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康熙十三子胤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说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

与心灵同行


清康熙十三子胤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说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

清朝时期,康熙有35个儿子,其中第十三个儿子胤祥最为孝顺。一部雍正王朝让我们熟悉十三爷胤祥这个人,被众人称为“侠王”。因为此人有情有义,康熙也曾这样说过。

可见,他在康熙心目中印象还是比较好的,除了这些之外,他也非常孝顺。康熙曾说:如自己遭歹人袭击,他定会以身相救。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对这位皇子的评价非常高,说明十三爷胤祥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较高。

对于十三爷胤祥只有孝顺与有情有义吗?其实不然。与众兄弟之间的感情都是比较和谐,不过与雍正之间的感情最为深厚,毕竟他们一起长大,平时雍正还照顾十三爷。两人平时做事都在一起做,比如到江南赈济灾民,在追讨国库欠款上也有帮助,不过没有明确的协助。后来雍正登基时,都有十三爷的协助,当时,十三爷率领兵力解救雍正。

对于十三爷胤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会出会乱子?

长城君先来谈谈,十三爷胤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一,为人有情有义。为何说十三爷有情有义?如雍正、邬思道与十三爷正在喝酒,李卫便把雍正叫到门外说,太子来了要见雍正。邬思道说,这个时候不能见太子,因为太子正处于非常时期,此时,与太子见面,会对四爷不利的。十三爷便说,不行我去见他。四爷说,那样可以,他问什么你接什么,要随机应变。就在当晚十三爷见了太子,后来,十三爷被说成与太子一起谋反。

其实,十三爷在见太子之前,便知道见了太子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可是,十三爷没有顾虑这个,因为十三爷从小母亲去世,很多阿哥对他都不怎么好,当时只有四爷与太子对他最好,为了这些,十三爷不能看着太子在为难之时,没有一个说知心话的人。

可见,十三爷对待兄弟有情有义,实属难得。

其二,为人孝顺,性子比较直爽。十三爷平时都会过问康熙的身体怎么样,当时十三爷被圈禁起来,四爷去看望他,还问康熙的身体怎么样。可见,十三爷对康熙非常关心,这也是十三爷的一片孝心。

在九王夺嫡中,康熙能感觉出来,十三爷是非常有孝心的一个皇子。因此,为了保护十三爷,便圈禁他10,年,还不让他做大将军王。在当时的环境下,如做了这些事,面对八爷党肯定会遭遇不测。康熙为了自己最孝顺的儿子,真实费尽心思。

长城君再来分析一下,为何有十三爷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

首先,十三爷之前带过兵,也做过将军,有很多老部下。以十三爷的为人,与下属的关系都非常好,基本都是铁哥们。只要十三爷说一句话,其老部下都会听他的,这就叫一呼百应。对于当时的兵力都在丰台大营,但这个地方的兵力基本都是十三爷的老部下,只要有十三爷在,不会有人来为难雍正。

如有人为难雍正,十三爷肯定会调动丰台大营的兵力营救。八爷这边的带兵的十四爷被康熙安排在西北,这也是康熙之前安排十四爷做大将军王,而不安排十三爷的原因。为了雍正能顺利登基,康熙其实费了不少心思。

其次,十三爷与雍正的关系好,感情较为深厚,如雍正有事,十三爷肯定会以身相救。说到十三爷与雍正的感情,要从小时候说起,因为十三爷的母亲去世的早,基本都是跟着雍正长大,雍正对他非常好。

深厚的感情,是两个人能在一起的重要原因,让十三爷与雍正无话不谈。虽说不是亲兄弟,可比亲兄弟还要亲。再加上十三爷有一身武艺,当雍正遭遇不测时,也会很好的保护他。

长城君曰:十三爷既然这样说,肯定有把握保护雍正。当时,能掌握兵权的,除了十三爷其余都是小角色,就连康熙身边的图里琛,都是十三爷一手带出来的。可见,十三爷的人员以及老部下都比较多。更说明了十三爷说,只要自己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的原因之一。

  • 《清史稿》

  • 《雍正王朝》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本文以《雍正王朝》为蓝本,其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并非正史分析。


太史简


有胤祥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这种说法貌似有些流从于某些影视作品,但作为雍正朝第一重臣,他的作用的确不可或缺,他为胤禛解决疑难无数,稳定并夯实了雍正朝的统治基础,并通过一系列作为,帮助胤禛摆脱了初政时期的尴尬局面。

康熙四十七年,这一年胤祥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官史对此讳忌莫深,只能从史料中找到并不详尽的只字片语。

我们只能推论胤祥在九子夺嫡的某个环节上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康熙帝看来是极具负面性的,总之,对于康熙帝而言胤祥也不让人省心,做为当时受清算程度最高的皇子,必定做了些康熙帝决不能容忍的事情。

