在軍隊中歷練過,與豐臺大營將領更沒有那種袍澤關係,人家更加不會聽從他的話,所以胤祥也沒控制過豐臺大營。

事實上,早期胤祥深受康熙器重,每次出巡必讓胤祥伴駕;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受到廢太子事件的波及,被短暫的囚禁了一段時間;此後,胤祥一直遊離在權利圈外,不受康熙重視,直到康熙去世。因此,胤祥在胤禛即位這件事情上,即便立場堅定的站在胤禛一方,也估計只能是精神上的支持,沒能發揮多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