甚至有人猜测

胤禔镇魇太子的镇魇物为胤禛提供,而最后问到胤祥的时候,他自己一力承担。这只是缺乏证据的假设,但应该有类似事件发生,否则仅靠胤禛和胤祥的个人关系,后来老十三受到如此礼遇、荣宠似乎太过。

雍正重用胤祥并非只看关系

康乾之治的全称该是康雍乾之治,2.5代的所谓盛世,恰恰把雍正的名号简略了,其实康熙初年权柄受人钳制,而乾隆十七年后皇帝愈发昏聩,真正令大清得以富强的是雍正一朝才对,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康熙朝打下的基础做支撑,同时雍正帝也是最勤政,甚至可以说是压力最大的皇帝之一。

雍正帝治下能臣不少,但论重臣,胤祥必定排在第一,相对而言鄂尔泰、李卫、张廷玉之流不过尔尔。

无论是从胤祥少年时期的资料来看,还是通过雍正继位后胤祥的诸多表现观察,我们都可以轻易得出结论,胤祥受重用确有兄弟情深的一面,但这种原因绝非唯一,胤祥的才干,某些方面要比胤禛更强。

康熙时期受偏爱却无重任

胤祥是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章佳氏,镶黄旗,宫中地位不高,虽具妃位却没个封号(后封敏皇贵妃),从这点看,胤祥在出身上毫无优势,六岁习文,稍长则练习骑射,对于他在文武方面的描述,史料上倍加推崇,这多少受了皇帝的影响,六艺无一不精,对待长辈恭敬孝顺。

康熙帝开始对胤祥比较看重,凡是离京都带着胤祥,无论视察还是祭天祭祖都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些,胤祥在河工等方面深受康熙帝影响,打造了一项自己的专长技能。

康熙帝对胤祥的喜爱,当时的满汉大臣都详知此事,并有文字记录流传,胤祥的失宠是因为废太子事件,上层政治格局稳定性被破坏,本是一次正常的巡幸之旅,没想到中途而返,康熙帝以不法祖德,不遵祖训为由废除太子胤礽并将其圈禁。

此次事件中,众多皇子深受牵连,但胤祥所受到的处罚--圈禁。

▲对于圈禁时长,有十年、十四年之说。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胤祥是在被圈禁2-7个月后即被放出,具体时间未知,但转年四月便与康熙帝巡幸塞外了。

胤祥失宠后多次受到康熙帝的批评“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并以胤祥为反面教材教育诸皇子,这时的胤祥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甚至可说不值一提了。

胤祥十二岁谒陵盛京,十七岁单独泰山祭奠,南巡陪驾多次,这种荣宠本来司空见惯,奇怪的是在胤祥地位一落千丈之后,对胤祥近乎讨厌的康熙帝竟然还要带着他四处游荡是为什么呢?

忌惮和防备。康熙帝外出视察带着皇子一来是增进父子关系,二是防备皇子京师捉妖,所以他出京所带皇子是轮番制,一个或几个轮流着带出去,当时的康熙已经极其讨厌和忌惮胤祥,却次次带着他就只能解释为防备了。

这点上,毋庸置疑,后期的赏赐和封爵都绕开了他,胤祥的光板皇子身份说明了一切。

关系莫逆的由来

胤禛比胤祥足足打了八岁,非一母同出但情同手足,因为幼年、少年的胤祥经常陪在康熙帝身边,而胤禛陪驾的机会也很多,而且他俩有共同的情趣爱好,谈得来,胤祥的算学也是胤禛所教授,亦师亦友的关系,即便分开,二人也是书信不断,如若聚首,无论多少皇子在场,他俩总是站在一起。

胤禛即位后,胤祥受到重用,身为四总理大臣之一,他主管政治、经济、军事、水利、外教、刑事、内库理财等等要务,而胤祥也对得起胤禛的信重,本就身体不好,还都亲力亲为,每天政务不断,带病坚持工作,难受到每日一餐也不曾放下政务,这是兄弟感情,也是出于一种报答心理。

▲有的朋友质疑,胤祥是德妃抚养成年的,应该和胤禵关系莫逆才对,怎么会和胤禛交好呢?其实这不难解释,首先胤禵和胤禛关系不好这没错,但有一点,从资料上看,德妃是极其独宠胤禵的,包括另一个亲儿子胤禛都不能比,即便当了皇帝白给德妃,她也不要,皇太后的名分她也不要,她只在乎胤禵,何况被硬塞进来的胤祥呢?老四和老十三算是“受难”兄弟联盟吧。

胤祥助力胤禛的种种表现

军事方面

雍正帝本有出兵西北的军事构想,满朝文武都觉得举措甚为得当,多半也是被胤禛说一不二的性子吓的,只有怡王胤祥和岳钟琪直接反对,雍正不甘心,派人实地考察后才知道自己的的想法不周全,下面人当然喜欢雍正调兵,里面有大把的银子赚,而且还是看不出来那种,即便是陋规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以后在军务上,雍正非常信重胤祥。

年大将军在雍正三年九十二罪赐死,岳钟琪接任川陕总督,做为非汉军八旗的普通汉人,当初雍正就是因为岳钟琪的身份犹豫不定,他这个职位也是胤祥所举荐的,事后,因为眼热岳钟琪的地位,弹劾他的人如过江之卿,满汉大臣都很不满,还是怡王劝解,否则挨不到雍正十年岳钟琪就完了,岳钟琪一生军功无数,本篇就不讲了。

雍正帝设立军需房,并交给胤祥负责,胤祥不但能把部队物资安排妥当,而且全部费用、军需全部由国家出资,没有让百姓承担军费负担,如果换了康熙朝那就麻烦了,沿途倒霉的不止百姓,连督抚们一起都要遭殃,各地的府库钱粮怕是要减存大半,官员自然心疼不已,转手就会向百姓加税弥补损失,而且满清军官还会抓捕当地百姓充为努力,汉臣告状是没有用的,康熙觉得这是应该的,抢些没什么,其实康熙也管不了,他那年月离多尔衮入关并不算远,满清军官们抢劫奴隶的习气还没修正过来。

财政方面

四总理大臣之一允禩,雍正帝是信不过的,即便信得过也不用,所以财政方面,雍正帝也只能交给胤祥了,康熙帝刚死的当年,胤祥被委以重任,领户部事,管理三库。当时的府库空虚,胤祥到任后立刻下达指令,地方钱粮除非正项,其余军需动用必须经过会考府审核。对于损公肥私的行为,包括允裪,胤祥也不曾放过,变卖其家产充公,后来还是雍正开恩免于追缴。

降低了税率,减轻了人民负担,但是府库却盈余渐多,接手时国库只有八百万两白银,到了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前,存银高达6200万两。

水患治理

早年间胤祥不离康熙帝左右,而康熙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几乎每年都要去视察、掌握切实情况,就是这个原因,耳渲目染之下,胤祥早早地就掌握了相关水患的一系列工作方法,雍正继位,正好一施所长。

对于水患,胤祥非常重视,往往亲力亲为,从不放松视察偏听偏信,总要看到切实成果才会罢休,而在方法上,他取用“堵不如疏”的策略,一面引导水流灌溉农田,变相达到泄流的目的,一面严防死守加固堤坝,在水患治理上颇具成效。

在清代,河道相关款项是贪污的重灾区,对此胤祥从不姑息,一经查证直接上报处理,他在任几年,河道治理情况和水患情况都有明显的好转。

可惜胤祥死后,良好的体制制度大多作废,官员们没有袭承这种良好的工作习惯,一旦无人监督,很多重要工作就没人去做,率性而为,工作随意性过强,雍正也曾感叹,水患渐重,我也是白白操劳干着急,没有象怡王那样的专项人才可用咋办呢。

至于怡王所举荐的人才,数量众多,上文提过的岳钟琪算一个,其他还有雍正不大喜欢但怡王推荐的允礼、李卫、布兰泰、刘世明、查郎阿,胤祥从来不为自己买好,被推举的人都不知道是怡王作美,都是看了雍正的批示,或者听雍正说才知道这事。

怡王为何受宠

胤祥自康熙朝接受教训后,从不结党营私,包括上段记述的推举人才,他也只是私下建议,从不正式具名推举,邀功买好,用他的话说就是为皇帝服务,做一个纯粹的“孤臣”。

严格约束家人,不许家人嚣张跋扈欺压良善,他自己不贪污,不索贿,他的家人就更不敢了,小礼物怡王是接受的,比如传教士为了开放贸易所送的礼物,怡王照单全收,但都是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那年代洋鬼子穷,以为自己送了重礼,其实珐琅虽漂亮,但也仅仅是漂亮而已,论钱没多少,雍正也喜欢珐琅,怡王送了他数不清多少个玩意儿了,他收这些是因为小东西,没当回事。

私德不亏。年羹尧的地位和怡王是没法比的,即便这样年大将军还曾感叹,怡王的宅子好气派呀,但是别进去,一进院就满眼都是杂草丛生,因为无人打理,怡王克行节俭,不爱用那么多人,亲王的工资是不少,但挑费也大,没有哪个王爷能只靠工资过活,怡王不好敛财,所以不能开源的情况下就只能节流了,怡王归天后,一部分丧葬费用还是雍正自讨腰包,没办法,八年了,胤祥一两银子也没贪过,没钱。

君臣二人从小到大的同一爱好就是书法,而且都对佛学感兴趣,因为相互了解各自的喜好,胤祥就又被按上一个造办处领导的头衔,就是投其所好,反正胤禛喜欢什么怡王都知道,怡王能看中的物件,基本也都对胤禛的心思,甚至胤祥所采办的东西,胤禛专门腾空一间屋子储存。

脾气相补。胤禛在潜邸的时候,曾经请求康熙帝一件事:对他戒急用忍的教训能不能从文字档案里删掉,因为我现在已经成年了,多少有所改观,当时的评价好像不大合适了呦~

康熙帝:准。

可惜,雍正没删干净,而且他这个脾气自认也是如此:

“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说白了就是喜怒无常,而且也不是“微觉”而是“甚是”,所以康熙帝教训他“戒急用忍”,可是雍正自言“不能克制,仍然有暴怒的毛病。”,而胤祥的脾气可与胤禛互补,为人比较谦和、宽厚,比如老曹家被抄家,雍正帝指定胤祥出面,他知道胤祥厚道、人情味重,胤祥跟着康熙几次下江南都在老曹家蹭吃蹭喝的,肯定不忍下狠手,既是抄家也是保护,所以老曹家后来还在北京分了房,赐予佣人。

当时各地并未全部改土归流,有的还属土司管理,而且印信什么的清朝也没给换,上面还有“明天子”的字样,地方官举报,怡王一句话“与前明无涉。”

对此,谨慎起见也为防微杜渐,怡王还特地上疏雍正,劝诫皇帝不要望文生义,用刑方面胤祥也说雍正“用法稍觉严厉”,这方面,雍正也略有改观。

“摊丁入亩、耗羡归公”,不是雍正帝拍脑门就上的项目,是胤祥支持山西巡抚诺敏,建议耗羡归公,推行养廉银制度,虽然不是强制实施,但确实对澄清吏治、降低百姓负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摊丁入亩也是在雍正左右摇摆的时候,胤祥力主实行。

过从甚密?怡王除外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田文镜是如何发迹的,如果不是田文镜有效的利用雍正帝厌恶朋党的心理,不用他人弹劾,雍正亲自就把田文镜干掉了,短短几个月前还想弄死田文镜,并且已经派人下去调查并印证了田文镜的罪状无误,几个月后好得跟一个人似的,这都是多疑的胤禛脑中的朋党论作祟,不问缘由,无需取证的情况下,直隶总督照样拿下。

反观胤祥,雍正孤立官员直接向怡王汇报工作,沟通感想,比如河道方面,一是雍正信任胤祥,二是他的确不懂,所以告诉河道总督可直接与怡王交接,不必疑虑。对直隶总督也说,你可差人找怡王汇报商量。

对于老曹家的曹頫,雍正批示,除了怡王以外不要再求别人,想来你们是混账惯了······

上文讲过,诺敏受重用是怡王推荐,诺敏有事雍正也都推给胤祥,但是诺敏知道雍正忌惮党争,以为雍正试探他,所以有事还找皇帝,雍正直接下旨斥责说,除了怡王,没有对你有益之人。

岳钟琪曾经就军需问题上疏雍正,雍正的意思是-他不管。说是怡王家里有事,等他什么时候忙完私事恢复内廷行走的时候,待他看过再行批示。

胤祥为雍正朝做出贡献无数,难怪雍正帝都说,你干了多少年,就是给我续了多少年的命啊。

说是承上启下,其实雍正一朝是康雍乾最具功绩的一朝,解决了康熙朝一直悬而未决的种种危急,包括火耗在内,很多弊政都是康熙早已知道,并且已经下手但未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给乾隆朝留下了大量现银,为盛世延续打下基础,在外人看来的弑兄屠弟,其实也是稳定上层政治格局的必要手段,雍正帝名声不好,大多拜胤禩所赐,胤禩倒台后他手下那些太监逃命都不忘沿途污蔑胤禛,最后被抓了个现行。

也正是因为这样,雍正需要胤祥,用胤祥来证明自己不是无情无义之人,怡王胤祥就是标杆嘛。

卸载。“祸水东移”,减轻自己的工作量,胤祥所擅长的,胤禛都知道,如果把怡王的工作量再加到雍正身上,那他无论多勤政都处理不过来,而交给别人又不放心,那样的话,估计雍正继位六年半就活活累死了,而且象水患、军务方面,雍正确实不如怡王。

综上,这些条件都使得雍正不得不重用怡王,而胤祥也对得起他的器重,一切处理的井井有条,虽然略有小过,但属人之难免,很难想象,尤其在继位初期,如果没有怡王这样一位人物,雍正怎能担得起如此重担,所以说:

不是“有胤祥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而是“有胤祥在,雍正登基后就不怕出乱子。”

.


古今通史


”有胤祥在,雍正继位就不怕出乱子”,这个逻辑出自于电视剧《雍正王朝》。因为在雍正王朝中,正是关键时刻胤祥手持金牌令箭,接控制了丰台大营的兵权,才保障了雍正的顺利继位。


然而在正史当中,雍正朝胤祥的确堪为柱石,但是在雍正继位的那段时间,胤祥究竟做了什么并不可考。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胤祥根本没有能力,控制所谓的京外两营。但是,雍正即位后,胤祥可谓功勋卓著。


对雍正拥立有功的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如果说还有重要人物,那就是张廷玉。康熙暴卒当夜内阁值班的是张廷玉。张廷玉是一定是知道一些内幕的,但是他至死也没有把那个内幕说出来,他临终前只讲到,康熙驾崩后,隆科多把在南郊天坛主持祭天仪式的胤禛召进宫里,然后就九门戒严了,这一戒严就是6天。所以根本没有胤祥什么事情。

但是胤祥本身是受到康熙圣宠的,康熙36年(1697年)开始,康熙只要出京必带胤祥。主要因为胤祥此人“精于骑射,每发必中。”而且神勇果敢,敢于挡事。这种这样的儿子带出去不但有面子,而且防身。另外胤祥的文韬也相当了得,现在仍然有很很多胤祥的遗作流传于世。


康熙一度对胤祥的宠爱超过了任何一个其他皇子。但是,胤礽被废的时候,胤祥被康熙怀疑他与胤礽“结党谋私”,因而受到了一年的圈禁。此后胤祥就彻底失宠了。到了康熙50年(1711年),胤祥腿生毒疮,然后成了瘸子。胤祥就再也没有机会得到康熙的青睐了。

而雍正继位之后,非常重用胤祥。一来出于他们本身关系较好;二来雍正一位后势单力孤,需要胤祥这种有资历有人脉的兄弟辅佐;三来胤祥本身就有相当高明的理政能力;四来雍正需要胤祥来抗衡胤禩。


和《雍正王朝》不同的是,正史中的胤祥在雍正朝的主要功绩是当雍正处理各种个样的,纷繁复杂的杂务。比如康熙和孝恭仁皇后的丧事(在清朝这其实是天大的事);替雍正管钱,内务府的要管,户部的也要管(康熙晚年国库空虚,捉肘见襟,都靠胤祥闪展腾挪);西北年羹尧平叛的总后勤部部长;还要管外交管洋人传教;雍正自己的园子、陵寝;民间修水利;祭天、祭祖;设立军机处等等,这些都要胤祥具体负责。

从这个角度讲,印象几乎就是雍正朝的大管家。有这样一个善于处理繁杂政务和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胤祥在,说雍正继位就不怕出大乱子,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像雍正和胤祥之间这样忠诚相托、忠心以报的关系绝无仅有。


很可惜,雍正8年(1730年)5月,胤祥由于繁重的工作,积劳成疾病故而亡,享年44岁。雍正痛心不已,不但亲自吊唁,还被封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更关键的是把允祥改回为胤祥不需要避讳。4年多以后,雍正自己也累瘫了,暴毙而亡。


炒米视角


有胤祥在,雍正就不怕出乱子,这句话出自《雍正王朝》,二月河将胤祥设计成了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文治武功,他都不在话下,并且因为在准格尔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在康熙杀死葛尔丹凯旋后,还将西郊大营的兵权给了他。西郊兵营是负责京畿安全的,有3万的数量。不仅如此,在满清各旗官军心中,胤祥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可以这么说,很多人都是他带出来的兵。因此雍正在登基时,握住了胤祥,就等于握住了大清的军权。

但是,正史中的胤祥是否也和《康熙王朝》中的一样呢?小说为了丰富剧情,自然是添了水分的。不过正史中的胤祥也是很厉害的,《四库全书》中记载了康熙在击败葛尔丹后每次出巡,必带胤祥。一来因为他年少有为,而来带这么一个英武的儿子,康熙特别有面子。可以看到在正式中康熙也是非常器重胤祥的,但他并没有参加消灭葛尔丹的战争,因为葛尔丹死的时候,胤祥还不到13岁。

正史中康熙不再器重胤祥也是和康熙王朝一样,怀疑他和太子结党,将他圈进了一年。但胤祥在几年后脚生毒疮感染致使腿瘸了,因此他和皇位从此无缘,这也就是这么厉害的十三阿哥为什么不去争皇位的原因。

不去争皇位,不代表胤祥没有根基和人脉,他和八阿哥胤禩一样,非常精明,雍正拉胤祥一起,就是利用他对付八阿哥,拖住他。在皇权争斗中,胤祥起到了稳住八阿哥的作用。但是,在雍正登基这个问题上,正史中记载跟胤祥没有关系。

他没有兵权,真正拥有兵权的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一个内,一个外。所以雍正登基后,隆科多封了一等公,还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这就是因为隆科多在雍正登基时做出的贡献。

清史记载康熙驾崩时,隆科多把胤禛召进宫里,然后就九门戒严了,这一戒严就是6天,雍正也在这段时间中登上了皇位,可以看到胤祥也是一样被挡在门外。

在雍正登基后,雍正王朝将胤祥描绘成了一个帮助雍正出主意,办理各项公文的这样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大臣。在正史中,胤祥比这个做得还要多,因为胤祥腿瘸了,所以特别器重他,将皇宫中一切大小事都交给他办理,内务府总管,皇家祭祀,雍正陵园、边防后勤等等都是他办的事。与电视剧相同的是,胤祥的能力确实非同凡响。同样,也是因为繁重的工作,积劳成疾,于雍正八年病逝了享年44岁。而胤祥的这个铁帽子王也不是雍正封的,而是乾隆。这就是正史中的十三阿哥胤祥。


读名家名著


胤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康熙43年也就是1704年前后。皇八子的老师何焯给家人的信中也提到了十三殿下为皇帝所钟爱,前途无量。不足20岁十三阿哥受到皇帝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是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印象不知为何失宠于康熙。既无重用也没有封赏。

还有一点就是他没有带过兵,这个很容易可以推算出来。首先我们把他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成长阶段。青年跟随康熙的十年。九子夺嫡被限制的阶段。雍正继位复出。

出生于1686年康熙25年。从他12岁起跟随康熙出行,一直到十年后废太子事件发生。12岁之前带兵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康熙除鳌拜都是14岁亲政以后。如果胤祥12岁之前就能指挥千军万马打仗,那么这种天才一定会留名青史。

康熙的生平是自1654年到1722年12月20日那么在1698年到1708年,也就是康熙44岁到54岁,这段时间内十三阿哥也有可能经历和参与。康熙36年2月1698年。康熙第二次亲征葛尔丹真正领兵是老大和老三。老四领正红旗大营。老五领正黄旗,老七领镶黄旗。在这中间没有记录,胤祥没有统领过任何一旗。

此外,在1708年清朝经历的战争还有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乌兰布通之战参与的有玉清王福泉。恭亲王常宁。佟国纲和佟国维。指挥少莫多之战的是费扬古。也没有记载13阿哥参与或者经历。基本可以肯定,13爷在年少成长阶段,青年时期都没有参与官方承认的领兵打仗。

但是在雍正继位后非常信任允祥,唯一重任管理汉侍卫,督令圆明园八旗守为禁兵,选拔武官。统领对准格尔佣兵的军需房督办武器制造。他真正的军事成就是协助雍正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培养选拔了大量可靠的将领,期待军中个人威望,大概就是这个过程建立起来的。

所以二月河小说中我说的13阿哥允祥诸多事例都是杜撰出来的使剧情更有观赏性。

为什么他说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这是小说文学化的历史,人物的社会现象,社会文化现象。


小贤历史解说


那是雍正王朝杜撰出来的内容,电视剧,为了观赏效果,自然要改动一番。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胤祥在康熙时期担任军队要职。

康熙三十七年的时候,胤祥曾跟随康熙一块上坟吊祭祖先。

康熙出去玩,也喜欢带着胤祥,我们可以推断,胤祥是个低调,乖巧的人,所以能得到康熙喜爱,不像老八,沽名钓誉,故作姿态,什么功劳都喜欢揽到自己身上。

雍正登基之后,封胤祥为怡亲王。他在圣旨里也说,老十三,为人谦虚,做事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为了国家,把自家银子都花光了,搞得穷困潦倒。



胤祥统领户部,户部管理着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乃是肥差,雍正把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老十三,足见他对胤祥人品和能力是多么信任,看重。

不仅如此,他还给胤祥增加俸禄。

之后雍正又命胤祥管理京城地区的水利问题。胤祥勤勉能干,雍正很是喜爱,降旨嘉奖。

雍正七年六月,雍正命胤祥管理西北的军机大事。



同年十一月,胤祥在任上生病。到了第二年五月,胤祥的病越发沉重。这可急坏了雍正,这么好的弟弟,不争权夺利,专心为我办事,也不居功自傲,讨要封赏,上哪儿找去,他有病,一定得去瞧瞧。

古代那个交通不方便,大家也是知道的,马它能跑多快。等到雍正到达目的地,胤祥已经病死多日。

雍正自然是非常悲痛,连着三天没上朝。第四天上朝,雍正就对大臣们说了,我那十三弟,公忠体国,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要穿孝服一个月祭奠他,大家要穿常服,不允许穿朝服。



雍正登位后,其它兄弟为了避讳,名字中的“胤”都改为了“允”,雍正特许老十三可以恢复原名——胤祥。

胤祥出身贵胄,一生勤勤恳恳,为国效力,从不曾恃宠自傲,实在难得,他越是谦卑,不要赏赐,雍正越是厚待他。他比那个心中只有私利的八哥,实在强出太多。


西堤君


雍正帝生性多疑,如果一定说一个他最信任的人,那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了。胤祥生于1686年,在他14岁的时候,其生母去世,后交由德妃照料,而德妃的长子正是雍正(胤禛)。此后,胤禛和胤祥的关系越来越要好,成为最铁的兄弟。康熙在世时,也常说十三子胤祥最有侠义心肠!

胤祥生性淳诚,谨度循礼,为人又讲义气重感情。但是,偏偏因为胤祥的重义气,而卷入争储的旋涡中,与胤禔、胤礽一同被拘禁,虽之后获释,但他也因此成为康熙在世时唯一一个没有受过任何封爵的皇子。

雍正继位的当天就封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并晋升为和硕怡亲王。被冷落了十几年的胤祥,受到好兄弟四哥的厚待和提拔,内心万分感激,之后更是竭尽全力以报知遇之恩!雍正几乎将难办的事都交给胤祥处理,事实上也只有胤祥办事雍正才更放心。

雍正继位之初,人心尚不稳定,胤祥打破常规处理康熙朝遗留的旧案,帮助雍正沉重打击了八爷党的气焰。之后,胤祥又负责审核财政,办理清查亏空、收缴积欠等事务,有效防止了营私舞弊的现象。治水患、兴水利等,胤祥都是无不尽心尽力!

胤祥全心全意地为雍正办事,其中更多的是出于和雍正的兄弟感情,从不贪恋过分的恩赐。1730年,胤祥最终死于肺病。胤祥死后,雍正悲痛万分,食不下咽、寝不安。


参知正史


像十三爷胤祥如此谨慎的人,“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这句话就绝不可能是他本人说的。

至于十三爷到底在他四哥继位前后做了多少努力?这就得从正史中来看了。



文武双全,深得皇帝疼爱

史书上的十三爷胤祥是既精汉族文学,又通满族骑射的文武兼备人才。从他十二岁那年第一次随康熙去盛京,此后的十年间,康熙只要出京,随驾的皇子中就一定有十三爷胤祥。康熙对这个皇子的疼爱,比之十四爷胤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而且满朝文武一提起十三爷胤祥,那是个个都竖起大拇指称赞的,就连八爷胤禩的伴读、康熙“贴学四大家”之一的何焯也说“十三殿下深受皇帝宠爱,前途无量”。可见十三爷胤祥不止能文能武,而且人际关系很好,做事做人都很到位,比起所谓的“八贤王”胤禩,他在群臣中的口碑甚至还要更高。

所以十三爷在四爷夺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类似于老九老十的作用,风头由四爷去领,苦的累的由自己来拿,毫无怨言。八爷党众人之间还算是有利益的纽带,可四爷、十三爷这两兄弟,能如此毫不保留地为对方付出,我认为这种情况,只有“感情”这两字能解释。这也是八爷党虽然人多,但终究不是四爷党对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故失宠,潜龙在渊

四爷和十三爷两人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可两人关系却是好得让人羡慕。两人离得近则“形影不离”,离得远则“书信来往”,一起吟诗作对,一起谈天论地,亲密无间。可大概也是因为十三爷的好人缘,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十三爷也被扣上了“结党营私”的帽子,受到了圈禁。

正如《雍正王朝》里所演,十三爷胤祥在康熙一朝经历过大起大落,享过恩宠、得过殊荣、受过圈禁、有过冷落,而即使对父亲的感情变淡、对人情世理的看透,可唯一不变的还是那个他愿意拼尽自己全力去保护的四哥。这两兄弟的感情,始终没有被皇家的无情所冲垮,甚至连一点裂缝都没有。

康熙去世第二天,已经继位的雍正就任命十三爷为四大总理大臣之一,后面不断委以重任,俨然成为了雍正朝的第二号人物,只在皇帝雍正之下。所以问题中所说的那句“有十三爷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是有道理的:十三爷有人望,有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永远只忠于四哥胤禛。

也由于十三爷在雍正朝的贡献之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成为了清代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雍正七年,积劳成疾的十三爷允祥去世,雍正帝特地将他的名字再改回“胤祥”,不再需要避讳皇帝。这也是有清以来,绝无仅有的“臣子不需避讳”的特殊情况。



一贰一橙


“前奏意气风发,中间圈禁低迷,后段结尾精彩绝伦”来描述清康熙十三子胤祥一生最为恰当。

按照此剧情一一分解就能够解答“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的真伪性。

一、人生前奏意气风发

清康熙十三子胤祥从小是老妈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但有四阿哥雍正疼爱,就相当于雍正作为长兄如父亲般进行教导学习,互相的脾性都十分的了解与感情深厚。这么多兄弟姐妹里,可能当时看得起,爱护得好就是雍正了,那自然对他十分的关心与放心。就像我们小时候的伙伴尤其是亲兄弟投脾性待遇更加不同。

在清康熙十三子胤祥十二岁之时,虽被康熙大帝时常带出来祭祖或是办理公务陪驾在前,得到康熙大帝的指导才对,这样的恩宠应该更多体现在荣誉与爵位上才对。可是十三阿哥允祥却一直都是贝子的身份,难道康熙大帝还有什么难言之隐不可说,不然又宠爱又不给爵位,这不是耍流氓吗?

十三阿哥允祥作为贝子的身份,与贝勒身份的八阿哥允禩一样获得众多朝廷大臣的称赞与附和。康熙大帝是看到此情况之后,为避免有“出名要趁早”的欲望会把十三阿哥允祥提早引入争夺太子之位的歧途,一直被压制身份就是为了保护与磨砺他的意图。

但仍然不妨碍十三阿哥允祥风采照人,群臣称赞的风光局面,证明前奏很精彩。

二、人生中间圈禁低迷无声

同样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关键时间节点。“帐殿夜警”事件。就是康熙大帝率皇太子胤礽、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等皇子与大臣巡视塞外时,夜晚皇太子胤礽被康熙臭骂一顿之后,时常在康熙帐营周边转悠,以便图谋。因为此事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太子之位。后来康熙大帝对此事轻描淡写地揭过去了,但对向康熙大帝举报此事的大阿哥胤禔及十三阿哥胤祥却没有这么好说话了,直接被圈禁锁拿。

太子被废又起复的时间段,举荐太子的重要事件当中,除了朝臣举荐八阿哥允禩之外,其他人是不是也举荐十三阿哥允祥作为太子的候选人,还是十三阿哥允祥举荐皇长子胤禔,直接把皇长子放上火堆上烤,以便让他尽快出局。

这导致康熙大帝对十三阿哥允祥的评价:“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放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这就相当于把原来绩优股直接打压变成垃圾股,从此之后都一直在权力圈外游荡,孤独的游荡。

三、人生后半部分精彩绝伦

当然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康熙驾崩之后,雍正继承帝位,拿着金牌令箭让十三阿哥直接掌控丰台大营,防止八阿哥党的叛乱。

可是你分析一下,十三阿哥被圈禁与游荡在权力中心那么多年,怎么可能直接掌控如此庞大的军队。一个赋闲在家的阿哥实际上对于雍正登基过程中,助力实在是太少了,却不可能像电视剧演出的剧情那么精彩。

那么十三阿哥允祥对雍正登基过程中没出多少力气,为什么雍正一上台就把他的爵位由贝子变成亲王头衔,领侍卫大臣兼总理大臣呢?

个人认为缘由还是在雍正身上。

1.不知道各位看官还记得“唐太宗临终之前对唐高宗李治说过,英国公兼大将军李勣此人,你对他无任何功绩,恐怕无法降服他。朕在临终前把他贬到千里之外,功名利禄全部撸掉,待你新君登基之后,在召唤他回来,重新封赏官职爵位,那时候他就对你死心塌地卖命了”。

那么是不是十三阿哥允祥就是康熙大帝特意如此压制他,就是为了给雍正留下一名著名辅臣兼兄弟臣子,为了对付八阿哥党的呢?也是为了让雍正能够更快更好坐稳皇位呢?这是康熙大帝给下一任新皇帝“留后手”的绝招。

2.雍正一上台对十三阿哥允祥就是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就能够说的通了。当然不仅是权谋,还有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为了打造君臣,兄弟之间的完美形象。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雍正太孤单,太需要十三阿哥允祥作为兄弟,作为臣子这样的榜样与心腹了,才能让他解开心扉,任重道远。故雍正对于所有的朝廷大臣来说“对于十三阿哥允祥,奉旨结交的对象,君臣榜样的对象,治理国家的形象大使”。

但十三阿哥在雍正朝做出的功绩可圈可点,完全对得起雍正的信任,最终也是因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享年44岁。

十三阿哥允祥被封和硕怡亲王,在乾隆朝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子孙传承七代(从乾隆到光绪年间)而断。

他成为大清王朝里唯一不用避皇帝名讳的臣子,被雍正皇帝赐评为“当朝大臣第一人”。

故“有十三阿哥允祥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是真是伪就可知。


历史伴读小二


爱新觉罗·胤祥,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第十三子(实为第22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胤祥与皇四子胤禛关系最为亲密,算是铁杆四爷党了。胤禛登基继位为雍正帝,即封身为贝勒的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后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被雍正称为“柱石贤弟”。胤祥死后,雍正亲自为其撰写祭文,并令享太庙,上谥号为“贤”,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整个清王朝唯一一个无需避讳的皇族。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去世后,胤禛之所以能够顺利登基,老十三胤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剧中描述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控制着宫内侍卫部队,皇宫在胤禛控制之内;九门提督隆科多控制着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约3万多军队,皇城也在胤禛控制之列;而老十三胤祥从老八集团手中抢过丰台大营的控制权,牢牢控制了丰台大营驻扎了2万多野战部队。这样皇宫里的警卫部队、京师的内卫部队、郊区的野战部队,都在老四胤禛的控制之下,为胤禛顺利登基创造了条件。


然而,胤祥真正在历史上为胤禛即位可没有发挥出向电视剧中那样的作用。胤祥从来没有在军队中历练过,与丰台大营将领更没有那种袍泽关系,人家更加不会听从他的话,所以胤祥也没控制过丰台大营。

事实上,早期胤祥深受康熙器重,每次出巡必让胤祥伴驾;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受到废太子事件的波及,被短暂的囚禁了一段时间;此后,胤祥一直游离在权利圈外,不受康熙重视,直到康熙去世。因此,胤祥在胤禛即位这件事情上,即便立场坚定的站在胤禛一方,也估计只能是精神上的支持,没能发挥多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